AIA保险到底是美国公司还是香港公司?

网上搜了一堆资料看不太明白,麻烦能简单回答一下吗?主要现在不想买国外的保险。
关注者
18
被浏览
54,050

14 个回答

香港公司。

想投保友邦保险的产品必须亲自去香港签约哦

友邦保险于1919年在上海成立,1931年开始经营在香港的业务,发展历史已经超过百年。

它是最大的泛亚地区独立上市保险集团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业务覆盖亚太区8个市场,包括香港、中国大陆、新加坡、澳门、马来西亚等地区。

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外资独资人寿保险公司,在国内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一直深受大陆客户的信任。

百年历史:

1919年

集团创始人史戴先生于上海成立保险代理公司。

1931年

史戴先生于上海创办友邦保险有限公司(INTASCO)。

1947年

集团迁移总部至香港,更名为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AIA CO)。

1992年

通过上海分公司重启中国业务,是首家在中国取得牌照的全外资寿险公司。

2008年

于马来西亚获得首个国际伊斯兰保险公司牌照;业务遍布亚太区。

2010年

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说到AIG的历史,有三个人是绕不过的,一个是它的创始人史带先生,另一个就是把AIG带向辉煌,而又最终无奈出局的格林伯格先生,最后一个就是在2008年危机之后将AIG带出泥潭的本默切先生。

AIG最早还不叫AIG,它最早应该叫AIU,在中国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中文名字叫美亚保险。AIU由史带先生创立于上海,按照格林伯格先生的话来说,AXX这家公司就是一个中国的孩子。AIU最早是一家代理公司将美国的很多保险产品向全世界它可以触及的地方兜售,非常类似劳合社,其实AIU就是一些保险公司的会员制联合体。简单来说比如香港A公司想要购买美国某B保险公司的产品,而B保险公司正好是AIU的会员,那么A公司可以通过AIU来办理这项保险业务。对于B保险公司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再国外聘请大批的工作人员,也用不着投资可观的资产,但仍然可以从事利润丰厚的保险承销。AIU的每个会员保险公司会按照百分比来分担风险池的保费和保额。


AIU在上个世纪60年代虽然已经很有名气,但还不是一间伟大的公司,带领AIG从优秀到卓越的任务交给了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在老四的心中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保险人。格林伯格在加入AIU之前,参加过朝鲜战争,退役之后加入美国大陆保险公司,格林伯格在大陆保险公司很快就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在他那个年代,保险业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保险业的创新很少,很多公司也不乐意创新。但是格林伯格来到大陆保险公司之后,很擅长将私人关系和业务关系结合,开拓了不少新的保险形式和保险业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向美国退休教师协会提供团体意外险和健康险,这个业务很快就在美国大规模兴起,正是因为格林伯格的远见卓识,他也很快就在大陆保险公司站稳脚跟。

在1960年,通过大陆保险公司前任CEO史密斯的牵线,格林伯格和史带先生有了第一次会。之所以有这次牵线,是因为史带先生非常希望在美国本土以外推广人身意外险和健康险。于是史带先生在遇到史密斯先生的时候,就向后者提出帮忙请一个优秀的高管来做这个事情,史密斯先生当然就把格林伯格先生推荐过去。当然从推荐到格林伯格最终加入AIU中间还是有不少波折,但是所幸有惊无险,最终格林伯格还是加入了AIU,也正是这一次历史性的跳跃,AIU才最终变成了AIG。


格林伯格来到AIU的时候,首先在日本推广他的意外险和健康险,在采用了一些营销手段之后,这个产品在日本获得了成功。格林伯格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推广他的“交叉销售”的策略。一开始很多销售人员是不乐意的,但是后面大家看到使用这种方法的人销售业绩很快提升,于是纷纷开始效仿。


