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宣布突破「室温超导」技术,具体情况如何?如果可信将是多大突破?

video
最新进展为近常压室温超导新论文在 Nature 已上线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 相关问题:…
关注者
3,815
被浏览
10,271,414
最新进展 · 室温超导要来了?
韩国团队第二篇论文作者之一放出了第二个 LK-99 半悬浮视频9 个事件进展
显示全部

726 个回答

去听了下物理所的报告,孙力玲研究员具体分析了这篇工作的几个主要疑点:

1、样品制备条件的反常,具体来说是Lu元素与H元素结合成LuH3一般需要650 ℃以上的高温,而Dias团队却在65 ℃下成功制备了Lu-H-N。

此外,Dias团队不愿意公开具体化学配比,据称也不愿意分享样品。

所以即使本次实验压强较低,实验复现也有很大难度。

物理所的靳常青研究员用NH3·BH3作为氢源重复了Lu-H体系的高压实验,只能在218 GPa下得到71 K的超导转变温度;


2、电阻测量数据的异常处理,Dias将其归结为仪器的“漂移”,难以令人信服,扣除背底的处理手段不合规范;

问答环节有听众认为这可能是某种费米液体的非超导相变。

3、比热测量set up不合规范,热电偶和加热丝放在样品同一表面。

4、比热测量的噪声异常,一般高压实验中比热测量的噪声在2%量级,Dias团队0.012%的噪声过于理想。

5、比热测量中电子比热的贡献在高温下并不突出,主要是声子贡献,Dias团队如何在接近室温的测试中提取出电子比热的信息?

6、Extended Data Fig. 5 磁化率数据趋势异常,同样的样品在不同压力下,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迥异。一般超导样品如铁基超导的磁化率-温度变化曲线在不同压力下不应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7、样品的颜色问题,超导样品由于能隙较小(<26 meV),对可见光有较强吸收,一般呈现黑色深褐色,而Dias的样品本色呈粉红色。

笔者个人补充说明这一疑惑,这种颜色特征其实接近百纳米厚度的硅片,硅带隙较宽>1.1eV,因此会有少许红光透过。下图是磨制的透射电镜样的硅基底。

赌上我八年的超导研究经历说一句:不需要关注这些累累前科,光看数据也知道必然重复不出来。

为什么?因为显然这三哥自己就没重复出来。

仔细观看那张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的数据,蓝色那根线,超导转变似乎在294K但有未完全进去正常态的迹象。但凡有过研究超导经验的人看到这个现象,就一定会试着再重复一遍并测到更高的温度把转变展示完全,要是真超过300K不是一个更大的新闻吗?但这哥们儿偏偏没有。所以他也就是说他先拆了样品再得到了这数据,这对一个从事多年的科学家来说极不专业。并且得到数据后还完全没法重复,否则多测一遍不香吗。

以上,肉眼鉴定为造假。现在就坐看h因子大战超导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