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保險公司因通路、產品、管理、股東盈利週期要求等不同,在經營成本上有很大差異,分析比對不同類型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有助於公司制定經營戰略,走出最適合自身發展之路。


       對於壽險公司負債成本構成,胡國萍首先闡釋了大陸珠江人壽對「負債成本」的概念,這個概念是經過公司股東長達九個月時間溝通磋商後,命名為「全口徑年化成本」。這項成本大致包括產品成本、銷售成本、管理成本3項,當公司經營的投資收益可以覆蓋這些成本時,公司就能夠盈利。這便是大陸珠江人壽經營的基本邏輯。

壽險公司負債成本

  銷售成本:包括佣金、業務推動費用等,為實際銷售費用率按產品預期存續期、平均繳費期分攤。

  產品成本:考慮了產品定價利率、分紅或萬能產品結息、平均年化賠付支出,以及對附加費用率按產品預期存續期進行年化扣減。

  管理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固定成本、監管費用等,為實際管理費用率按產品預期存續期分攤。

  上述三者均按照保費存續期分攤,加總即為「全口徑年化成本」。其中銷售成本與銷售通路有關,從高至低排序依次為:傳統通路(如銀保/個險,年化0.5~2%,其中個險按照基本法就達到60%甚至更高)、網路通路(年化0.1~1%,公司早期借用阿里巴巴招財寶只收0.1%手續費,目前已逐年提高)、直銷通路(接近0%)、創新通路(合作方提供補貼時,可能導致銷售成本為負)。

  產品成本與產品類型有關。其中保障型產品成本較高,而儲蓄型產品成本較低;產品成本也受市場利率的影響,表現為新型產品(分紅、萬能、投資型保險)成本對市場利率變化敏感,而保障型產品成本對市場利率變化相對不敏感。

  創新型業務和產品可降低產品成本,如引入大數據實現個體精準定價,透過與第三方合作,按照成本共擔、利潤共享模式,可以較好地降低產品成本。

  管理成本對保險公司的經營來說非常重要。管理成本主要與業務規模、結構及機構擴張速度相關。保費規模愈大,管理成本率愈低;產品期限愈長,管理成本率愈低;機構擴張愈快,管理成本愈高。

壽險公司負債成本分類及不同負債成本公司經營特點

  胡國萍表示,公司在制定發展戰略時,特別與業內其他公司成本情況進行了比對,希望從行業的角度切入,看公司進入市場後,適合做什麼樣的發展戰略選擇,首先選擇什麼通路是大陸珠江人壽經營的重點。

  選取行業內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數10家壽險公司作樣本,綜合分析各公司的會計報表和主要產品,簡要計算得出各公司負債端年化成本水平。根據負債端年化成本水平,將壽險公司大致劃分為4%、5%、6%、8%等4類,以下分別探討這4類公司的經營特點。

1.負債端年化成本4%類型公司

  4%的公司大多為具有先發優勢的大公司。在發展初期市場競爭不強,以產品打天下,迅速占領市場,形成規模,自然可以將成本攤得很薄,尤其是當時各項成本尚不高,加上規模效應,成本自然低廉,當時有公司第一年就有承保利潤。但當年的市場環境已經不復存在,作為後發新公司只能抱持可遇不可求的態度。

  原始市場行業收入是社會平均收入的數倍,所以原始市場非常具有吸引力,短時間內做大規模也沒有問題。但是行業經過二十幾年的高速發展,情況已經發生巨變:目前行業人均月保費只有3,000多元(人民幣,以下同),新公司人均保費只有1,000元,佣金就只有幾百元,已經低於社會平均工資數倍,情勢明顯倒轉,如今增員難也就不難理解。

2.負債端年化成本5%類型公司

  5%的公司大概集中在二○○○年前後成立的合資公司。這些公司希望和先發的老公司在市場上保持一定競爭能力。他們發現相比先發的大公司,自身管理成本更高一些,大約多出0.5%,主因是傳統業務人員通路人力成本較高。

3.負債端年化成本6%和8%類型公司

  6%和8%類公司大多是近幾年成立的公司,大陸珠江人壽也是其中之一。珠江人壽的策略是在市場起步時,採取較高的成本,從6%開始起步,實際上起步第一年成本可以控制在10%以下,而後讓成本逐步往下走。

  而8%類公司和6%類公司的區別在於:一方面不惜用更高的成本搶通路、挖人才、出產品,同時透過投資端比較激進的經營手法,比如在資本市場上透過舉牌等資金騰挪手段獲取較大投資收益,但是在激進運作過程中蘊含了巨大經營風險。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