当时在美国的很多保险公司在指定保险保费的时候是采用类似于政府指导价的形式来指定,格林伯格来到之后,在史带的支持下,力排众议开始推行根据风险来确定承保价格条件的定价模式。这个模式用格林伯格的解释来说就是要摒弃原有的完全依赖于保费的投资收益获取利润的方式,要在承保的时候就有获取承保利润的定价能力。这个方法在现在看来是很正常,但是在当时是需要突破很多阻力的。写到这里,老四想到了另一个老人,巴菲特。巴菲特也十分注意承保利润的获取。另外格林伯格还十分注意压缩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推行利润中心模式,同时格林伯格大力推动保险产品创新,他将自己在大陆保险公司获取的经验完全运用到了AIU。正是在格林伯格的策略之下,史带的另外一家保险公司美安保险公司迅速从亏损走向盈利。

格林伯格来到AIU之后,还通过各种关系收购了一些保险公司,例如新罕布什尔保险公司,国联保险公司,大西洋保险公司(后来改叫太平洋保险公司)。这一系列的收购,再加上格林伯格全新的“利润中心”模式,创新业务模式,使得AIU的业务迅速发展。格林伯格也非常注重社交活动,结交各种可以为AIU生意带来帮助的人,这里面不乏像基辛格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时间来到了1968年,史带先生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他将AIU交给了格林伯格,并且对他说:“汉克(格林伯格的昵称),我快死了,我想让你知道,我很放心,我用不着为公司的未来担心了,现在我知道,一切你都管理的很好。”


史带走后,格林伯格为了抵御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股恶意收购保险公司的风潮,开始改革AIU的股权架构,最终格林伯格和他的小伙伴们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将AIU变成了AIG,并且他和小伙伴通过史带国际拥有了AIG30%的投票权的股份,这有力的防止了AIG遭受恶意收购的局面。而且格林伯格在将AIU打造成AIG的过程中还实行了一套全新的员工薪酬激励方案。这个薪酬激励方案使得员工的很多收入和公司的整体发展挂钩,这也使得AIG的员工忠诚度在行业里面是数一数二的,这个时候的AIG就像李云龙的独立团一样,只要格林伯格一声令下,整个公司就一定要拿下某个市场。看上去一切都在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保险业是金融服务行业,保险产品也无法申请专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在格林伯格那个年代,保险业还不像如今这么发达,留给格林伯格的创新空间还很大,AIG是非常早的大规模利用数据和模型分析来进行定价的公司,而且在很多险种的创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举个例子来说,很多美国的公司都在海外开展业务,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政治风险也比较高,所以导致这些公司在开展业务的时候会面临很多的政治风险,比如“国有化风险”。但是格林伯格很早就注意开拓自己和AIG在美国政界的关系,以及在其它国家的政府关系,所以AIG敢于向这些在海外经营商业业务的公司承保政治风险。基辛格曾经说过大意如下的一句半玩笑半认真的话:格林伯格认识了解的外国政要比任何一个美国国务卿都要多,我正在和他竞争。格林伯格时代的AIG甚至参与过美国国家安全的一些行动当中,为一些活动提供保险,而且格林伯格很早就将生意做到了东欧这些前共产主义的国家,这些早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为AIG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后来格林伯格也随着中美建交将自己的生意做进了中国,而他自己也也和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及其他的中国官员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这也为AIG何AIA在中国的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格林伯格你很难相信AIA在中国可以拿到外商独资保险公司的这个牌照。

就在格林伯格觉得一切都很美好的时候,一场倒格的风暴正在袭来。关于这场风暴老四就不想写了,因为格林伯格先生是老四很尊敬也很认可的一个保险界巨匠。这场风波,我想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那就是“历史的评价就交由后人来说吧”。格林伯格在2005年离开了AIG,他主动辞职的时间比他原本打算正是退休的时间早了只有两个月。这里面的个中酸楚我想只有格林伯格本人才能体会。


