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絕對是台灣電影史上的重要作品,近乎4小時的片長不但沒有冗長沉悶之感,加上4K修復版的精緻色澤與解析度,帶領觀眾一窺高壓時代的躁動感。

無緣參與當年戲院版本的民眾約莫在金馬影展或是口耳相傳的VHS版本看過,筆者2009年曾經在坎城影展看過世界電影基金會做的『修復版』,但當時效果還比不上這次修復的4K版本,所以這次版本彌足珍貴。

改編1961年真實社會事件而成的《牯》片,並非單純討論原社會事件中的學生男女情愛,而是一口氣將格局拉大到探究整個時代縮影,包括:白色恐怖的言論控管、本省人/外省人之間的地盤角力、國民黨高壓統治底下的人心浮動、對自由的嚮往(片中用聆聽美式歌曲當象徵)。

自由之間的關聯,如同本片英文片名,拿貓王歌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中的歌詞「a brighter summer day」擷取成為本片的英譯片名。雖稱為一個明亮的夏日(a brighter summer day),但整體故事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無力陰暗,造成了少年失控殺人。

就連被殺的女主角小明,在楊德昌導演的觀點中,都是間接促使整個不幸事件的推手。這時對照起片中小貓王所演唱的『why』中的情愛歌詞『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則更顯得幾分諷刺落寞。相信真愛的天真男孩,遇上了一個認為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世故少女,那份愛就變成沈甸甸的刀刃了。

故事以60 年代的臺北為背景,男主角小四是個優秀的學生,只是因為考試失常而只好念建中夜間部,也因為是夜間部,仍可享受名校光環。此時結識了女主角小明,心生仰慕之情,雖知道小明因為家境問題缺乏安全感,進而周旋在眾多男性之間,但小四不太相信這是真的。直到小四發現小明喜歡了另一位同學,內心那道純真之牆瓦解,瞬間情緒失控發生悲劇。

小四的悲劇不僅於此,這裡也是有別於真實故事中的改編。故事讓小四父親被抓到警備總部拘禁訊問,受到長時間壓迫審訊之下讓父親失控而寫下名單。對照著為求自身勢力而結社成幫的外省小混混,對照起國民政府流亡來台,不也是為了鞏固政治光譜。地方混混與政府機構,名稱上也許不盡相似,但實際上幹的非人權行為,為求自身利益,不惜流血對幹。

《牯》片的歷史地位無須贅述,故事裡描繪的個體對抗集體的無能為力,集體的消音,只剩下被控制後的內容。可悲的是,人們還不得不追求那些世俗功成名就的標準,如同片尾最後朗誦著聯考錄取榜單,那就是一種脫穎而出的成功價值,至於錄取之後的填鴨人生如何呢?那就一點也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知道故事主人翁的人生價值,簽名還被當成鬼畫符,變成被大人丟到垃圾桶的一團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