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校当RA(研究助理)是什么样的体验?

关注者
684
被浏览
903,712

19 个回答

因为疫情原因,原定于今年7月去墨尔本读PhD的计划defer了。我从4月21日来自墨尔本大学官方邮件中感受到了恐慌。因为去年一整年,全身心准备硕士小论文、毕业大论文和PhD申请,身心严重负荷,疲惫不堪。本来计划着,等过完年后,拍拍毕业照(上海高校是3月毕业),来一场毕业旅行,并为即将开始的博士新生活而努力调整状态,突然被通知要延期半年,不安定感涌入心头。在大睡两天后,我决定尝试联系一下去年申请PhD时套磁过的香港中文大学工程院的教授,以寻求内心安慰。

当日,我便拟了一份邮件,大致内容介绍自己的研究背景、研究成果、技能以及与他研究内容的匹配度,顺便附上了自己CV,结尾明确提出自己想来他实验室做研究助理。然而一周过去了,我始终没收到回复,焦虑让我完全无法静心看书学习,怀着“反正也是浪费时间,不如多碰碰运气”的心态浏览了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系的研究助理职位,又接二连三的发了四五封邮件。但时间又过去了一周,仍旧没有任何消息。

一筹莫展之际,我想起曾经一位师兄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便向他询问港校做RA的过程。他给了我一个建议:发邮件不要用gmail/outlook邮箱,因为大老板们每天收到近百封邮件,可能你的邮件早已石沉大海。你用.sjtu交大后缀邮箱,这样老板兴许会点开看看。

没错,当我用交大邮箱把邮件原封不动重新发了一次后,仅仅半小时便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回复,他说很希望能找机会线上聊聊。我诚实地告诉他需要一天来准备ppt,他很爽快地同意了我把面试放到第三天的要求。

次日,我以硕士毕业答辩的ppt为基础版,花了半天时间详细看了他实验室在进行中的项目,结合我自身经历优势写了一份研究计划。我猜测面试大概率要用英文的,所以我提前准备了一个英文提纲,自己照着提纲内容模拟演练了三遍。

后日上午,我和教授很愉快的讨论了一个小时,参与面试还有另外两位博士后。教授人很温和,至少在我陈述我未来研究计划的时候,他都在很耐心的倾听,并给我反馈。面试的最后,他明确表示希望我参与他们正在进行的临床转化项目,也明确了duty的时间是7月前。紧接着次日,我便收到了由老板发出的研究助理录用邮件,同时安排了博士后协助我办理正式合同和通行证。

在我将1.毕业证书2.护照3.港澳通行证的复印件发给了博士后的两周后,顺利收到了中文大学HR office的官方邮件。邮件中称官方通过了我的研究助理申请,同时将纸质合同和入职材料邮寄给我本人,并声明在收到材料后尽快填写并寄回至学校,学校将协助我办理香港工作签注。

一周后,收到了香港邮政寄过来的材料,牛皮纸封装,严实得很。材料包括:

  • 1. Letter of Appointment
  • 2. ID990A
  • 3. 内地居民赴港同意书
  • 4. 新任雇员资料表
  • 5. Payroll Payment Instruction
  • 6. 职员证申请书
  • 7. 附加材料:强积金计划、额外门诊服务计划。

HR详细告知我,需要填写并寄回材料包括:1. Letter of Appointment,2.ID990A,3.内地居民赴港同意书。其中,Letter of Appointment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供学校留存;ID990A和内地居民赴港同意书是入港工作签注的必要材料。此外,个人身份证复印件、个人履历表 (类似于CV)、学位证书复印件也需要一并寄回。

ID990A填写细节如下。如果填错了,请在香港出入境管理局网站下载表格并重新填写。链接:

ID990A申请表下载地址

切记不要凭感觉一顿乱填!我参考了下面这个模板:

