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疫情》16天內Rt值從15降到1.02,專家如何解讀社區感染現況? | 公視新聞網 PNN

讀懂疫情》16天內Rt值從15降到1.02,專家如何解讀社區感染現況?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5月31日,距離中央發布三級警戒進入第三週,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亮出手板,「目前疫情朝向可控範圍前進,是比較好的情況」,因為代表病毒傳播力的Rt值從疫情高峰時的15,降到5月30日的1.02。兩週內本土確診破6000例的烏雲罩頂,頓時現曙光。
 

Rt值、R0值是什麼?與疫情高低峰有什麼關係?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過去大眾常聽見的R0值,是指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在流行病學上的解釋上,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及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名感染到某種傳染病的人,可把疾病傳染給多少人的平均值。
 
Rt指的是有效傳染數,以R0為基礎,代表的是當病毒侵入毫無抵抗力的人口時,平均可傳染人數的估計值。但當社區出現感染,出現有抵抗力的人口,就必須改用Rt值「有效再生數」來估計傳染力,舉例Rt值若為4,則代表每一人染疫可以傳染給4人。
 
而指揮中心在31日記者會上公布的最新Rt值為5月30日的1.02,莊人祥說明,有效傳染數若持續小於 1,疫情即可得到控制,開始反轉、趨緩。
 
1622535998z.png
 
2020年歐美各國疫情大爆發時,Rt值就被用做觀察疫情波動的指標。美國疫情在去年三月大爆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博士Tom Inglesby在該年5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中,就曾建議美國CDC應該定期公告50州的Rt值變化,並提出相應的隔離措施。
 
他引用中國武漢疫情爆發的相關流病研究指出,疫情爆發之初,在2020年1月上旬至中旬,武漢的新冠肺炎Rt值為3到4,但隨著中國政府採取封城、隔離等強制手段,Rt值在不到一個月內,降至1以下。該研究模型並預估,若不採取限制社交活動的手段,Rt值將在2到4之間,且每五天增加一倍。
 
雖然中國在管控疫情的作為上,採取確診者集中管理、境內嚴格封鎖的政策引發不少爭議,但在過去疫苗尚未問世時,Rt值的數據變化,確實能反應降低社交活動的成效,也成為各國進行被動防疫的戰略之一。
 

解讀Rt值不能太樂觀 專家點出隱形確診數疑慮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有話好說》節目中,也認同台灣這波社區感染疫情逐漸可控,她指出,5月15日這波感染高峰是發病者傳染給親密家人,通常被感染者毫無防備,因此Rt值高。當Rt值等於1時,代表社區還是有零星感染發生,但因為政府採取限制社交手段與戴口罩強制令,疫情朝著可控制方向前進。
 
另外何美鄉認為,實施三級警戒後,會出門的多是年輕族群,相較這波疫情因確診而死亡的中高齡長者,她認為即使會相互傳染,但「攝入的病毒量會少一點,所以大家也不用很緊張,(Rt值)它會下降。」
 
1622536069p.jpg三級警戒後的機場捷運線。(圖/梁駿樂)
 
不過也有醫師示警,目前社區內可能還有許多確診者沒有被找出來,Rt值可能被低估,至少要觀察四、五天,才能比較安心。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醫師指出,當計算Rt值時,越多確診病例被抓出來,數值自然就會越準確。但疫病大規模流行的情況下,不可能找到所有社區隱藏的病例,便會有低估Rt值的可能。
 
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補充,Rt值會受限於不同區域的人口密度,以及當時的陽性確診率,加上台灣目前每日仍在校正回歸確診病患,因此要找到正確的Rt值並不容易。
 
醫師強調,Rt值確實是一種代表疫情起伏的指標,不過目前並沒有客觀數據顯示,Rt值要到多少才能解封,因此要解除三級警戒,還是得看國內不明傳染源是否不超過10例,及單週少於3件社區群聚事件目標來決定。
 
延伸閱讀:
有話好說|確診趨緩,但別放鬆!二期三期是什麼?國產疫苗安全嗎?
https://youtu.be/glPSzxHo7nE
公視新聞|醫師提醒有確診者未被找出 Rt值有可能被低估
https://youtu.be/1ElvJdzRCmw
 
 資料來源:
1. Pan  A, Liu  L, Wang  C,  et al.  Association of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with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Wuhan, China.   JAMA.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0, 2020. doi:10.1001/jama.2020.6130
2. Inglesby TV. Public Health Measures and the Reproduction Number of SARS-CoV-2. JAMA. 2020;323(21):2186–2187. doi:10.1001/jama.2020.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