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互动性质很强的装置艺术?

前几天在芝加哥看到了一个装置艺术很好玩,是一堆糖果堆在角落里 始于175磅(艺术家爱人Ross的理想体重)参观者可以拿一颗糖吃掉,慢慢变小的糖果堆就象…
关注者
492
被浏览
545,887

41 个回答

谢邀~

一直以来,人类对于艺术的解读和观看都是被动的。诸如油画,画家可以选择让它们成为私人的财产,永不见天日,那些被拿出来展览的作品,也是安静地待在雪白的墙壁上不动声色。观众来到它的跟前,只能小心翼翼地观察,赋予想象,不能与之触碰, 更别想和它直接对话。

这种被动的审美体验,已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艺术正在打破这种被动的审美体验: 一种交互的、对话式的观看方式正在出现。

如果说,传统的艺术作品是静态的,那么新媒体艺术就是动态的;如果说,传统的艺术表达是单向的,那么新媒体艺术的沟通则是双向的。在这种全新的观看方式里,时间成了艺术的关键词。

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的展览现场

理解作品需要观众投入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这段时光里感受到的光线、 声音、空间、事件,都会对如何理解这件作品产生影响。

例如,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的新媒体装置艺术就把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数码图像与音乐和空间设计相结合。 她在作品中营造出沉浸式的体验感,加入了互动性,描述出符合新时代气质的艺术景观。她的作品融合了数码影像、音乐、行为 艺术、装置艺术和互动艺术的概念,很难把她简单归类为哪一种流派。

Pipilotti Rist的新媒体装置艺术
Pipilotti Rist的新媒体装置艺术

对我来说,最好的观看莫过于一次发人深省的游戏,理想的打开方式应该是一次四维的、双向的、全身心的体验。

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 作为一个我们时代里最受欢迎的种类,很多时候会跟新媒体艺术、关系美学、装置艺术、网络艺术产生交集,至于这几个话题与分支,我之前的答案也写过一些,送上链接,如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爬竿阅读:


突出艺术作品的「对话性」和「参与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大趋势。不少专业院校和艺术机构,已把「互动性」作为一个专门的艺术课题来研究。

互动性(Interactivity)是指观者在一件艺术作品或构成中的参与行为。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出现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艺术家不仅希望在美术馆中创作与观众能够直接互动的作品,同时还希望找到全新的、 独特的环境来展示艺术作品,于是街道、仓库或店面成为他们选择的场地,艺术作品也变得更具有参与性和包容性。随后,互动艺术渐渐成为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的一部分。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一件具有互动性的艺术作品也是最有趣的,它们要么是采用了突出的视听效果,要么是用先进的科技完成了与我们的交流。

艺术家肯·里纳尔多(Ken Rinaldo)的机械臂装置艺术

关于艺术的互动性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艺术家肯·里纳尔多(Ken Rinaldo)就做出过一只只机械手臂,在美术馆的上空突然降下,跟每个观众试探性地接触。这是一种直接的、物理的、可视的互动行为。肯·里纳尔多生于 1958 年,是美国一位艺术家和教育家。 他利用互动机器人、3D 动画和生物艺术创作互动性装置艺术,用于探索自然与技术的交集。

同时,艺术家也可以通过技术和设计营造出一个视觉幻象,成为与观者互动的方式。

日本艺术家,古桥悌二《情人》

例如,日本艺术家古桥悌二的作品《情人》 就利用了黑暗的空间和真人大小的动态投影,让观众去体验时间与爱情之间的追逐游戏。2016 年,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中,这件作品制造出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独立空间,现场音响和场景设计都极富感染力,迷惑了观众的情绪和感知,形成了仪式般的沉醉感觉。

显然,第二种类型的艺术互动显得较为隐形和诗意,但同时,这种潜移默化的互动方式对体验者也有一定的要求。作品意义的完善过程需要观众的适当参与,但无论是采取哪一种形式完成交互行为,时间的流逝、观者的参与、身体的感知,这三大要素在这类强调互动性的艺术中总是缺一不可。

同时,它们在不同作品里所占的比例也各不相同,或者说,艺术家采取的步骤是不一样的。越复杂 越大型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所需要的观者投入比例就可能越大, 例如,体验一次英国艺术家邵志飞(Jeffrey Shaw)的互动新媒体,去艺术馆里玩一玩早期的虚拟现实技术,感受“动感单车”。