ID990A填写说明

填写完毕后,我在寄托天下论坛下看到了网友的填写注意事项

  • 手写、或电脑填写打印都可以。
  • 无特殊说明的事项,全部用英文填写。
  • 如果某项填错了,杠掉,重新填写并签名与修改日期。
  • 重点填写1-4页和第8页。其他页是关于子女、配偶入港说明材料,不填。
  • 第2页抵港日期,与合同上的到港工作日期相同。
  • 关于第8页的赴港同意书,如果户口迁至学校,需找学校学生事务中心盖章;如果户口在家,请去地方人才中心盖章。赴港同意书内容自己填写。

值得注意的是,HR收到上述材料并确认无误后,才会帮你提交出入境管理局。所以,切记切记尽快填写并寄回!工作逗留签注办理周期是4-6周

不过,也许因为疫情导致政府业务量少,我的签注共15天就办下来了。HR会邮件告知了我并将赴港签注邮寄于我,同时提醒我收到签注后尽快前往內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办理逗留签EEP。

因为官方使用的是HongKong Post,快递比较慢,大家可以时刻查询邮递状态,查询链接:

http://www.hongkongpost.hk/chi/tracking/index.htm

-2020年07月04日

早上收到蜂巢通知,一看POST的尾缀是HK,我就知道是签注到了。

签注是一张粉色可粘贴纸,长这样:

当日下午,我拿着1.港澳通行证和2.签注去公安局办理逗留签注EEP

-2020年07月08日

高考落幕,祝贺2020届高中同学们顺利成年。

今天从上海出入境管理中心取回了逗留签注EEP。

所谓逗留签注EEP,就是背面印有电子签证的港澳通行证。此处说一下办理港澳通行证的具体顺序吧: 首先,去大陆出入境办理一张空白港澳通行证,该通行证是旅行证件,在港澳逗留有效期是7天。其次,收到逗留签注后,凭空白证和签注再次前往大陆出入境,此时空白港澳通行证会被收回。最后,于5个工作日后,可以领取背面印有电子D逗留签证的港澳通行证。

-2020年7月12日

于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国际飞行出发口空荡荡。

受到疫情,航空公司取消了飞机上提供餐食服务的政策。空姐给了一块饼干让我意思一下,我一个健身大汉,午饭就一块饼干是几个意思?

香港国际机场建在岛上,航拍美绝了!

下机后,紧接着面临入境前的三道检疫检查关口:1. 填写从大陆出境时的信息(可扫码填写),内容包括“隔离地址、联系电话”等。PS: 工作人员是一个操着一口广普的帅哥,态度十分不太友好,不是八九分,是十分!我边上的一对老夫妻说不太会用手机,想寻求他帮忙,他甩一句:不会用手机,管我什么事(还是微笑脸)!

2.资料填写完毕,进入第二环节。工作人员一对一进行隔离地点确认,同时派发文件并说明隔离期间的注意事项。当我提出没有温枪时,香港大叔慷慨递给了我一套,以表示希望我理解政府行为,共同抗议!态度非常友善,临走前还给我一个“奥里给”手势。

3. 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佩戴【隔离手环】并下载【StayHomeSafe】App, 中文名是【居安抗疫】。通过APP扫码手环,可以定位手环位置。一个憨厚诚恳的青年胖胖小哥见我安装APP有困难,便上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很温暖。PS: HuaWei appstore无法搜到【StayHomeSafe】, 可以在下面链接下载APK:

APKpremier-StayHomeSafe

通过上述三道防疫检查,便成功拿到了一张【强制检疫令】,随后就可以顺利办理入境手续了。第一次入境会收到来自关卡警署发的一个landing slip,俗称小白条。工作人员可能会把小白条和签注订在一起,这份材料一定要保管好,后续入境都需要检查。

