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直升機父母@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03 05:59:41| 人氣15,012| 回應9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啥是直升機父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啥是直升機父母?不就是「快樂學習」下的「溺愛」!有必要創造一大堆流行的專名術語。而且本台時評的<教改與體罰>和性別教育類也有多篇書評、評過相關的議題,只要補貼其後即可,有必要再立一文嗎?

「溺愛」不是人本教改「快樂學習」的本意,而是副作用。

是嗎?那「體罰」也非教育的本意,而是……

直升機父母 關心孩子別害他【聯合報07.07.3柯俊銘/屏東市公職臨床心理師】

這一陣子,「直升機父母」似乎成了各級學校熱門的話題。許多老師會在連絡簿上,轉貼相關資料給家長參考,希望對他們有所啟發。畢竟該現象的出現,不僅干擾教學活動的進行,造成親師關係緊張,無形中也阻礙孩子的人格發展。
所謂「直升機父母」,意指父母親像直升機般,始終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只要看到寶貝碰到一點困難,便會迫不及待地衝下去拯救。這類的家長深信愛等於讓子女成功,故自認必須介入孩子所有的生活事務,以免其受到傷害或吃虧。
探究緣由,專家認為和未來不確定性增高、社會競爭激烈與少子化來臨等因素有關。另外,目前雙薪家庭普遍,父母因工作繁忙無法經常陪伴孩子的補償心態,以及幫孩子做好比花時間教導還要省事的想法,都助長該現象的存在。
國外研究指出,如此的教養模式對親子雙方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孩子因習慣被照顧,變得缺乏責任感,問題解決能力差,不知如何管理情緒,在現實環境中易適應困難。而父母則太在意孩子表現,老覺得給的不夠多,每天牽腸掛肚,過度焦慮導致壓力,不利於身心健康。
有鑑於此,為讓直升機父母們能早點著陸,減少無謂的負擔,提供以下建議,既能給予孩子支持,又可訓練其獨立性:
1.主動轉為被動:勿怕孩子受挫不開心,凡事都設想周到,孩子只是坐享其成。應從旁觀察變化,待孩子自己開口求援,再評估是否給予協助。
2.善用機會教育:傾聽孩子的困擾,但避免為他們做決定或代為處理。可適當提供意見,鼓勵先嘗試去克服,從因應中吸取經驗,藉以建立自信。
3.教導尋求資源:讓孩子熟悉可利用的支援網絡。除了家人以外,遭遇問題時,其實還可以找同儕朋友、老師幫忙,或諮詢有關單位提供服務。
4.尊重個人意願:父母往往基於好意,便先入為主為孩子安排一切,結果常引發彼此衝突。有時不妨透過協議,使其有自主的空間,學習承擔後果。
5.分散生活重心:父母應培養嗜好,多從事個人有興趣的活動。一方面降低對孩子的關注,一方面也可充實自我,避免心力過度投入導致的耗竭來臨。
6.斟酌進場時機:父母伸出援手,需考量實際狀況。一旦孩子經歷情緒、身體的創傷,或有異常行為出現,父母就應立即介入輔導。
雖說「天下父母心」,但毫無限度的呵護,只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往後依賴成性,難以獨當一面。不顧孩子感受,一味期盼他們往自己鋪好的路走,未必能真正滿足與快樂,故如何管教得宜,懂得適時放手,是當今家長必修的課題。
國內「尼特族」 攀升至18.5萬人【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2009.07.23
 
景氣欠佳,國內外的「尼特族」都越來越多!主計處最新統計,去年國內尼特族人數重回十八萬五千人的高峰,平了民國九十三年網路泡沫破滅後的歷史紀錄,占總人口的比率甚至高於日本。官員擔心,由於經濟復甦緩慢,今年尼特族人數可能會創新高。
所謂的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是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的年輕族群,最早起源於英國。英國將族群範圍定為十六到十八歲;日本則是涵蓋十五到三十四歲。
近一年因經濟景氣大幅衰退,失業人數快速增加,也有許多年輕人被迫淪為依附家人維生的尼特族。
英國今夏尼特族人數首度衝破一百萬人,研究人員擔心,一旦經濟復甦,許多尼特族可能因為無法融入就業市場而「受困」多年。日本本月最新的青少年白皮書也指出,今年日本尼特族人數將達六十四萬人,比去年增加兩萬人,而且還有「高齡化」傾向。
主計處官員表示,雖然國內沒有特別調查所謂的尼特族人數,但「非勞動力」中有一群人,既非學生身分,也不是因為身心障礙或為照顧家庭退出職場,就算是有心工作,卻欠缺實際找工作的行動,大致符合尼特族特性。
維基百科探討尼特族主要成因是,部分高學歷的畢業生不願從事低薪資工作,也可能是年輕人吃不了苦,不願從事太辛勞的工作,一味要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結果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在「空等」好機會,結果既沒工作也沒讀書。
 
90歲退休教授 「養」40歲雙胞兒【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2009.07.23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認為,這一代年輕人剛好遇上台灣有史以來最有錢的父母,他們的爸媽年輕時遇上台灣經濟起飛期,加上工作勤奮、儲蓄意願極高,使得這一代年輕人的家庭經濟支持不虞匱乏;加上勞動市場大環境欠佳,尼特族人數想要不增加「很難」。
人力銀行業者更發現,尼特族還不想承認自己是尼特族,不想工作的理由千奇百怪,且「學歷愈高、理由愈多」。
某國立大學退休的許教授年近九十歲,還在「扶養」雙胞胎兒子,兩人四十多歲還沒上過一天班,大學畢業之後,兄弟倆不願深造、不想就業、不喜歡出門,也不交女朋友,兩人在家裡一窩廿多年,食衣住行全靠老爸老媽。
許教授名下有兩棟房子,兄弟倆早就商量好了,父母老去之後,留下屋子一間自住、一間出租,「規畫」的這麼好,許教授也無言以對。
另一對國中老師夫妻,唯一的兒子自小聰明伶俐,前幾年考上台大熱門科系後,成為街坊鄰居羨慕的對象。
沒想到,台大只讀一個學期,他宣稱「志趣不合」,決定休學重考,順利考上另一間國立大學但連一學期也沒念完又宣稱要重考。就這麼休學、重考、上學、休學、重考…不斷循環。父母為此憂心,兒子卻過的很悠然自得。
粉領族小莉(化名)也抱怨家中有個尼特族小弟,高中畢業後,藉口考上的大學科系不好,決定重考,從此賴在家裡,五年來沒有工作,但有錢買電腦、買電動玩具、買高檔手機,因為從起床到睡前的一天所需,爸媽都會幫他打理。
飛特族 尼特族 興起 日勞動結構丕變 【聯合新聞網╱編譯林郁芬09.07.23
 
宗孝勇夫自嘲是個家庭主夫。33歲的他雖然頂著碩士學位,但一直沒法找到一份全職工作,靠著不固定的教會差事,一個月收入大約只有10萬日圓(962美元)。若不是在學校教書的妻子有穩定進帳,生活上根本入不敷出。對於未來,他不抱什麼希望。
「除非日本企業經營者改變聘僱習慣,否則我永遠找不到全職工作,」他說。
去年年底,日本失業率降到4.4%的六年新低,但這個數字無法反映像宗孝勇夫這樣的職場菜鳥,在求職時四處碰壁的窘況。對他們來說,企業終身聘僱的承諾已成了神話。
經歷十年的企業重整,如今日本勞動力有三分之一屬於兼職或約聘勞工。政府官員擔心這個趨勢會使社會安全網的涵蓋範圍萎縮,進而減低國民的生育動機,使人口老化的問題益形惡化。
這種俗稱「飛特族」(freeters,英文「free」和法文「arbeiter」的合字,意為「自由工作者」)的打工族群,最初興起於1980年代經濟泡沫鼎盛時期,當時許多日本年輕人抗拒制式的職場,嚮往自由彈性的打工生活。但根據2003年日本政府的調查,年齡15歲到34歲的飛特族,已有七成其實更希望擁有全職工作。
日本和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已經走上組織縮編和自動化的路,企業在海內外尋求工資低廉的勞工。相較於日本15歲到34歲全職員工的平均年薪387萬日圓,薪資只有三分之一的兼職和臨時員工,如今已占總勞動力的32%。
「這雖然增加雇主的僱用彈性、節省勞動成本,但勞動結構的兩極化,卻帶來效率和公平性的問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近警告。OECD建議日本把社會福利延伸照顧更多非全職工作者,降低企業聘僱兼職員工降低成本的意願。
日本勞動政策與訓練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小杉麗子指出,習慣上日本人只有在剛從高校或大學畢業時,找到的工作最穩定;換句話說,其他時候要進入全職的工作行列,機會不大。
「企業補缺時,優先考慮已經具備經驗技術、能夠立即上手的應徵者,」小杉麗子說:「這表示只有打工經驗的年輕人是沒有機會的。」
目前日本高校畢業生每年只有20萬個就業機會,遠低於1990年代初期平均的168萬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機會也比十年前少了三分之一。
因此,成立四年的「年輕臨時勞工工會」會員數目快速增加。這個工會主張兼職及約聘員工應享有更好的工作機會。
工會副主席菅原涼子說:「三個月到六個月約聘員工的薪資水準,在近三年來下降了四成。」便利商店、餐館和保全公司是約聘工作的主要來源,她說:「很多大學畢業人士的薪資只能勉強度日,和美國的情況一樣。」
由於所得差距日漸擴大,職場人士漸漸產生贏家和輸家的心態,與過去整個勞動力大略自視為中產階級的情況不同。大阪大學社會與經濟研究所助理教授大竹文夫說:「我認為日本勞動人口已經漸漸產生機會並不均等的感覺。從前經濟成長較快時,致富的機會較高,現在不是這樣了。」
謀職不順的年輕人多轉而依賴父母,但這並非長久之計。現年24歲、擁有工業設計學位但找不到工作的植村大助說:「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把小孩寵壞了。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當初我決定到東京繼續學業時,他們一口就答應每個月供我6萬日圓。」
從1990年到2003年,日本「尼特族」(NEET,即英語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頭字語,意指既不在求學,也不在就業或受訓的遊手好閒年輕人)占青年人口的比率從8%翻升到16%左右。三井住友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宅森昭吉說:「等父母退休或老死,這些尼特族要何去何從?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了,這將會動搖日本社會的根基。」
 