没有了格林伯格的AIG,在老四看来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AIG在2005年以后,开始与高盛这些大投行做了很多关于信用和利率违约的掉期合同。而这些合同在2008年的那场危急之中给AIG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危害,最终AIG国有化了。在危机来临之前,格林伯格给董事会写过一封信来提示风险,而董事会只是礼貌性的回复了他。美国政府在拯救AIG的时候,给AIG开出了同期最为严格的条件,包括美国政府向AIG提供约850亿美元的贷款,年利率高达14%(但同期其它公司获得救助的利率只有1.5%),同时需要AIG以全部资产做担保,而且美国政府获得了AIG79.9%的股份,这种股份是一种特殊的优先股,它可以快速发行,并能大量稀释现有普通股权益。最后美国政府还规定股票和贷款之间没有关系,也就是AIG还掉了贷款,政府仍然有权利持有这些股份。这好比你还掉了房贷,但是银行仍然有权利持有你的房子。但是时间紧迫,AIG只好全部接受。事后很多人都猜测时任财政部长保尔森曾经是高盛的高层,拯救AIG实际上就是拯救高盛。后来AIG为了偿还这些贷款,不得不出售自己的资产,这里面包括许多AIG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现在叫香港友邦),是亚洲保险旗舰公司,也是AIG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它也是最有价值的全球人寿保险公司之一;

台湾南山人寿保险公司,它也是AIG老人朱孔嘉先生一手创办。

一代保险帝国经此一役之后,伤筋动骨,再也不复当年之勇。后来AIG在很短的时间换了几任CEO都无法走出泥潭,在格林伯格先生自己的回忆录中,写了大意如下的一段话:直到2009年年初,AIG重生的曙光才出现,格林伯格推荐已经光荣退休的美国大都会人寿前任CEO罗伯特.本默切先生出任AIG的CEO。本默切上台之后,他立即恢复了公司的传统和文化,甚至还有AIG这个品牌,在他的带领下AIG走向了重生。本默切说过一段大意如下的话:AIG经受住了各种打击,这要归功于格林伯格曾经组建的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你们终将为AIG带来新的前途和希望。

那么AIA到底是哪里的公司,这个故事要回到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或者更早。那个时候AIA还是属于AIG,但是AIA在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现在的AIA会有总部,会有CEO,但是那个时候AIA是没有一个CEO的。

AIA在上市之前没有一个名义上的总部,AIA的业务主要在亚洲地区,被分为四大板块。其中中国和中国台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另外两个被称为AIA SIX和APLP(ASIA PACIFIC LIFE OPERATION)。实际上,AIA SIX可以被看做是AIA的总部,但实际上因为当时AIA被AIG全资拥有,格林伯格(2005年前AIG的CEO,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并没有设立一个实际的AIA总部。


在当时AIG的管理实行的是三矩阵式的管理。第一个管理线条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的部门层级式管理,也就是总公司---子公司这样的管理。第二个管理线条可以理解为业务线条管理;比如总部有寿险部门,各个地区也有寿险部门,总部的寿险部门也要监管各个地区的寿险部门,也就是按照业务类别来管理。第三个管理线条可以说是格林伯格自创的。这个线条其实就是A&H(意外健康险)线条。为什么格林伯格会把这个单独拿出来呢?因为格林伯格来到AIG就是从这里起的家,但是随着AIG发展的越来越大,这个线条被弱化了很多,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格林伯格认为A&H部门还是很重要就设立了这样一个管理线条。而且在当时,AIG有一个被称为“GOLDEN BOY”(金童计划)的计划,就是很多很有前途的年轻人,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他们就希望新设立一个部门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当然格林伯格一直以来都秉承保险公司的利润要做承保利润。所以于公于私格林伯格就设立了一个A&H的线条。这个线条里面的人都是AIG很多优质的年轻骨干,但是很可惜,当格林伯格离开AIG之后,随着AIA的独立,今天这个部门已经不在AIA的管理线条里面了。

在当时还有一个人值得大家注意就是谢仕荣,他曾经是整个AIG董事会的成员,他的薪酬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要在年报里面披露的(当时是披露在AIG的年报,现在是AIA的年报)。谢仕荣先生可以说是华人在外资保险公司里面做到最高层的一个人物。一度盛传他是格林伯格想栽培的接班人,但是迫于内外压力,最后作罢。谢仕荣在AIG里面一直分管整个LIFE(寿险)线条。


