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伦多大学Trinity College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1 个回答
【统一补充】
知乎不让我发私信了,到现在都不明白怎么回事TAT
以防万一,如果有问题欢迎直接在评论里问我,我会放到前面回答。有的用户没办法艾特到,就麻烦问了问题的朋友们回来查看下答案啦。
【疫情后特别补充】
近期跟认识的学妹交流了一下,了解到疫情过后不太方便接触学院内的华人新生,很多人对学院的资源也不了解,以防万一在这里贴出+强调两个比较重要的社交媒体:
-公众号:TCCSA三一华人
Trinity华人社团官方公众号,可以帮助你找到学院的小伙伴,也会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
如果好奇为什么在多大华人社团一大堆的情况下,Trinity还要有一个自己的社团,欢迎下拉至国际生部分。这里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Facebook Group: Trinity College (UofT) Class of XXXX (即你预计毕业的年份,比如你是2025年毕业,那就是Class of 2025,大多数人在校期间会进入四个群,每年的重要消息会发布会以最新的群为主,其他群也会有零散消息)
强烈建议国际生学会使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获取信息,可以方便你获取很多活动和实习信息,也是你了解本地校园文化的窗口。
学院一些涉及到admin相关的问题,像宿舍申请等等,每年可能政策都不一样,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发邮件给学院的办公室。
回答@面具 的问题:加拿大公寓整体的隔音条件都挺一般的,Trinity宿舍的隔音在我看来也不算好,大概就是隔壁如果有两三个女生大笑大闹,音量能够在深夜影响你的程度。之前宿舍申请人数还没有那么多的时候,一般情况是大一双人间、大二以后尽量保证单人间,但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
回答@嘿嘿呵 关于宿舍条件的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艾特不出来):不住宿舍对参加活动确实是有负面影响的,个人认为就算你不参加活动,没有在校期间使用食堂和common room的经历也有点遗憾,特别是Trinity这样比较有历史感的建筑;相比之下,Chestnut的风格有点像酒店,硬件设施确实不错,但离校园很远,那个距离倒不如直接租房子了……
因为我在Trinity宿舍住的时候距离现在有一段时间了,不好针对现状做出评价,我个人当时很看重宿舍的整体文化感觉,没有觉得设施旧一点有什么问题,但也有的人会受不了。而且在宿舍参加活动确实会方便很多,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方便,还有就是一些活动需要穿正装,冬天的话走回宿舍的时间短,可以直接正装外面套一件羽绒服,走得快一点冷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lol
回答 @WOXTMW 的问题:首先转学院很少有人干,成功的案例是有的,不过我不清楚具体流程和要求,也几乎没有听说过大一开学前就转学院的。Woodsworth的宿舍很多人都很喜欢,不过从几年前的时候就听说WW大一之后就很难留在宿舍了,主要原因是有一些七七八八的要求,比如你需要有能力和经验组织宿舍活动等。
Trinity还是有相当多数学/理科专业的同学的,network方面倒不用太担心。
回答 @lil liza 的问题(抱歉我好像连回复也不行lol):华人的数量因为有走读生不太好算,全部加起来应该在150人左右,整个学院的人总数大概在1000-1200人左右。Community确实很小比较close,不敢说都是学霸但是好学的氛围很强,也经常有play hard work harder的人。我那一届读IR的华人很多,但每年情况都不一样,整体Trinity招进来的文科生大多数都是想读IR的,毕竟Trinity One 和 Munk One都是很好的项目。
GPA方面可以参考校报这篇文章: https://thevarsity.ca/2020/02/09/tas-speak-out-about-u-of-t-grading-deflation-allegations/ 我个人的答案是yes and no, 和教授、专业都有关系。
以下是原回答:
1. 关于校友资源
大体上来说,你分配在哪个学院,确实和你大学四年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并不全是。除了宿舍的条件和奖学金资源,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校友资源。尽管同在多大已经会给你带来许多校友资源,同在一个学院还是会让你在很多方面(包括独家的校友网络和活动、大学四年感受到的气氛等)拥有进一步的优势。
