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美剧《虚构安娜》?

《创造安娜》围绕一位调查安娜·德尔维一案、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记者展开。安娜·德尔维是Instagram上传奇的德国女继承人,她赢得了纽约社交圈的欢心,还…
关注者
141
被浏览
281,441

39 个回答

近两年,「名媛」好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网络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媛”,所到之处是铺天盖地的嘲讽声、谩骂声,

人们痛恨她们惺惺作态,又艳羡她们奢靡生活。



她们往往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或背靠资本生活优渥,或带着#拜金#、#捞女#的标签昙花一现,淹没于世。

可真正能撬动上层社会,跻身顶尖富豪圈,让全球为之疯狂的恐怕只有她——

《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



Netflix出品,一共9集。

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代表作是赫赫有名的《穿Prada的女魔头》;



编剧珊达·莱梅斯,代表作《实习医生格蕾》;



女主角朱莉娅·加纳,《黑钱胜地》的小卷毛。



卡司吸引人,但该剧最大的噱头莫过于「以真实事件改编」。

讲述一个普通女孩是如何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一步步跻身名流富豪圈。

成为纽约社交女王,还差点办起了一家豪华俱乐部,直到锒铛入狱,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被她骗了!

她戏耍曼哈顿名流,骗过全球顶尖银行,让艺术届、房产界、时尚界和华尔街上流社会的大名人们丢尽脸面,这位25岁女孩究竟何方“神圣”?



一、打造人设。

2016年,一位名叫安娜·德尔维的德国富二代横空出世。

她自称其父亲是德国富豪,为她设立了一份67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但只有她成长到25周岁才可以自由支配。



她一身名牌,品味独特,清楚何时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她永远不会说“找个地方吃饭吧”,因为跟着她总能找到最可口的餐点。

