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ooking.com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LinkedIn看到http://booking.com 招聘本地化翻译职位,好奇之。
关注者
165
被浏览
376,321

16 个回答

作为正在这里实习的marketing intern。真的非常非常爱这里,身边小伙伴非常优秀,受过良好的教育却谦虚乐于助人。公司给了大家很多空间和自由,实习生也不打杂,做想做的事。看到了平等,尊重,有爱~

不得不说booking的每一步都走得比国内公司来得踏实和谨慎,所以每一个看到的小小改变都是付出很多努力去带给用户更好体验的。Still water runs deep!

欢迎来booking family~比心

2016-11-12

-------------------update------------------

2016-09~2017-08

在过去的这一年,真的感觉特别幸运能够加入Booking.com,成为这个有爱大家庭里的其中一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详细说一下一年的体验。


1.办公环境

Booking在上海一共有两个办公室,一个是位于浦东(主要是客服cs中心),另一个是位于静安寺(也就是我所工作的地方,主要是市场部,产品研发IT部门,财务部门)。浦东办公室成立较早,静安寺的办公室是去年才有的,相对小一些。但是,两个办公室都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且风格非常接近,完全开放,人和人,部门和部门之间都是没有隔板的。整体办公环境很好。

放几张图

去年Christmas时候的前台


圣诞树


Pantry


2.企业文化

公司倡导开放的文化,扁平化管理。所以看到大部分manager,director级别的人,都完全没有架子,很多时候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开玩笑。而且,Booking做的非常好的一点是给个体非常大的自由,鼓励互相challenge彼此的idea。以我司的Developer/Data Scientist为例,他们都不只是执行层面,只去解决别人提出的需求,而是只要你有很好的idea,就可以独立own项目。另外,转岗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例如我司Data Scientist有很多以前都是文科背景,很难想象以前一个写文案的人,现在也是Hadoop/R/Python玩得溜溜的。然而单单软件玩得溜并不稀奇,他们还自带business sense,真心佩服的不行。因为更多的人被放在合适自己的位置和工种上,而不是简单的硬技术匹配。所以你可以看到身边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超级有热情,问过的人,都说爱自己的工作。那种难以抑制的喜欢,真的非常有感染力。


3.自己的感悟

在这一年里,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思维方式。从一开始接手一个任务,问其他人怎么做how,到慢慢的学会问为什么why。这种转变,帮助到自己更容易获取business sense。 但是这一切都还在成长的路上,显然比不上身边的大牛。在Booking工作并不轻松,相比之前的实习,在很长一段时间,非常煎熬,一直有一种上课没有听过课,期末考前一周的感觉。但是,跨过刚开始,感觉成长还是比较迅速的。也正是这份实习让我看到自己身上的局限和瓶颈,让我更加坚定选择继续深造,完成学业。


“一个人达到的高度并非是他现在的高度,而是在原来的高度上又前进了多少。”希望这句话勉励自己也勉励大家,去不断探索。作为一个并非名校毕业的学生,非常感谢Booking给了我这么多机会,这么好的平台去学习和成长。一个公司对实习生的态度这么好,可想而知有多好了。最后,祝勤奋善良的你有更好的未来。

做为从阿姆外派回中国最早的tech团队的成员,见证了Booking中国从最早的11个人,到后期巅峰时期近百人的一路成长。今天看到楼上篇幅最长的作者的评价,是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Booking是我工作时间最久的一份工作,也让我学习成长见证了很多很难得的经历,对它的感情可以说是所有工作中最独特最深刻的。

趁这个机会,稍微牢骚几句,也算是纪念回忆一下这段经历。

Booking进入中国之前,在总部发生了什么?