英國「尼特族」 衝百萬人【聯合報╱編譯陳世欽 2009.07.02
 
倫敦每日電訊報1日報導,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英國的尼特族今夏將達到創紀錄的100萬人。
所謂「尼特族」指的是年紀在16到24歲之間,並未就學、就業或接受各種專業訓練的青年男女(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字首縮寫為neet)。研究人員指出,一旦經濟復甦,許多尼特族可能因為無法融入而「受困」多年。
研究人員表示,英國白種年輕人淪為尼特族的機率比來自黑人或南亞裔家庭的同儕高出大約20%,女性受到的衝擊大於男性。英國地方政府協會(LGA)表示,家庭瓦解及為人父母者失業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部分人士認為,許多具備專業技能的青少年男女今夏可能就業不易。
每日電訊報上個星期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另有大約6萬名英國中學應屆畢業生可能無法如願進入大學就讀。文憑課程的需求量最近達到歷來最高。
LGA主席瑪格麗特‧艾頓表示:「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是,英國的尼特族似乎即將達到100萬人。他們原地受困,無法前進或做任何有益於個人或社會的事,對經濟毫無貢獻。太多大有可為的年輕人可能跌入深淵。政府機構、民間團體與地方當局各行其是,無法以一致的具體行動因應這個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至今年第一季結束為止,英國的尼特族大約93萬5000人,人數是2005年首次統計這類數字以來的最高。
歐洲啃老族 在家靠父母‧國際商情雙周刊2009/11/05 
啃老族意指15至35歲的年輕人,不工作也沒有唸書、進修,僅靠父母資助維生。
啃老族多為發達國家年輕人
啃老族主要出現在經濟發達及生活品質高的國家和地區,如西班牙、英國等地區的青年階層當中。儘管此種現象在義大利社會中還不是相當明顯,不過許多義大利社會學和心理學專家,已對此現象作了許多研究。
將義大利羅馬大學社會問題主導研究所製作的「2008義大利年輕人研究報告」,與義大利統計局公布的去(2008)年勞動力報告的數據進行交叉比對後,顯示了啃老族在義大利社會中的情況。
相關數據顯示,在15至19歲的年齡層中,已有高達27萬名義大利年輕人既不學習也不工作(占總人數的9%):其中大部分人因學歷問題找不到工作;另有5萬人則不願作出選擇;剩餘的1萬1,000人是純粹地不想工作和學習。
而義大利在25至35歲的年齡層中,啃老族高達190萬人。這也意味著,每4人中就有1人既不工作也不學習;其中120萬人因求職受挫而在家無所事事;另有7萬人則純粹是不想工作和學習。
透過以上數據發現,倘若義大利就業比率能提升到與荷蘭相同(荷蘭國內15至39歲年齡段的就業率達81.3%),那麼義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1至2個百分點。 義西啃老對未來無規劃
在西班牙,當地的《國家報》對啃老族進行調查後發現,年齡層在18至35歲的年輕人,有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並無為前途或利益著想的人生計劃。這些啃老族的座右銘為「學習?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對未來沒有幫助;工作?就算去找也找不到!」。調查顯示,在西班牙,大部分的啃老族年輕人(80%左右),表示很滿意他們目前的生活,對職場生活則充滿焦慮。雖然一部分啃老族年輕人決定繼續升學深造,但他們擁有學歷後卻不會替自己的將來打算。而今,義大利國內的啃老族心態也很相似,傳統價值根深蒂固的義大利文化,讓孩子在社會和家庭的溺愛中生長,他們不工作,是因為一般的義大利家庭都願意負擔子女的花費,就算子女早已到達該就業的年齡。
 
大陸飛特族 不愛錢只愛玩【經濟日報07.08.25 林則宏】
 
在 「啃老族」、「月光族」、「SOHO族」後,大陸職場上又出現一個新的族群:「飛特族」。飛特族(Freeter)源於西方的概念,傳到日本後,日本對飛 特族的定義是,年齡在15到34歲,沒有固定職業、從事非全日臨時性工作的年輕人。大陸職場上所謂的飛特族,概念有一些不同。
最痛恨 扮演工作狂
「上一兩年班,辭職休假一陣子,等玩夠了再找工作。」鳳舞在網路部落格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態度,她正是大陸標準的飛特族。鳳舞大學畢業已經八年,2005 年5月辭掉在某個著名網站的工作後,就出發到西藏旅行了40多天,希望趕在青藏鐵路開通、大量遊客湧入前,去西藏好好的玩一趟。
鳳舞說,「我們對自己還是有信心的,工作幾年了,累積了這麼多經驗、人脈和資源,要再找個好工作應該不難吧。」目前在一家廣告公司當AE的鳳舞認為,如果那天覺得需要再休息,她還是會毫不遲疑地辭職去旅行,「工作,在哪兒做不都一樣?」
在實際失業率依舊偏高的中國大陸,要能像鳳舞一樣當個瀟灑的飛特族,還是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大陸的飛特族都是所謂的「80後」,即1980年代初期,大陸開始實施「一胎化」政策後出生的獨生子女,且多數都擁有不錯的學歷,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差。
「80後」的這一代中國人,多沒吃過什麼苦,上面又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至少六個長輩從小呵護。出生後就不太需要為「錢」擔憂,養成即便已經出了社會,依然覺得「錢不是很重要」,「玩」跟工作一樣重要,甚至比工作重要。
最喜歡 辭職去旅行
從事設計業的上海女孩宋玲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表示,「我覺得享受生活是頭等大事,而不是累死累活地賺錢,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有好的工作情緒嘛!」她說,最早 辭職出去玩時,也沒想過把自己當成什麼「族」,就單純想休息一下。直到遇到現任男友,才知道跟她抱持相同生活態度的人還真不少。
最快意 沒經濟壓力
宋玲與男友高言是在網路認識的,兩人認識時,高言已經給自己放了兩個月的假。高言說,「我就不喜歡朝九晚五的寫字樓(辦公大樓)生活!我可不像我哥一樣,每天擠公交(公共汽車),工作到很晚,然後和同事喝酒扯淡(閒聊),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趣味呢?」
仗著還年輕、不用養家餬口,一人飽、全家飽,缺錢時還可以跟父母伸手,飛特族確實可以過得相當有個性。不過,父母總有下崗或退休的一天,自己有朝一日也會結婚生子,也許當這一天來臨時,就會是「飛特族」快意生活結束的時候。
 
北漂考研族:我有一個夢【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
 
今年大陸高考(大學入學考試)才告一段落,明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又將臨近,大批的外地青年聚集到北京名校周圍,開始新一輪拚搏,他們被稱為「北漂考研族」。
京城研究生 人生才不同 
外地青年來北京考研究所的情況十年前就有了,但遠沒有今天這麼普遍。這群青年有著強烈和明確的考研動機,大多是因為對自身某種條件不滿,極力想通過考研改變現狀。「北漂考研專業戶」來自大江南北,經歷、學歷不盡相同,但有共同的夢想—成為名校研究生。
去年全大陸的大學生畢業生有四百一十三萬人,社會職場需求量只有一百六十六萬五千個位子,換言之,約六成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此情況下,念名校研究所,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促成考研族如春筍般大量竄出。
破床上苦讀 雨滴在書上
北京中國青年報這麼形容在北京的北漂考研族。夏天下雨的夜裡,清華大學二校門前面的照瀾院,是這座世界知名學府中僅存的一片平房區,趙帥就住在其中一間, 不到五平方公尺的地方,四壁木板,沒有窗戶,屋外聲音清晰可聞。趙吊坐在床上伏案,整理著考研英語的資料,沿電燈線流下的水滴落在他眼前的書上。
為了上清華 落榜繼續考
趙帥在這住了三年,三次報考清華大學法律碩士。
趙帥二○○四年七月從鄭州紡織工學院電腦專業畢業,剛搬出學校宿舍,便來到北京,開始他的考研之路。
「我就是喜歡清華!喜歡這個學校的氣氛,我佩服的好多大人物都是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上清華」的信念支撐著趙帥在木板平房裡住了三年。
10平方公尺 塞了七、八人
像趙帥這樣住房條件差的人比比皆是。人均住房面積不到兩平方公尺,往往是一間老舊的居民樓,每間屋子擺滿上下鋪,悶熱的夏天沒有空調,十平方公尺的地方, 七、八個人只能靠一台風扇降暑。就這樣一處只能平身休息的空間,大約每月要花去他們二百五十到四百五十元人民幣不等的「考研經費」,幾乎是他們考研預算的 一半。
沒有工作,考研族們只有節儉度日。「來這裡三個月了,我還沒吃過大米飯呢!」黑龍江某大學畢業的王梅(化名),拿到本校的保送研究生資格,卻斷然到北京考 研究所。 她說:「你在一個沒有名氣的大學就算讀到博士後能怎樣啊?出來找工作人家連看都不看,要念就得念名校。」王梅相信,如果在北大念完研究生,她的人生會完全 不一樣。
吃穿住行是北漂考研族共同面臨的困難,但能對付得過去;學習遇到問題才難辦。
搶教室自習 透早就出門
北漂考研族所以選擇來北京的大學旁邊準備考試,主要原因有三點:感受這裡的氣氛;聽相關的專業課程,熟悉老師;及時掌握考研資訊。因此,這些外地來考研 族,幾乎全部將自己奮鬥的戰場定在大學的教室,和在讀學生分享教學資源、巧妙躲避門衛保安的「堵截」,便成考研族每天的「必修課」。
在清華校內租房的殷毅說,因為自習教室有限,同學們在教室開放的十五分鐘內,便開始搶座位。有時搶不到座位,就只好等著上課的教室,一邊等一邊到學校草坪 上看書,這也僅是碰運氣而已;如果運氣不好,這些教室三四節課依然有課,這時,大家只好回宿舍。為了搶占座位,早晨五時多就把自己鬧醒,座位是搶到了,但 一到教室只想睡覺,整個上午睡眼惺忪。
到了暑假,學校為了節約成本,只開放幾間教室,必須刷卡進入,北漂考研族只有在宿舍裡或藍天下獨自啃著書本。
夜裡行森林 光明在哪裡?  
一位湖南籍的考生頗有感慨地說:「辭職考研,就像夜裡行走在森林的感覺,前面不知光明還有多遠,後面又不著村不著店,還不知自己準備的那點口糧能否撐到光明來臨的時刻。」
幾乎每個考研族都表達懸在半空的漂泊感,「沒有退路」是他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語句。
 
另參本館:
 
誰是宅族  啥是閃跳族  搶救失業  無薪假  遊族 啥是「飛特族」? 還在y世代  啥是「剩女」? 鳥巢世代  海龜與烏龜
 
 

台長: 阿楨
人氣(15,012) | 回應(9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社會 |
此分類下一篇:美濃人受夠了
此分類上一篇:居安思危

顯示全部92則回應

圖博館
日本新統計 繭居族尚有54萬人2016-09-26 聯合晚報

根據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數字,超過50萬名日本年輕人選擇脫離社會、自我封閉的生活形態,即俗稱的繭居族。
按照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繭居族指的是足不出戶6個月或更久,其間從未外出上學、工作或從事社交活動。根據調查,大約54.1萬名15至39歲的日本年輕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
這個數字低於日本政府2010年統計的69.6萬人,然而繭居族如今自我封閉的時間更長,連續至少7年繭居的人約有20萬人,占全部繭居族的35%。日本時報報導,另有29%的繭居族,約15.7萬人,大門不出的時間介於3年到5年。
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繭居族的平均年齡也持續提高,過去是21歲,去年則是32歲。根據調查,35至39歲的較年長繭居族人數也增加,過去6年增加一倍。另外,由於繭居族自我封閉,有關方面很難確實掌握究竟是哪些年輕人面臨這種問題。
這種集體的行為模式1990年代首次出現,日本官方至今未將它列為一種疾病,醫學界也未建議任何治療方法。醫學界認為,心理與文化因素導致許多日本年輕人自認必須徹底遠離人群。這種情形在男性之間比較普遍,他們承受龐大壓力,必須盡快在學業與職場創造成就。
心理學家說,這不是因為懶惰所致。日本心理學家齋籐環表示,繭居族的精神「受到折磨」。
2016-09-27 08:01:35
圖博館
“啃老”應該被唾棄嗎? 2016-09-10

