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 Island 《禁闭岛》:花非花,雾非雾
Original URL: http://www.wangxiaoxin.net/?p=1159
这部电影2月19日在美首映,马丁·思科西塞和迪卡普里奥联手的号召力果然大,影院里坐的人颇为不少。因为不能剧透,所以只能用上面媒体的评价来表达这部电影的主流观感,如果在中国上映,还是颇为值得一看。
1.这部电影是恐怖电影吗?
《禁闭岛》既不走血腥脑浆的恐怖路线,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惊悚电影,然而全剧所在的环境和愈来愈险的故事情节却着实让人透不过气。这部电影是部典型的“密室”型电影,一开头就用阴郁的天气、狂怒的海上暴雨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封闭灰暗的孤岛上,直到全剧终再也没有一个镜头离开过岛。幽闭的环境给人带来绝望和恐惧,而主人公的行为带出一步一步的线索更让人浑身发冷。
迪卡普里奥近年来放着好好的美少年不做非把自己毁容成中年发胖大叔的样子,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患有战争创伤后遗症的警官,影片追随他的心理活动,绝大部分都在用他的视角讲故事,却在最后几分钟倏地转过来,还观众一个清明的、正常的视角,在短短几分钟之内颠覆观众之前对影片的映像。
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归类的话,我宁愿把它归类为心理悬疑片,类似于Momento那种。
2. Tedd,或者Andrew,到底有没有发疯?
这是影片最关键的题眼所在,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影片一开始,观众都遵循着Tedd的视角,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上岛调查失踪精神病人案件的正常警官。但随着影片进程大半,我们对男主角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他自己的心理问题更让读者怀疑,他到底是警官,还是在岛上已经居住数年的病人?那张纸条上,到底谁是第67个病人?
我本来是倾向于Andrew是真疯,因为最后医生和护士给他出示的证据太确凿、太真实,并与他的噩梦情节结合的那么真实。但出了影院转瞬一想,如果Andrew真的是精神病,那么之前的情节,包括他在悬崖上遇到Rachel的情节都没有意义,而影片真正想表现的确是反纳粹和极权主义实验的主题。并且,影片最后那个代表极权与暴力统治的灯塔空镜头十分耐人寻味,它仿佛在告诉我们说,Tedd是永远不可能出岛的,他已经被岛上的实验成功洗脑,成为感觉不到痛苦、失去记忆的国家机器。如果Tedd只是被洗脑,或者只是选择无奈地成为牺牲品,那岛上一众医生、护士和警官的表演,才叫令人发寒,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秘密,却演出那么一场惊人的好戏。
看完电影,我敢说,没有任何人能说清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男主角究竟是正常,还是发疯。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也没有说明故事本身的面貌,只是让观众“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去解读,去拥有自己的看法。
3. 影片中的具体意象到底代表什么?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是耐人寻味的,抛开第二点的主枝不谈,许多带有明显象征含义的意象也值得细细推敲。
灯塔?灯塔是整个电影一直在谈,却最后才出现的重要意象。Rachel说:“岛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灯塔里发生什么”;在通常,灯塔是指引人向光明的希望,但在戏里,在Tedd追寻到灯塔上的真相后,灯塔却变成了代表极权与禁忌的监狱中心,没有人可以跨越灯塔的禁止,那是令人感到绝望的所在。
老鼠?Tedd跑到海滩上之后涌现的成群老鼠是影片中最令人反胃的镜头之一,这些老鼠应该是表示无论如何,男主角都只能在世界尽头无望地逃亡,永远没有出路。
山洞中的火焰?这是影片几乎唯一一处暖色镜头出现的地方,紧紧跟着老鼠的镜头出现之后。这片温暖的火焰是否代表,只有这个地方、这个人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这是与国家势力作斗争的唯一力量?这个暗喻似乎也恰好点中导演所表达的主旨:虽然有反抗,但国家暗示、包容的纳粹实验就像海上无边无际的阴云一样永无尽头。
梦中的妻子?除了国家极权这一主题之外,Tedd本身也是一个战争后遗症的受害者,在他不断的噩梦和头痛之中一直出现的是他的妻子和他最爱的女儿的形象。不管这个人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她只是Tedd在二战中看到的路边饿殍的一个幻象,“她”都代表了Tedd内心的另一个自我,试图阻止“他”的行为,更为主角的挣扎增添令人心碎的色彩。
不论Tedd是选择”Live like a moster”,还是”Die like a saint”,禁闭岛的疑云都永远笼罩在他的头上,此生再也无法挥去。故事到底是主人公的幻象,亦或是把人逼疯的真实,影片都不会告诉我们答案,而它的魅力,正在这Tedd脑海里的“花非花,雾非雾”之间。
最后给一些comments:
一部极具幽灵气质的小说!攫人心魄,挑战想象极限。结局在以为不会再被震撼的时候突如其来,却又出人意外的美丽。——《亚特兰大宪法报》
情节转折曲径通幽,故事铺陈悬念迭起,阅读魅力难以抗拒。——《纽约时报》
有如踏入一场疯狂、诡异、悲伤的梦魇……——《华盛顿邮报》
斯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美联社
文:王小心
这部电影2月19日在美首映,马丁·思科西塞和迪卡普里奥联手的号召力果然大,影院里坐的人颇为不少。因为不能剧透,所以只能用上面媒体的评价来表达这部电影的主流观感,如果在中国上映,还是颇为值得一看。
1.这部电影是恐怖电影吗?
