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3896981_f7917391ff_z

演算法就像食譜:用一連串有邏輯的步驟,一步步達成任務。以 OkCupid 為例,它的演算法是把會員建立帳戶時填寫的基本資料,根據一連串的邏輯步驟,計算出每對成員之間的速配值,顯示兩人的速配程度。

計算的三大關鍵要素是:1)你的答案;2)你希望伴侶給的答案;3)每個問題對你的重要程度

其中,第三個要素特別重要,因為它讓每個單身者自己制定各項條件的優先順序。也許你認為未來伴侶的政治立場,比對方想不想要有小孩更重要,或是剛好相反。也許一定的收入和喜歡看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的電影,對你來說是交往對象的必要考量條件。如果你真的那樣想,也許應該重新考慮一下你的條件設定,原因請見第一章。每個人都需要一套機制,篩選自己在意的條件。

OkCupid 網站會問你「這個問題有多重要」,就可以為你可能的回應制定相應的分數:

  1. 不重要 1 分
  2. 有點重要 10 分
  3. 蠻重要的 50 分
  4. 很重要 100 分
  5. 必要 250 分

這些分數會決定你的潛在對象在每個問題中可能得到的最高分。為了說明這套演算法是如何算出速配指數,我們隨機舉兩個名字為例:哈利和妙麗。這個例子只包含兩個問題:「你喜歡魁地奇嗎?」、「你擅長擊敗黑巫師嗎?」

演算法會運用兩人的答案,算出哈利和妙麗的速配指數,過程可以簡單分成下面三個步驟:

第一步

首先,我們要先計算妙麗對哈利來說的速配指數。哈利設定第一題「你喜歡魁地奇嗎?」的重要性是「有點重要」,所以妙麗在這一題最多可以得到 10 分。由於她的回答符合哈利的期待,所以從哈利的角度來看,妙麗在滿分 10 分的題目得到了 10 分。

哈利認為第二題「你擅長擊敗黑巫師嗎?」的重要性是「很重要」,所以妙麗在這一題回答「否」,得到 0 分。對哈利來說,妙麗的速配指數是 (10+0)/ (10+100) = 10/110 = 9.1%。

第二步

接著,我們重複第一步,這次是算對妙麗來說,哈利適合她的程度。根據妙麗的偏好,第一題「你喜歡魁地奇嗎?」只值1 分,因為她設定的重要性是「不重要」。哈利回答「是」,但妙麗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否」,所以哈利在這題得到0 分。也許妙麗不想要一個老是聊魁地奇的對象,我們都可以理解這點。

對妙麗來說,第二題「你擅長擊敗黑巫師嗎?」的總分高達 250 分,坦白講,誰不會為了關鍵時刻的「去去,武器走!」(繳械咒)而熱血沸騰、神魂顛倒呢?所以在這一題,哈利拿到了滿分 250 分。對妙麗來說,哈利的速配指數是 (0+250)/(1+250) = 250/251 = 99.6%,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第三步

最後一步是結合上面兩個數據,算出兩人整體的速配程度。很多人一想到平均值,就直接想到「算數平均值」(arithmetic mean)。大家從小就被迫把那個公式背得滾瓜爛熟,如果你真的把公式給忘了,算數平均值的算法是把 99.6% 加上 9.1%,再除以 2,最後得到 54.35%。結果算出來的數值和兩人的原始速配度各有 45.25% 的差距,無法反映真實的狀況。

說到配對,雙方的意見都同樣重要。兩人約會時,一個人樂不可支,另一人覺得分秒難耐;和兩人都聊得很開心是截然不同的情況,但是兩種情況的算術平均值都可能是 54.35%。如果我們想區分那兩種不同的情境,就必須使用不同的平均值算法。這種情況下較合理的平均值是採用「幾何平均值」(geometric mean),概念是以乘法為基礎,而非加法。由於這個例子只有兩個題目1,計算整體速配度的公式是:

