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一生是一个怎样的设计师?它的设计有何特色?

关注者
69
被浏览
75,361

10 个回答

先插播一个有趣的点:Steve Jobs(史蒂夫·乔布斯)生前最爱穿的黑色高领上衣出自三宅一生之手

Issey Miyake将自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应用了现代科技,结合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被称为“面料魔术师 。

1938年,三宅一生出生在日本。1959年,他在东京念大学,学的是绘画,但他真正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时装设计师,在巴黎时,他继续求学,并且开始为纪拉罗歇公司服务,1968年,他曾和纪梵希一起工作。

1970年,他建立了自己的设计室,并于1971年发布了他的第一次时装展示。他长年潜心探索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实验、开发和研究,持续向前所未有的制作工艺发起挑战。

他将自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应用了现代科技,结合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被称为“面料魔术师”。终于在80年代,他开始尝试打褶聚酯,并于1988年完善了这项技术。

三宅一生褶皱女装/ 1989

并在1989年的主线系列中加入了褶皱设计,从此三宅一生的名字就和他衣服上的皱褶连在一起了。

芭蕾舞者身穿 Issey Miyake Dress/ 1991

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斯德兰呈斯称誉其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他的创新关键在于对整个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与突破。

三宅一生褶皱女装

欧洲服装设计的传统向来强调感官刺激,追求夸张的人体线条,丰胸束腰凸臀,不注重服装的功能性,而他则另辟蹊径,重新寻找时装生命力的源头,从东方服饰文化与哲学观照中探求全新的服装功能、装饰与形式之美。并设计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服装,即蔑视传统、舒畅飘逸、尊重穿着者的个性、使身体得到了最大自由的服装。他的独创性已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和时装的界限,显示了他对时代不同凡响的理解。

在造型上,他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借鉴东方制衣技术以及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上任意挥洒,任马由缰,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激情,往往令观者为之瞠目惊叹。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设计风格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 似乎一直独立于欧美的高级时装之外,他的设计思想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相抗衡,是一种代表着未来新方向的崭新设计风格。

三宅一生品牌的作品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奥的东方文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以神奇魅力。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在其设计中贯穿着人道的思考,他认为人们需要的是随时都可以穿的、便于旅行的、好保管的、轻松舒适的服装,而不是整天要保养、常送干洗店的“难伺候的”服装。因此Issey Miyake(三宅一生)设计的褶皱面料可以随意一卷,捆绑成一团,不用干洗熨烫,要穿的时候打开,依然是平整如新。

Steve Jobs(史蒂夫·乔布斯)

对设计颇为苛刻的乔布斯,生前最爱穿的黑色高领上衣便出自三宅一生之手。在乔布斯看来,那件衣服方便极了,且易于传达个人风格。

前些日子翻譯了三宅一生的訪談,覺得很好的闡釋了這個品牌的內涵。見下:

英文原載於 2014年2月1日金融時報FT,訪談:Mark C O'Flaherty


有些人認為他是藝術家,有些人認為他是遠見者;但不管用怎樣的稱謂,從本質上講,三宅一生更是 “設計師的設計師”。在四十餘年的時裝設計生涯裡,三宅一生創造着質料、服裝、配飾,豐富着當代視覺和略帶詼諧的時尚主題,聯接著與他自己相似的世界各地的個體。三宅一生的設計工作室位於澀谷,可透過巨大的玻璃窗俯瞰代代木公園;設計室裡擺放著由倉俣史朗 (Shiro Kuramata) 設計的後現代復古家具。在這裡,三宅一生闡述了他的信條:”我更傾向於 ‘製作’ 這個詞語,希望籍此呈現思維的作用。我們正沿著 ‘沒有時尚’ 這一概念而設計與製作”


三宅一生的創作成果卓著。在過去的兩年裡,他在服裝、香水、配飾,及室內設計中推出了豐富的作品,也在積極的為日本第一間設計博物館而宣傳。他的設計室在時尚界廣獲聲譽,為其設計出的每件產品而感到榮耀。設計室在近年來呈現出更多來自於技術層面的野望,通過對材質彈性和結構的調整,設計服飾更趨於超越性別界限,通用於各樣身形。三宅一生的老友、21_21 Design的設計者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如是評價:”三宅對於探索每片布料的可能性有着毫不倦怠的不懈熱情與堅持。” 除此之外,三宅的設計也超越了僅僅是美學的範疇。他的設計不僅有型與富有靈感,更兼具舒適且彰顯個人氣質。Zaha Hadid作為一名時常購買三宅一生服飾的顧客,表示三宅的設計多具有通用性,可穿著於各式場合;當身著這些服飾時,它們變得具有了動感,與呈列在商店櫥窗中時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當眾多設計師紛紛呈現出冷峻而陰森的春秋風格時,三宅的設計充滿著能量的光彩。他的設計展現的是笑容、舞蹈、和歡愉。雖然三宅可能同樣也是一名嚴肅的美學家,但他對新奇和好奇的捕捉,牽引他與Diana Vreeland 共步 Studio 54 的舞池,以及給 21_21 Design 的開幕展奉上來自於巧克力靈感的設計。三宅對他最得億之作的描述為”有趣”,”我所希望的,就是人們能在穿著我設計的服飾時,感受到一種喜悅”。