比如Trinity,校友网络大多集中在法学院和医学院,那么相应的法律、政治、医药领域,近20年商业和科技领域的校友也有不少,但是总体来说媒体、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校友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当然这和多大乃至加拿大的整体环境有关系,不过我相信如果是Victoria College的话,在这些领域的校友就会多很多,从他们的优势学科就能看出来)。
Trinity可以说是相当重视校友资源的了,甚至开发了独家的校友平台ConnecTRIN,有了这个平台,你的大多数reach out信息会直接发到他们绑定的邮箱里,而不像领英等在另一个平台,有的人可能看不到。邮箱+同学院校友能够大大增加你们认识的几率,亲测有效。
2. 鼓励住宿舍
基本上,如果你是几大传统学院的学生,如UC, VIC, SMC, TRIN,有条件的都强烈建议体验一下住宿生活。(因为不住宿的话和学院有关的基本只有奖学金了……)
食堂体验因人而异,不过再喜欢食堂吃到大二也就腻了哈哈。Trinity的食堂的早餐以及周末的brunch挺不错,加上食堂本身略为哈利波特式的氛围,导致很多人喜欢边吃边刷reading。冰淇淋和近年进的smoothie很受欢迎。17年秋天开始Buttery的食堂属性也增强,加了pizza,寿司便当,零食,星巴克咖啡机等等,很多走读的学生喜欢去那里吃。
当然现在学院说要照顾走读生,也会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比如去看芭蕾舞、吃winterlicious等等,这个根据各个head的个人喜好来定。但是名额有限,需要抢。
住宿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参加活动特别方便。比如student heads(类似于学生会主席)经常在不同区域的宿舍举办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看电影、喝酒派对等等。16年成立的华人社团(Trinity College Chinese Student Association,简称TCCSA)也会逢年过节请大家看电影、吃饺子/月饼/汤圆/辣条(咦)。除了玩,学术类活动也很多,都是academic don或者相关的部门组织,比如帮忙找工作的,准备法学院/医学院申请的,选专业的,都是在宿舍公共区(common room)举行,虽然说走读生也可以参加,但毕竟住宿以后了解信息也会方便一些,因为很多人一忙起来查看邮箱/FB的时间都没有TAT。也是近几年开始,学院开始举办越来越多的校友会活动,帮助大家建设人脉,也就是所谓的ConnecTRIN,对锻炼社交很有帮助。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活动是在院长会客室举办的室内乐演奏会,有专业的三重奏表演,还会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演出,也会有guest speaker,餐饮也不错,作为古典乐爱好者很喜欢。
受到校友捐赠以后Trinity开始有自己的心理健康项目,不时地会办一些减压活动,也可以找人心理辅导。不过就算不这样,每年的期末也会有stressbuster,个人感觉最受欢迎的就是十分钟的免费按摩(每次都是手慢无)。
每周三的High Table很多营销号都有说,在这里就不多提了。实际上每到冬天严寒都不会有很多人参加,因为穿正装太冷……吃的倒还是不错的,碰到大的节日还有学院活动食物会变得有意思一点。偶尔周二会有一些小型High Table,比如academic High Table(和专业相关)、国际生High Table等,不会影响正常晚餐,需要用邮件提前预定名额,可以锻炼社交。
住宿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去Graham Library非常方便。和Robarts这个大监狱比起来,Graham政治历史艺术音乐相关的书籍应有尽有,还多一些温馨多一点阳光。不管是有Munk圣水(误,就是一个小喷泉)的花园,还是二三两层带沙发和火炉的自习室,都会给人深深的幸福感(请允许我矫情一下)。这个图书馆和Munk School(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用的同一栋建筑,经常有讲座或者研究展示什么的。Trinity的隔壁就是多大法学院,正门离法学院图书馆也就几步路,个人也十分喜欢那里,因为自习室有落地窗,阳光十分充足。和法学院隔壁的同时和音乐学院也很近(突然觉得好牛逼,插会儿腰),喜欢音乐的同学没事可以去同样不远的RCM(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或者多大音乐学院听听音乐会,基本上免费或者10刀。Trinity自己的小教堂(一个哥特式的很可爱的chapel)也会偶尔承办些音乐会,效果非常好。嗯,在和音乐会那么近的同时,我们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旅游景点ROM)也隔得不远,每周二学生免票的时候可以去ROM或者对面的瓷器博物馆逛逛。