下午13:30。如果没有疫情,我肯定会搜一下前往新界的交通路线,并在上车前吃一顿烧腊。但是疫情期间的入境管制政策是入境者需要接受核酸检查(现已取消,更新于2020年10月29日)。入境人员被巴士被统一带到机场附近的Asia World-Expo亚洲展览中心。初次核酸检测采用的是“口水采样”。旅客们按照指示排队,登记,身份验证后便可在每一个隔离房间进行自我口水采样了。采样前,医护人员引导大家看一段“如何正确进行口水采样”的视频,我清楚地记得一条有趣的提示:连续发出Kuraaaa声音来采样咽部的口水,确保采样符合要求。

采样后是不能离开的,入境者们都坐在亚洲展览中心大厅等待。等待过程是十分漫长且难熬的,厅内冷气很足,20℃上下。虽然难熬,但是因为WiFi和免费的食物还是能抗一阵的。当然,食物就不要太挑剔了,“火腿三明治”和“番茄芝士三明治”二选一,不够了可以无限次拿,够慷慨吧!反正我吃了4个简直要吐了!从下机接受检查,到出核酸检查结果其中熬了近10小时,不吃就饿着,吃了就想吐,有趣。

晚上11点半,医护人员跑过来一一通知大家的检查结果,大家都像是容光焕发的患者,疲惫的眼神顿时就放了光。听到他说我的结果是阴性后,我就无心听后面劈里啪啦一大堆了,困得我!拖着行李出了机场,打上一辆巴士,赶紧回酒店。司机一路给我吹什么尖沙咀、油麻地的趣闻,和我套近乎,我也毫无兴趣。看着延赤鱲角至九龙半岛的高楼,比上海更高更密集,听着的士内放着粤语小曲,油然生出从未有过新奇感。下车后,路费260,消毒费200,过路费和行李费70。看他躲闪的眼神我就知道多少把我坑了,我懒得多说,困得我!给他500,看他屁颠屁颠收下了,收车回家,倒二两散装白酒,炒两个拿手小菜,配一盘花生米悠哉游哉给他老婆炫耀又宰了一个大陆乘客(我脑补的)。

我下车,酒店就堵在了眼前。我在对面找了家Seven Eleven 便利店买了一些杯面和面包,拖着不算轻快的脚步半遛进酒店就办理了入住。前台服务员气质像宋芸桦,态度非常友善,不过她中文很烂,三年级以上词汇就只能用英文给我表达了。不过似乎不太重要,像宋芸桦是关键。住宿需要交1000HKD押金,餐食服务、外卖、通话服务费可以从里面扣。她还补充了一大堆注意事项,要不是看她比较像宋芸桦,我早就暗示她明日电聊,困得我!

终于顺利到香港,放下行李已经1点了,给家里道了平安,想到一觉醒来便是这失去自由的第一日,我便瘫在床上,失去了时间感。

-2020年7月17日

今天是隔离第五天。

昨日香港新增了疫情61例,其中内源地感染者为50多人。看着大陆疫情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香港情况仍十分危险,我丝毫没有任何感觉,在一个盒子里呆着能有啥感觉呢?酒店的房间门当然是不让出的,窗子也从里面安装了透光隔离板,我这是连新鲜空气都呼不到高级待遇,病毒耐我何加焉?

上午,和中文大学的教授以及素未谋面的20多位小伙伴在ZOOM上地进行了journal club & weekly meeting,十分愉快。但广东口音的英文让我不太习惯,像是嘴里喊了一块糖在讲话,尤其一些伙伴口中还夹杂了重庆话中的L,N不分,更是感觉嚼着涮毛肚在和我们沟通,我都饿了!

我目前还木有HK本地的电话卡,所以foodpanda,deliveroo这些美食搬运工自然和我也无缘了。酒店的正餐一餐是68,以大陆标准,那至少也得是高级港式四拼吧,你看我想的多美呀。

看看酒店现实版:鸡块青菜,荤素搭配,还配一个大骨头汤。体面到不给你留差评的机会。

还有现实晚餐呗:牛腩炒河粉,加刷锅水。

食材是不错的,考虑到厨子们在日益危险情形下仍然按时工作,敬意又一次充斥了我的大脑,愉悦了内心。

--------------------------------------------------------------------

乎友们的私信较多,我汇总回答一些问题:

1。如何选择隔离酒店?

