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是什麼?一表看EMBA、MBA、MBA在職專班的差異|經理人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第 186 期

EMBA 是什麼?一表看 EMBA、MBA、MBA 在職專班的差異

2024-03-27 林庭安

EMBA、MBA、MBA 在職專班差在哪?為什麼專業經理人、企業家重返校園?根據統計,109 學年度全台有 41 所 EMBA 課程,錄取人數從 20 名到 230 名不等。也就是說,台灣在一年之中,能產生超過 3000 位 EMBA 畢業生。

他們之中,不乏上市櫃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為什麼這些專業經理人、企業家們,都已功成名就,還要重返校園?

「因為企業裡的溝通很困難,」台灣大學 EMBA 執行長劉啟群指出,如果一二代、夫妻或主管部屬們對企業經營、全球商業發展等專業領域有更全面認識,在做決策或各部門溝通時,都能更順暢、精準。

EMBA 重要資產:校友和最新產業知識

台灣成立 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階管理碩士班)的契機,正是為了協助專業經理人及企業家,在組織不斷擴張的情況下,學習更有效的經營管理之道。1990 年代後期,台灣經歷經濟快速起飛,企業成長逐漸趨緩,如何讓自己的企業領導、策略分析等方法更上一層樓,成為高階主管們想要知道的課題。

EMBA 的制度在國外已實行許久,台灣由政大先推出企家班,提供企業家進修的機會,但沒有授予正式學位。到了 1996 年,元智大學率先開設,帶動全國各校 EMBA 風潮。

學習經營管理的硬知識,固然是 EMBA 吸引許多經理人、企業家就讀的原因之一。不過,「學員交流」更是多數經理人們推薦就讀的原因。「高管教育的 3 個核心是課程設計、師資與學生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校友連結,」政治大學 EMBA 執行長黃國峯一語道破。

主要原因是,EMBA 要求具一定工作經歷的人報考,從申請資格就經過篩選,以致學員大多數都擁有管理、職場經驗。

囊括不同領域、有實戰經驗的人,透過個案教學的授課方式,討論才能激發火花、突破框架。創業家兄弟總經理廖家欣舉例,大家都知道 Uber 讓消費者與司機互相評價的機制,但當時先生暨創業夥伴郭家齊從 EMBA 的討論中得到啟發,重新詮釋評價制度。不只讓消費者願意分享評價,也讓供應商重視評分,知道自己如何改善產品。

非利害關係認識的人脈,更願意互助、彼此回饋

再來,彼此關係是建立在「同學」基礎上,有別於出社會後的交友圈,或多或少摻雜著工作利益,這樣的情誼更加真誠

劉啟群表示,一般碩士班畢業論文口試,多半是一個人來報告,但他看過一群人自發性地在同學口試當天到場支持,「這些人都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可能在企業裡別人要聽他的,但在這邊他可以放下身段當配角,這種情感去哪找?」

劉啟群強調,這些有資格、想念 EMBA 的人,滿多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都已是佼佼者,許多人不只是事業成功,也希望人生是成功的,「不是只問賺多少,而是你的事業如何影響社會、造福多少人,」他認為努力把事業經營好、賺取應有的利潤回饋員工、社會,就是造福大家。

漂亮家居總編輯張麗寶表示,學習是終身的事,她覺得自己已從社會獲得許多資源,現在有能力,想再為社會做點事。在 EMBA 裡,她找到許多擁有相同理念的人共組基金會,一同回饋社會。

由於 EMBA 的定位是回流教育,專門開設給高階管理者的學位,學費相較其他碩士學位高出許多,許多人笑稱它是學校的搖錢樹。「我們是在做競爭性的公益,」劉啟群認為 EMBA 也是公益的一種,因為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好,經得起國內外競爭,就能照顧一群人、台灣的經濟與社會。

EMBA、MBA、MBA 在職專班,差別在哪? 

EMBA、MBA、MBA在職專班,差別在哪?
EMBA 全稱為高階管理碩士班(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顧名思義,比 MBA 多了高階管理的限制。圖中從工作經驗、學費、學員組成、授課方式等面向分析,這幾種學位和進修方式的差別。
經理人月刊 第 186 期

雖然就讀 EMBA 能獲得專業管理知識、拿得學位、交到不同業界的朋友,但黃國峯認為,國內 EMBA 發展至今,真正要突破的問題是國際化,不只是引進外籍師資,更要服務外籍學生,才能達到國際交流的目的。

本文不開放合作媒體轉載。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