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的唱法比张学友的先进在哪?

关注者
146
被浏览
117,379

15 个回答

唱法先进这东西从耳帝那里看来的吧?

若要将陈奕迅和张学友在演唱上进行一个全方位对比,是个大工程,这两个都是我非常喜爱的歌手,作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尽我全力,慢慢写。

————————————————————

90年代中后期,谢霆锋、周杰伦之前的那一批出道的男歌手,不少都有过模仿张学友的阶段,其中的佼佼者为陈奕迅、王力宏两位,他们在一众歌神模仿者中能脱颖而出,有这两点优势:

1.模仿到了张学友的发声位置,而不只是模仿张学友的发声口型和兰花指;

2.这种模仿只是为了在新人阶段打下属于自己的市场基础,基础打下后,他们二人很快就恢复了本来面目,也就是本嗓音色。

从我个人的听感来讲,王力宏于《唯一》这张专辑彻底抛弃了声音中“张学友”的那个部分,陈奕迅则无所谓抛弃不抛弃,他本来就极善模仿,估计自个儿在家闲着无聊会试着用好几个人的音色去唱同一首歌玩,他声音里“张学友”的那个部分,想用就用,想扔就扔。

陈奕迅从出道到现在,歌唱技巧上的进步几乎是国内成名歌手里最吓人的一个,这种进步有方向、有体系,经年累月下来,才有了他如今无可替代、难以模仿的演唱风格。

陈奕迅参加新秀歌唱大赛一举成名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yNTE4MjA=.html

这是95年陈奕迅参加TVB新秀歌唱大赛上的节选,可以从这个视频中明显看出,当时的陈奕迅还没有“演唱风格”可言,除了声音是有厚度的(他的气息支撑从一开始就不错),无甚独特之处。尤其2:15秒处那个假音居然唱劈了,这在现在的陈奕迅身上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所熟知的那个陈奕迅,其独特风格于华星后期开始构筑,于新艺宝《U87》时大成,再往后就没什么大改动了,要拿陈奕迅和张学友做比较,就要从陈奕迅风格成熟后开始。

而说到张学友,大众耳朵里那个熟悉的张学友,其实非常、非常非常片面,我们总说张学友容易模仿,那只是唱《吻别》、《祝福》、《情书》、《忘记你我做不到》的那个张学友,所有模仿张学友“唯妙唯肖”的人,也基本只是模仿这几首歌而已,换张学友21世纪以后唱的那些歌,他们一首都拿不下来。因为那之后的张学友也开始求新求变,这种改变可能基于早期音色的局限,无法适配21世纪后多变的流行风格,也可能是由于声带机能的减退,再不能像以前那样“雄浑”。总而言之,那之后的张学友唱歌变得更轻盈、更灵活,适配性更强,居然还能唱唱爵士(见专辑《private corner》),我无法想象90年代那个苦大深仇的张学友怎么去唱需要swing感的爵士。

后期的张学友,模仿起来就难多了,因为复杂了。

大众对陈奕迅和张学友,都有一个长期的、顽固的偏见,说白了,是对他们两位知道得太少。

——————————————————

那么回到楼主的问题,陈奕迅的唱法若要一定说比张学友先进,那只能说是在某些方面,陈奕迅确实更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唱得更欧美化。这既是陈奕迅天赋所致,也有张学友受年龄所累,有些固有东西实在没法改掉的原因。

陈奕迅在低音区唱得比张学友好,大部分时候他的发声位置比张学友更深、更靠后,也更边缘化,发声的点要小,这就让陈奕迅在唱低音的时候比张学友更轻松,音质也更为凸显。

发声位置深后,更小的发声点带来更小的损耗,这是典型的欧美歌手的风格,我们总说一些歌手有欧美范,不是说他们英语念的好,二是他们或多或少有以上这些特质。

举例子的话,张学友的《如果这都不算爱》,陈奕迅和张学友都有现场演唱过:

如果这都不算爱-张学友音乐之旅国语经典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1NTk0MzE2.html

张学友 2002年音乐之旅live 《如果这都不算爱》

陳奕迅 如果這都不算愛- 張學友和音- 正東演唱會 part.4 (總共6 p...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5OTc0OTg4.html

陈奕迅 2006 10x10我至爱演唱会 《如果这都不算爱》

这首歌张学友在主段低音区非常吃力,“不问该不该”的“该”字和“为你流下泪来”的“来”字甚至都已经没有音色可言了,这是漏气所致。唱歌一旦气息不集中,从麦克风出来之后音色就是浑浊的,无论多大声都没用。反观陈奕迅在这首歌低音区游刃有余,音色从头至尾连贯统一,而张学友在这首歌里,主歌和副歌几乎是两种音色,像是两个人在唱。

一般来讲,和张学友合唱一首歌,尤其是男歌手,非常吃亏。因为张学友的发声点比较大,唱歌会有种“沉重感”,字字珠玑,普通的男歌手和他合唱,会显得声音很面、虚、不通透,容易被“盖过去”,欧美那边也有个这样的例子,就是Christina Aguilera,别说女歌手,音色娘一点的男歌手和她合唱都会被盖过去。这在不明真相的人看来,就会觉得“你看这谁谁谁,唱功被歌神完爆了吧!”