上图中列出的酒店是可以接受隔离的。但是最好电话询问下酒店前台,是否接受14天隔离的大陆访客。同时,在app上订酒店比在前台订便宜40%,例如booking。

2。隔离时候是否可以叫外卖?

foodpanda, deliveroo都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要有本地的电话卡,因为不论是注册还是送餐接餐,都需要电话联系。如果你来香港做RA,在进酒店之前,可以到街边的便利店可以买到随开随用的电话卡。

3。是否可以叫卫生署配送救济食物?

现在不行。我给九龙城和油尖旺两个区都打了电话,他们明确表示只给居家的老人送餐。

-2020年7月26日

14天隔离终于结束了!吃上了心念已久的烧腊,搭配一杯鸳鸯。港仔老板说“天气热,加冰才舒服嘛!”

打算明日办CUHK 正式新雇员入职和办理香港身份证。

PO一个链接留存:香港身份证-办理攻略!

香港疫况不太好,国际形势也不大妙。但是我愈发感受到李敖先生的二十年前对国际形式的预判和我亲爱的共产党支持。虽然形式严峻,但是历史仍在我们这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嘴里的葱油饼,不顾一切的拥抱住刚刚买菜回来,两手沾满露水的母亲。对,我们顾不得擦嘴角的油渣了,我们要拥抱一百年一千年。

-2020-08-20

前天提交了入职hard copy材料,今天顺利拿到了中大通。

伍何曼原楼后面的景色真是餐后发呆良品。


-2020年10月07日

天气逐渐转凉入秋,雨水日益稀少,胃口也终于好了许多。

过去的一个月,吃东西没胃口,说好的逛吃日常就在大雨里泡了汤。去看中医,大夫说是不适应香港的湿热气候所致。开了些中药,并强调不要喝冰,不要吹冷气,不要喝奶茶,少吃辣椒。身体并无大碍,但因不服水土,需要养生。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养生的必要性,20度冷气配长袖,烧味饭配凉茶,保温杯配857。

Hong Kong的老年人不愧是全球寿命第一,硬核得不得了。日常早茶时间,头发花白的老头,提一卷报纸,穿着大短裤,一口一口品着冻奶茶,刀着盘子里的滑蛋肠粉,享受着冷气和时光。我一个年轻人看的服服帖帖。

———————————————————————

集中回答一下关于RA的乎友提问,伙伴能在下面找到答案就不要私信啦。

-1.关于面试:面试大概率用英文,但有小伙伴说华人老板要求用中文,我觉得不论怎样自己按照英文准备肯定没错的。面试过程和找工作很相似,其实就是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给老板传达出“我优秀,我能胜任,我愿意服从安排”。不要问RA的细节,除非导师让你提问。导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前了解,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提前梳理,基本都没问题。

-2.关于合同:面试通过后,尽快将材料交给对接人员。Department有人帮你把材料递交给学校HR后,才会收到合同。

-3.签注:签注材料是交给学校HR。时刻和对方保持联系,建议用顺丰寄送,2—3天就能寄到。4—6周是签注办理周期,4周后若没收到结果,可以提醒HR并委托他加急。

-4.入职:和老板确定工作计划后,转达HR,便可入职进行线上办公。

-5. 其他:药、衣服不用带很多,校医院拿药免费,香港气温波动不大。手机卡在711买就可以,推荐98元的基本款。

感觉这个问题是为我特设的,即便不能在这里回答,也打算好好写一个帖子,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只怪当时自己too young too naive, 如果曾经在网上搜过相关信息,例如香港的论坛或者上过知乎,我可能会更加谨慎地做出选择。尽管RA是个全职的工作,在我的8个月的合同到期之后,我的老板说可以继续给我短暂的延期,尽管没有找到合适的下家,我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他的offer,对于我来说,现阶段多做一天也都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羡慕楼下的童鞋的RA生活似乎很精彩,也相当地享受其中。在这里我只想提供我自己的一个视角,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替我自己给这过去的八个月生活做一个总结。