细节骗不了人,暴发户习惯于点最贵的酒,可是安娜点酒像个真正的贵族。



她从不刻意讨好,谄媚,永远一副孤傲冷艳的模样。

正如真正的有钱人,拥有着一副得到了一切的慵懒感、不屑感。

就这样,靠着那份不能确定的「信托基金」,她坐豪车、背名包、出入各种高级场所,有钱人心甘情愿为她买单,大家对她深信不疑。



而她富二代的身份也吸引到了科技新贵男友,他图谋她身后的隐形资产,甘愿负担着她一切消费。

于是,她更有理由随意购物、尽情享受。



夸张的奢侈品、举手投足之间的优雅,搭配尖酸刻薄的语言,让她理所当然的变成了富家千金。

二、以“小”博“大”。

安娜经常出入星级酒店,其中在12乔治酒店待得时间最长,足足三个月。

她出手阔绰,给小费都是百元大钞。



这也引起了礼宾员奈芙的注意。

奈芙会主动帮安娜服务,安娜也会给予高昂的小费。

起初,两人只是客人和服务员的关系。

但是很快,安娜注意到了奈芙的能力,她开始带奈芙一起参加活动,体会不一样的生活。



奈芙也愿意为安娜“牵线”,把她列入各个餐厅、酒店、展会的VIP,使得安娜可以随意出入社交场所。

也正因此,安娜借此打通很多人脉,摇身一变成为社交女王。



三、巧借人心。

安娜在和男友蔡斯在一起时,她利用他到处飞的工作性质周游列国,打卡诸多景点,在社交平台上完善人设。

但她发现真正的蔡斯也不过只是一个空壳子,捞不到好处的她盯上了蔡斯背后的富婆诺拉。



诺拉是真正的有钱人,可是一直把安娜当做拎包小妹,反而青睐蔡斯。



于是,安娜索性来了个釜底抽薪,把蔡斯创业失败的事一股脑告诉诺拉,并适时推销自己的基金会,诉说自己作为女性在职场上的不易,成功拉拢了诺拉。

诺拉开始带着安娜出入各种场合,如果说在12乔治饭店时安娜走进了富人圈,那诺拉的引荐无疑是带她打入了名流内部。



安娜的目标从来不是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成立一家全球顶尖俱乐部。

她看好了公园大道最著名的一幢建筑,借助诺拉的人脉组成了一支精英队伍助她完成梦想,总计花费约四千万美元。



倘若她的信托基金可以启用,似乎这件事做起来轻而易举,可真实的她只是一位普通平民。

安娜·德尔维原名安娜·索罗金,出生于俄国,成长于德国,父亲是一名冷链工人,所谓的富二代只不过是捏造的谎言。



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她盯上了华尔街最出名的担保人艾伦·李德。





她注意到他的心病是无所事事的女儿,便主动卖惨,博得他的同情。

居然让一向守规矩的艾伦在担保清单上画了勾,甚至说服银行给安娜授权了20万的额度…

安娜一路走来,似乎就差临门一脚,她的梦想即将实现。

倘若不是一个所谓的“闺蜜”戳穿了她的真面目,或许她会继续混迹于富人圈。



纵观全剧,不难看出,安娜一路走来践行着“先敬罗衣再敬人”,她深知包装的重要性。

人设的打造似乎并不难,难的是对细节的打磨雕琢,对虚假皮囊的深信不疑与坚持。可以说,安娜拥有着极强的信念,她编制的这个虚拟人物甚至骗过了自己。



顶级诈骗犯、拜金假名媛、妄想偏执狂…

她身上背负了太多标签,既是千禧一代的icon,更是美国梦的一隅,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太多不可能化为现实。



安娜无疑是聪明的,她善用人心,知道什么人可以为她所用,所以她可以凭借几句话让富人为她买单,打造一个心灵受伤的外表让律师、记者为她肝脑涂地,

创造一段闺蜜情,让奈芙到最后一刻都在帮助她成为庭审红人,法院成了她的个人秀场,判刑也风光无限。



甚至最后将这段人生经历以32万美金卖给了网飞,去年2月出狱,正打算卷土重来。

安娜的出现像一记重锤,狠狠的打在资本的脸上,刺痛了他们的自尊。

观众像看了一出爽剧,可深究起来,她并没有对资本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伤害。银行根本没有给她贷款,诺拉被她盗刷的40万仅打了一通电话就被银行悉数送还,哪怕是被她“坑”了6万块的闺蜜也利用安娜的故事赚的盆满钵满。



事实上,与安娜相关的人事业全部上了一个台阶,这场所谓美国梦的追逐,仅有安娜还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这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对的?在这个倡导超前消费的物质社会,我们该如何自处?



前天昨天把《虚构安娜》追完了,浅聊一下剧里的Anna Delvey。

在一个稍大的社会江湖里摸爬滚打过一圈,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金句。很多人批评安娜是个女骗子+PUA大师,但Anna也绝对是个狠角色。

但凡她真的稍微有点家底,她早就成功了,是真的成功。这也让我想到我之前写过的另一个硅谷女骗子,Elizabeth Holmes。

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The Inventor: 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


先来聊聊Anna Delvey呈现出的整体气质,在美国审美里她虽然不是那么漂亮,但是很符合大家对于欧洲富二代的想象。

身材娇小纤细,脸一直很臭,网上把这种神态称为“贵族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微微的厌倦感”。



其实欲望满不满足的神态并不重要,大家也都不是什么微表情大师。

且真正的富二代圈子都被束之高阁,连去别人家开party都不愿意。

因为觉得离开了自己的地盘,不舒服,更没有精力去关注别人的神态。


《虚构安娜》里的真富二代


比如《虚构安娜》里的真富二代,她家一直有一大批朋友在,客房充裕。

这就很真实,在别人局里乱窜的肯定不是什么大角色。

Anna外表能打赢的只有两点,金发碧眼,这还真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基因偏好。


仔细看她的发色甚至比她的创业教母Nora更浅


我之前写过Elizabeth Holmes也是这样。

她在少女时期是棕色头发棕色眼睛,在创业之后永远染成一头金发和坚持带蓝色美瞳。

Elizabeth Holmes少女时期


Elizabeth Holmes创业时期


人类的决策力其实很弱小,很多时候都是潜意识、基因和激素的奴隶。

第二点就是Anna不整容。

在美国,她如果整容的确装不了富二代了。想想比尔盖茨的女儿,贝索斯的女儿会不会整容。



她刚来美国结识了她的硅谷创业科技男友Chase。

每天到处飞,为想想都肯定不会有人下载的APP宣传。

科技男友Chase

结果搞了半天,Anna发现科技男友也是个骗子。

在北京工作的那几年,见过善于包装、虚构人设的人太多太多了,但我也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