與眾多希望在服飾業開發並建立利基 (niche) 市場預期的設計師不同,三宅服飾的可穿著性與通用性來自與其兼具商業性與創造性的商業邏輯。在2012年,一款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 香水 (£46 for 50ml) 的推出豐富了三宅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穩定銷售的香水產品線 (三宅一生最成功的五款香水包括L’Eau d’Issey, 每五分鐘就有一瓶售出;以及L’Eau d’Issey Pour Homme,每七分鐘就有一瓶售出)。同年,一款簡潔、可折疊、具有科幻圖案的手提包 (Bao Bao Line) 也榮膺最暢銷產品。2013年底,三宅一生在東京開設了旗艦店,同時也推出了全新的男士產品線Homme Plissé Issey Miyake。回應市場需求,三宅提到約有10%的Pleats Please是由男士購買;新產品線與Pleats Please 享有類似的產品範疇 – 從本質上講,就是具有相當科技含量的運動服飾。


新的男裝系列最早由青森大學體操隊穿著;但它基於黑色顏色的設計,也同樣適合於長途旅行,尋找舒適、別緻而經久耐用服飾的商業人士。三宅指出這一產品線的服飾側重與放鬆而不緊身,並不僅僅限於運動場合,而同時適用與工作場合。Steve Jobs 是三宅產品的忠實擁護者之一;曾穿著三宅的黑色 polo-neck 運動外套超過二十年。雖然三宅的設計或多或少的帶有未來的超前感,但三宅一生的男士產品線不失為對精緻而寬鬆的剪裁,及時尚而內斂的設計之感召。

三宅設計工作與產品的核心位於 Miyake Design Studio 中的 Reality Lab。三宅及他的團隊 – 質料工程師 Manabu Kikuchi,花紋工程師Sachiko Yamamoto 以及自1971年開始就與三宅一起工作的員工門。這個團隊是132 5系列的設計源泉;132 5系列中複雜的三維設計,則由筑波大學 Jun Mitani 完成。132 5 是摺紙與數學美學的組合:其女士最新設計包括由灰色、藍色和綠色組成的格子開衫和裙子。在132 5的春季設計中,常在太陽能電板中見到的六角形被賦予了時裝的生命力。這一過程既繁複又非凡 – 然而繁複和非凡是既享受創造過程本身、又享受創造結果的三宅一生最激動的期望。


三宅一生的設計受到了全行業的慶祝,不僅僅是由於對技術的採用,也在於服飾中的手工元素。三宅長期與和紙製造者合作創造輕薄的質料,一些傳統手工製作工藝也被採納及引申到了由回收PET瓶而製造的質料之工業生產中,這些質料目前用於 Artemide 合作創作的IN-EI 燈飾 (如 Mendori light 及 Minomushi Terra floor light)。三宅認為科技與傳統手工藝始終相輔相成;如果喪失了手工藝作為源泉,科技創新也終將停止。

設計師 Ron Arad 是三宅一生的擁護者,對三宅設計的喜愛始於1980年代;同時 Ron 於1996年與三宅一生及藤原大 (Dai Fujiwara) 在 Ripple Chair 項目中進行合作。Ron 認為正是三宅善於應用技術,從而使其設計如此與眾不同。Ron 表示計算機輔助設計更類似於與一把剪刀,類似於音樂之優劣亦不在於合成器,而在於音樂家 – 設計師需要明白如何接受以及消化新科技。


除在東京的收藏之外,三宅一生的作品也在倫敦 L&A,紐約 MoMa 以及世界各地數個重要博物館永久收藏。如京都服裝研究所的第11728號產品即為三宅一生於1982年設計的武士甲。對於”時尚”,三宅一生多次希望擺脫”日本設計師”的定勢,儘管他在1970和1980年代的早期作品帶有很多誇大或改變傳統和服結構的設計。這個研究所持有192年三宅一生的作品,其中有一寫帶有較濃重的日本風格。該研究所的主管及首席策展人Akiko Fukai 認為2D元素是三宅一生設計中的重要特徵。她認為這些2D 元素是非常抽象的美學。日本人制衣時通常從平面開始,並非立體剪裁;雖然三宅力圖設計國際化的服飾,但其仍是由平面開始。


為了闡述觀點,Akiko展示了一系列藏品,顯示每件衣服的輪廓穿孔成一個單件編織管,準備由穿戴著者切割。這些都是三宅與藤原為A - POC的標籤設計是所用的工作樣本。這些設計在2000年推出,發展到現在的A- POC 品牌。與大多數Pleats Please設計類似,132 5也在纖維水平延展時呈現出了引人注目的圖案。這一特徵被攝影師 Irving Penn 捕捉,模特的四肢彷彿從動態、洶湧的纖維浪潮中伸展出來。