突然觉得地理位置上我们也是很艺术的……明明都应该是Victoria College的资源哈哈。
(PS: 虽然历史上经常打架可是VIC也是很可爱很棒的学院,文艺气息相对浓厚些)
3. 学院正在转型中
我当初入学之前仔细研读了学生手册,还奋力翻墙查了很多学院的资料,所以对Trinity大概的历史地位和情况都有些了解。对于加拿大人来说,Trinity也是兼具光环和“恶名”的地方,因为以前只有白人精英贵族才可以来这里上学,现在基本上也是录取有很多要求,几乎每年都会出一两个罗德学者。
不过从近几年接触的新生来看,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care学院的历史文化传统,新生周很多人连口号都记不得orz……
算是有好有坏吧,Trinity的传统确实有很多糟粕的成分,比如欺负新人(现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以白人文化为中心的环境、Trin bubble (指Trinity的人很容易大学四年只和学院内部人交往,像在一个bubble里面)等等。某种意义上那种集体自豪感是建立在白人精英政治的基础上。但确实很多人是冲着她的历史文化气息来的,如果有一天大家不再使用gown (一种和哈利波特里面很像的黑袍子),不再care一些传统仪式,许多学院内部的集体感也没有了。这也侧面体现学院已经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白人一统天下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文化、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学生会来到这里,需要磨合。而近几年的学生,大概就有幸会成为转型的推动者和经历者吧。其实我的学院自豪感,所谓Trin pride,也就是来自一群努力试图让学院变得更美好的在校生和校友们。
近几年华人在Trinity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相对其他学院来说还是差不少,可能和专业方向以及往届学生推荐有关系。Trinity入学新生大多都是国际关系或生命科学,虽然国关的很多人到了大二会转专业,但文科生总体还是偏向政治,并目标法学院,理科生目标医学院的也很多。确实有很多很厉害的人,不过本身多大厉害的人也很多XD。
因为学院本身小,华人自然不会太多,相对来说大家关系比较亲近以及团结哈哈。从2017年开始每年春节也会办Spring Festival High Table,是华人群体争取来的一大成果。
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每个人体会大学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同样Trinity的生活体验也很难三两句说清。有关国际生的体验写在下一条。
4. 有关国际生和diversity
(这部分只是以华人社团的故事为例,作为国际生学院体验的参考,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
何必在一个学院里面单独设立一个华人社团呢?特别是多大已经有好几个大型华人社团的情况下?
故事的起因很简单。
那年的春节&元宵节又和考试周撞在了一起,元宵节那天,有学长学姐买了汤圆,在群里说大家可以简单庆祝一下,到宿舍公用厨房里拿一两个汤圆吃,有时间就留下来讲会儿话。那段时间大家压力都很大,这样的社交活动就很让人开心,大家站着聊聊天,没吵也没闹。
虽然是晚上但也是正常的社交时间,突然附近的academic don(类似于国内的宿管,附带学习类咨询的功能,通常由博士生担任)推门进来,明显没有听进去我们关于传统佳节的解释,只是说你们不能在这里,让我们结束活动。
因为认出了其中负责煮汤圆的学姐,隔天她就告状给Dean (类似于学院的学监),说我们聚众饮酒,还把厨房弄得一团乱,因此那位学姐被叫到了Dean的办公室谈话。
实际上,那天根本没有人喝酒,只是有人手里拿了纸杯盛汤圆;也没有人弄乱厨房,而是同楼层别的住宿生把没洗的厨具留在了池子里。
那天我们的微信群炸了,因为实在是很令人费解。那段时间有很多华人学生苦于一些非华人学生整天吵闹而睡不好觉,多次投诉却没人管,结果自己想悄悄过个春节都不行?除此之外,对于Trinity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很多华人学生感到被边缘化,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愤怒的同时,Trinity作为法学院预备役的一面也展现出来,许多同学积极查找校规等资料,确认与我们的有利点和不利因素,帮助那位学姐准备和Dean的对话,还有人写了备用的申诉材料。
