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奥迪不如奔驰宝马?

a4对标宝马320,奔驰c200。a6对标5系,e级。a8对标7系,s级。rs3对标a45 amg,m2。乃至r8对标amg gt等等。我觉得奥迪不管…
关注者
2,865
被浏览
10,143,069

1,145 个回答

可能是奥迪最精髓的东西很少有人体会得到吧。

你说科技配置,对不起买高配的人很少.....

你说优秀的动力,对不起买的最好的是低功率版....

你说无敌的四驱,很少有人回去霍奥迪的suv,轿车更是卖不出几辆带Quattro的,也没人去霍,至于霍过得人,顶多抱怨奥迪赛道上和沙地傻快没参与感.....


再加上奥迪近几年疯狂降价,哪怕新出的a4也跟着跳水....品牌形象是不行的啊

人们常常谈论消费品牌的品牌影响力,说奔驰宝马品牌力强,本土品牌的品牌力吃亏,说德国车品牌力强,韩国车品牌一般。

但事物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为了能帮助大家从一个定量的角度,相对公平、科学的分析和追踪各个汽车品牌的品牌力,我们特别制作了这个「公路飞行品牌力指数」。

2021年度,我们分别推出了全市场和电动车市场的品牌力指数,先揭晓答案:

一、公路飞行的汽车品牌力指数,可信度如何?

实际上,我们在2018年就发布过这一指标:数据说中国人最爱德国车 韩国品牌的最强对手不是大众丰田

当时我们采用了「品牌销量」、「单车平均成交价」两个维度来拟合品牌力指数。

当时的思考逻辑是,一个品牌的影响力大小,总体来讲,最终主要转化为两大方面的商业追求:一个是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影响力大的品牌能卖出更多产品,比如大众和日产的均价差不多,但品牌更强势的大众销量高很多;另一个是在同等销量的情况下,影响力大的品牌能卖出更高的价格,比如奥迪和奔驰在中国的销量一直差不多,但品牌含金量更高的奔驰用领先奥迪10万人民币以上的单车均价,证明了品牌的价值。

今天,我们再次发布汽车品牌力指数,并且新增了两个维度的考虑因素。一个是「车身尺寸」,另一个是「能源类型」。

「车身尺寸」解决之前分析模型中的一个漏洞。比如,Mini品牌只靠卖小型车,做到30万的均价和5万年销量,而另一个汽车品牌,天天卖三排座大SUV,才做到30万的均价和5万年销量,这两个品牌相互比较,显然是Mini拥有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其它变量恒定的情况下,整个品牌产品线的车身尺寸其实和品牌影响力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这个道理就好比,施华蔻的小瓶洗发水,卖到了飘柔大瓶的价格,哪个品牌更高级不言而喻。

「能源类型」因素的出现,则是顺应电动车的大趋势。当我们在做全市场的汽车品牌力指数时,不需要考虑一个品牌旗下的产品是烧油、烧电还是油电混合。但当我们给出电动车品牌力指数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根据公路飞行过去一年去全国各地用户的走访交流、定量调研,我们深刻的理解到——在用户心中,一个品牌只卖电动车、一个品牌只卖油电混合车、一个品牌既卖电车又卖油车,会导致该品牌在电动车品类的影响力,有重要而微妙的区别。那些专注电动车的品牌比油车电车一起卖的品牌,拥有显著更高的影响力。因为只卖电车在用户的心智中意味着专业、纯粹和全新的时代感。这种聚焦导致的品牌力优势,过去在「小米 VS 联想」,「小牛 VS 爱玛」,「华为智慧屏 VS 创维」,「哈弗 VS 吉利SUV」等不同行业的品牌案例中,均有充分的实践体现。

过去在包装水里的「农夫山泉 VS 康师傅」,吸尘器里的「戴森 VS 松下」,空调里的「格力 VS TCL」,乃至SUV里的「哈弗SUV VS 吉利SUV」等不同行业的品牌案例中,均有充分的实践体现。

因此,我们最终推出了两套指数,一套是看宏观的汽车品牌力,另一套专门面对电动车品类。当我们做电动车品牌指数的分析时,给每一台纯电动车的销量,赋予了更高的影响权重,增程次之、插混再次之、给每一台油车(如果该品牌卖油车)则给予一定的负权重。

后续,我们将每个季度发布汽车品牌力和电动车品牌力指数。


二、通过品牌力指数,我们看到了什么?