電視劇《圍城》裡陳道明飾演的方鴻漸,這位怯懦的士紳之子一直活在父母和準岳父母的蔭庇、護佑之下
2013年日本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九名是一部奇特的影片,導演山下敦弘在《不求上進的玉子》中描繪了坂井玉子這樣一個角色:在大城市東京讀完大學的玉子,23歲畢業後回到小鎮做了家裡蹲,與經營體育用品商店的父親相依為命。
  無論從哪個標準來看,坂井玉子都是一個標準的啃老族,這個富有時代氣息的詞語還有一個更時髦的說法:NEET。NEET一詞起源於英國,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沒在就業,沒在上學,沒在受訓)的縮寫,在英文中也有“沒有地位”的負面含義,NEET最早出現在1999年一份學生輔導小組的報告中,原意是指18歲至24歲之間無所事事在家啃老並不願意找工作的年輕人,誕生後不久就被日本文化收編。
  世界各地對這樣的年輕人都有著不同稱呼,在香港,他們被稱為雙失青年(失學又失業的青年);在台灣,他們被稱為魯蛇、米蟲或者家裡蹲;美國的叫法是歸巢族,意指畢業後回家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援生活的成年人;而在中國大陸,他們最普遍的稱謂則是啃老族。
  無論是NEET、啃老族、雙失青年或是家裡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因為各種原因正在主動或被動的失業。這種主動放棄工作依靠父母的“生活方式”畢竟不是主流,當今,年輕人的“啃老”方式呈現出新的變化:他們日以繼夜地勤奮工作,可到頭來還是需要接受父母的資助才能活下去。
  對於剛畢業不久的青少年而言,房租是他們生活開銷中最沉重的負擔,常常佔據月收入的1/3甚至一半,以至於很多人開玩笑說:“我活著就是為了我房東。”紐約倫敦北上廣深等全球特大城市裡蝸居一室的年輕人的生活水平相較於學生時代大大降低,剛畢業五年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最窮的日子。
  失業、低收入、高昂的學生貸款以及越來越寡淡的結婚意願都是促使年輕人與父母同住比例大增的原因,這也導致今天的年輕人實現經濟獨立的年齡越來越大。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英國,平均每對父母要一直向孩子提供經濟援助直到他們31歲,而25%的年輕人在35歲之前都不會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穩定,並會持續接受父母的經濟支持。
2016-10-08 13:15:27
圖博館
最初,“啃老”一詞指的是能找到工作但不願意上班,厚著臉皮賴在家裡靠父母供養的成年人;但在今天,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也被迫加入了“啃老”的行列,現在的“啃老”更多指的是縱使工作卻由於入不敷出而依然需要父母救濟的年輕人。
..........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發生在任何國家的大規模啃老都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 如今,“啃老”似乎已經從自甘墮落變成了一種無奈之舉。
  我們對於啃老的道德譴責呈現出一種有趣的中低階層互相譴責的態勢,並且對不同階級的人群抱有不同的標準。知乎用戶“於sucei”說過這樣一句話:“官二富二叫繼承家業,窮人叫啃老。”當我們譴責啃老時,多是針對那些與我們出身相似的同齡人,為什麼當我在辛苦工作爭取經濟獨立的時候,他卻在恬不知恥的花著父母的錢,而生活水平比我更加優渥。當我無法從經濟上戰胜對手時,道德譴責便成為了我實現心理補償的唯一方式。
  階級區隔像一道天塹橫在窮富之間,我們默認了自己不可能擠入富人行列,過於遙遠的財富差距讓思聰成為了偶像的同時不會讓我們感到心理不平衡。古今中外難以計數的科學家文學家都是依靠家族財富生活,卻從未受到“啃老”的指責,而處處強調平等的現代社會讓許多人忘記了人類幾乎無法靠個人奮鬥實現階級攀升這一事實。我們一邊譴責隔壁家王二麻子啃老,一邊尋找糖爹(sugar dad),在富商巨賈的微博底下喊著爸爸。如果我有個既願意給我錢又不干涉我自由的爹,我才不管別人如何評價,躺在八百萬平米的大床上打遊戲才是我的人生。
  無老可啃的才譴責啃老,有老可啃的不說話,只是默默啃老。
  回應
 我不關心你是不是有出息,我關心的是:老頭老太太已經完成了他們對你的撫養責任, 該享受你的反哺了--而不是相反。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屬家庭關係,而子女長大成人並各自成家之後,就演變為家庭之間(社會細胞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關係了。此後,子女對父母的持續依賴就多少帶有“啃老”性質!比如,將自己的子女交父母帶養即其一。於是,中國式的“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開始動搖。近年,幾乎成了當今社會(尤其農村)的一大特色。
2016-10-08 13:19:00
圖博館
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2017.01.26 現代家庭報

  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可憐中國父母心!舔犢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動,然而舔犢的方式,恐怕尚待改進!縱觀中國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縱者有之,溺愛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劃分一下,大致有如下類型: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
  (一) 模具製造型:
  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此類家長,屬於自以為是之人,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會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孩子的舉手投足,都給予詳盡的指示,從生活習慣、活動的範圍方式,到讀書的範圍方法、興趣愛好,甚至到高考專業的選擇、畢業工作的種類,都受到強制性指導。
  殊不知,人是萬物之靈,人最大的長處,是善於思想,善於學習,善於在學習中創造,而這種教育模式,無形之中,就抹殺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與創造能力。在這種模式之下,不否認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卻成為模具製造的產品,家長原形的克隆,人的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在這些克隆產品中黯然消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在這種模式之下,恐怕龍鳳老鼠的後代,都是“老鼠”了!
  (二) 溫室培養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使家長更有能力精力來教育培養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與成長條件,彌補自己少時的缺憾,,這是生在艱苦年代的家長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總擔心孩子缺鋅少鈣;孩子的穿,要操心,噓寒問暖,從孩子房裡的太空被空調,到出門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細膩的愛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學校附近春遊,父母也要請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許與“優秀”者(大多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交往;孩子的學,更要操心,從胎教,到小時候的藝術素質的培養(比如學琴畫畫),到入學的學校選擇、老師選擇,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的“智慧”,直到孩子的畢業,專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愛人的選擇,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017-02-06 10:47:01
圖博館
卻沒有料到,人的思慮有限,自然的造化無窮!這樣的做法,製造了許多肥胖兒童與厭食者,製造了免疫力極差的孩子,製造了龐大的厭學者隊伍,製造了離開父母一無所能的孩子。溫室的花朵,禁不住一點點風吹雨打,“溫室”培養出來的孩子,離開父母,卻無法適應於社會,最後父母只好哀嘆自己無法與天地同壽了!
  (三)極力壓榨型
  這種模式多出現在孩子的讀書過程之中。教育的社會性與個體的特殊性之間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勢下,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沒有普及,大學生的就業率很低,迫使家長對孩子提出過於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夠上一所名校,有個教好的前程。縱使學校能夠減負,家長也未必讓孩子減負,連小學生的作業,家長都要求孩子完成兩套三套,而學校面臨的生存壓力,教師面臨的考核壓力,也使學校的減負成為鏡花水月。
  在平時,孩子們都被迫學習到晚上10點以後,而假期,更有各種補習班、特長班在等待著被壓榨得燈枯油盡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設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而家長們,不設法補救,卻推波助瀾,成為扼殺孩子天性與創造力的同案犯。
  (四)經濟刺激型
  物質的社會, 造就物質的方式,一切以經濟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產業化,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錢看”!考第一,獎勵多少,考前十名,獎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為製度!特別是龐大的打工隊伍中的家長,對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錢來“遙控”孩子。小小的腦袋,最終只容納了一個龐大的“錢”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 拿錢來;幫你做作業,可以,拿錢來;幫爸爸買包煙,可以,拿錢來……
  (五)原始放牧型
  這類模式多出現在打工家庭或者問題家庭, 父母忙於打工掙錢,無暇關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當然也有現實的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學,大學畢業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讀書也同樣可以掙大錢,甚至成為黑社會的流氓,也一樣“出人頭地”!乾脆就任其自生自滅!這種模式的後果,就是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推給教師,現在雖然有“教育萬能”的理論,這世界上卻沒有萬能的教師!
2017-02-06 10:47:59
圖博館
(六)自家蘿蔔型
  俗話說, 自家蘿蔔天大個,是啊,情人眼裡出西施,家長眼裡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稍微的出眾,在有的家長眼中都是天才的舉動,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別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師學校的不好,是社會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絕對不會不好!這種情形,相信讀者也曾見識,其中危害,就不贅述了。
  (七) 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 仍然有部分家長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特別在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在氣頭上,對孩子拳腳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逆反心理以及長大後崇尚暴力解決問題的惡劣影響,很難消除。暴力調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別強,要么特別懦弱,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
  (八)《大話西遊》唐僧型
  這部分家長相對比較溫和, 但又失之偏頗,當語言說服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難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話西遊》的唐僧念經,兩個小鬼實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殺了。現實之中,有的家長的確過於嘮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男孩對別人的囉嗦過於敏感,女孩則成為長舌婦(當然,我的結論可能不科學)。
  (九) 百依百順奴才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一個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親母親的期望所在,這樣,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沒有愛心,唯我獨尊,最後不容於社會也就必然了。
  (十)理想型
  最後一種,作為理想的家長的總結,因為文章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弊端與危機,所以好的家長類型不作重點的論述了,只是作為補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議。
2017-02-06 10:49:10
圖博館
理想的家長,應該在兒童的早期的智力開發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畢竟無法更改,後天智力確有極大的挖掘潛力,這是其一;愛孩子,重視孩子,但不能溺愛,滿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讓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勵的;嚴格要求孩子,但應給孩子適度的活動空間;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特別重要,這是決定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重要階段,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一個良好的經濟觀念,以及好的性格, 都將要影響孩子的終生,都將決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現在的家長,卻過於實用主義,眼睛只盯著初中高中,卻沒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小學養成的習慣與逐漸形成的性格。
  回應
 培養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自信,怎麼自信,在現階段的中國教育成績好就自信,成績不好,自信何來?中國教育有其優點,歐美教育有其缺點,盲從不行…
 說的有點兒片面,中國家長已經不是從前的老樣子了,國際化培養已經成為很多高素質家長的首先,人才國際化,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個人職業發展優勢能力集群培養的導師指導模型,獎成為中國教育的引領者。
 請問那到底孩子怎麼教育?!到了逆反期簡直悔死了,生什麼孩子呀!!!
 子女知道做自己或反抗一點點的話,就不會慣出那麼多中國式家長了
 反抗?知道什麼是天高地厚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對的!沒有疼怎麼知道自愛!
 中國教育方式很成功,沒有知識,光靠作人道裡衛星上不了天
http://edu.sina.com.cn/zxx/2017-01-26/doc-ifxzuswq3296022.shtml
2017-02-06 10:50:38
圖博館
德媒:對中國獨生子女預測都錯了他們更具有獨立性