在当时A&H部门的头是BARRY STOWE先生,他也是金童计划出身。后来他去了保诚做亚太区的CEO。在他之前保诚亚太区的CEO是MRAK TUCKER,他也是后来AIA的CEO,不过这个时候,AIA已经要从AIG里面剥离出来单独上市了。


TUCKER在来到AIA之前是担任保诚亚太区的CEO,但是后来由于没有坐上英国保诚GLOBAL的CEO离开了英国保诚。在他离开英国保诚之后,并不是马上来到AIA,中间他有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告别了保险业。他的到来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我之前有写过的本默契(BENMOSCHE)先生。本默契在金融危机之后,被美国政府派到AIG来拯救AIG,这个时候其中有一块资产就是AIA,怎么处理AIA,使其利益最大化,对拯救AIG来说至关重要。当时本默契是希望卖掉AIA,但是时任AIA SIX部门的头MARK WILSON(一个从AXA去到AIA的人)先生不同意。


我在前面说过了,这个AIA SIX相当于实际上领导AIA的职能。这里要多说一下,实际上,AIA在亚洲实行的是不同国家用不同子公司来运用,但是并没有在这些子公司之上再设立一个法人进行统一管理。在当时,AIA在亚洲地区除了中国和中国台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运作部门,其它比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六个国家是分给AIA SIX这个部门来运转。还有一些其它的部门和国家是分给APLO来管理。这里面实际上AIA SIX的权力最大(至于为什么其权力最大,我就不在文章里面说了,以后有机会再分享吧)。而时任AIA SIX的就是MARK WILSON。但是因为反对将AIA卖给英国保诚,他被本默契炒了鱿鱼(与WILSON一同离开的还有当时AIG的董事长戈卢布)。不过他被炒鱿鱼的时候,AIA已经走在了上市的路上。


很多人都知道英国保诚最终没有收购成功AIA,因为股东大会不通过,但是两家公司当时已经签署了收购协议,这个协议只需要英国保诚的股东大会通过就可以正式实施,但是最终没有通过。不过签署完协议等待股东大会通过期间,BARRY STOWE(也就是前面说的AIG前A&H部门的领导)已经去了保诚担任亚洲区CEO,他按照协议的要求把MARK WILSON叫去了英国保诚汇报工作。最后收购却失败了,这个“羞辱”却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什么说是羞辱,因为据说,AIA的A&H部门在AIG内部和AIA SIX部门有一些矛盾(因为A&H部门没有独立的财务等部门,但是却有业务指标要完成,必然会和其它部门抢夺一些资源,特别是业务资源),所以做为前A&H部门的头能够让时任和现任AIA SIX部门的头来汇报工作这个感觉还是很爽的。


有些文章把TUCKER和英国保诚香港现任的CEO荣佳明想提并论,整出一些所谓爱恨情仇的故事,我觉得这是非常不专业的事情。因为在当时,TUCKER是做过英国保诚亚太区CEO,后来也是领导整个AIA,位置要比荣佳明高很多。而荣佳明在AIA只是香港区的一个高级副总裁。当时在AIA香港区CEO是ALVIN LAM,下面有两个得力干将,一个就是后来做了香港区CEO的JACKY CHAN,另一个就是DEREK YEUNG(荣佳明)。后来JACKY CHAN要做CEO,荣先生就去了英国保诚香港做CEO。所以TUCKER和荣佳明就不是一个level的人。与其说其实整个事情看下来,与其说是英国保诚和AIA有爱恨情仇,还不如说AIA的A&H部门和AIA SIX部门有爱恨情仇。


再往后,AIA就独立上市了,之后的故事就和AIG没有什么关系了。不过再多说一个故事,2008年,AIA香港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内地保险销售业务,据说和当时AIA在内地要向监管拿一个业务牌照有关。另外本文封面的那张图,如果有心的读者应该看出来了,那张图是AIA现在的总部大楼,这栋楼曾经属于AIG,只不过AIG那三个蓝色的字换成了三个红色的AIA,但是那三个蓝色的AIG被AIG之前的一个高层买了下来作为收藏。在此老四非常感谢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