这个项目最早在Booking总部被正式立项其实很突然,至少对于我这种小兵来说。我当时负责的就是亚洲区的本地化设计,所以相对是比较接近总部对亚洲的决策圈的。亚洲本地化团队当时20人不到,负责的就是中国,韩国,日本三个亚洲主要市场的一切和产品有关的工作。团队也都是亚洲人。

但进入中国这个消息似乎不是从我们组bottom up的想法,只记得有段时间传言说Booking会在中国开办公室,很快一封在招募志愿者的邮件就在公司广为流传。很多不是中国人的同事也非常感兴趣,报名的人非常非常多,最后基于能力,经验和背景的筛选,2个设计师,1个产品经理和若干个开发的团队组建了起来,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只有两个中国人。同时Booking也开始了在中国的远程招聘,在我们最初的11人回中国之前,中国办公室其实已经有一部分非tech的团队了,包括产品总监和若干负责市场的同事。

2016年2月,总部的11人来到上海,进行了一系列onboarding和熟悉环境(团队大部分是外国人)之后,于2016年3月份正式开始了Booking Tech在中国的旅程。

三次文化变迁

楼上回答的长文已经很详细的叙述了Booking在中国的组织和文化的变化。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是公司文化是有三个很明显的变迁的。

第一段:总部团队进行的团队搭建。这个时期大概有一年左右,不管从汇报线还是招聘来说,这个时期的标准和最高决策权都在总部。这是一个过程很激情和结果很drama的时期。在最早期招入Booking的tech员工都是有总部招人的影子的。开放合作的工作态度,主动积极的沟通风格,自驱力很强的“海归/外企”员工是这个时候的主力,大家或多或少有海外背景,这个时候工作非常纯粹,大家都绞尽脑汁如何在中国市场做的更好。

总部的大佬CMO,CPO等也会来出差,我还记得和CMO喝酒从静安寺喝到外滩,最后第二天宿醉无法上班的微信里"I am little bit under the weather"这句话沦为办公室里一喝酒就会提到的梗。

Booking的公司文化占绝对主导的地位,因为文化和沟通的原因,大老板都走了。这个时期的产品总监是阿里系出来的,和荷兰的公司文化有非常强力的冲突,最后在一系列事件和投诉后,离开;中国区的MD,能力有问题,但是和老外沟通很好,能忽悠,呆的时间较长,但最后也离开;中国区的tech director,也是管理的一些问题,最后离开;


第二段:中国正式成为BU。这个时期就是楼上那位提到的时期。中国正式成为BU,自己管理自己的budget和公司文化,一切决策权几乎收拢到中国团队,外派同事也悉数回总部。这个时候Booking的风格其实已经非常弱了,对于新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反弹,整体文化受中国的MD影响非常大,不光分管tech和marketing部门,所有中国的部门,包括客服,酒店,财务,法务等一切汇报线收拢到中国MD,总部高层的介入非常非常少。

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办公室里开始搞政治,舔高管。在总部,大家对于HiPPO (highest paid person's opinion) 往往嗤之以鼻,会听但是最后自己团队做决策。在中国则不然,高管的意见会被毫无保留甚至被放大的传达到团队成员中,不管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只要是高管的意见,就会被落实。比如楼上提到的工作时间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某MSD跟我的谈话中甚至提到说MD对于我的工作态度有疑问,可能是我在公开场合提过很多有挑战权威的问题。(这也是我非常喜欢Booking的一点,你可以挑战公司里高层的权威观点,并且是被鼓励的)

这个时候的中层管理都是从中国由MD点头招聘的,明显不是一个风格,会说大话,会向上管理,不重实事重presentation,占山头等都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由于各种不适应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我是在这个时期离开的Booking,走的最后一天收获了很多写满祝福的卡片,真的是一种又苦又甜的感觉。

第三阶段:MD离开,Booking收归总部,不再focus中国市场。这个时期我是完全没有参与到,但和陆续离职的同事聊天中能感觉到这个时期的文化是有回归到Booking的公司文化的。

但似乎少了些激情和冲劲,是一个福利和pay都很好,文化比大厂好的知名互联网外企分部。


我会推荐去Booking吗?

很难说,看个人目前在追求什么。

我觉得稳是现阶段Booking中国的主旋律,只是做的事情可能会比较无聊。如果你期待看到一个有意思和充满创意的公司和产品的话,我觉得Booking是给不到你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外企的WLB,学习环境,友善的同事,能够让你打好坚实的工作基础,那我觉得Booking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本人离开Booking后去过大厂,实在适应不了,三个月光速离职,坚定要么外企,要么创业,坚决不去大厂做米粒上绣花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