  德國《萊茵郵報》2017.2.11文章,原題:“小皇帝”正在長大 中國正在長大的龐大的獨生子女人群,並沒有落入之前很多人對該群體的偏見之中。以下是文章全文。
  在中國,一個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正在長大的獨生子女們該如何適應社會?在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後,中國於去年開始放寬一胎化政策。但目前的大城市中,每10個年輕居民中就有9個是獨生子女。目前,全中國有2.8億人在沒有兄弟姐妹的環境中長大。
  中國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與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們有根本不同。通常,他們在家裡被稱為“小皇帝”,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對他們疼愛有加——不管在教育投入上,還是生活照顧上,都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但家長對孩子過多的關愛甚至溺愛也引發了一些學者的擔心。他們認為獨生子女對別人不信任,迴避風險、不願競爭等。
  不過,上海同濟大學此前的研究結果卻不同於人們通常對獨生子女一代的偏見。同濟大學學者趙旭東表示,獨生子女的獨立性反而較高。他們在表達和數學技能方面的學習成績也較好。他們與父母也有更緊密的關係。此外,研究還顯示,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沒有理由對中國年輕一代的未來感到悲觀。(作者芬•梅爾-庫庫克,青木譯)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人愛上春節境外遊是因為獨生子女政策?2017-01-25
英媒:獨生子女後的嬰兒潮,中國要依靠高齡產婦2017-01-03
美媒: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後果獨居家庭猛增改變社會2016-06-23
2017-02-15 10:09:56
圖博館
年輕人為何很難管理?四個原來如此2017-03-0吳怡靜
 
是年輕人難管、草莓,還是企業和主管真的不懂這一代?暢銷書《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西奈克,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他如何剖析這一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
  美國人稱他們是千禧世代,中國大陸叫他們「80後、90後」,台灣則是「七年級、八年級」,全球各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
  但這個族群始終脫離不了「草莓族」、「媽寶」等標籤,被認為不好用、不耐操、愛跳槽、難管理。
  今年年初,知名作家西奈克(Simon Sinek,暢銷書《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引起熱烈迴響,贊同和反駁都有。
  「這是個自信不足、不懂得跟人互動、缺乏因應壓力的能力,又很沒耐心的世代,」他觀察,「把他們放到不關心員工成長的企業環境中,結果肯定不好。」
  從父母教養、科技上癮、追求即時滿足,到工作環境,西奈克逐一分析這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面對這個世代,企業不能抱怨,」他歸結,「是我們虧欠了他們。」以下是他去年底在英國皇家學會演說的重點整理:
  每次演講或開會,一定有人舉手問我千禧年輕人的問題,顯然大家都覺得,這個世代有夠誇張,很難管理。他們被形容為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自我中心、懶惰的一代,我認為這是個很不公平的標籤。
  領導人應該要有同理心。碰上這個世代,我們卻只是一味指控他們的不好,看不見同理心。
  許多公司乾脆不再談領導,直接問年輕人要什麼?年輕人說,我們要懶骨頭沙發、免費食物、彈性工作時間……。想要的都給了,結果,他們依舊難搞。
  我認為有四個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千禧世代:父母的教養(parenting)、新科技(technology)、缺乏耐心(impatience),以及工作環境(environment)。
  首先,這一代年輕人都是教養策略失敗下的產物,從小就被父母不斷灌輸,自己有多麼與眾不同、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當他們畢了業開始工作,很快就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特別,不能想要什麼有什麼,老爸老媽也無法幫你升官。許多年輕人的自我形象整個崩潰,自信開始動搖。跟以往的世代相比,他們成了低自尊、低自信的一代。
2017-03-07 08:34:30
圖博館
原來我沒有那麼特別
他們也是從小用Instagram、臉書、Snapchat長大的一代,很會「過濾」真實的自己,只呈現他們想要外人看到的一面,所以他們看起來都很厲害,一付「問我吧,我很了」的架式。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答案,心中充滿不確定卻又不想讓人知道。
  研究證明,人們使用手機、社群媒體時,大腦會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也就是當你達成目標、打贏比賽時,腦內產生的快感。當我們的手機響起,不管是來電、簡訊或通知鈴聲,腦部就開始分泌這種化學物質。
  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喜歡傳十個簡訊給十個朋友,「嗨!」「嗨!」「嗨!」「嗨!」(笑聲),只為了得到一個回覆,讓我們開心。
  事實上,多巴胺也正是我們抽菸、喝酒、賭博時,讓我們感到興奮的物質,非常容易使人上癮。我們對抽菸、喝酒和賭博設有年齡限制,但對社群媒體和手機卻完全不設防,這非常危險。
  很多酗酒者都是在青少年時期,意外發現喝酒帶來的快感,可以幫他們度過成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從此上癮。如今,整個年輕世代換成了藉由社群媒體和手機,得到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
  所有的上癮症,都會導致人際關係崩壞。也就是說,這個世代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學會與人互動──我們需要這種能力來應對往後人生中的各種壓力。
  結果,真的碰到壓力時,這些年輕人不懂得如何跟人求助,而是沉迷於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很多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有多少追蹤者、多少個讚,要是有人取消追蹤,就會深受打擊。好多年輕人都跟我說,他們的友誼都很膚淺,因為他們不曉得如何建立深度、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17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2017-03-07 08:36:31
圖博館
要幹啥?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2017-04-13中國青年報

  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英國匯豐銀行一項調查發現,中國七成“千禧一代”名下有房,比例高達70%,居全球首位,而在無房者中,91%今後5年內有購房計劃。調查還發現,年輕人的買房驅動力更多來自父母,購房首付也大多來自父母和長輩的支持。
  西方所謂“千禧一代”大致相當於中國的80後和90後。也就是說,根據這份調查,每10個80後、90後中,就有7個人有房。而且,即便剩下的3個人暫時沒房,在未來也幾乎注定是要買房的。這項調查準確性如何,我們不太好下判斷。但從身邊經驗來看,買房確實是年輕人普遍意義上的剛需,買房成了年輕人步入社會後的第一要務。
  同樣訴諸經驗,絕大多數年輕人買房資金來自父母的結論,大概也是沒有問題的。小縣城暫且不說,在省會城市尤其是京滬深這樣的超大城市,如果一個年輕人在畢業3到5年之內靠自己的能力買上房,他一定會是別人眼中的勵志模範。沒有過人能力與超拔毅力,恐怕做不到這一點。絕大多數有房的年輕人,都是靠父輩幫襯,這也是沒人能否認的現實。
  自力更生當然讓人敬畏,但靠父母支持買房,就不光彩了嗎?未必。購房置業是一種財富積累手段,只要來自父輩的支持是合法的,年輕人就不該受到過多的道義指責。只是相比之下,靠自己買房比靠父母買房,住進去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所房子體現的個人價值不同。但與強烈的住房需求相比,個人價值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很多人而言,房子才是衡量他們幸福感的根本標準。
  房子成了區分一個人生活質量好壞、階層高低的關鍵參考物。有了房子,你才能活得更從容,可以更好地規劃下一步的人生,而沒有房子,總感覺“生活在他鄉”,難有歸屬感。所以,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年輕人的焦躁多於淡定,緊張超過從容,其中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就是房子。你可以說他們應該向西方人學習租房的生活方式,不必鑽買房的牛角尖,但在一個“有恆產者有恆心”觀念濡染千年的國度,在一個房子與婚姻深度捆綁而且房價飛漲的時代,讓他們轉換觀念、拋下精神包袱,實在有些一廂情願。
2017-04-14 10:48:46
圖博館
當買房成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以任何合法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都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以前當“房奴”可能還讓一些人覺得不好意思,但現在及時當上房奴意味著“上車”成功, 它甚至已經可以成為一種值得炫耀的身份。正如有人所說的,10年過去了,“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
  面對現實,誰還能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批評這個觀念呢?實際上,時代在變化,在大眾認知中,“啃老”早已完成去道德化的過程。本質上,“啃老”不過是家庭這個小共同體內代際之間的相互扶助而已,是一種合理的家庭財富分配手段。
  父母無法為年輕人提供支持怎麼辦?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階層流動確實很難,但互聯網時代也提供了大量的造富機會,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層固化,能夠讓有才華的年輕人脫穎而出,而不論身份。如果年輕人能抓住機會,短時間內實現買房目標,也並非絕難的事。所以,面對這個時代,年輕人如果有財力充足的父母可以依恃,對減輕未來生活壓力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而如果沒有,好好訓練自己,抓住機會,同樣有翻身機會。
  相關新聞
北京部分高校加快向郊區和雄安新區疏解
雄安新區火了之後:清華北大變雄大?
北京最貴學校匯總 上海土豪孩子在哪讀書
放棄天價學區房的他對這些民辦小學情有獨鍾
李克強:對校園欺凌後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日本減負30年:家庭負擔倍增國民學力下跌
  回應
 西方精英上私立學校,競爭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殘酷。中國的腦殘們只盯著西方失敗者子弟上的公立學校。
 西方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西方精英肯定上私立唄。中國是反過來,本來私立就沒多少,上私立做什麼。倒也不是沒有好的私立,北京上海多的是國際學校,有錢你就去讀唄.
 沒事,平民們接著跟著權貴們的步伐哭著喊著喊醫改教改吧。
 學生本來就應該靠成績說話,只不過都是為了學習西方模式,很多人開始動搖了
 正解,日本三十年來試過的錯,中國正在重複。
 問題是日本的創新力下降了麼?
 日本的創新能力現在還在吃70、80年代的老本,再過5年它的創新能力還有一個變化。不能只盯著這幾年,再過30年,你看看日本還剩什麼?當年的大英帝國也不是一天衰落的,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只要這麼搞,遲早事…
2017-04-14 10:49:36
圖博館
胡說八道。中國有幾個諾貝爾?日本有幾個諾貝爾?還不知廉恥地跟日本比教育。
 諾貝爾也不是馬上給的,通常一個成果要經歷20到30多年的驗證,才會決定給不給諾貝爾。日本近期的諾貝爾,都是30多年前的成果。中國屠老師也是,她的成果70年代就出來了
 諾貝爾獎是西方白人社會拿出來收割非白人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工具,一般被這個獎看中的話,表示很快就有人帶著鈔票,房子,綠卡來請你去他們那邊當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還會很好心的幫你移民。
 還諾貝爾?先進工作者,先進標兵,新長征突擊手,紅旗模範….等等, 有沒有你?法國資產階級作家薩特說: 是一種保留給西方作家和東方叛徒的榮譽

浙江教育界憑什麼看不起衡水中學?2017-04-12

  衡水中學在浙江開分校引發軒然大波。這似乎是以衡水中學為代表的應考教育對於浙江的素質教育公然的挑釁,難怪浙江教育界要惱羞成怒了。
  浙江省教育廳方處長的這番表態顯然是有看不起衡水中學的意思,這種源於素質教育的優越感可以讓人理解。但是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的官員,如此表態,足以說明浙江教育缺乏包容的態度。衡水中學是以“高考工廠”聞名,是應試教育的代表,但求學的人卻絡繹不絕,這是為什麼?是因為現行高考制度的必然結果。分校能開到浙江,說明在當地仍然有這樣的需求,倘若浙江的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即使應試教育來了,教育部門又慌什麼?
  至於浙江引以為傲的素質教育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我沒有做過調查研究,不該有什麼發言權,但是僅從網上的新聞就知道,杭州同樣是各類補習班扎堆,一到寒暑假家長們同樣是忙著給孩子報輔導班,什麼衝刺班、精品班、強化班、提優班、1 對1 名師輔導班等等,五花八門,目的就是為了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因為高考同樣是靠分數,這與應試教育是殊途同歸,只不過應該教育敢於把這個目的當口號喊罷了。
  再來看所謂的素質教育,是以發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為目的,但是如何提高?如何有時間提高?這都是問題,如果你把琴棋書畫之類的當成一種素質教育,但那隻會讓孩子背上更沉重的學習壓力。素質教育是應當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制之上,但目前具備了嗎?當孩子們的沒日沒休的學習只為擠那條獨木橋的時候,素質教育還離我們有多遠?又憑什麼看不起應試教育?
2017-04-14 10:52:46
圖博館
「終生獨身」創新高!啃完爸媽 啃老族還能啃誰?2017-04-20聯合報