骗子往往容易找到骗子,包装爱好者会找到另一个包装爱好者,他们互相吸引挡都挡不住。

也推荐一下电影《焦点》讲的是男女骗子相爱的故事


有句老话说得真是对:“以真诚的爱意去接近一个人,得到一个爱人。以其他目的企图假装去爱一个人,得到一个仇人。”

因为金钱展开的关系,最后往往让律师和法院收尾。

但Anna也不是一无所获,她在他身上拿到了人脉,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融资那一套。

这也是后来很多人都没办法怀疑Anna身份的原因。

Anna和男友在互联网大佬的游艇上


就像她的一个女性好友所说的:“她如果不是富人家的孩子,她怎么可能弄清楚那么多复杂的东西,资金、股权。”

但是金融界很多名词发明出来,就是为了让你看不懂的。而玩过一把游戏的人才知道,这其实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

Anna和几个金融大鳄讨论自己的融资计划


可能很多创业者要花很多年才能明白,对于初创公司,投了多少钱远没有是谁投的重要。

在硅谷,财务模型远没有咨询委员会重要,所以互联网大佬只投了他们10w美金,他们就高兴的上蹿下跳。


在硅谷,10w美金连半个人都招不来,但关键是这是大佬的10w刀,比太平洋某个小岛酋长投的500w都值钱。

当一股势力在平静里崛起,old money们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你在谁的山头,谁为你站台,接下来判定你是敌是友。

这场晚宴算是Anna的高光时刻了

这个连本科文凭都没有的小女孩两手空空在纽约搞出一个璀璨的名流聚会

Anna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家底为那四千万的融资担保,其实就像前面说的,但凡她真的是个富二代有点家底为自己担保,她也就真的成功了。

甚至亏了都不是赔自己的钱。


ADF:Anna Delvey Foundation她的创业目标,她梦寐以求的艺术基金会

帮助她走到这一步的是两个贵人,基本是创业女孩如何攻破女贵人和男贵人的教科书。

可能是发现科技男友是个骗子之后,Anna惊觉利用爱情的幻觉还不如利用长辈对晚辈的幻觉靠谱。

其实,长辈型贵人们并不是要你付出什么,毕竟他们什么都不缺。而是让他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你身上施加影响力的,如何提携并改变一个年轻人的。


Anna的创业教母,Nora Radford,不但为安娜提供了第一桶金(虽然是被偷的),更为她打开了时尚圈和地产圈的人脉。

也给了Anna一个281 Park Avenue South的梦。

Nora Radford


值得一提的是Nora姐之前是Anna科技男友的创业教母,Anna撬了自己男友的投资人。


撬的方式很简单,仔细看就知Nora是个女权主义者,不婚,老了就邀请很多小鲜肉住在家里或者投几个科技男。

但事实上就像很多男人从未正视女人,Nora也从未正视过男人。

科技男对于Nora来说也是小宠物罢了,而Anna短短几句女性的困境,要为女性创业发声直捣Anna内心最深处,于是介绍她到自己的女性企业家俱乐部。



虽然Nora在剧里并非正面角色,她让Anna像佣人一样帮着定外卖,买衣服,但从行动力来讲,谁说Nora姐不失为一位女性楷模呢?

下一个创业教父是资深律所合伙人精英Allen。

Anna和她的创业教父Allen

Allen给客户做资质审核并且攒局上市,他的命门来源于一个不成器的女儿。

美国精英家庭最怕的就是这,好不容易送进常青藤的女儿非要退学去小岛上灵修或者去什么欧洲小镇学厨艺,让他们顿觉半辈子的辛苦付诸东流,连觉都没法睡了。

但当Anna哭着说:“你就帮帮我吧,想想你的女儿从大学出来进入社会会遭遇什么?”