《禁闭岛》既不走血腥脑浆的恐怖路线,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惊悚电影,然而全剧所在的环境和愈来愈险的故事情节却着实让人透不过气。这部电影是部典型的“密室”型电影,一开头就用阴郁的天气、狂怒的海上暴雨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封闭灰暗的孤岛上,直到全剧终再也没有一个镜头离开过岛。幽闭的环境给人带来绝望和恐惧,而主人公的行为带出一步一步的线索更让人浑身发冷。
迪卡普里奥近年来放着好好的美少年不做非把自己毁容成中年发胖大叔的样子,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患有战争创伤后遗症的警官,影片追随他的心理活动,绝大部分都在用他的视角讲故事,却在最后几分钟倏地转过来,还观众一个清明的、正常的视角,在短短几分钟之内颠覆观众之前对影片的映像。
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归类的话,我宁愿把它归类为心理悬疑片,类似于Momento那种。
2. Tedd,或者Andrew,到底有没有发疯?
这是影片最关键的题眼所在,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影片一开始,观众都遵循着Tedd的视角,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上岛调查失踪精神病人案件的正常警官。但随着影片进程大半,我们对男主角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他自己的心理问题更让读者怀疑,他到底是警官,还是在岛上已经居住数年的病人?那张纸条上,到底谁是第67个病人?
我本来是倾向于Andrew是真疯,因为最后医生和护士给他出示的证据太确凿、太真实,并与他的噩梦情节结合的那么真实。但出了影院转瞬一想,如果Andrew真的是精神病,那么之前的情节,包括他在悬崖上遇到Rachel的情节都没有意义,而影片真正想表现的确是反纳粹和极权主义实验的主题。并且,影片最后那个代表极权与暴力统治的灯塔空镜头十分耐人寻味,它仿佛在告诉我们说,Tedd是永远不可能出岛的,他已经被岛上的实验成功洗脑,成为感觉不到痛苦、失去记忆的国家机器。如果Tedd只是被洗脑,或者只是选择无奈地成为牺牲品,那岛上一众医生、护士和警官的表演,才叫令人发寒,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秘密,却演出那么一场惊人的好戏。
看完电影,我敢说,没有任何人能说清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男主角究竟是正常,还是发疯。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也没有说明故事本身的面貌,只是让观众“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去解读,去拥有自己的看法。
3. 影片中的具体意象到底代表什么?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是耐人寻味的,抛开第二点的主枝不谈,许多带有明显象征含义的意象也值得细细推敲。
灯塔?灯塔是整个电影一直在谈,却最后才出现的重要意象。Rachel说:“岛上的每个人都知道灯塔里发生什么”;在通常,灯塔是指引人向光明的希望,但在戏里,在Tedd追寻到灯塔上的真相后,灯塔却变成了代表极权与禁忌的监狱中心,没有人可以跨越灯塔的禁止,那是令人感到绝望的所在。
老鼠?Tedd跑到海滩上之后涌现的成群老鼠是影片中最令人反胃的镜头之一,这些老鼠应该是表示无论如何,男主角都只能在世界尽头无望地逃亡,永远没有出路。
山洞中的火焰?这是影片几乎唯一一处暖色镜头出现的地方,紧紧跟着老鼠的镜头出现之后。这片温暖的火焰是否代表,只有这个地方、这个人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这是与国家势力作斗争的唯一力量?这个暗喻似乎也恰好点中导演所表达的主旨:虽然有反抗,但国家暗示、包容的纳粹实验就像海上无边无际的阴云一样永无尽头。
梦中的妻子?除了国家极权这一主题之外,Tedd本身也是一个战争后遗症的受害者,在他不断的噩梦和头痛之中一直出现的是他的妻子和他最爱的女儿的形象。不管这个人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她只是Tedd在二战中看到的路边饿殍的一个幻象,“她”都代表了Tedd内心的另一个自我,试图阻止“他”的行为,更为主角的挣扎增添令人心碎的色彩。
不论Tedd是选择”Live like a moster”,还是”Die like a saint”,禁闭岛的疑云都永远笼罩在他的头上,此生再也无法挥去。故事到底是主人公的幻象,亦或是把人逼疯的真实,影片都不会告诉我们答案,而它的魅力,正在这Tedd脑海里的“花非花,雾非雾”之间。
最后给一些comments:
一部极具幽灵气质的小说!攫人心魄,挑战想象极限。结局在以为不会再被震撼的时候突如其来,却又出人意外的美丽。——《亚特兰大宪法报》
情节转折曲径通幽,故事铺陈悬念迭起,阅读魅力难以抗拒。——《纽约时报》
有如踏入一场疯狂、诡异、悲伤的梦魇……——《华盛顿邮报》
斯蒂芬·金和爱伦·坡吃了LSD联手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美联社
文:王小心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