  日本在20年前開始出現年輕人選擇在家裡白吃白喝的啃老現象,人稱「啃老族」的日本「單身寄生族」(parasite singles)世代如今步入中年,不知道父母撒手人寰、金援斷絕後,日子該怎麼活下去。
  35~54歲啃老 日本有450萬人
統計研究與訓練機構(Statistic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觀察「啃老族」現象的學者指出,35至54歲和父母同住的日本人,2016年約有450萬人。這群人逐漸邁入中年,沒有退休金、也沒有存款,對已因人口老化壓力運作吃緊的社福體系帶來更沉重的負擔。
  沒錢?管他的 船到橋頭自然直
現年54歲的田中裕美曾幫流行音樂團體和音,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我習慣生活不穩定,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她靠教唱歌賺取生活費,可是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她得靠母親的年金才過得下去。她自己沒有退休金,存款大部分都已用罄。她的父親去年過世,所以年金進帳少了一半。她坦承:「再這樣下去,母親和我會一起垮掉。」
  日本50歲世代 1/4男1/7女未婚
田中是所謂的「終生獨身」(life-time singles)族群。根據本月公布數據,「終生獨身」人數在2015年創下新高,50歲世代中,男性1/4未婚,女性1/7未婚。
日本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1997年發明「單身寄生族」1詞的山田昌弘表示:「1990年代中期的『泡沫經濟』期間,20歲世代開心享受生命,以為自己會在30多歲時結婚。但其中有1/3從未結婚,現在差不多50歲了。」
不婚趨勢不只造成低出生率和人口減少,由於新家庭的組成是帶動私人開支的重要動力,不婚人數攀升,也讓消費低迷狀況更雪上加霜。
專家表示,愈來愈多人抗拒婚姻,不只因為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低薪、不穩定的工作變多也是原因之一。兼職員工、臨時工、約聘工現在占整體勞動力近4成,而在1980年代,這個比率只有約2成。
  父母離世後 將成社福沉重負擔
山田昌弘指出,2成的中年啃老族完全仰賴父母資助過日,一旦遺產和儲蓄花光,就會開始申請接受社會救濟,對社會安全網造成沉重的負擔。
協助中年人重回職場的非營利機構人員井福博敏說,有些中年啃老族曾有過穩定工作,後來因為生病或企業重組遭裁員,就很難再找到正職。
2017-04-20 11:55:13
圖博館
定時炸彈? 已經悄悄開始倒數
53歲的經部昭博大學畢業後在廣告公司上班,薪水很不錯,但在43歲時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現在靠84歲老父的年金與自己的殘障津貼過活。
對不只和父母同住,也很少外出、過著離群索居生活的族群而言,未來似乎又特別黯淡。這群「繭居族」原本都是年輕人,現在也漸漸邁入中年。
原本也是「繭居族」的中野文宜現在和援助組織合作,替擔心子女未來的家長舉辦工作坊。他說:「最大的問題是,父母過世後,子女要怎麼辦。這是1顆悄悄開始倒數的定時炸彈。」
  《新聞小辭典》
啃老族:處於就業年齡而不願工作,或只做兼職工、臨時工、約聘工,在就業與失業之間游走,經濟上完全依賴或半依賴父母的年輕人和中年人。啃老族由於經濟無法獨立,即使成年也持續仰賴年長的父母提供吃住,通常無力也不想成家。
尼特族:起源自英語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縮寫),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尼特族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
繭居族:自我封閉的生活在自宅的族群,最主要特點是拒絕社交、不願參與人際互動,導致長期未就學或工作。這群人大多只為了覓食才偶然出門,平常足不出戶,甚至長達數年,不過仍有少數繭居族運用網際網路工作以及在網路上與他人互動。
2017-04-20 11:55:56
圖博館
多地推獨生子女護理假:有省份每年不少於15天

據中新網2017.10.27報導,本月,黑龍江明確了本省的“獨生子女護理假”天數。至此,全國至少已經有6省份正式出台了此類政策,多數省份規定,獨生子女每年最多可享受的“護理假”天數在10到20天不等。與此同時,多地還將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乾涉老年人離婚再婚、拒絕子女“啃老”等在政策法規中體現。
  多地出台“獨生子女護理假”
除了黑龍江,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包括河南、福建、廣西、海南、湖北等多省份已經明確獨生子女護理假的天數。
  這其中,去年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獨生子女護理假”為每年累計不超過20天。今年3月起實施的《福建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中明確,“獨生子女護理假”為每年累計不超過10天。
  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中提出,獨生子女父母年滿60周歲的,患病住院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給予其子女每年累計不超過15天的護理假。
  在海南,《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若干規定》明確,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家庭的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療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支持其子女進行護理照料,並給予每年累計不超過15天的護理時間。
  不久前修訂通過的《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則規定,對贍養人、扶養人照顧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便利,並給予每年累計不少於10天的護理時間;對獨生子女照顧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每年護理時間應當累計不少於15天。
  此外,重慶、雲南等地也在醞釀獨生子女護理假政策。
  多省份強調“護理假”期間工資待遇不變
  “黃昏戀”受保護老年人有權對“啃老”說不!
記者發現,在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規條例中,都提出了對老年人的個人財產及婚姻自由的保護。
  回應
獨生子女護理假跟民企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不是獨生的也需要假孝順老人吧?
你,別用們,我們可不想有獨生子女的人生壓力。
2017-10-27 10:38:59
jsoujsou
低薪解讀世代落差大 人生勝利組?青銀:有美滿家庭2018-03-18 聯合報

前言:世代衝突、世代剝奪…「世代」似成為理解台灣關鍵詞之一。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致力搭起理解之橋,將陸續推出「世代共好」三部曲:「共容」、「共榮」、「共融」,探討世代的理解包容、職場傳承共榮,讓台灣成為各世代安適的共融之地。
  台灣近年來的世代歧異不斷被討論,但是否真有對立?或只是想像的迷思?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針對世代議題進行民調,發現台灣世代間的價值觀仍有很大部分趨同,例如「存錢買房」各世代一致同意,對於「小確幸」多數認同是活下去的動力;尤其是,不論青世代或銀世代,絕大多數都認為應對另一個世代負有責任。
  不過,調查也發現,世代間對看,確實存有許多既定印象,例如八成的銀世代認為青世代是草莓族、抗壓性低、不能吃苦;但反過來,超過七成的年輕人認為低薪是因為企業老闆不良及大環境不好。
  這項調查主要分為生活、工作、世代對看等幾項大分類。調查發現,其實對於生活滿意度,青世代並不如想像中的「憤怒」(六成五滿意),反而是銀世代滿意度最低(五成七)。對於經濟滿意度全都低於六成,又以青世代最不滿意(四成五),反映悶經濟中難覓良枝的苦悶。
  有趣的是,台灣社會經常討論的「小確幸」,青世代(六成九)、銀世代(六成)都認同「小確幸讓人有動力活下去」,反映了台灣普遍接受小確幸的無奈。青世代對於房價被上一代炒高的同意度最高(八成二),銀世代有六成四如此認為。
  各世代保有不少共同價值,都同意「努力不懈」是成功最需要的條件(五成八、六成三),「愛拚才會贏」還是多數人的信念。
  「存錢買房」也是共同的人生目標,各世代都有近八成的人贊同。各世代都超過九成將「擁有美滿家庭」列為人生成功條件。但對於結婚生子,銀世代超過七成五的比率則明顯高於青世代的五成五。
2018-03-18 11:21:34
jsoujsou
至於世代間的責任,銀世代有近八成同意對青世代有責任,並以經驗傳承和協助成長為主;提供資金、交棒讓位、留下遺產都低於三成,但超過六成都同意「不要成為下一代的負擔」。青世代也有九成同意對上個世代有責任,以尊重理解最高(八成)、奉養安老(七成六)居次,協助理解新事物(六成八)、不啃老(六成二)也都有相當高的認知。點這看更多內容
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1885

“說走就走”?調查顯示近七成白領時刻準備跳槽

  中新經2018.3.17電(趙佳然)又到一年三四月,正是春招火熱時。日前,智聯招聘公佈了《2018年春季白領跳槽指數調研報告》,指出2018年跳槽意願調研顯示,近七成白領在為跳槽行動,較去年的八成有所下降,但依然維持高位。另外,報告還針對白領事業信心、跳槽意願以及跳槽心理等方面進行了調查。
  導致白領們決定離開的原因,最常見的還是薪酬水平,有55.8%的白領表示對目前的薪酬不滿意。此外,企業發展前景不明、晉升受限和福利待遇三個因素也構成白領跳槽的主因,分別有42.9%、38.6%和36.6%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些因素。
  相比之下,工作生活失衡(工作太忙)、對工作的興趣以及人際關係(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等因素對於跳槽的影響,遠不如薪酬待遇、晉升和企業發展前景重要。可以看出,這屆求職者普遍比較“現實”。
2018-03-18 11:22:11
jsoujsou
買房下輩子吧!瘋狂兼差卻窮忙 26K青年被迫低消生活2018-03-20 聯合報

斜槓青年(Slash)在國外喊得震天響,台灣也曾鼓吹,鼓勵年輕人發展多元職能。然而,學者分析,台灣青年失業率是國人平均三倍,位居世界第二,卅五歲以下年輕人所得收入更倒退近廿年,多數的年輕人過的是「不得不斜槓」的低消費生活。
  海外斜槓 存人脈賺外快
海外的斜槓青年臉譜多半是為了身兼不同職能發展興趣,甚至獲得兼差收入。比如一邊開著書店,但也從事攝影師或健身教練;也可能白天當工程師寫程式,晚上剪片當YouTuber,他們不需要放棄正職穩定收入,也能儲蓄人脈與外快。台灣斜槓青年的臉譜呢?廿六歲的一成(化名)研究所畢業後在立法院擔任研究助理,他天天加班處理比自己身高還高的法案、假日隨call隨到,月薪廿六K還不足以還清他的學貸,他得接各式各樣的學術研究案以及翻譯稿,才能支付他在台北的租屋與生活費。
  住在台南的樂樂(化名),雖然沒有房租開銷,但她從國中起就要自己賺生活費與學費,她目前念大三,她白天在寵物美容店工作八小時,晚上的課結束後,她回家還要上網直播賣衣服到凌晨,周末要當外燴廚師爸爸的助手。
  青年日常 兼三份工忙到凌晨
他們都不是單親家庭、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這是一般台灣青年的日常。美其名他們也是「斜槓青年」:立法院助理/研究員/翻譯,或是寵物美容師/YouTuber/廚師助手,但更多時候只是在「窮忙」。
  不當斜槓青年的話,就必須過著省吃儉用的低消生活。廿七歲的平平(化名)說,從大學畢業廿二歲起到公關公司上班,月薪廿二K,天天加班以外,假日也要出勤,都無加班費,做了三年也沒加薪,「不如去當手搖妹」。她辭掉正職改去手搖茶飲店拿時薪,每個月十九K但不用加班,也能周休二日。
  房租、學貸、家用 薪水沒了
平平說,周圍的朋友都跟她相似。他們的薪水必須支付房租、學貸,有的人還得給家用,因此每餐控制在五十元,或不吃晚餐,降低平日消費好讓朋友邀約時可以有錢看場電影,用這兩個小時的「小確幸」來抵抗「厭世感」,「存錢買房子?根本是下輩子的事。」
  收入穩定產業 沒過三成
長期關注勞動議題的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分析,青年多重工作有的是為了興趣,但很多時候是為了生存下去。台灣是工業國中唯一學歷愈高、失業率也愈高的國家,林佳和說,零工經濟的趨勢會讓企業盡可能把業務外包,降低人事成本,加上資訊科技的發展,也讓收入穩定產業不會超過百分之卅。
2018-03-20 09:55:32
jsoujsou
林佳和認為,外在環境改變下,青年面臨的困境還有「低薪迫使工作休閒難以區分」,沒有休閒生活會影響生命節奏,工作不穩定又工時長要如何成家生子?失業率也與犯罪率有關,更會製造出「啃老族」,導致青年與社會疏離。當一份薪水無法滿足青年時,政府需要深思此環環相扣的問題。
  兼職影響正職 恐惡性循環
政大勞研所教授成之約也表示,年輕人一踏入社會就有負債(學貸),讓可支配的所得減少,因此為了增加收入,許多人晚上去開Uber,或是兼職當保全人員、接外包專案,第二天工作還有體力與精神嗎?成之約擔憂,「專職工作表現未必符合雇主期望,會嚴重影響工作表現與未來發展,」造成惡性循環,正職工作薪水更難提高,也更需要兼更多差。
  成之約建議年輕人入職場後,先別急著當「斜槓青年」,先累積足夠經驗後,參加政府的在職訓練補助專案,提升專業能力,再去尋求多元發展。
  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洪雪珍說,青貧現象全球皆然,進入廿一世紀後少掉幾百萬個白領工作機會,數位時代雇用人力只會越來越精簡,讓自己更多功能是必備競爭力;多兼職就是儲備未來,但是前提必須是「主業必須很強,再去兼職。」
  回應
 文中有提到台灣是工業國家,但現在年輕人誰願意去工廠,模具,螺絲,機械,造船,建築,電機,塑膠,都不止26k,而且有加班費,但都沒人去