Ron Arad 認為 A-POC 是工業設計中最激動人心的事件。機器越是成熟,產品中機器的痕跡就越淡薄。A-POC的概念頗具啟發又同時極富挑戰 – 衣服最終由它的”客戶” – 穿著者來完成。服飾最終的長度由沿著線進行裁剪而決定。”用剪子直接修剪布料,而布料並不磨損” Ron表示,” 非常令人驚奇。這種想法可能也只能來自與三宅以及他的合作者”。雖然現在的A-POC產品多為成衣,可立即穿著,但其中仍有不少元素包含了最早的A-POC技術,帶有裁剪線方便顧客自行修建與調整長度。

在內部深度整合的同時,三宅一生熱忱的與業界合作也給他帶來了獨特的優勢。三宅的設計生涯開始與1960年代,最早起始於在巴黎Guy Laroche 和 Givenchy,以及在紐約Geoffrey Beene 的工作。三宅回憶認為,當時他作為一個外國人,試圖代表自己。”巴黎的設計師非常成熟,同時有著高質量的工程;我踟躕怎麼樣才能超越他們。回到東京以後,我開始尋找質料設計師,花紋裁剪師,以及那些能夠應用好技術的人“。三宅一生的工作室,是一個集合。


宮前義之 (Yoshiyuki Miyamae) 與高橋悠介 (Yusuke Takahashi) 分別負責當下Issey MiyakeIssey Miyake Men主產品線的設計。Takahashi也同時是Reality Lab的成員。Miyamae 著重於追尋女士服飾的 “智慧、歡欣與內在美”,他認為這些元素根植於三宅的DNA。今年春季的男士風格,則有對傳統染色技藝的考量。Takahashi 表示他力圖展示一種流行和有趣的風格;同時他也與三宅多年的合作者協同,反复詢問自己何為可以展現一塊質料潛能的最佳方式,以及現今的想法是否新奇有趣、同時又反映了力量與質量。


在帶到巴黎展示之前,每件產品都要先展示給三宅一生。設計有時會被修改,但三宅對手下設計師的態度則是溫和而寬宏。”我總是跟他們說他們其實並不需要我”,三宅表示,”但我必須確保通用性服飾這一概念得到了貫徹。在產品被人穿著之前,工作就不會結束。同時設計師的展示過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建立自己的想法對於設計師是至關重要的”。


在三宅的設計室裡,手錶的設計是一項極為成功的合作項目。手錶產品線最早於2001年推出,第一個產品由 Shunji Yamanaka 設計;現在手錶產品線中已經包含13個產品,包括設計師 Ross Lovegrove 和藝術家 Tokujin Yoshioka 的作品。設計師的選擇可謂卓越,三宅設計室的主席 Midori Kitamura 表示,”所有參與的設計師都與三宅的理念相諧,都展望於未來。所有設計者都已經成果卓著,他們不需要我們的支持,而是想與我們合作”。最新上市的一款手錶產品是Jasper Morrison 設計的Please Issey Miyake。他在觀看 Irving Penn 對三宅服飾的攝影師產生靈感,忽然希望也給自己的手錶加一個褶皺邊。Jasper表示他為 Irving Penn 的攝影所折服,Irving 捕捉了三宅設計的精神。三宅的美學來自於對線與量靈敏捕捉的慧眼。


談到靈感,三宅經常提到裝飾藝術家 Christo 和陶藝家 Lucie Rie;三宅也經常在巴黎的展會結束後訪問他們,”回歸本質”。但是在對三宅產生影響的人物之中,設計師及雕塑家 Isamu Noguchi 最受推崇。


Isamu Noguchi 標誌性燈籠和三宅的 IN-EI 燈飾之間有著表面觀感相似性,但三宅的設計應用了132 5中的3D數學理論,帶有著獨特的結構。


由PET回收製成的纖維燈一開始為平面,之後則去折疊而轉換成沒有內部支架的造型。除去三宅自身對形式以及光影的迷戀,Noguchi 極具創意的方式和獨具一格的特性對三宅的作品產生了數十年的影響 – 從早年在廣島在上學途中被 Noguchi 設計的橋樑所吸引,到後來他們作為朋友一起度過的年歲。


“我回想1960年代在巴黎的生活”,三宅描述到,”當我從鏡子裡看到我身後經過的看上去很好笑的人時,我就想 ’作為很少的生活在這裡的日本人之一,我究竟該如何在這裡生活?’” 在同一日,三宅在Saint-Germain的一間店舖裡,看到了現在已成為標誌性的、Noguchi的圓形垂飾燈,繼而意識到了設計與認同特質的全球性。”我知道關於Noguchi的一切”,三宅說道,”他出生於美國,卻希望被認同為日本人 -– 但我剛好相反 -– 一個日本人希望全球化生活。我那時就意識到了自己需要超越成為’日本的’這一想法。 Noguchi的創造不需要任何修飾。現今,雖然我認為自己代表了某種日本美學和美感,但我從未能超越Noguchi的作品。他是純粹的光,而我可能是影子”。


原載於: 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訪談 (翻譯稿)-dailythr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