我上个月底刚刚结束了在香港的八个月的RA生活。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背景,去年从美国研究生毕业,在美国的时候就开始到处找工作,记得刚毕业时决定自己以后想要走学术方向(转专业,想转社科类),知道道路艰难问了当时老师和助教,他们告诉我,可以找一些研究型的工作积累经验或者在学校里好好准备一下。所以找工作的时候,“Research Assistant”成为我的关键词。后来在indeed上面找到了香港的RA工作(与社科类无关,与我本专业也无关,但是工作内容基本上是做回老本行),在美国的时候Skype面试通过。由于当时对于香港的RA的工作性质还有现状都不甚了解,当时觉得那真是太棒的工作了,薪水还行(后来发现很抱歉),可以在学术环境下,对我来说最棒的是可以用学校的资源来做我自己的读博准备。多说一句,我并不打算在香港读博,更不打算靠帮教授干活成为他的phD,因为专业不一样。


开始我的牢骚之前,我想说一下我这8个月的RA生活的收获吧:1) 对我来说,做RA最棒的是可以免费地使用学校的资源,我的本科在内地读的,研究生在美国读的,而香港的环境似乎夹在中国和海外之间,他们会很多地讨论中国,提供给你很多不同的视角认识这个你生活的国家。在香港的八个月,我参加各种校内的讲座和活动,想尽办法用好学校的资源,就连学校图书馆也有库存丰富的外文书籍和中文书籍。这些这些真的对我来说就是天堂;2) 虽然我上面提到薪水太抱歉,后面细说,但是不得不说在我所在的lab那是一个极其自由的工作环境,老板没有规定固定的上班时间,但是这种自由度,如果对于像我这种自制力负分的人来说长期干下去肯定是要废掉的,我经常从2点开始工作,很多时候5-7点下班。这种情况下是全马力开工,不开小差不吃饭。意识到不能在办公室浪费时间之后,能不呆在办公室就尽量不呆,所以通常都把自己工作外的事情都做完才来上班,因为真的没有那么多事情做。 3)虽然成长在离香港相当近的一个城市,但是来过香港的次数并不多,仅有的几次也让我对香港没有太好的感受,过于拥挤的城市太压迫。对于香港最多的认识可能来自于翡翠台和经常看的纪录片节目铿锵集。这八个月的生活给了一次真正生活在香港的体验。


好了,以上说了那么多废话。牢骚开始吧...


其实细看以上收获,其实这些收获真的跟你的职业发展不会有半点关系。经过8个月的时间折腾,我现阶段已经放弃了学术路线的探索。至于之后,我不知道。现阶段我只想找一份有挑战性的,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相信很多人因为像以前的我一样,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出于热爱想要用RA作为一个踏板读博,觉得RA怎么说也是份工作,没啥损失。我不能说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但至少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不是真的非学术科研不可,视学术科研为生命,或者对于自己能够最终被教授看上录取为phD的话,你必须三思。 别觉得RA怎样也是份工作,你没有在浪费时间,之后再进入职场也不是坏事。如果你没有自信或者没有足够的信念要读上博士不可,(我的)RA经历并没有给我之后找工作有特别帮助(特别是在香港),尽管我所在的高校在香港是个排名不错的学校。先说在香港找工作的情况,RA的经历基本上写不进CV里面,因为你的这个经验根本引起不了招聘公司的兴趣(这不是我说的,是我后来看香港本地的论坛看到他们的讨论上多次提到的);其次,也是因为香港本地的产业结构单一,根本不需要R&D的部门,所以你的research经验根本无用武之地。这一点对于想要通过做RA达到长久在香港生活的童鞋们来说就更加需要三思了。再说RA经验用于找国内工作,确实很多时候国内公司对于海外高校的RA这一职位没有太多概念,你可以把你的经历写进CV里面。问题是,即便它成为一件面试时候你可以跟人家说的经历之后,你真的没什么可以拿出来跟人家说的。我的话过去八个月学到了什么?真的太有限了,办公室外我学到的东西更多。我身边的RA同事们工作都限于labor类的工作, 比起我之前实习3个月见识东西要少得多的多。另外,因为这些在学校里的项目经验跟真正的实践经验差太远了,因为项目的指向很不一样。(之后工作状态那pa细说)