邵志飞早期的作品,《触摸影院》就强调了观众身体的触摸与感受

邵志飞是西方重要的新媒体艺术的先驱者,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互动艺术的探索。他一直强调在艺术作品中制造:事件性(event)、偶发性(happening)和行为感(performance),这三个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偶发艺术、行为艺术与关系美学等涉及参与者和社会实验的艺术运动有关。

早在1989年,邵教授就完成了一个早期虚拟现实形式的互动作品《清晰的城市》。观众可以完全参与到这个作品里,成为这 个装置的使用者。

互动作品《清晰的城市》

这个作品我也写过:


类似的早期尝试还有著名的史丹·范德比克(Stan VanDerBeek)的许多作品。 作为美国新媒体艺术的开山元老之一,范德比克的艺术实验占据了他的整整一生。可以说,他在视觉、技术、审美、观看方 式上的创新让他永远孤独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1979 年,范德比克和环境艺术家琼·布里格姆(Joan Brigham)合作,创作了一个超前的沉浸式电影《蒸汽屏幕》(Steam Screen ,1979 年)。

《蒸汽屏幕》(Steam Screen )

琼·布里格姆是一位女性艺术家,哈佛大学艺术史硕士,她的作品常常使用蒸汽和水,表现出了环境中蒸汽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她在公共艺术和行为艺术方面进行多重合作,创建了一种以蒸汽驱动为主的蒸汽玻璃雕塑。

1979 年在惠特尼美术馆,他们把 16 毫米胶片拍摄的录影资料投影到一片充满了蒸汽的露台上。这层雾气因布里格姆的精心设计,成了能够承载投影图像的屏幕,取代了传统的墙壁或是屏幕布。整个作品形成了一个可以移动、变化及被观众穿越的动态新画面。这种投影的形式感就打破了范德比克所说的“线性叙事”的模式,包含了互动性装置艺术的特质,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媒体和装置艺术家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埃利亚松的《天气计划》

另外一些很重要和著名的互动性装置艺术作品有:2013 年兰登国际的《雨屋》;2003 年丹麦艺术家奥拉夫·埃利亚松的《天气计划》,泰特美术馆为了这件作品,不仅开始欢迎参观者拍照,甚至允许参观者在涡轮大厅里面吃东西,以模拟出艺 术家所期待的“人们来这件作品里享受,就像是趴在海边野餐、晒太阳”的感觉。

西班牙当代艺术家托马斯·萨拉斯诺(Tomás Saraceno)曾在德国K21 Staendehaus 博物馆里,建造互动装置作品,一个巨大的悬浮网,「In Orbits」让观众去自由玩耍。

托马斯·萨拉斯诺的悬挂网装置

委内瑞拉艺术家赫苏斯·拉斐尔·索托(Jesús Rafael Soto,1923 - 2005)用彩色的线性材料制作的互动装置,让人可以进去这个神奇的空间,仿佛能够触摸阳光。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的线性装置艺术

还有,1956年出生的美国著名艺术家,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的「秋千装置」。她曾在军械库展览中用空旷的空间做出巨大的白色帷幕,当观众进去之后,就可以「使用」这个装置,当人们荡起秋千,巨型的白布就会飘荡,轻盈梦幻而且宏大。

安·汉密尔顿的装置艺术现场

卡斯滕·霍勒 的《实验基地》,在2006 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展览现场,搭建起几个巨大的“滑滑梯”,供参观者使用。

卡斯滕·霍勒 的《实验基地》

霍勒的艺术基本都是这个风格,全部是互动性的作品。他邀请观众在美术馆内滑滑梯、吃药、睡觉,用一系列实验性的参与行为,展示出一种除了提供体验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内容的艺术作品。这类什么也不需要阐释,只需要观众去现场感受的艺术实验,其背后的创作哲学实际上就反 映出了当代艺术的一种新自由,离开释义必要性的自由

还有一些更大的互动性装置艺术,完全脱离了美术馆的环境限制,走到了大地和河流之间。在当代艺术中,夫妻档艺术家,克劳德夫妇的创作就属于这一种。

他们的艺术介于「大地艺术」和「社会美学」之间,都是耗时多年的大型项目,利用了人类文明的现有景观和艺术家独创的技术手段,打乱或者是改造一种自然或人文地理。夫妻二人不认为自己是 传统意义上的大地艺术家,而是受到了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的影响,在艺术项目里突出现代的社会问题和人类活动的参与。

