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世卫:奥密克戎风险等级为非常高?

世卫:奥密克戎风险等级为非常高
关注者
35
被浏览
103,605

16 个回答

对于不断反复的疫情,这段时间,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按倒葫芦起来瓢”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不知道哪个地区的疫情又会一夜之间突然严峻起来,更可怕的是,狡猾的病毒还会变异,而新型的变异毒株毒性和传染力更强,如果发生了混合毒株感染,抗疫工作的难度就更大了。


就在这几天,南非发现了新冠病毒变异株Omicron,中文名奥密克戎,瞬间冲上热搜。它有多可怕呢?南非90%的新增疫情是由它导致的,它被称为是“至今为止最凶猛”新冠病毒变种,比德尔塔的毒性更强,据说能够绕开部分免疫系统,甚至还可能削弱疫苗效果。

下面这张曲线图相信很多朋友都在各个群或朋友圈里看过了,这张图源自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简而言之,线越陡表示传染速度越快,可以看到,红色曲线代表的新病毒变异株Omicron导致感染的速度已经远超蓝色的德尔塔Delta和绿色的变异病毒Beta。



目前,南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激增,博茨瓦纳已有4人确诊感染新变异病毒,香港地区也通报了2例,世界再次敲响了抗疫警钟。疫情再起,对我们来说,“防控疫情”这根弦始终要紧绷。日常勤消毒、戴口罩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今天常爸打算和大家说一个耳熟能详,但却很容易被孩子忽视的事——洗手!

去年疫情刚起的时候,大家都很注意洗手这件事,也会不断提醒孩子。最近,我发现勤洗手这件事说得少了,孩子又恢复了原样,洗个手也是敷衍了事。


在家里的时候,我就反复叮嘱小小常“认真洗手”。



但碎碎念对他常常不管事,洗手的时候不是对着镜子做鬼脸,就是随随便便拿水冲一下完事。

我批评一句,人家还委屈巴巴:我洗干净了啊!你看,手多白!


是啊,细菌肉眼看不到,洗得干不干净也没什么直观的标准,你说可以我偏说不行,大人们你们能不能拿点实锤出来,有理不在身高,光凭语言教育也太苍白了!

于是我又把去年在脸书上刷到的一个小学老师做的小实验翻出来给孩子看。她只用了5片面包,就让班里的孩子从此全都乖乖地认真洗手了。别说孩子了,她这个实验把我都吓着了!!!以后洗手也不敢偷懒了!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都该问了:“到底是什么面包,这么神奇?”常爸就不绕弯子了,马上给大家解开谜题。


面包很普通,“把戏”却很管用


大概因为太受欢迎,这个老师在脸书上的帖子已经被分享了6.3万次,获得9000多条评论。


脸书截图


在帖子中,老师写到:“我已经厌倦了一遍遍敦促孩子洗手。”

看来和常爸的初衷一样,这个老师之所以想做这么一个实验,就是因为流感高峰来临,想让孩子们重视洗手这件小事儿。

首先说一下,老师用的“神奇面包”其实一点儿都不神奇,就是最普通不过的白面包。这个实验也被称为“面包戏法”,英文为bread trick。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实验材料:

  • 同一天生产的同一包的白面包
  • 密封袋
  • 便签
  • 记号笔


✍实验过程:

把面包编号,并在实验后装进袋子里。

①号面包,在笔记本电脑上擦拭过后,装进密封袋;

②号面包,直接从包装袋里取出,装进密封袋;

③号面包,让手脏脏的孩子都摸一遍,装进密封袋;

④号面包,让用肥皂洗过手的孩子摸一遍,装进密封袋;

⑤号面包,让用免洗洗手液洗过手的孩子摸一遍,装进密封袋。


然后,老师把装在密封袋里的面包挂在墙上,让孩子们记录面包每天的变化。


一开始面包们没什么差别,可3到4个星期后,面包们就变得形色各异、面目全非了。



担心大家看不清,常爸特意找了大图。

没有被污染过的面包,几个星期后依然没有长霉斑。


用肥皂水洗过手,碰过的面包也没有太大改变。


用免洗洗手液洗过手,碰触的面包上长了一块不小的霉斑。


被脏手碰过的面包,霉菌面积更大,看着相当瘆人。


而在电脑上擦过的面包,也是惨不忍睹。


看着这一张张大图,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觉,反正常爸觉得相当反胃。

我给小小常看的时候,这家伙就说了三个字:“真恶心!”也许真是因为恶心到家了,小小常再也没有因为洗手的问题和我拌过嘴。

各位因为洗手的问题和娃较劲的父母们,也可以赶紧用起来。


其实,这个实验中除了解释“洗手重要性”这个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为什么用过了免洗洗手液,手上还是有那么多细菌?