(妙麗的速配指數X 哈利的速配指數)^ (1/2)= (99.6 × 9.1)^(1/2) = 30.1% 速配幾何平均值是把兩人的速配指數相乘,而非相加, 藉此找出乘數中間值,30.1 % 是 9.1 % 的 3.3 倍,99.6% 也是 30.1%的3.3 倍,比算術平均值更能公平考量雙方的意見。

 

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已要什麼

有一次我跟交友網站上認識的人出去約會,吃飯到一半時對方居然偷了我的鞋子。還有一次約會,我去上洗手間,回來時發現,對方硬是穿上我的套頭毛衣,還把毛衣撐破了。無論我把交友網站上的個人檔案填得多完整詳盡、回答多少網站上的問題,我還是經常碰到約會對象問我,我的紅髮嚐起來有沒有草莓味。

理論上,個人化的偏好清單是用來篩選理想伴侶的好方法。但發展了 80 幾年的人際關係學告訴我們一個重點:想用個人資料來預測某對男女是否合得來,是行不通的。問題在於,我們在遇到想要的對象以前,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交友網站不像亞馬遜或 Netflix,我們上亞馬遜或 Netflix 時,已經知道自己看電影及購物的品味,但光是回答一些關於個人偏好的問題,還不足以預測誰能讓我們滿意。說到底,尋找伴侶比買一套 DVD 複雜多了。

我們可能都喜歡萊恩.葛斯林的電影,但那不表示我們會喜歡一起看他的電影。雖然葛斯林的電影,是初次約會不錯的話題,但是光憑這點,不太可能預測我們是否適合長期交往。不只是像電影偏好這種比較細微的特質,無法精準算出配對成功的機率,其他例如人口統計、政治立場、成家打算等各種個人資料的組合,也無法預測配對能否成功。這些資料都無法顯著衡量你和潛在對象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適合彼此。

 

與對方的動作不自覺同步,就是愛來了

經歷過一見鍾情的人都知道那種心動的感覺,但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動作會透露一些兩人互動的蛛絲馬跡。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人類的肢體語言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自己喜歡的對象,我們的瞳孔會放大,對話時用字遣詞也會開始模仿對方的用語型態,連笑聲也會開始同步。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幾分鐘內,每個細微的徵兆,都可以用來界定兩人之間的關係。

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剛認識某個人時所散發的身體訊號,其實也和兩人長期的合適度有關,而且是比問卷結果更可靠的指標。西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伊萊.芬寇(Eli Finkel)研究了很多兩人之間互動的「不自覺同步性」(non-conscioussynchrony),他認為,把這些科學判斷方法整合到線上配對程式的技術應該已經存在,或是即將問世。

想像你可以花一個晚上在類似 Skype 或 FaceTime 的系統上連續進行快速約會(speed date),Siri 之類的語音辨識技術可以追蹤記錄你的用語型態,影像識別軟體可以記錄你的肢體語言,當晚所有約會結束,就可以算出你和每個對象的速配統計數據,提供你一個更好的判斷基礎,看哪個對象值得進一步約出來見面。數學身為科學的語言,在這些技術的發展中將會扮演關鍵角色。

未來可能的發展令人興奮,但我覺得這些概念比較可能用以改善現有的配對演算法,而不是取而代之。大家對於各種尋找對象的方法永遠會有需求,從詳細且個人化但是費時的演算配對法、到 Tinder 和 Grindr 之類的交友應用軟體,尋找伴侶的需求始終都在。任何網站都無法保證每次都能為你找到完美的配對,但只要你願意投資夠多的時間、花夠多心思,都可以找到適合你的人選。

延伸閱讀:

根本就本末倒置!用理性判斷感性的愛情,讓你一再錯過「對的人」

愛情很重要,但愛自己更重要:30 歲的我離開他,活回單身,旅程中也學會活回自己!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刊載,全文摘錄自《數學的戀愛應用題》,首圖來源:Fechi Fajardo,CC Licensed。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