当一个大牛律师坐在哭泣的客户旁边,像父亲关怀女儿一样关怀自己的客户时,后来他所做的,比如不要报酬的给Anna做顾问,老黄牛一样的做各种细碎事务的跟进都不奇怪了。

他已经把心里有梦的Anna当成他平行世界的女儿了,他要托举这个孩子实现他的梦想。

Anna和Allen在画廊


网上很多说这是女性爽剧,也有人怒骂Anna道德败坏。

确实这里有很多复杂的成分值得讨论,比如背景、幌子、途径和最终目的。

背景是上流社会,幌子是艺术,途径是骗人和PUA,但Anna搞这么大一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剧里也没有给出答案。


有观众猜测道德败坏的Anna哪怕融到了那么多钱也不会真的创业,而是挥霍一空继续搞自己的光鲜生活。

而剧里一直跟进Anna的女记者认为Anna是一个小女孩,她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得到关注和爱。



但我认为这可能是两种目的的交织。

她也想要爱,她也想要奢华的生活,她也想要为世界做点什么,她也想要挥金如土。

对于人类来说,这几种欲望始终交织,难舍难分。毕竟人生也总是在自然流动而非一个静态故事。


她可圈可点的是她的学习能力,她的一切都在照猫画虎,却又学得那么像。

小时后学杂志穿衣服,长大了学别人点酒,恋爱了学男友创业,每当进入一个小圈子就力争上游重塑自己的目标,直到再也找不到新的小圈子可以进入,心火熄灭,万籁俱静。


Anna比很多女人高明很多,因为也有大鳄向她示好,但是她根本不想找个人嫁了。而是用大量的时间,结交权势,吃工作午餐,回复邮件,撰写商业计划书。

这就是女人们需要醒悟的。从基因角度来说,男性需要确保后代数量,所以性欲支配着男人,女性需要确保后代的养育质量,所以物欲支配着女人。

而男人知道学会把自己的性欲转移到事业上,而女人却容易把物欲转移到男人上。那你还不如自己搞事业,何必曲径通幽。


剩下还有一点让我深有感触,之前大家都认同,Fake it untill you make it。

但社会的运行规则,每时每刻都在暗中发生变化。世界早就从开放走向了另一种封闭。

但时代变了,现在make it until you fake it已经行不通了。热钱纷飞的梦幻时代已经结束,经济在下行,投资在紧缩。

当大家都捂紧钱袋子开始过日子,最好蛰伏,好好学习,好好睡觉、锻炼身体,等待下一个春天。


安娜的确很会PUA其他人,和她在一块就是过山车一样的刺激,能让人感受到自己活着,从而为她前赴后继。

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迷恋与降服,所以Anna自恋人格的倾向还挺明显的。


利用他人的才华且不被性格左右言外之意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她的工具人


而大家爱这部剧,也是因为这种人格投射了一种想象。

大家都想学会最先进的编程技术、医学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但是远远都没有操弄人心让人心驰神往,这种能力让人想起远古时期的巫女,让有如神助。


当年Anna Delvey的报道



但世界上总存在一些非常朴素且亘古不变的真理。比如前面说到的,带着爱去,得到一个爱人,带着目的去,得到一个仇人。人生短暂,近道总会让你在别处付出代价。

大家总喜欢质疑真理,总要在年轻时候实践一下或挑战一下。

但挑战完了才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之所以被叫做真理,就是因为它经得起一次次挑战。


也不要fake。

假装自己很厉害并不会让自己厉害,而是会一次次让真正有意愿帮助你的人失望,失掉贵人运。

也不要扮猪吃老虎,不要幻想在某个瞬间一鸣惊人,成为“英雄之路”的故事主角,傻子装久了会真的成为傻子。

真诚是最好的人设,努力的活着永远比什么都重要。

法庭里的Anna


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台上演戏,有人在台下看戏。

Anna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一个被自己童年幻梦困住而不可脱身的人。或多或少,世界上哪个人不像她?

她从来都不想做凡人,她已实现了她的愿景。就像她在剧里,每当讨厌什么东西时会说的那句口头禅,soooo basic。


这部剧开头的画外音这样讲:

「这个故事——你像个废人一样,坐在你的肥屁股上,即将追的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你知道我,我就是icon,是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