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後的人生,要怎麼做出財務、保險規劃才會順利?

文◎林育瑋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7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各自不同的階段任務要完成,60歲之後,大眾普遍希望能擁有健康、充實且富足的退休生活;然而,要如何進行財務規劃,才能夠在健全的財務之下,建立穩定的現金流並且做好完整保障呢?全球人壽大彙恆通訊處業務經理劉晉嫚分享她的看法。

 

  「要退休呢?還是不退休?」要是現在就離開職場,擔心儲蓄不夠用,無法支應晚年的各項開銷;但要是不退休,恐年華老去,屆時怕就再沒體力享受晚年人生。

  在60歲後的生命階段裡,最大的危機便是人退休了,生活習慣卻沒有改變,靠著僅有原本薪資1/3的勞保退休金,維持在職時的開銷花費。長期以往,容易坐吃山空,陷入沒有現金流和健康保障的窘境,若遇到意外、疾病等風險,生活將更為難熬。

  因此,劉晉嫚建議民眾在年輕時就應該盡早進行退休規劃,若到40、50歲時,才驚覺退休金的重要,急於速成,拿退休金去炒股票,若有賺錢固然值得慶幸,但若逢上股市崩盤,又沒有做好風險控管,就容易將所有的退休金損耗消失。除此之外,民眾還要對許多「市場上的機會」有危機意識,避免在追求報酬之餘,忽略了風險,甚至陷入詐騙集團的圈套。劉晉嫚以自身故事為例:

  一個玩股票的好朋友告訴我,他最近發現了一個炒作股票的玩法,這個玩法非常賺錢,主打「漲停也可以進,跌停也可以出」,我聽到這種說法後非常訝異,詢問說:「有這種事?怎麼做你說說看?」不過,那名朋友並沒有洩露他的賺錢手法。好在也因此,半個月後,當那名朋友把700萬匯給了自己一面都沒有見過的「老師」時,我一毛錢也沒有虧損。

如果做好財務規劃和保險保障,會怎麼樣?

  「人在退休之後,最怕的就是錢不夠用。」根據勞動部2022年統計,臺灣民眾平均退休年齡為61.3歲,距離民眾的平均壽命,還有20年左右需要度過;在這期間,充滿無數意外風險、醫療支出,乃至於還有長期照護的可能性。

  同時,在這20年間還要考慮到民生用品物價不斷通膨,不僅食衣住行等費用不斷高升,甚至連醫療資源都可能會隨著技術進步而更加昂貴;若在退休規劃上沒有考量到通膨的問題,很有可能在財富的累積上空轉,始終無法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劉晉嫚指出,想要累積到足夠的退休金,可以分成2個層面來講。從社會層面上看來,現在已經有很多年輕人,在穩定的職場生活中開始規劃6%的相對提撥,與雇主一同提撥退休基金,並透過保險儲蓄的方式,累積「醫療準備金」和「生活準備金」。而從投資面看來,年輕人也能在複利滾存的特性下,使用投資型保單或其他相對穩定的金融商品,讓退休金愈滾愈大。

  此外,由於民眾在退休後收入減少,又必須兼顧日常生活,應首先評估自身需求、財力、健康,及早做出完善的保險規劃。劉晉嫚分享故事:

  60歲的葉太太在廣場上摔了一跤,當下以為只是扭到一下,沒有多在意。然而搭上車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腳愈來愈疼痛,到後來簡直難以忍受,只得請丈夫盡快把她送到最近的醫院。

  醫生說葉太太的腿骨斷了,要在第2天安排開刀。聽到這一消息,平常就有做好保險配置的葉太太也不太緊張,當下便決定將一般的健保病房升等成VIP病房,並使用最好的隔離阻斷麻醉藥劑和微創手術,進了開刀房後,甚至還有暖氣被墊可以使用。後來手術非常順利,出手術房之後葉太太氣色紅潤,腳也不疼了。

  劉晉嫚建議及早做好以下保險配置:(1)壽險:保障家族財富,能夠為子女預留稅源,還能選擇定期定額給付,長久守護家人;(2)年金險:獲得穩定的金額支付,保障客戶直至身故;(3)醫療險:保障醫療支出,透過實支實付的方式,打造進可攻、退可守的配置;(4)長照及失能險:為老後可能出現的不健康餘命做準備;(5)意外險:預防意外發生時的財務損失。

  葉太太因為有完善的保險配置,得以享受最佳的醫療品質,傷勢很快得到妥善的照料。不過,這段故事還沒結束:

  出了手術房後,葉太太在診間等候,此時診間隔壁一名大約70歲的太太引起她的注意。對方因手骨受傷來看病,表情難受,看起來傷的不輕。

  經過一番診治,醫生講明治療需要10萬元左右的開刀費,聽到價格後那名老太太臉色顯得很為難,陪同看病的女兒急忙打給另名兒子求救,然而講沒多久就倖然掛掉電話,想是兒子也沒錢支付手術費用。最後那名太太只得做了基本的處理,在女兒的陪同下離開醫院。

  由此見得,面對百歲人生,沒有人能預測疾病和意外哪個會先發生,累積充足的退休金後,做好保險保障,才能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中,保有從容生活的底氣。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