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威爾史密斯吧!六度分隔理論的信徒 (132611) - Cool3c

感謝威爾史密斯吧!六度分隔理論的信徒

by Knowing
2018.01.22 02:10PM
是感謝威爾史密斯吧!六度分隔理論的信徒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是感謝威爾史密斯吧!六度分隔理論的信徒的第2張圖

2014年林飛帆在凱道上率領群眾反服貿時,為了克服示威活動「聚久必散」的命運,喊出「六度分隔理論」,向群眾喊話「以自己為中心,認識週遭7個朋友,並說服他們每星期排班表到國會抗議」。

依據六度分隔理論,如果林飛帆發起的群眾運動順利如有神助,全世界的人都會被圈進凱道示威抗議。因為照理論所說,透過5個人就能串起世界上任兩個人。

甘安捏?

喜歡找碴的人會想,如果有個小島其居民無法向外連繫,六度分隔理論就無法成立了。或許這個例子太極端,但就算沒有這樣的小島,在一個階級分明的地方,光是聯繫底層人士可能就會耗掉好幾個中間人。

比如有個國家有貴族、平民、賤民三個階級,每個階層都不怎麼往來,而其中只有貴族有較大的機會認識外國人。那麼賤民要連繫外國人的話,他得透過,認識平民的朋友 ─ 平民 ─ 認識貴族的平民 ─ 貴族 ─ 認識外國人的貴族,一個賤民光是從底層連繫到國外可能就得耗掉5個中間人。

語言與地理隔閡也會降低效率,好比台灣達悟族人要接觸某一位中國壯族人,他得透過,懂得漢語的朋友 ─ 台灣漢人 ─ 中國漢人 ─ 認識壯族社群的漢人,一位達悟族人從蘭嶼連繫到中國西南壯族社群可能就要花掉4個中間人。

雖然地球村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短了,但考慮到語言的隔閡、地理的隔離、階級的分層,要串起任兩個陌生人真的只需要5個中間人嗎?

「六度分隔理論」出自一部電影,而非嚴謹的論文

六度分隔理論這個「想法」源自1967年一位哈佛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他有天突發奇想,想研究「在美國人與人之間到底隔了多少個人?」於是他請160個人寄包裹給兩個住在波士頓一帶的人。而那160人的住所都離波士頓很遠。

因為那160個人都不認識住在波士頓一帶的兩位目標人士,所以得透過猜測,拜託「覺得最有可能認識目標的朋友」幫他轉送包裹。實驗的結果是,42個包裹成功寄達目標,中間人最少的路徑僅透過2個人。Stanley Milgram研究這42個路徑,排列所有路徑的中間人人數,發現其「中位數」(注意!不是平均數)是5.5,很接近6。

這個實驗畢竟不夠嚴謹,造成很多爭議,所以Stanley Milgram終其一生都未提出「六度分隔理論」。

其實「六度分隔」一詞出自1991年東尼獎得主John Guare寫的一部同名百老匯劇本,且於1993年被拍成電影,主角是當時的新秀小生威爾史密斯。透過動人心弦的台詞,「六度分隔」這個詞才開始廣受注目。

下面節錄威爾史密斯的經典台詞。

「在這個星球上,每個人都被另外六個人所隔開,六度分隔。在我們與地球上的其他人之間 ...... 我與星球上的每位居民都隔著六個人被綁在網上...每個人都像一扇新門,開啟另一個世界」

是感謝威爾史密斯吧!六度分隔理論的信徒的第3張圖

親愛的 臉書把世界縮小了

雖然六度分隔理論一直存有爭議,不過地球村正逐漸縮小,透過越來越發達的社群軟體,尤其是號稱世界第三大國的臉書,任兩人之間的中間人正在減少。2011年,透過web演算法實驗室計算,任兩位臉書使用者之間的中間人已縮小至4.74人,而今年的最新數據又縮小至3.57人,取其整數就是「四度分隔」。

當然,因為世界上仍有很多人沒有網路可用,所以就臉書朋友所做的數據仍不能證實「所謂的」六度分隔理論。無論如何,對普羅大眾來說,威爾史密斯口中的六度分隔理論無疑是十分浪漫的。不如把「六度分隔」視為一個神話吧!

( 圖片皆取自Will Smith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