但是陈奕迅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他的发声更边缘化,没有张学友那么粗重,却更锋利,能够从张学友的声音中刺出一道裂缝来,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张学友盖住,相得益彰。这种特质在录音室当道的如今非常有优势,如今的歌手,无论你的live多好,你如果录音室唱得不行,那你的上限就很有限了,进不了棚的歌手在如今这个年代,说严重点,通通是废物。而陈奕迅的音色和唱法,实在太适合进录音室了,这一点国内能和他比的寥寥无几,张学友也不行。

PS:这几年选秀,很是出了些唱现场很厉害但是进了录音棚就玩蛋的歌手,对此种现状,我也只能摊手。

——————————————

有些晚了,明儿还要上班,剩下的如果有空,会陆陆续续地补上。

这个回答并不是,也不想比较这两个人,仅仅看见“唱法先进不先进”这一说有感而发。


唱法其实只有科不科学,合不合理,没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分。凡是以先进或落后来形容唱法的,都是一知半解,思维观念一桶浆糊的人。

会不会唱歌,本质上只要符合两个标准就够了:一个是审美意义上,艺术意义上的,即能不能打动人,感染人,并唱出真我,塑造出你独有的个性与风格。第二是从科学发声的意义上,能不能长久地唱下去,从年轻鲜活地唱到年老。——如果你唱歌非常好听并且还能保持声音的健康一辈子,那就没人有资格说你不会唱歌,说你唱歌技术落后,帕瓦罗蒂没这资格,天王老子也没这资格!

如果你能驾驭各种各样具有相当难度的作品,完美地控制自己的声音,还能健健康康唱一辈子,就必然证明你的发声是科学合理的。

——时间的审判总是最公正的。时间最冷静,也最残忍,它在慢慢地消磨,摧残,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请尊重科学。

如果一个歌手健康地唱了一辈子,他的歌唱怎么可能是不科学的呢?他抵御住了时间这个最残酷的东西的摧残啊!举个例子说,张学友,他唱到了六十岁还能世界各地巡回演唱会,嗓子能负担起一年近百场,每一场三个多小时的现场演唱,不划水不敷衍不谈天说地拖时间,实实在在高标准高质量的超长时间现场演唱。——然后知乎很多愚昧之辈竟然说他是唱功落后的代表,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很多他们眼中唱功“先进”的代表,没到四十岁就完蛋了,唱不动了,嗓子废了颓了钝了,唱现场各种走形扭曲,和录音室天上人间之别……那到底他们先进在哪里?怎么证明他的先进?还是只有“你觉得”先进而已。这些人发声如果是科学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人家张学友李克勤这些人经过了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明白了演唱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追逐高音,追逐那些虚荣的噱头。是细水长流,是演绎人生,是倾吐情怀,是抒发生命。人家尊重科学的演唱,你却以为人家还“落后”在十八层,其实是人家看着你们这些人在井底坐井观天。

现在流行的各种卖弄超高音的代表,例如韩国河铉雨之流,台湾卓义峰之流,国内华晨宇之流,当然,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同类了——在吃瓜群众眼里这些属于“先进”的代表,对比的是张学友,李克勤这些“落后”的代表。不要急,还是那句话,看看他们能这么唱到几岁再说。

铁心乐队的主唱大家都知道的,条件有多好,一个高音奇才。年纪一大点,完了,吼不动了。条件好就能走极限一辈子啊?前几年网络上,国外有个抽烟哥,坐在床上抽着烟就能唱《she's gone》,条件也非常好对吧。但是然并卵,过两年再看他唱歌,嗓子也已经差不多折腾完了。——条件再好,也经不住天天走极限,虐待自己的声带。这首歌不就是等于自虐吗?自虐怎么可能长久?

这些动辄搞些混声超高音,拽炸天吊炸天的“大神”;明明是男声,非要跑进传统女声的地盘张牙舞爪的“大神”;不是五组就是六组,认为五组之下不算唱歌,代表“技术落后”不屑一顾的“大神”们……其实只不过是在吃青春饭,走极限,打鸡血,吃兴奋剂,提前预支自己的声带。博尔特以人类最极限的高速去跑一百米,但他能以这个速度跑马拉松吗?不能,要至强至刚,就必然不可能保持长久。针无两头(锋)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事物之间很多时候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传统声乐的男高音标准为什么只到high C而已,因为这是男性的生理特性决定的,男声的自然声区基本上到了high C就差不多是极限了,虽然很多男高音都能继续高上去,但往往已经变得很不自然,变成了俗语中丧失了审美意义的“杀鸡高音”——也只能杀鸡,杀个鸭都不行。所以传统声乐,不管它中外都不约而同把high C视为男高音的试金石,重视质量而非高度,这绝不是什么“落后”,而是千百年来对科学演唱的一种总结与尊重,也是对人类自然生理规律的一种敬畏。你可以一时反自然而行之,但不可能一世。很多超高音男声你以为他是“先进”,其实只是等于运动员“吃兴奋剂”,为了利益提前消耗自己的身体而已,看不见的背后,他必然会付出巨大的身体代价。

请大家自然演唱,科学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