克劳德夫妇 《漂浮码头》 2016 年

如今,我们在描述一个装置或新媒体作品时,会很直观地去谈自己看到了什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看到的,看完后是个什么感觉。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去触摸作品,跟它完成一个面对面的双向交流。而我们在评价这件作品时,也会加入自己互动性体验的参考数据,就像是完成一份用户体验的 报告,去评判这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改变就是我们在感受艺术里的一个观看方式的巨大变革——从敬畏古典艺术,到崇拜现代艺术,再到与当代艺术互动

这种对于更多亲切感、互动性、感官刺激的观看渴望与交流体验,一直是观众心中的潜意识与人类的观察本能,于是被当代艺术家和展览策划人发现、接纳和展现。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由于现代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外在视觉效果和内在情怀,而是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对话”和沉浸其中。因此很多装置艺术开始强调装置的的互动性,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下面康石石分享一些优秀的交互装置作品:


1.The Planck Universe


交互装置作品《The Planck Universe》是日本著名电子音乐作曲家、视觉艺术家池田亮司的代表作品。他通过对声音的频率、振幅大小的解析,将自己的声音艺术延伸为图形艺术以及装置艺术,给予参与者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全新体验。



此装置拥有一个巨大的地面视频投影,一些三维粒子图案和黑白线条在画面上不断闪烁,并延伸到观看者脚下,观看者可以脱掉鞋子走到投影下。与此同时伴随着画面的变化,观众还可以视听到一些极为神秘的高低频率音乐声效。



屏幕上那些类似于黑白琴键的线条画面会根据现场观众的活动产生长短、粗细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现场声效也会根据这些反复变化的黑白线条进行重新解析转化。也就是说这个交互装置作品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现场的观看者,从而形成装置与观看者的互动,让观看者直接“走进”作品之中,仿佛置身整个Planck宇宙。


2.The Treachery Of Sanctuary


《The Treachery Of Sanctuary》是由美国著名MV导演、新媒体艺术先锋人物Chris Milk制作的。该装置由三块巨大的白色屏幕以及屏幕前放置的一滩充当镜面的水池组成。参与者站在水池前的区域,通过微软Kinect体感监控探头和红外线探测器,完成三个阶段的“飞翔”体验。



比如第一幅白色巨幕上会呈现参与者的影子与一些飞鸟群的剪影。当参与者试图通过影子“伸手”去触碰屏幕上飞鸟剪影的时候,自己的影子则会逐渐幻化成无数只小鸟融入鸟群并随之完全消失。



3.Floating Lights


Travesias De Luz背后的团队是由灯光设计师兼艺术家 Luisa Álvarez 创立并指导的。在过去的几年里,Travesias De Luz一直致力于改造公共空间的交互装置艺术,利用光线创造不同的景观和氛围,为参与者提供绝佳的用户体验。这其中2012年的交互装置作品《Floating Lights》受到了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该装置将灯光的概念转化成城市空间中的游戏,使用了两块10×3米的低分辨率屏幕,参观者通过触摸屏幕上100个圆形彩色灯管彩灯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开关,随心所欲的点亮或熄灭灯光,从而取出或者查看装置里面放置的一些文字或图片信息。让每一位参与者参与到这个以灯光和色彩为基础的互动系统中,享受互动游戏带来的快乐。


4.Wooden Mirror


《Wooden Mirror》是以色列新媒体艺术家Daniel Rozin的成名之作。早在1999年,他就利用830块小型木块以计算机代码控制每个小木块背后的舵机以及摄像头,创作了这个著名的交互装置作品。



通过摄像头拍摄实时的人物影像,结合木块的不同角度形成不同的阴影效果,从而绘制出一幅实时互动的人物肖像。通过装置探寻和改变观看者的角度,让观看者直接变成了他们所观赏的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5.LUMES LED Panels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一些偏艺术性的交互装置作品以外,实用性的交互装置作品更加引人瞩目。比如澳大利亚Eness工作室、DesignInc建筑团队与当地Cabrini医院的三方合作项目——交互装置墙LUMES。



交互装置墙LUMES里的LED发光系统可以根据行人的触碰生成个性化的实时动画,例如植物慢慢生长、火箭上升、猫头鹰和月亮等15种不同主题。让孩子不再那么抗拒医院的环境,同时为医院增加一些生机和乐趣。



通过以上交互装置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交互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只有灯光上的表达,我们可以通过影子、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装置的互动性。与此同时,交互装置作品所传达的意义也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与装置的互动,而是通过作品去改善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变我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


以上,望有帮助,欢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