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约翰·邓恩创作诗歌)_百度百科

跳蚤

约翰·邓恩创作诗歌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跳蚤》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创作的一首诗歌。爱情本是甜美而浪漫的,而跳蚤却是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把相爱双方以两滴血的形象结合在跳蚤体内,相爱的双方经过婚姻结合为一个整体。全诗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语言机智幽默,语气诙谐调侃,比喻新颖大胆,推理和结论也超乎常人想象,将玄学派诗歌对奇喻和思辨能力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1-3]
作品名称
跳蚤
作    者
【英】约翰·邓恩
创作年代
17世纪
作品体裁
诗歌
外文原名
The Flea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The Flea
Mark but this flea, and mark in this,
How little that which thou deniest me is;
Me is sucked first, and now sucks thee,
And in this flea our two bloods mingled be;
Thou know'st that this cannot be said
A sin, or shame, or loss of maidenhead,
Yet this enjoys before it woo,
And pampered swells with one blood made of two,
And this, alas, is more than we would do.
Oh stay, three lives in one flea spare,
Where we almost, nay more than married are.
This flea is you and I, and this
Our marriage bed, and marriage temple is;
Though parents grudge, and you, we are met.
And cloistered in these living walls of jet.
Though use make you apt to kill me
Let not to that, self-murder added be,
And sacrilege, three sins in killing three.
Cruel and sudden, hast thou since
Purpled thy nail in blood of innocence?
Wherein could this flea guilty be,
Except in that drop which it sucked from thee?
Yet thou triumph'st and say'st that thou
Find'st not thy self nor me the weaker now;
'Tis true; then learn how false fears be;
Just so much honor, when you yield'st to me.
Will waste, as this flea's death took life from thee. [3]

中文译文

播报
编辑
跳蚤
光看看这只跳蚤,看看在它体内,
你拒绝我的东西是多么微乎其微;
我,它先叮咬了,现在又叮咬你,
在这跳蚤肚里,我俩的血混为一体;
坦白承认此事,我并不能够说
是一桩罪过,或耻辱,或丧失贞节,
可是这家伙不经求爱便享用,
腹中饱胀两人的血混成一种,
这,咳,比我们要做的还深重。
待着吧,三个生命共存在这跳蚤里,
在其中我们几乎,不,更甚于婚配。
这跳蚤就是你和我,它的腹腔
就是我们的婚床,和婚庆礼堂;
尽管父母怨恨,你也不从,我们照样相会
且隐居在这活生生墨玉般的四壁之内。
虽说出于习惯你总是想要扑杀我,
可是,别再给这加上自我毁灭
渎圣——杀害三命的三重罪孽。
残忍而突然,你是否从此时此刻
染红了你的指甲,以无辜的鲜血?
这跳蚤有什么可以责难罪咎,
除它从你身上吸取那一小口?
然而,你得意洋洋,声称说
并未觉得自己,也没发现我变衰弱;
的确,那么该知道恐惧是多么虚幻不真;
当你委身于我时,将仅仅有那么点童贞会损耗,
一如这跳蚤之死从你那儿窃取的生命。
傅浩 译) [4]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约翰·邓恩出身于富裕家庭,早年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文化的影响,纵情声色,虽颇有抱负,但由于宗教信仰抑郁不得志。他生在天主教家庭,而当时国教在英国已经确立,他要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是很艰难的,要么选择自己的信仰,受到排挤迫害,难以生存;要么依附权贵,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这使得邓恩内心极度挣扎困惑。加上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两朝政治腐败,社会上又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在这种形势之下,17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生活奢侈糜烂,及时行乐就成为了当时的英国人麻醉自己和逃避现实的方法,他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彷徨,而及时行乐也成为了当时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邓恩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难以逃脱其影响,在《跳蚤》一诗中这种思想有很明显的体现。 [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新奇的玄思妙想