工作状态:

我只能说说我们lab的情况,提供我的视角。我们的lab最开始的时候有6个RA,有研究生毕业的有本科毕业的,也有国内读研实习期来这边做一年RA的,全部都是内地来香港读书留下来的,所以大家交流倒也很畅通。因为去年接offer的时候真的不清楚RA的情况,就听当时面试我的老板说这个团队blah blah blah,有这个项目那个项目等等。基于我在美国读研时候做项目的经验,产生了做项目都是相当锻炼人的错觉。

后来发现那样的操作模式很难说是一个团队,我也没办法跟我做的项目产生共鸣。首先说一下背景,和其他发论文的研究团队不一样的,我们是一个做IT的团队,最终是成品指向的。可以说是研发一些面向香港市场的“产品”,团队管理模式和我以前在学校完全不一样的是,虽然只是一个小团队,我们的PM想了一个想法之后把活分散到每一个人头上,是一个极端的中心发散型的管理模式。即便是在做同一个项目,互相之间并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更别说关于项目的讨论。讨论完全只存在于每个RA和PM之间。这个情况下,每个RA成了仅仅是个干活的人,和你做出来的这个东西没有更多的联系。所以工作的常态是,每天大家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干自己的活,极少的交流,办公室通常都静得带着压迫感,有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绝对不是夸张的话。


刚刚说到research project和其他的项目指向不一样,所以工作经验在职业发展上不一定有价值。虽然很多时候lab产出的东西是面向香港市场的,但是所有的research project都是靠着各种各样的funding来维持运作,换言之,RA的薪水是靠着顶上的教授拉来的funding发的。funding的期限通常在一年到两年的期限里,所以如果教授申请不到funding,那他也没法请你继续做full-time的RA了,如果你愿意为了你的科研学术梦想你当然是可以继续义务给教授帮忙,不要钱,但是你的visa不一定允许你这样做。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当整个项目都是funding指向的时候, 怎样可以确保你继续拉到钱,怎么让给你funding的人继续投资你,你做的东西很多时候不是想办法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做成做好,而更加把考量往另外一边侧,“你看我们团队有能力做到这个”成了最终的指导目标。和其他普通的做产品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研究团队不需要考虑最终亏钱与否的考验,拉到了赞助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因此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用户,消费者,市场等等术语是他们不曾碰触的领域。这种环境下,我们这些小RA们只要把该完成的硬性工作做完就好了,对于如何改进把东西做好没有必要,也没有必要发表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所以总结一下,我做的RA是一项没有反馈的工作,而对我来说只有输出没有反馈意味着没有成长。


因为funding支配了整个research project,也决定了一个RA失业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你在考虑是否要做RA的时候需要考虑几点:1)招你的教授他是否有能力持续地找到funding?我第一份合同大概是6个月的,当时我的PM跟我说虽然合同是6个月的,之后肯定还是会陆陆续续有funding的机会,但后来来到了之后发现,这次雇来的整个团队的funding是教授近几年来第一次找来这么大的。后来我又续了两个月,之后他们想再帮我续3个月我就拒绝了。虽然跟自己的预期至少干一年差了太远,但也庆幸还好是这样短期的让我尽早结束。有的RA是直接签的1年,但是总体来说RA不会是一个稳定的工作,其实是个挺麻烦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在不住在香港的人来说。我的同事里做得最长的也就是1年就离开了