好在Dean知道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加上我们确实什么都没有做错,没有坏事发生。但此番实在刺激到了我们很多人,Trinity的华人社团由此诞生。这也受到了Dean的鼓励,他说因为中国学生总是喜欢抱团自己玩,他们这些“老外”也就不知道中国学生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了社团,学校会批经费给大家办活动,场地也可以选在像common room这样一些更宽敞的地方。
是真的敞开了,因为一年后我们是在学院最核心、最大的活动High Table上庆祝春节。“元宵节事件”发生的后一个周一,社团创建的提案经学院会议通过。不久,社团开始鼓励中国学生参与学院一人一票的会议TCM,并成功在重要部门争取设立了两个国际生席位。同期,我们鼓励中国学生参与选举,其他参与学院竞选的候选人们也被邀请和中国学生互动,并介绍有关帮助国际生融入的想法。一时间,候选人们突然发现,平时中国学生大多不参与学生事务,可潜在的选票却很多,这让许多候选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的一些想法,不管是真诚的还是做做样子。
那时候,Trinity白人为主的文化传统余威仍在,我们带来的这些变化,在非华人群体里,争议和支持的声音可能一样多。但不管怎么说,华人社团出现后,越来越多的少数群体也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高桌晚宴的文化形式也逐渐变得多元。
这一系列的举动打响了有关学院diversity建设的一枪,也树立(或者加强了)一些政治正确,算是能提醒到一部分人考虑到中国学生乃至其他少数群体的利益。但事情并不会因为一个社团的成立就立刻美好起来。事实上,在华人社团首次邀请候选人们与中国学生交流的那一年,就有很多质疑声和嘲笑声;到了第二年,不管是答辩还是候选人的statement,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到国际生或其他一些我们关心的问题,偶尔有那么几个,草草地来一句“会和XXX社团合作”,便万事大吉,算是完成政治正确的任务了。后来的新生周,虽然有国际生部分的负责人,组委会却也没有真正把那个人当作团队的一员,找他们要了一份国际生的邮箱清单在他们眼里都成了稀奇事儿。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我都在现场。
事实上也不想去责怪谁。组织活动的人、参与选举和最终成为学生领袖的人,终究都还是学生。学业压力摆在那里,大家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人,跳出既有的社交圈和认知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在他们固定社交圈外面的群体(比如华人群体)就成了容易被遗忘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学院内部的华人社团乃至其他少数群体的社团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组织,是标志,是联络的中转站,是资源延伸的可能。有这样一个组织的存在,学校和学生领袖们就会直到要去找谁,会增加他们想起学院里还有一群华人学生的可能性,会提醒他们过来联系联系,问一问有没有可能让活动对中国学生更友好,或者能不能一起办活动。同理,有这样一个组织的存在,中国学生也有了发声的渠道,有了探索学院资源的助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自己会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发了声别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学院是所有人的学院,没有理由华人学生或某一个少数群体被排除在快乐的校园生活之外。Trinity这个学院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也需要加强她自己的多样性建设。
最后想要加上一段当年Trinity自己的入学典礼(Matriculation)时的一些体验。那时候叙利亚战火纷飞,院长站在台上说,Trinity的学生以后就会要努力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补充:四年之后的毕业典礼,同一个院长,告诉我们don't be afraid of leading。】其实入学第一个学期大概是我最喜欢Trinity的时候,是纯粹的骄傲和喜欢,觉得她的优秀是“立心天地、继学往圣”那样的。越了解这个学院,就越会伴随很多的压力、失望和孤独感,知道这个地方和我当初想的不一样,甚至有很多“黑历史”。可是我还是希望我写下的东西能够鼓励一些学弟学妹们去了解和体验这所学院,对于我个人而言,倘若再选择一次,我应该会有所犹豫,但不会改变决定,因为我很珍视能够和一群华人小伙伴在异国他乡学会为自己的群体发声的经历。尽管当初有许多喜欢是美好的误会,但那份误会其实是在提醒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与其失望,不如带着初心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