国际品牌下跌,中国品牌上升,肉搏战已经开始了


十年前,一名典型的紧凑级轿车用户买车时,要么只考虑速腾、英朗、轩逸、卡罗拉,要么只考虑奇瑞A3、BYD F3、吉利帝豪。因为品牌力差距过于巨大,主流国际品牌和主流中国品牌,就像楚河汉界,互不侵犯。

今天,当我们在品牌力指数上,看到国际品牌和中国品牌越来越多耦合在一起,体现在真实的线下汽车销售世界,就是大量真实用户已经在交叉购买国际和中国品牌了。


△汽车流通领域大V@孙少军 ,在终端市场的观察


在这件事情上,法国车和韩国车是最痛苦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处于国际品牌品牌食物链靠下的位置,需要直面中国品牌向上走的冲锋。


智能电动车转型,是品牌力向上走的历史机遇

当年智能手机转型,抓住历史机遇的品牌,均价都大幅提升了。

因为一台智能手机,结构比传统功能手机,整体结构复杂很多,屏幕、电池、处理器、内存等等部件规格都大幅提升,产品定价势必提升,反映在用户心智里,结果就是品牌力的提升。因此,小米手机的品牌力也能秒杀波导和金立。

今天的智能电动车,逻辑是一样的,产品定义、产品定价、品牌力势必发生重大改变。

像比亚迪这样十年前就重视电动车的企业,今天开始收获巨大的甜头——对于许多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买电动车要看比亚迪和去北京旅行要逛长城一样,已经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

像蔚小理这样出生起就专注电动车的新势力,也是这一时代的受益者。它们就像当年横空出世的小米一样,胜在没有历史上的气油味道包袱。

失意者当然是电动车转型迟缓的玩家们,尤其是日系车。日系车确实擅长混合动力,可惜这一路线并不被中国政府、也不被中国用户视为新能源。在用户心中,普通混合动力的现实形象是更省油的燃油车,而不是一种「半电动车」。能不能插一根枪充电,是现实存在的油车和电车的楚河汉界。


燃油车品历史越辉煌,电动车品牌力越难塑造

2021年,公路飞行团队曾对超过1000位电动汽车用户展开调研,其中一个收获是:

用户们认为,电动车相比燃油车,是全新的品类。

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许多用户们潜意识里在质疑,那些燃油车做得好的品牌,反而很可能做不好电动车。因为它们不专注,行动晚。

二是经过思考后,内心倾向于选择电车的这批用户,对电动车这个新品类往往抱有全新的新期待。就像在2012年选择买智能手机的人,不可能期待这台机器到手后和诺基亚3230体验类似。他们期待全新的体验,包括硬的产品体验和软的品牌体验。

那些挂着知名燃油车Logo的品牌,由于共享、协同、老经验复用、品牌传承等因素,往往无法做出「和过去告别,彻底拥抱新时代」的体验感,它们往往做出的是「一只手拿着缰绳,另一只手握着方向盘」的交通工具。

△大众的燃油车和电动车,在设计上高度雷同。

更容易超越这一普遍规律的少数品牌是那些头部高端品牌,比如奔驰和宝马。因为奔驰和宝马除了是燃油车品牌,首先是高端品牌。真正的高端品牌,往往能淡化技术和产品周期的影响。就像一名深圳奥迪e-tron用户在采访中告诉我的,“当我开这台车去见客户或者去工地的时候,它是一台燃油车还是一台电动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四个圈,别人都认识”。

相对更痛苦的会是丰田、雪佛兰、吉利、奇瑞为代表的平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