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要素有哪些?

有人说,拥有财富就可以感到幸福; 有人说,拥有爱情即是幸福; 还有人说,平平淡淡就是幸福,你理解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的?
关注者
3,622
被浏览
541,550

1,065 个回答

现在的人都说,好像越来越难幸福了。

我也常常会想,为什么我们得到的越多,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


可能是因为,“幸福”的门槛,变高了。


小时候的我们,会因为一个玩具和一颗糖果就开心一整天。

那个时候幸福好像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


而长大之后,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却在不停奔跑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幸福,只是无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常听人说,要是我有一座大房子,要是我有一辆跑车,要是我有几千万,我肯定比现在幸福。但你确定有这些就会幸福了吗?


物质的确是获得幸福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你辨别不清,就容易被欲望绑架。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洞,得到一点,总是期待更多,最终“获得幸福”只是成为了一个借口,你的贪婪已经让你迷失了方向。


那么,到底拥有什么,才能算是幸福呢?


1960年,记者 Gordon Young采访心理学大师荣格,“你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哪些必备的基本要素?”


荣格用以下5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1. 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例如婚姻、家庭、朋友关系等

3. 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

4. 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

5. 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the vicissitudes of life)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其中有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就是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


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习惯于把眼睛看向前方,总妄图快速获得成功,变得更高更快更强,却常常会忽略身边的人和事,一边变得麻木不仁,另一边却又苛求幸福。


我们真的不幸福吗?

其实,我们缺的感知幸福的能力。


昨天的《奇葩说》,康永哥说“喜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感觉,是自身的体验所引发的一种感受,我觉得幸福也同样如此。


这里我想到一个词,小确幸。


这个词来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ランゲルハンス岛の午后》),其中一篇叫“小确幸”,指的是生活中“微小但确切的幸福与满足”。虽然这个词已经烂大街,但用在这里却是刚刚好。


生活里的小确幸藏在每一个角落里:上班的路上听到一首好歌,种下的植物发出新芽,热门的餐厅不用等位,买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刚想到一个人就收到了他的信息。


这些日常点滴的微小幸福,只要用心,就一定能感受到。




感知幸福能力可以培养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


多观察生活的细节,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

平静内心,不好高骛远,专注于眼前的人和事。

这样,你才能够让自己在平凡的生活里捕捉到各种幸福的细节,获得内心的欢愉。


在这里想推荐一本我很多年前看过书。


幾米绘本《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摘一段我比较喜欢的:



希望井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

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

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olivia9208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没有痛苦或是在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感受,有着几方面的特征,比如说有整体的愉悦感及具有创造性和意义感的人生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关于幸福的四方面特征,以及如何去获得和维持幸福。

01.常常觉得不幸福,可能因为你对幸福本身有误解。

在讨论真正的幸福之前,我们需要破除一些关于幸福的刻板印象。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幸福也许并不是真的幸福,而你所认为不幸的生活,也许夹杂着幸福的千万种可能。

通常来说,我们对幸福可能存在着这几种误解:

1)“幸福=没有痛苦。”

幸福不是没有痛苦,相反,痛苦对于幸福而言有一定的必要性。

Brock(2014)指出,体验痛苦可以帮助人更好地感知幸福。一个随时随地都快乐的人往往感知不到幸福,只有当他有负面感受时,才能激发对幸福的觉察。

其实遭受痛苦是人生的常态,哪怕是那些幸福的人,也一样会经历许多痛苦。不同之处在于,幸福的人有面对痛苦、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会因为意外和伤害感到恐惧,并且可以从面对痛苦中获得成长。


2)“想要获得幸福,就要不断追求快乐。”

幸福里会有快乐的体验,但过度追求快乐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可能会被快乐“奴役”。

理性和意志引导我们走向幸福,而感觉和欲望只是把我们引向快乐(Leibniz,2016)。不断追求快乐其实包含了一种功利纵欲的倾向,我们可能会逐渐偏离真实的生活,因为沉溺于刺激带来的快感,而失去追寻更有意义生活的动力。

3)“物质满足和奢侈享受可以带来幸福。”

财富与幸福,充其量只是一种较弱的正向关系。

不可否认,物质支持可以增加获得幸福和自我实现的资源和机会。但过于重视物质(以及名声和形象等目标),不仅无法满足真正的内心诉求,还会分散我们对真实需求的注意力(Ryan & Deci, 2001)。

此外,追求金钱、名声和形象的行为,往往是以从事非自主活动(即会一定程度违背自我意愿的活动)为条件的。强调和夸大这些目标,可能会减弱我们存在的真实感,导致幸福感降低。

4)“为了幸福,要消灭负面的、消极的情绪。”

消极情绪的存在对于提升幸福感是有帮助的。

King和Pennebaker(1998)的研究表明,压抑或隐瞒情绪对心理和身体健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披露和表达情绪对健康更为有益(Butzel & Ryan, 1997)。

当一个人遇到严重的生活变故时,如果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消灭悲伤,不仅可以调节心情,同时,ta也会因为这份表达获得与他人的连结,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并获得幸福。

5)“没有意外、完全稳定的生活就是幸福。”

一个幸福的人,长期来看,整体状态是稳定的。但完全稳定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

在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生活里,人们会因为对所有事情可预测、可掌控而感到安全,但同时也规避了一切情绪(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发生的可能。

人区别于其他生命存在的价值之一,正在于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感知力;这也是我们与世界产生连结的根本。如果为了安全感规避掉所有风险,最终我们只会越来越麻木。

02. 所以,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感受,真正的幸福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持续的、整体的愉悦感