《跳蚤》一诗表现了邓恩突出的玄思妙想。诗中的比喻都是既玄又妙的思想,这种比喻乍一看怪诞不羁,细想却雅致入理。这首诗的玄思妙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令人作呕的昆虫因咬了诗中男女主人公而成了两人的媒人,因为他们俩的血液通过跳蚤的采集汇合已经成为一体:“我,它先叮咬了,现在又叮咬你,在这跳蚤肚里,我俩的血混为一体”,并且这种结合还有了结果:“腹中饱胀两人的血混成一种”。一只惹人生厌的昆虫成了男女主人公的婚床,还是他们婚姻的神圣殿堂:“在其中我们几乎,不,更甚于婚配。这跳蚤就是你和我,它的腹腔就是我们的婚床,和婚庆礼堂”。结婚这种神圣的、须经恋爱、求婚、订婚等漫长过程才能实现的事情竟让这跳蚤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一只等级低下的昆虫竟把三个生命聚在一起构成了三位一体,使他们都具有了神性:“虽说出于习惯你总是想要扑杀我,可是,别再给这加上自我毁灭渎圣——杀害三命的三重罪孽”。这跳蚤“是你是我”,还是跳蚤本身,这样构成三位一体。所以说,杀死男主人公是罪过,杀死跳蚤也是罪过,杀死自己更是罪过,还是更为严重的罪过。既然构成了三位一体,这个集体意象便具有了神性,破坏这个三位一体的神性个体就是“渎圣”。这个三位一体的意象是诗人刻意强调的,因为按他的逻辑,这只跳蚤里现在应当有四条生命:男主人公、女主人公、跳蚤本身和那个由男女主人公结合而产生的小生命:“坦白承认此事,我并不能够说是一桩罪过,或耻辱,或丧失贞节,可是这家伙不经求爱便享用,腹中饱胀两人的血混成一种,这,咳,比我们要做的还深重。”诗人最清楚自己笔下的数字,但他非说成是“三个”生命,因为在他眼里,三位一体是至高无上、神圣无比的意象。
一般情况下,求爱是要言情的,但这首诗重推理,不言情,凭生硬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方并让对方相信自己是爱她的。诗中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女方不能否认她爱男方,因为他们俩早已被跳蚤的撮合融为一体。跳蚤通过对两人的先后叮咬,完成了这对男女主人公的婚姻实质,并且让他们的爱有了结果,跳蚤的躯体成了他们神圣的婚床和婚姻殿堂。不管女方同意与否,他们俩已然同居一室:“尽管父母怨恨,你也不从,我们照样相会且隐居在这活生生墨玉般的四壁之内。”当男主人公责备她狠心地把跳蚤杀死时,女主人公假装知错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害怕并有所悔意时,男主人公欲擒故纵,说她假装后悔以及她所表现的矜持作态都已没用。看样子,男主人公在这场推理求爱中占了上风:“的确,那么该知道恐惧是多么虚幻不真;当你委身于我时,将仅仅有那么点童贞会损耗,一如这跳蚤之死从你那儿窃取的生命”。求爱不言情,推理占上风,这就是邓恩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爱情诗全新的表现手法。 [5]

陌生化思维表达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发明的术语,其要义是诗人应当把熟悉的事物非熟悉化,让读者产生陌生感,使形式变得难懂,增加难度和感知的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目的并且必须被延长。这首诗中陌生化的思维首先表现在它的非人格化思维。向人求爱,不表明被求之人的价值和可爱之处,反而将其非人格化甚至兽格化,这是邓恩不同于常人的陌生化思维。在这首诗里,男女主人公被非人格化为一只跳蚤,但这只跳蚤却具有将爱情神圣化的功能,因为它使男女主人公真正结合并形成了至高无上的三位一体。陌生化的思维其次表现在神圣与世俗的结合。诗中表现了常见的世俗思维,女方的家长不同意这门婚姻,女方自己也犹豫不定。男女之爱本是人间世俗之事,但是邓恩利用陌生化的思维使这人间世俗的事情成了神圣的事情,跳蚤替男主人公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替他与她完婚。于是,男女主人公不但同居,还结合并产生了后代。由于诗人特别的陌生化思维,这完全世俗的爱被赋予了神性,他们成了三位一体。在这个三位一体中,损害任何一部分都是对神的不敬。世俗之爱是通往神圣之爱的一个重要步骤,诗中所反映的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先是动物性,其次是人性,最后是神性,达到了神圣与世俗的完美结合。诗人对男主人公的求爱做了恰当的表达,这种思维与表达是独具特色的,也是陌生化思维的结果。
陌生化的戏剧性表达是全诗的突出特点。这首诗是一种戏剧独白,深受当时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然而,诗人使用的独白又有其鲜明个性。在主人公的独白中,读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一个听众的存在。诗中的“你”便是那个听众。在这首诗里,还存在着一种对话,但特别的是,另外一方却是一个隐含的对话者,或者说是一个只用行动说话的对话者。戏剧化的行动是这首诗的特殊表达,并且这种表达是无声的,代替了女方的言论。第一场:启幕,两人在舞台上,跳蚤出现、跳蚤亮相、跳蚤怀孕的特写镜头。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中间发生重要的戏剧活动:女主人公把跳蚤逮住了。第二场:女主人公举手欲杀跳蚤,男主人公让她“刀下留人”,之后男主人公手指跳蚤慷慨陈词,试图劝阻她的杀蚤行动。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间又发生了重大行动:女主人公对跳蚤行刑,用指甲将跳蚤杀死。第三场:男主人公没能成功地“刀下”救蚤,男主人公义愤填膺并继续为跳蚤辩护,女主人公带着胜利的喜悦并做解释,女主人公开始悔悟,男主人公不再信任她。这个戏剧活动是显而易见的。
口语化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这一特色表现在说话者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语言浅显易懂,是对同时代舞台演出戏剧的一种革新和陌生化。诗中的听者和诗外的读者都能轻而易举地领会说话者话语的意图。邓恩在跳蚤这一意象中,使用了陌生化的思维,进行了全新的处理和表达,给英国文学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诗篇。 [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约翰·邓恩(John Donne,约1572—1631),英国诗人,玄学派诗歌的主要代表。生于商人家庭。牛津大学毕业。后获剑桥大学神学博士学位。曾任皇家牧师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早期写抒情诗和讽刺诗。后转向宗教题材。诗作内容隐晦,比喻怪诞,文字雕琢。作品有《世界的剖析》《灵魂的历程》《神圣的十四行诗》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