偷渡淘金…大陸人不來 換成越南人2018-03-20 聯合報

「早期都是大陸人偷渡來台淘金,現在換越南人,原因就是經濟問題。」海巡署指出,大陸經濟翻轉,人民不用再偷渡賺錢,而正在打拚的越南人,想賺錢又不想被仲介抽佣,才會偷渡來台。
  海巡署指出,早期有很多大陸人偷渡來台,尤其是女性,不少是來台從事賣淫工作,有的是被人蛇集團所騙,有的則自願來台下海,想快速賺錢。
  但是早從幾年前,大陸經濟起飛後,想淘金的大陸人早將目標轉為大陸東南沿海,就算來台灣也不用偷渡,直接申請即可;反而是正在打拚經濟的越南人,越來越多以偷渡方式來台灣。
  海巡署說,越南人的偷渡路線,多數是先到大陸沿海和人蛇集團接觸,再從福建平潭等地偷渡來台,他們上岸的地點幾乎在新竹、苗栗一帶,這條路線最短。但近來海巡查緝密度提高,風險增大,偷渡集團開始繞往東岸。
2018-03-20 09:56:44
jsoujsou
移民署則認為,節省仲介費或不想被抽佣,是早期越南人偷渡原因,現在申請到台灣工作相對容易,加上可以旅遊來台,偷渡人數已經日漸減少,反而是逃逸外勞居多。
  移民署說,越南偷渡來台情況並未增多,台灣近年來開放南向政策,鼓勵東南亞人士來台旅遊,真想來台灣工作不難,大不了逾期不歸。
  根據移民署估計,目前包括印尼、越南、泰國等逾期居留在台灣打工的外籍人士,粗估超過五萬人,這五萬人多數都是逃逸外勞,其中越南人為最大宗,人數可能超過一半以上。

青世代和銀世代共同面對著台灣困境2018-03-19聯合報社論

「世代」一詞近年成為台灣社會的關鍵詞,世代衝突、世代剝奪,甚至世代斷崖,都在描繪台灣世代間的歧異。四年前的太陽花學運,是「青世代」不滿政治的憤怒展現;一年來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則是為了社會更長遠的「分配正義」而發。仔細探討,「世代」並不是台灣問題的解答,真正的出口是在:不同世代如何共同面對台灣「不再意氣風發的時代」。
  太陽花學運已過去四年,台灣世代間的裂痕並未消逝,只是加深了彼此的無力感。政治上,青年用選票把蔡英文送上總統大位,但同婚合法化、勞基法的一變再變,卻留給他們「用過即丟」的背叛感。社會上,一些年長名人對年輕人的「指教」動輒得咎,來自生命經驗的勸勉在青世代聽來總是刺耳;酸言在網路同溫層引爆,往往釀成更深的世代鴻溝。
  四年來,描述新世代的詞彙中除原有的草莓族、青貧、崩世代,又加上了「厭世代」的標籤,彷彿這個時代辜負了他們。「長輩」成了貶辭,網路上常有抱怨老人倚老賣老、強占座位的奚落;更深的怨氣則是怪罪成長於起飛年代的三四五年級占盡便宜,還留下低薪、過勞、高房價的爛攤子給青世代承受。但仔細探究,新世代年輕人的嚴峻際遇並不是因為上一代的掠奪或擺爛,而是台灣在地緣政經變化中被潮流帶往下游卻不自覺;今天的困境,一味指責「長輩」失職只怕太沉重,也無補於事。
2018-03-20 09:57:33
jsoujsou
為打破「世代互責」的氛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擇定「世代共好」為年度主題,希望能為不同世代搭橋。在第一波推出的「世代共容」專題中,我們強調的是「相互理解」的主旋律。世代衝突的根源,很大成分是不同年齡層以自身的成長經驗去評斷對方,卻忘了今天不同世代面對的困境其實就是台灣成長的日漸限縮。如果不同世代能易地而處,看見各自成長時空的差異,理解彼此面對的艱難,世代間才能有更多包容,並共同面對。畢竟,現在和未來並不單單是年輕人的事。
  願景工程的專題報導,發現了幾個重要的線索。第一,青世代和銀世代其實沒有那麼不同,不同世代仍分享著共同的人生價值。各世代都同意「努力不懈」是成功的要件,「愛拚才會贏」仍是歷久不衰的價值,存錢買房、擁有美滿家庭仍是人們的人生想望。
  第二,「悶經濟」改變了工作選擇的權衡。國外對千禧世代研究,認為這代年輕人追求的工作意義甚於薪酬;但在台灣的「悶經濟」下,不同世代都認為「薪水」是工作考慮的要件。青世代有淑世的理想,但也得考量現實條件;反倒是銀世代有更多餘裕追求人生意義,更懂得「利他」。
  第三,撕去世代標籤,是理解之必要。年長者常責怪年輕人抗壓性低,只愛「小確幸」,胸無大志。但調查發現,人人都愛小確幸,不分世代都認為小確幸是生活的動力。說穿了,每個世代都要面對自己的時代挑戰,要和不同國家的同時代人競爭,若只會在自己的社會中挑選怪罪對象,無助解決困境。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台灣有過輝煌的年代,那是上一代打拚努力所得,也是他們留給下一代的重要資產。如果沒有這些前人建立的資產,青世代所面對的形勢將更慘澹,恐怕連「小確幸」的夢想都不敢作。青世代受益於銀世代的餘蔭,有更多國外歷練的機會和更自由的發表空間,這都是可以用來開創未來的資源。
  台灣要追求更好的未來,一定要讓年輕人有更多歷練和參與的機會,這是掌權者及社會各界應有的共識。曾經享受過從貧窮變富裕榮光的上一代,面對下滑的台灣,應該不吝提供時間與財富幫助下一代找到自信與方向。只有創造世代共贏,台灣才有希望。
  回應
 台灣現在是由「豬猴」「豺鷹」「雞犬」「廠公」「陰靈」等「貴族」所壟斷! 至於什麼青世代和銀世代...都是低下階層的「賤民」的事...有什麼好討論的?
 台灣現在只有蠢豬世代囉!!
2018-03-20 09:58:16
jsoujsou
台灣世代衝突

(聯合報未免太鄉愿了,既然台灣已世代衝突/剝奪,還奢望啥世代共容/共榮/共融?

這得怪父母本身,只要學美國父母,不要當直升機父母,從中學就逼小孩打工自立/不給遣產,就沒媽寶/公主/啃老了。

你也太哈美了,如今美青也和其它民主國家一樣陷於福利病了(大概只剩萬惡共匪不准人民墮落),還打工上學呢?反正政府會負擔學貸和各種社福。

誠如【新圖博館】《實然觀》所言:由上析判可知並無所謂應然的「普世價值政治制度」,果真有、也要從實然來看,前述〈序〉自然科學的經濟性原則曾言:經濟性似難解,因一般以為宇宙物質豐富不匱乏,但了宇宙構成大多為暗物質、即使明暗加起來、在無界的宇宙中、其密度也很低。看似豐富的陽光空氣水之自然生態、在文明濫用下、已成匱乏,同理,看似富裕的已開發經濟、一樣存在發展之陷阱,故陷阱不只存在中等收入,任何階段不廉能勤儉的話,都會是陷阱(故「廉能」與否是「良劣政」之關鍵,而勤儉則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各盡所能各花所需、既不苦學過勞也不過度消費、老幫子養孫/子助老養老),只可惜,匱乏生態下演化出來的、盡可能地食色、以利傳宗接代之生物本能(貪得無厭、好逸惡勞),成了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自由經濟下、政客奸商利用之人性弱點。故「國際」透明組織所謂的貪腐指數要包括因選舉執政的惡鬥無能所付出的成本,如此來看,歐美日台等之貪腐指數可能不下於中共。
另參【圖博館】: 啥是直升機父母 CP值與小確幸 台青小確幸中青焦慮感?)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81143

低薪解讀世代落差大 人生勝利組?青銀:有美滿家庭2018-03-18 聯合報

前言:世代衝突、世代剝奪…「世代」似成為理解台灣關鍵詞之一。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致力搭起理解之橋,將陸續推出「世代共好」三部曲:「共容」、「共榮」、「共融」,探討世代的理解包容、職場傳承共榮,讓台灣成為各世代安適的共融之地。
....
2018-04-15 07:57:30
jsoujsou
清華北大直接落戶上海|誤把學歷當人才 2018-08-11

各地都在搶人才,於是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議日前制定並公佈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提出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準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的綠色通道政策。
什麼是人才?我覺得人人都是人才,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天性稟賦,找對領域,都是賣油翁,任才選賢,無所不用。北大、清華的本科生,當然都是人才,是萬里挑一的高材生,但其是讀書的人才,換言之,是應試教育下的會考試的人才,與今後對社會的建功立業,立德立功立言,是兩回事。所以,選撥人才以學歷為標準,而不是以能力為標準,庸俗也。按此,國外的名校畢業生是否可以入戶?復旦、交大畢業生是否可以入戶?馬雲,是杭師院畢業的,是否不能入戶?
  回應
招聘單位很難在短暫的時間內去判斷誰才算真正的人才,唯學歷論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能考入知名學校,至少可以判斷這個人的在精神層面是勤勞的!