幸福首先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一个幸福的人必定能感受到从内心深处不断涌现的快乐。弗洛姆指出,幸福与快乐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快乐是一时和一事的,而幸福是更为持续和整体的状态。

Bradburn(1969)指出,幸福由两个独立且不相关的部分组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只消除消极情绪,或只拥有积极情绪,都不会带来幸福。一个没有消极情绪的人,我们无法说ta是幸福的,而真正幸福的人,总体来看积极情绪所占比重更大(Diener, 1984)。

幸福是一个包含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整体,同时是一种有着相对持续的,总体来说更倾向于积极的体验。

长期来看,ta们的情绪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个人频繁出现大的情绪起落,这意味着ta会轻易感受到快乐,也容易遭遇崩溃性的痛苦。情绪稳定不是说回避情绪起落,而是在有喜有悲的现实中,还有足够好的调节情绪的能力。如此,人们可以便可以更勇敢地去拥抱生活的一切可能。

2)能觉察并遵循一个人的本性去生活

幸福包含着一个人本性的实现。当人们的生活与深层价值一致时,就会出现“真我”,这是身份认同的过程。人们也会因为真实地存在着,而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Waterman, 1993)。

在违背真实自我的生活里,势必有假装和强迫。而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因为没有包含“真实的自己”,我们也难以为之感到喜悦和认同。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是谁,才会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要去往的地方。一个遵循本性生活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会因为这份真实,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不断追逐。

Ta会遇见相近的人,找到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和归属,而后变得更加幸福。

3)具有创造性和意义感的人生

真正的幸福是以积极的创造性为基础的。它的对立面不是痛苦和不幸,而是由于缺乏创造性和无成果而产生的沮丧(Fromm, 2013)。

没有创造性的人只能不断被动地接受外界的输入,不仅容易被塑造、迷失自我,还会因为害怕失去外在的能量,形成占有的倾向,长期处于没有安全感的状态里。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幸福,指的正是人们能够在活动中,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和功能。

这种潜力包括了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力和互动能力。

在生产性的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体,在主动选择行为和创造价值。在能动性的实践下,我们能够破除与他人隔离的屏障,建立起深度的、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既与世界融为一体,又维护了自己的完整性。

03.那么,如何获得和维持一种长久稳定的幸福?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道:

“少年时,我憎恨人生,老是站在自杀的边缘……如今,我感受到了人生的乐趣。一部分是因为我发现了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并慢慢实现了不少;一部分是因为我终于顺利地驱逐了某些欲望;但最大的原因,还须归功于一天天的更少关注自己。”

我们需要关怀自我,但要放弃对自我的过度关注。过度关注自我会把满足欲望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从而使人生往单一的方向走去,并因为欲望无法被满足,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创伤。

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剥离比较的倾向。与外界的比较始终是一个威胁幸福的潜在因素。

当我们处于优势的一方时,可能会被暂时的喜悦代入虚荣和停滞的状态(甚至歪曲自我的轨迹),而处于劣势一方时会引发更多负面情绪(包括嫉妒、自我否定等)。

整体来看,想要获得一种长足的、持续的幸福感,我们需要更主动地投入当下,选择一种更为正念的生活。

或沉溺于过去,或担忧未来,大多数人的不幸福其实源于已经发生和并未发生的事。投入当下的生活,反而是我们所缺乏的一种能力。从观察生活开始,感受自己的情绪,感受自己与世界的互动。

我们有不断地纠错和创造的可能,并且正走在这条路上。还有什么比这种真实的存在更大的幸福呢?

以上。

不过,也有人会因为这个“当下”的限额不断缩减而感到焦虑。(害,不就是害怕变老吗)。一个小彩蛋送给大家:

随着年龄增长,的确会带来许多挑战和损失。但有研究表明,在老年时,幸福感不仅没有下降,而且通常还会增加(Mroczek & Kolarz, 1998)。

所以放心的去拥抱生活吧,幸福会如期而至的~

References:

Bastian, B., Jetten, J., Hornsey, M. J., & Leknes, S. (2014). The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pain: 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3), 256-279.

Bradburn, N. M. (1969).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utzel, J. S., & Ryan, R. M. (1997). The dynamics of volitional reliance. In Sourcebook of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ity (pp. 49-67). Springer, Boston, MA.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 Bull. 95:542–75

Fromm, E. (2013). Man for himself: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Vol. 102). Routledge.

Harris, R. (2011). The happiness trap. ReadHowYouWant.

King, L. A., & Pennebaker, J. W. (1998). What's so great about feeling good?. Psychological Inquiry, 9(1), 53-56.

Leibniz, G. W., & Vérin, J. H. (2016). Nouveaux essais sur l'entendement humain: Livre I-Avec une analyse de J.-H. Vérin. Collection XIX.

Mroczek, D. K., & Kolarz, C. M. (1998). The effect of age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5), 1333.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141-166.

Waterman, A. S. (1993). 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eudaimonia) and hedonic enjoy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 678.

Tomiyama, A. J., Mann, T., Vinas,D., Hunger, J. M., DeJager, J., & Taylor, S. E. (2010). Low calorie dieting increases cortisol.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2(4), 357.

MacCormack, J. (n.d.). When Does Hungry Become Hangry?

MacCormack, J. K., &Lindquist, K. A. (2019). Feeling hangry? When hunger is conceptualized as emotion. Emotion, 19(2), 301.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当你孤独寂寞得难受,但是既没有能量去社交又没有亲密的人能给你温暖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哪些你曾认为无比正确的事,后来发现真的错了?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