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一受訪學童過去一年內出現精神疾病 學者指精神、學業及家庭壓力千絲萬縷促正視 (16:31) - 20231129 - 港聞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港聞

四分一受訪學童過去一年內出現精神疾病 學者指精神、學業及家庭壓力千絲萬縷促正視 (16:31)

近月學童自殺情况響起警號,中大醫學院一項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學童過去一年出現精神疾病,3.9%曾有自殺念頭,更分別有1.9%及1.1%曾有自殺計劃或嘗試自殺。醫衛局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大學者熊思方形容,自殺只是「冰山尖端」,下層還有千絲萬縷的精神健康、學業壓力及家庭關係等問題須解決,以免學童「有問題不求助,跳了你先知」。諮委會主席黃仁龍形容本港教育制度「一個考試定生死」,促反思如何令學童成功標準多樣化,並期望學校將精神健康放首位,將追進度等其他事項放輕。

中大醫學院受前食衛局委託,於2019年1月至今年6月30日,招募126間不同地區及辦學模式學校的約6000名學童及家長,進行單對單臨牀面談及問卷調查等,涵蓋全部逾31種精神疾病,結果顯示24.4%學童過去一年出現精神疾病,主要為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10.2%)、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8.8%)、焦慮症(6.1%)和抑鬱症(5.4%),11%學童更有多於一種精神病。

若將數據按時期劃分,新冠疫情前(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底)學童患病比例為20.9%,至疫情爆發初期至中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底)則增至25.7%,疫情末段(2022年6月至今年6月底)則稍回落至22%。

自殺方面,調查發現3.9%學童曾有自殺念頭,分別有1.9%及1.1%曾有自殺計劃或嘗試自殺;中學生情况更嚴峻,8.4%曾有自殺念頭,曾有自殺計劃或曾嘗試自殺亦分別有3.8%及2.3%。調查亦發現,28.2%華裔家長不認為子女精神健康問題是問題,非華裔家長更達80.1%;在認同或能識別子女精神問題的家長中,40.1%華裔家長會求助,非華裔求助率則僅8.9%。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熊思方說,以往研究顯示過半精神疾病患者,早於14歲前已出現徵狀;有焦慮或抑鬱症病史的成人中,8成於20歲前已有病徵。他認為學童自殺只是冰山尖端,社會不應只聚焦尖端,政府必須在底層多做功夫,包括教育、家庭支援及青少年服務等,如有問題應及早介入,亦要克服求助障礙,在各層次入手間接解決問題。

中大心理學系教授梁永亮稱,學童精神病大多屬早期或輕微,較難被察覺,又稱患有過度活躍或自閉症的學童傾向會衍生其他情緒疾病,原因是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專注,讀書一定不好,(所以)久不久就會焦慮」。

黃仁龍促增加對家庭支援 中大教授倡提供足夠專業人士

諮委會主席黃仁龍說,政府當局已很着緊處理近日學童自殺現象,諮委會亦積極提供意見。他稱研究未涵蓋近期開學後情况,但反映學童精神健康本來已積存很多問題,自己近日與不同學校溝通,發現學校很努力追趕復常步伐和進度,學生卻不能適應,加上其他家庭和經濟等問題,容易令學童「一時想不通」輕生。

被問教育局近日推出的三層應急機制成效,黃仁龍說,教師是接觸學生第一線,但教師本身已有龐大壓力,政府長遠須提供充足資源和設立機制,確保教師精神健康,令他們有能力發揮前線角色。他亦稱三層機制忽略家庭支援,建議在識別高危學童後,增加對家庭支援。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認為,教師負責識別高危學生是合理做法,但不應該將所有責任推卸予教師身上,認為政府有責任統籌及提供足夠資源,包括為學校提供專業人士如社工、輔導員及臨牀心理學家等。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精神健康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