免洗洗手液,只能当备胎


我特意做了个对比图,明显能看到免洗洗手液在除菌上功力有限。



这也是免洗洗手液本身的成分决定的。


为了实现没有水也能去掉油污、细菌的目的,免洗洗手液的成分大多是消毒成分和挥发性的溶剂。同时为尽量减少泡沫,原本起到洗涤作用的表面活性剂成分含量被大量缩减,并加入了一些低沸点的醇类溶剂。

也就是说,这些成分就决定了免洗洗手液的挥发性更强,而去污能力较弱。

当人们使用的时候,挥发性溶剂会自动挥发,带走部分油污或细菌,起到广告里说的“杀菌、干净”的作用。

可是,免洗洗手液里的消毒成分根本无法消灭手上所有的细菌或有害化学物质,比如最近名声很臭的诺如病毒。


有些细菌,则必须使用酒精度在60%-95%的免洗洗手液才能有效消灭。

即便是对可以杀死的细菌,也可能因为人们的使用剂量不足或者很快擦掉,而没什么用。

因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即便用过了免洗洗手液,还会有大量细菌残留并转移到面包上。


除了洗不干净,很多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还有不少安全隐患——乙醇遇明火会被点燃,相当于我们随身带了一个随时就会爆发的火球!



所以,孩子现在终于心服口服,知道为什么尽量要使用肥皂/普通洗手液+水冲的方式洗手。在出外游玩等情况下,实在没有条件,可以选择没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保证安全,但会损失一定杀菌效果)。


正确的洗手方法,带娃看过来


目前最科学的洗手方法,应该是医务界流行的“七步法”了,指的是打了肥皂后搓擦双手的七个步骤。



完成这个七步法,需要耗时30秒钟。听起来是不是很长?毕竟一般人洗个手也就在6秒左右。

估计有人要问了:“是不是一定要洗这么长时间啊?洗不够,有什么差别啊?”国外就有人做了个实验,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把一种名为Glo Germ的凝胶涂在人的手上,在实验后放在紫外线灯光下拍照。

这种凝胶含有与细菌大小的颗粒,可以完美模拟细菌粘在手上的状态。最关键的是,这种透明凝胶在紫外线灯光下可以大放异彩,发出白色的光。

也就是说,图片中的手越白就意味着手越脏,越黑就意味着越干净。


从下图可以看到,即便是都用肥皂,但从6秒到30秒冲洗效果差异简直不要太明显。

以后,洗手真的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一冲了之。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特意编制了洗手操,朗朗上口。

第1步手心相对搓出泡沫(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擦)


第2步手心手背左右左(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3步十指交叉上下上(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第4步双手勾勾好朋友(双手手指相扣,相互搓擦)


第5步扭扭拇指像开摩托(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第6步合起指尖画圈圈(五个手指尖并拢,在另一只手的掌心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第7步手腕也要搓一搓(螺旋式擦洗手腕,交替进行)


这个洗手操还是挺有韵律感的,语义表达也很直白。想看完整视频教娃学洗手的,可以戳下方链接:


其实,这个“面包把戏”在美国教师圈由来已久,2017年来自田纳西州的老师Courney Lee Simpson就已经向学生展示过了。只不过当时做的实验没有这个老师复杂,只用了三片面包,干净手和脏手做对照。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家里给娃做教育时,也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做“个人定制版面包把戏”。比如,你想让娃玩玩具后洗手,可以做一组“面包擦玩具”。另外,如果在温度和湿度上做点小手脚,霉菌会长得更快哦,不用等3到4个星期那么长了。


勤洗手/认真洗手这件事,常说常新。面包戏法和七步洗手操就给大家介绍完了,决定从现在开始要认真洗手的大小朋友们,请点个“赞”“收藏”再走吧!

世卫组织多多少少是带有点政治色彩的,所有的政治问题本质又是经济问题。

所以世卫组织的这番话绝不是唯恐天下不乱。

新冠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风险程度的真的非常高。

欧洲应该已经完了,我正好看了一期视频,是一位中国UP主在上周中切尔西尤文的欧冠比赛之后采访球迷的,UP主正在采访两位白人切尔西球迷,一位黑老哥强行插话进来,说自己是特意从南非飞过来看切尔西的欧冠这场比赛和另外一个赛事的。

就是这么巧,这位黑老哥来自奥密克戎最先的发现地:南非!

不是说这位黑老哥感染了奥密克戎

而是由此可见欧洲的防疫是很松懈的,看足球的都知道,球迷已经恢复进场了,就是成千上万的球迷拥挤在一起看球赛,不戴口罩,大声欢呼,万一其中有一个奥密克戎,基本gg

德甲已经开始限制球迷入场了,想必其它联赛也会马上跟进。

这场全人类没有硝烟的战争何时结束,恐怕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