校友會2017年高考狀元家庭背景調查,教師家庭最出學霸 2017-06-19

2017年6月19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佈《校友會2017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是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連續第11年發佈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調查到的2007-2016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來自教師家庭的高考狀元占總數的35.09%,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小學老師等教育工作者。其次是公務員家庭,占15.62%;工人家庭占13.39%;工程師家庭占10.62%,農民家庭占10.16%,其餘為醫生、律師、金融、證券、財務等職業家庭。與其他職業背景家庭相比,教師家庭的學習氛圍重,父母更加瞭解、熟悉教育規律、升學考試趨勢,懂得從小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有效地、花更多時間幫助孩子解決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在面對各種考試時更容易創造出較好的成績。
  回應
家庭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的
2018-08-12 07:30:11
阿楨
美國家長比中國家長更拼? 2019-03-24 新浪財經

  先猜一猜這是你印象中的哪國的學生和家長: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鐘;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雇主那裡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著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式漏洞。
  但是,隨著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醜聞日益像一出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誌。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準。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2019-03-24 09:46:32
阿楨
2、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 她發現在1990年代和21世紀早期,在美國家庭中,但凡受過更高、更好教育的家庭,不管白人還是黑人都是採用了這種與孩子緊密互動的方式。普通工薪階層、貧窮階層的孩子養育則基本遵循著“聽之任之”的模式。
  從教育效果而言,這種“直升機父母”模式卓有成效。1990年, 堪薩斯大學的貝提•哈爾特(Betty Hart)和陶德•萊斯利(Todd Risley)發現這種緊密陪伴中話語展現的力量。比如,貧窮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英語單詞約600個;但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達1200個。
  進入21世紀,美國富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已經從“直升機父母”進階到“鏟雪機父母”。他們負責剷除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樣她們的孩子就無需面對失敗、挫折或者失去機會。
  3、鏟雪機模式的代價
  這種鏟雪機模式從選擇知名幼稚園就已經開始,到小學教育進一步強化,監督作業、參加體育專案、去打比賽;只要讓孩子擁有最好、佔據最好、成為最好,父母可以調動一切金錢、人脈和資源,可以包辦一切,Nothing Impossible!
  回應
看吧。天下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要放在我國,完了,一堆人絕對會沒完沒了的噴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聲明:胡說八道,西方世界孩子快樂教育素質教育,18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就不管了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從小學開始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準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2019-03-24 09:50:08
阿楨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準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專案(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準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回應
新加坡經濟這麼發達,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但你聽說過任何能夠真正的在創新上有影響力的人嗎?或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嗎?”
那麼點人口,想要有多少國際影響力的人是有點奢望了。
2019-03-24 09:51:10
阿楨
跌破眼鏡 陸90後生財有一套 2019/07/30 旺報

大陸最近公佈一份90後的攢錢報告,可能會跌破很多人的眼鏡,徹底改變很多人的觀念。原本大家都誤以為90後多數是含金湯匙出身,是屬於伸手一族或是月光族。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證明你落伍了。現在大陸的90後不僅更精打細算,不該花的絕不亂花,反而會利用省錢工具,節省開銷可以存更多的錢,並再用來理財,快速累積財富。
90後這一代無論是出生後的環境或是在物質條件上,都優於他們的父母,甚至比祖父輩更好。以現在的觀點來看,90後應是無憂無慮,其中搞不好還有不少出身富貴之家,根本無需擔心生活。因此,多數人都會認為,90後應該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不需煩惱生財術。
大陸最近由支付寶發表的一份報告,就顛覆上面傳統的看法,讓很多人都很驚訝這一代的90後,不僅更會省錢,還是理財高手。表面上他們利用花唄買東西,並不是因為是剁手族,看了喜歡就下手,而是因為用花唄買東西較省錢,而且他們有很強的儲蓄觀念,甚至會利用錢滾錢,為自己快速累積財富,這些作法或許都超乎你我所想像,這還是現在90後的一代嗎?
這項調查反映出,90後一代在理財觀念的丕變,不會坐享其成,反而提早進入理財的階段,為自己打造更多的財富。這種觀念的轉變,也突顯出90後在未來生活的需求上,不再是亂花一族或是過度消費,反而更擅於精打細算,會用錢生錢,快速累積自己的財富,這對很多廠商而言,很可能今後要改變行銷策略,如何迎合新一代90後,推出更精準的行銷手法,才能贏得90後的芳心。
2019-07-30 08:03:34
阿楨
聊起“中年社會綜合征”,這些國家也困擾......2019-09-06 環球時報

  在近日爆紅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美國中年工人群體的“就業故事”格外引人矚目,他們承載著美國製造業的復興。上個月,45歲的歌星朴樹錄節目時突然以“我歲數大了,要回家睡覺”為由離場,更是在國內引起對“中年大叔”話題的熱議。聊起中年大叔,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個既有趣又意義重大的話題。“中年油膩”之類的詞很現代,但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年危機”這個概念就已引起西方學界的廣泛關注:一些日本“中高年齡者”有的淪落為“宅男”,但也有的在敢於嘗試跳槽;美國中年開始思考如何“取悅”自己;而德國人則高度警惕著“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蔓延。
  日本:他們總是“處於工作狀態”
  通常來說,日本45歲到64歲中年男性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中年男性頗為風光,一人工資養全家五六口人綽綽有餘,日常開銷也是大手大腳。而現在的情況發生很大變化。家有中小學生的日本家庭,學費和生活費負擔較重,再加上要還房貸,如果入不敷出,妻子就要出去打工,那麼男人在家中的地位就會大不如前。在公司裡,日本中年男性一般處在科長或者部長的級別,雖然管理著一個部門,有點小權力,但是所負的責任不小,部下有什麼閃失,部門頭頭需要承擔責任,還得不時挨上司的罵。日本男人的收入相對減少,過去上司請部下吃飯,現在只能AA制。下班後到居酒屋喝一杯解解乏,還是很多日本中年男性的選擇,那時候,他們才會顯得“肆無忌憚”,和工作時嚴肅的形象大相徑庭。
  上世紀80年代,日本40多歲男性的結婚率是90.18%,如今中40歲左右未婚男子在職場遇到伴侶的概率只有20多歲青年的1/3。現在日本40歲到44歲男性的未婚率是29.3%,45歲到49歲的未婚率是25.2%。中年男人其實也忙著相親,但日本的婚姻介紹所收費不菲,採用會員制,一月需要交1萬日元左右的會費,且成婚率相當低。日本中年男性面臨的困惑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許多男人收入減少,與此同時,日本女性進入社會的意識增強,經濟能力提升,有些家庭為此失去了平衡感,離婚率也上升,甚至出現一些獨身又沒有工作只能啃老的中年“宅男”。
  日本中年男性時常是被調侃的對象,在大眾眼中,他們總是“處在工作狀態”,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有朋友,沒有休閒衣服。日本中年男性沒有個性化的衣服,上班族大多是西裝革履。在電車上,時常看到穿西裝的中年男人抱著公事包打瞌睡。
2019-09-06 08:14:37
阿楨
日本百歲老人已達7萬多人。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7.26歲,男性是81.09歲。日本人認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不僅處於人生的壯年期,還處於工作的上升期,忙學習、忙跳槽、忙創業。原先日本人的職業觀念是在一家企業工作到退休,而現在41歲以上的跳槽者過去5年來增加兩倍,企業的觀念也在改變,日企招聘以往會設立年齡門檻,很少給45歲以上的人跳槽機會。
  美國“70後”想要取悅自己
  現在的美國人似乎已遠遠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那麼有幹勁了。45歲到64歲導演之一理查說:“我們正變得更糟,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正在走下坡路,在中國則恰恰相反。”
  《美國工廠》描述了2000多名再就業工人,其中不乏中年人。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精力疲憊、體力下降、責任意識鬆弛等現象。在美國,也存在“中年社會綜合征”,很多人不願結婚,不願生育,有的等著政府救濟,而整個美國社會也出現生產效益下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美國政府一般會通過一些救濟措施來幫助那些在中年時期失業的家庭,如提供免費食物、低廉的住房,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社區的教會也會伸出援手,幫助貧困家庭解決食物問題;同時,勞動就業法更明確要求雇主不得隨意辭退員工,如辭退必須提前告知,預付幾個月薪水等。總體來說,美國的工作機制還是鼓勵中年人晚退休。
  某種程度上,美國人並不特別注重人人都必須事業有成,人人都要有錢,他們首先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很注重自我。《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些美國“70後”朋友愛說:“以往我每天取悅每一個人,今天,我選擇我自己。”邁克•派特從大學畢業開始,已經在政府公務員系統工作了20多年。他的夫人原來是一名會計,為撫養3個孩子當起家庭主婦。美國家庭一般很注重孩子在18歲前的陪伴式教育,父母會盡自己所能照顧好孩子,陪他們玩耍、旅遊、運動。最近,派特夫婦最小的一個孩子也上了大學,幾個孩子的學費靠貸款或申請助學金,他們兩口子的壓力就小多了。對美國中年父母來說,到五六十歲正是熬到頭、“看見曙光”的時候。目前,派特正在為夫人“複出”做準備,想讓她在住家附近開一家蛋糕店,或在超市租一個賣鮮花的鋪位。
2019-09-06 08:17:17
阿楨
德國:“我開始考慮買各種保險”
  在德國,也有不少談論中年的俗語,如:“中年是人生最不幸的時期”“中年人有錢、房、車、家庭,卻沒有了自己”“中年是人生的黃金分割點”。在德國,還有“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說法。德國學者認為,中年一代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等各領域的主力軍,但與戰後幾代人不同,跨入21世紀的中年一代似乎缺少一點“不顧一切向前沖”的精神,顯得壓力過大,甚至出現抑鬱情緒,並對社會造成一些影響,如生育率低、創業少、退休早、病假多等,有時讓外界對德國有一種“未老先衰”的感覺。
  幾年前,德國電視二台播出一部名為《中年危機》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兩個家庭的故事——大人離婚後,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成為最大輸家。德國甚至還出現“中年發洩劇”,題材涉及中年人心理疾病、家庭成員之間的代溝、中年犯罪等問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藝術學者漢斯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電視劇通過劇中人物發洩式的表演,來體現中年群體在工作、家務、交友、教育孩子等方面的壓力。
  “中年社會綜合征”已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關注。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今年6月公佈了一項有關中年問題的新研究。據該項研究的負責人克莉絲蒂娜•胡特馬歇爾介紹,學術界對25歲至35歲這一年輕人階段的研究很重視,但對中年群體的研究卻很少。她表示,目前德國36%的人口處於中年群體,他們與以往的同齡人相比發生很大變化,而有些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是負面的,比如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如今,德國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1.5歲,男性為34歲,比20年前各晚了4年。與之相伴的是,生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更不幸運的是,中年離婚的現象也很多。2016年,德國離婚的平均年齡是:男性約46.6歲,女性約43.6歲。
2019-09-06 08:18:12
春藥哪裡買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3:26:54
阿楨
95後只會吃喝玩樂?我不服! 2020-08-30 觀察者網

