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1952年歌舞电影《雨中曲》?

关注者
11
被浏览
46,346

9 个回答

歌舞里的好莱坞浮世绘——评电影《雨中曲》

张雍

电影作者用歌舞编织了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好莱坞浮世绘:电影明星崇拜的神话、与百老汇的恩恩怨怨、无声片被有声片替换......

电影的开篇,电影作者用几个镜头点出了粉丝们的狂热。然而,看似光彩荣耀的背后,电影明星们也有着说不出的苦衷。洛克伍德为了满足他的粉丝们的期待与幻想,不得不制造出、表演出与自己的搭档琳娜是情侣的幻觉。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在其著作《电影明星们——明星崇拜的神话》里提到,“明星不只是演员。他扮演的人物也不只是人物。电影人物会改变明星,明星同样会改变他塑造的人物”[1]。电影里多次提到的“明星杂志”便可以看作是明星崇拜的神话塑造者之一,这些杂志在传播了明星的名气的同时,也在无形里束缚和规训着明星。

在电影《雨中曲》里,几乎每一位角色都代表着时代里一个群体的缩影。或者说,代表了当时不同的电影人对待未知的姿态。

凯西·塞尔登一心向往戏剧舞台、向往着百老汇,将莎士比亚与易卜生奉若神明,但是在实际生活里,她只能在好莱坞的派对上做着无聊的歌舞表演。这背后所反映的实质,无疑是好莱坞与百老汇之间的对决。在默片时代,演员们不必开口说话,做着哑剧表演,这些都为当时的百老汇所不屑。然而,好莱坞的造星能力与所获得的利润,吸引着一大批百老汇的戏剧人从剧场走向片场。

当琳娜第一次被观众嘲讽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明星时代即将谢幕。从她将自己看作是洛克伍德的未婚妻便可以看出,她让自己沉浸在明星崇拜的神话里,她误以为“明星杂志”里所描绘的一切便是她真实的生活。到了电影的结尾,她的荣誉终究铸成了她的悲剧。

电影的结局,巨大的广告牌预示着凯西·塞尔登将是未来好莱坞的主角,而像琳娜一样无法“开口”的明星,则只能狼狈地离开聚光灯——无数默片时代明星的结局。

电影《雨中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既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之高,也是因为其格局。电影没有把自身局限于电影明星们的情爱纠葛、好莱坞的八卦绯闻,而是着眼于一代电影人的命运。电影《雨中曲》让后来所有的电影人明白,电影《爵士歌手》在电影史上到底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带给了电影界一个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更是一个不可逆之力,让沉浸在神话里的电影人们走出迷梦,重新审视电影艺术,重新思考能够发出声音的电影与戏剧有何区别,重新去探索到底什么是电影。

张雍

2021年1月23日

参考

  1. ^[法]埃德加·莫兰著,《电影明星们——明星崇拜的神话》,王竹雅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第20页。

RAIN THEN CLEAN

记得自己在研究生期间上曲式分析课时,任课的教授问我对《爱乐之城》的看法,我说了很多溢美之词,她一脸不屑,让我回去看看《雨中曲》就懂了。

时隔两年,直到现在复习电影史的时候才打开这部老歌舞片,看完的那一刻,不,还没到看完,男主和他搭档调侃他们的声乐老师那一段踢踏舞,我就已经献上了我的膝盖。太牛逼了!

可以说,那个年代歌舞电影的高度,直到现在都无法企及!

这并不是影视科技手段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核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好莱坞就已经大胆大度地自嘲了自己的明星制度和虚伪浮华的表象,那个时候以踢踏舞和百老汇为主流的舞种也蕴含了美国梦那种乐观阳光自信在其中。

也可以看到为了削弱凌厉镜头边缘使画面变得温润柔美而加的暗角,看到棚拍里把握得当甚至可以说精致的面部光线,看到从那儿就开始打磨得节奏感十足的歌舞片经典叙事结构。灰姑娘+洗心革面浪子结构至今很多音乐剧和歌舞片都还在沿用。

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只不过是电影史和电影美学理论在作品中找到了印证的心理满足罢了。

最主要的,也是最打动我的是,不管男主角、女主角还是那个诙谐幽默的搭档,他们在跳舞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那么地纯粹。这就不得不提最经典的《雨中曲》这段编舞了,情绪起得非常自然,离开心上人紧闭的门,就像一阵雨来得那么自然,想跳想舞的那种冲动,任我们每一个观众都有切身体会:回到小孩时期,遇到高兴事,哪怕下起了雨,雨便成了我们的玩物,旋转伞,踩踩水,拉拉栏杆,就算警察来了也不放在眼里,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爽!

在影片最高潮来临前的那段百老汇串烧,即是对男主生前命运的重映,也是撕开曾经虚伪的忏悔,还是对于百老汇繁荣的致敬!一气呵成,很难想象现在有哪个舞蹈演员能够带着充足的情绪还原到位的。

看完《雨中曲》,如同被音乐之雨,纯爱之雨通体浇了个透,RAIN THEN CLEAN

P.S.对了,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突然对Lina有一丝同情呢?她其实也没那么坏,只不过是个声线不佳,五音不全,在有声电影革命年代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可怜明星罢了,为了活下去,何罪之有,不该被如此奚落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