2)了解清楚你所在团队的工作模式是否真的可以让你成长和收获到经验。RA应该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研究性的,一种应该是像我这样的做industry product research的。如果真的是后者,那你应该考虑清楚这种经验是否对你真的有用,毕竟学校的环境跟商业环境还是很不一样的,此外,认真评估你是否可以参与其中发表文章。否则都需要三思。


工作环境:

虽然在不错的高校里做RA,有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这个工作环境下的体验很差。我已经不需要费力去找一些更加客观的形容词了,就是差。开工第一天,以为和以前实习一样,至少要热情地跟别人自我介绍一下,结果在办公室坐了一个星期之后才发现同一个办公室里的人不是我的同事,跟我毛关系没有,怪不得开工第一天之后再也没有人搭理过我没有跟我说过一句话,连早上好也都没有说过。到了后来搬进真正的办公室,身边的终于都是自己的同事。最高峰时期6个,大家互相之间更多是强行nice的关系。不会有更多交流,而他们却成为了我在学校里唯一认识的几个人。可能这种人情淡薄的环境只是我的体会,也许别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工作了好几个月的同事要离开,即便我离开的时候,大家也都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再见,就好像认识了没几天的人一样道个别就结束了,也不会多说一句话。

RA的角色在高校里,我个人感觉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你既不是学生,因为学校有义务去关怀学生,你又不是teaching faculty,承载学校服务的主体,可以说feel of belonging是负分,至少对于我这个没有在香港读研究生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一个体验。一个例子可以很好说明我这个感受,在完成了半年的工作合同之后,我及时地renew了我的contract并且提交到给人事处,按常理应该是人事处及时更新系统里我的信息。可是之后我上一份合同的最后一天我才发现我所有的东西已经不能用了,系统甚至一天不差地抹掉了我的档案。后来各种联系了人才知道他们在处理文件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邮件通知我联系我询问情况。回想起刚开始来的时候一脸懵逼地不知道所有东西怎么处理的时候完全没有人告诉你你要做什么,你要注意些什么事情。我想这是一个RA的常态,你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至于楼下的说的RA发展路线:我个人认为还是理想化了,我们办公室里之前也是有从RA被教授挑上去当phD的。那应该是相对幸运的发展方向,可是香港高校里是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的,如果你的phD在校内读的,基本上是不会让你留校任教的。所以phD毕业之后最理想的可能是出国找更过经验或者回国内找发展机会。

最坏的情况是,你醉心于学术科研,非考上香港博士不可,现在能够让你保住香港visa的唯一工作是一个RA的visa的话,假设你请你的教授funding没法继续请你了,那你可能真的就是瞬间失业。如果你不是香港高校留学生没有iang的优惠政策的话,那visa也是说没就没的。所以靠着RA的工作来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给在考虑要不要用RA做学术踏板的小伙伴们

  1. 如果你还不确实自己以后会不会死心塌地地混学术界,要认真考虑要不要做RA这份工作。RA真的不能把它当成一份普通工作来考量,否则只会浪费时间。
  2. 因为我是研究生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如果不是出于最早对学术的向往和对RA工作的不了解,让我重新选择我也许不会贸贸然选择这份工作。如果你已经毕业,接到了这份offer,需要慎重考虑,了解好你的教授的情况和团队合作环境。如果你还没毕业,把来香港做RA做为一次实习经验倒也不赖。
  3. 如果铁了心做RA,一定要找和自己之后研究方向相关的RA工作,我就是个反例, 有条件的话自己评估自己可以参与出paper的可能性,也可以提前跟教授套磁时候有机会收博士生
  4. 如果你跟我一样做RA折腾了一段时间之后想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了,保持心态,做一个职场新人重新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