現在有個概念叫“Z世代”95後,指的是1995年-2009年出生,受互聯網影響很深的一代人。
社會對95後的印象兩極端:要麼覺得這是“垮掉的一代”,花錢大手大腳,不運動純死宅,不學習不上班,滿腦子就是談戀愛;要麼就拍出《後浪》這樣的片子,覺得他們人均富二代,玩的都是衝浪跳傘賽車機器人,拖個行李箱說走就走環遊世界。那麼,真實的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不僅不亂花錢,還很“摳”
某知名電商智庫去年底調查,發現比起其他年齡段的用戶,95後是最不喜歡流覽完商品就立刻下單的,他們喜歡貨比三家,同時還很愛參與各種拼團、分享、返利活動,熱衷於分期免息付款,認為使用信貸產品是更精明的消費方式。
不僅如此,95後也不像很多人印象中的盲目追求外國品牌,相比起來他們甚至更喜歡國貨。這一點在買家居日用品時尤為明顯,他們奉行“實用主義”,只在乎東西好不好用,是不是大牌不重要。
  不僅愛運動,還開始養生了
95後的運動熱情超乎很多人的想像。拿B站來說,關於減肥健身的視頻有上百萬個,每天有574萬人在看健身視頻,其中60%在18-24歲之間。男生喜歡練背肌和手臂,“引體向上”類的視頻受歡迎;女生追求練出好看的腿型、鎖骨和直角肩,美體類看得最多。總的來說,“美麗芭蕾”“瑜伽冥想”“健美”是B站健身相關的最高頻搜索熱詞。
但生活壓力大和熬夜的問題,也確實造成了這個群體脫髮、發胖等問題,所以,他們早早就開始養生。今年CBNData報告顯示,超過97%的年輕人已經有了養生意識,並且5成多已經加入到養生大潮中。很多95後調侃自己現在不需要父母提醒,就已經過上了把秋衣紮進秋褲,秋褲紮進襪子的日子。看綜藝節目的時候,上熱搜的往往不是明星們的潮牌服飾和名牌護膚品,而是洗腳盆、艾灸眼鏡和成人背背佳。評論區裡,他們還有模有樣地交流起了自己的養生經驗。
……
  回應
我們公司的90/95後新員工,精氣神很足,經常主動加班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去。要知道只有少數骨幹員工和幾個主管才會加班的,他們主要拿的是專案提成。普通員工是6點下班,他們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新員工一是為了跟前輩學習技術,積累經驗,二也是為了儘早適應高效率的工作節奏,能夠加入團隊和公司核心層,公司為了獎勵這些人的進取心,經常佈置些較為簡單的附屬性工作,並給予一定的獎金。
2020-09-01 07:50:01
阿楨
高校獎勵新生一個人報到?網友卻吵翻了 2020-09-14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迎來了10000多位“萌新”,學校特別設置“獨立新生獎”,規定凡是學生一個人無家長陪同報到的,可獲得一個獎狀和學校發的文化衫,此次共有2000位穫獎。
網友:獨自一人報到並不能和獨立劃等號。
  相關新聞
讓新生獨立報到是好,但對落後地區沒出過遠門的孩子,真的是很大挑戰
  回應
 還我上大學時,爸媽死都要送我去,然後到學校把學院系裡全部老師請飯送禮都過了一圈,宿舍食堂阿姨都沒放過,大學的時候我基本上被各個老師領導像是個小公舉一樣寵著,畢業時一個朋友都沒有,畢業照都不想去。等我小孩要去大學了,行李都不准帶,自己去大學要,去買,去打工,交朋友。
 時代變了,我上大學時我父親送我去的,被班主任嘲笑了四年。現在上大學一家人來送,跟獨立不獨立沒關係,我覺得是因為現在人有錢了,家長要過來看看,順便旅個遊。
2020-09-16 08:05:26
阿楨
「養老防兒」 46%熟齡族:退休金不夠 2020-12-15 聯合報

「養兒防老」已是歷史名詞,剛步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大半已覺悟,「新世代老人」老後絕不跟子女住,圖個老後清閒,孩子也別來啃老。「養老防兒」是翻轉文字的戲謔,也有幾分警醒。
根據勞動部2018年調查,勞工退休生活費用來源以「自己儲蓄」比率最高,接近八成,靠子女奉養只有5.1%,即使六十五歲以上,由子女供養比率也僅占一成。
但根據聯合報願景工程退休力大調查,逾五成民眾未做退休理財儲蓄規畫,更有四成認為退休金不夠用;退休資金缺口需要填補,但四成的人選擇退休理財工具的投報率不及2%;有二成六完全沒有購買任何保險。調查顯示,想要晚年安穩度日不靠他人,令人擔心。51.6%沒固定理財或儲蓄;而有投資的,逾三成投入的資金額度僅占收入的1-6%。
各項年金改革持續,要靠自己存錢養老,利率又太低,所以準備退休理財愈早愈好。
醫療險可提供就醫經濟保障,長照險則避免失能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年金保險能對抗長壽風險,因為活愈久領愈多。

60歲理財通:不借錢給子女創業 2020-12-15 聯合報

「我們很早就覺悟了:我這一輩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六十歲的理財專家施昇輝說,很早就跟三個兒女約法三章:爸媽會支持到大學畢業,要念研究所或出國,都要自己想辦法。當然,創業、買房,都得靠自己;他相對不要求「孝親費」。唯一送給子女的是終身醫療險,「只要我還在世,保費老爸出。」兩代分別自求多福,這是時代變化使然。青年世代薪水低、物價高,「我從來不期待他們有能力照顧我和我太太。全家聚餐,還是老爹出錢啦。」
2020-12-16 09:17:13
阿楨
年薪破十萬美元的「亨利族」年輕世代 經濟也有壓力 2021-07-26 世界日報

年紀在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擁有令人羨慕的好工作而年薪破十萬美元的高收入族群,因為「高收入,但還算不上富有」(high earners, not rich yet)的財務特點而獲得「亨利族」(HENRY)封號。不過,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身為「亨利族」的千禧世代年輕人承受學貸、房租等負擔,其實經濟條件沒有外界想像那般寬裕,朋友之間相互比較的社交壓力,買房、買車、買名牌,也讓「亨利族」備受壓力。
2019年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7萬元,相較之下,年紀輕輕的「亨利族」年收入便有六位數,經常被認為是「美國夢」願望成真。千禧世代年輕人當中超過70%是「月光族」,比例之高超過任何世代。
住在紐約的30歲投資顧問柯列斯便說,年薪雖有10萬5000元,但絕大部份薪水都拿去繳學貸。
美國人均負學貸4萬元。不過,「亨利族」,約8萬元,原因是進修更高等的學位、就學時間拉長等。
許多「亨利族」居住的地點,近年來生活開銷一路走高,年輕人希望在工作之外追求舒適生活,偶爾購買奢侈品,難免在社交區面臨與朋友相互比較的壓力。
  回應
對這些人說要省吃儉用,他會跟你說為什麼省這小錢。說要減少出國旅遊,他會跟你說出國是要國際化。說先不要買奢侈品,他會跟你說人生要及時行樂。說到底,這些人就是自討苦吃而已,可憐。
人性是可以被抑制的,叫作"自律",
結論:大部分亨利族=“高級”月光族
2021-10-28 11:41:17
阿楨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2022-03-23 09:11:03
阿楨
重男輕女,把養孩子當做一種養老投資、面子投資,我痛恨我的原生家庭 2022-11-19

【本文來自《為什麼這麼多人痛恨原生家庭?》評論區】
我痛恨原生家庭。我的母親30歲左右接觸了西方文學,她的床頭永遠擺著一部書,叫《飄》。我的父親是工人,酗酒好賭,出軌。我有三個姐姐,父親當初為什麼要生我這個兒子,是因為村裡另一個酒鬼嘲笑他:“這輩子生不出兒子。”於是父親要賭這口氣,寧願冒著被計劃生育抓罰的風險,也要生三胎,結果三胎是女孩,他就要生四胎,問題是家裡窮,養不起這麼多娃,於是父親做主,經過母親同意後,把三女兒賣了。還有……算了,很多痛苦,我不願回憶。只能說我的經歷讓我明白: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永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家庭帶來的心靈創傷,即使經年累月,也很難康復。有人說養育之恩呢?說實話,在某些家庭,哪有什麼養育之恩,只有養,沒有育。
  回應
 真是玻璃心,枉為人,父母的教訓可以銘記,而不是像一個懦夫一樣怨天尤人,記住你現在成年了,你父親還是工人,我父親是個農民也是酗酒賭博,你母親還識字,我母親出生就患有小兒麻痹症,造成智商和身體都有殘疾,我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我活了三十多年一次賭錢沒玩過,酒也偶爾和朋友喝。我當年考上重點高中的時候我爸沒錢給我讀,就上了沒要學費的簡陋高中(文理科各一班),到他前幾年因為腦血栓去世不還是我一直為他養老送終,有時候人經歷點挫折會明白點這個社會,也許我開竅比較晚吧。
 永遠不要責怪自己的父母。他們有自己的局限性,這是必然的。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同樣會有。不要說程度不同,因為見識、環境、條件本來就不一樣。是父母給了自己生命,要懂得感恩。所有父母曾經的過失,已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去糾結。因為你不可能從頭再來,埋怨也改變不了什麼。
 好奇,原生家庭這個名詞是誰發明的
 現在看見用“原生家庭”這詞的就噁心,本來是中性詞,現在活脫脫被有心之人誤導成等同“原罪”
 嘴上說的是原生家庭,實際上說的是原生國家。
2022-11-20 08:21:23
阿楨
鄭強稱“二十幾歲年輕人沒資格享受五十多歲人的待遇”,如何看待買車買房難?

太原理工大學鄭強教授2022/11/19在亞洲教育論壇上,評某些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說你寒窗四年,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出來就想享受五十多歲人的待遇,還抱怨買不起車是社會對他不公,買不起房是他爹媽窮?”“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沒有教我們的國民以平靜的心態欣賞自己的勞動和生活。”
  回應
 觀網評論,今天讓我很意外,我以為會有很多罵鄭強的。
 他們年輕的時候,結婚難嗎,買房難嗎,看病難嗎,養老難嗎?
 你瞭解過八九十年代的人都過的什麼生活嗎?你有過結婚三五年連房子都沒有,夫妻二人各過各的,只能在別人都走後偷偷跑到一間宿舍裡過夫妻生活的日子嗎?你有過一家三代人住十幾平米,全靠一個人的死工資,不敢吃肉、不敢生病,有病只能硬挺著不敢去醫院的日子嗎?今天年輕人是上一代人,甚至上幾代人做夢都不敢夢到的幸福生活。
 主要還是對比之下年輕人的心理失衡,他們沒有那麼高的收入,沒有那麼優渥的工作,天天被老闆挑刺的同時還得大量加班。

日媒:日本Z世代對華好感來自“對等”

日本東洋經濟線上網站2022/11/22,日本18-29歲的“Z世代”對中國的好感度達40%以上,與其他年齡層的人有明顯差異。從Z世代開始掌握選舉關鍵的世界潮流來看,只依靠“反華輿論”和“右派”的岸田外交岌岌可危。

河南鶴壁市科技中等專業學校16歲女生遭霸淩續:校長等多人被處理,涉案學生被開除 2022-11-22
  回應
 由這個就會想到55分流,在這些技校,以前霸淩不知道有多厲害
 55分流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是把更多中等學生逼去垃圾的職業學校,跟最差垃圾學生在一起,慢慢也讓更多中等學生也變成垃圾學生了。
 說句現實的話吧,讓孩子好好學習吧,不好好學習就得跟這些人同學。
 好學校也有霸淩行為,我鄰居的一個豪門初中女生也被霸淩了,有些霸淩不是用暴力打人,而是用語言歧視。
2022-11-23 09:09:49
阿楨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2023-02-08 07:18: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