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社論

【社論】防疫抗旱救災禦敵 國軍使命必達

 2021年對我國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近期以來,面對全球新冠疫情仍嚴峻,臺灣本土確診與死亡病例驟增,政府部門殫精竭慮,投入防疫工作,以最嚴謹態度,訂定各項措施,設法遏止病毒擴散。然仍有抗旱、防汛與共軍擾臺等諸多挑戰迫在眉睫,需要國人與國軍共同攜手,守護我們美好的家園。

 時序進入6月,梅雨季汛期到來。龐大降雨量雖可讓捉襟見肘的用水供給,獲得紓解,卻也可能升高致災風險。面臨變化莫測處境,國軍身為維護國家安定最重要力量,早已完成相關整備,全力投入抗疫、抗旱與天然災害防救工作,謹守「守護國家百姓」志業。

 過去數月,中南部嚴重缺水,國軍派遣工兵部隊前往各主要集水區及水庫,實施疏濬與清淤作業,擴大儲水量,並在汛期來臨時,減低雨水洪害氾濫危機。未雨綢繆之舉,不但讓國人耳目一新,更是寓「國防與民生合一」的最佳體現。

 而自5月新冠疫情升溫以來,國軍持續派遣化學兵部隊,在暑熱高溫中進行消毒作業;除派員至各行政區支援篩檢,軍備局亦協同檢疫所,擴充醫療能量,三總松山分院轉型為中央防疫專責醫院後,未來國防部亦規劃,隨時可將空置營區轉換成隔離處所,並派出更多兵力,支援防疫物資整備及醫療服務。由此可知,只要民眾有需要,國軍官兵必然克服險阻,全力完成救援任務。

 《國防法》明白揭示「中華民國之國防,以發揮整體國力,建立國防武力,協助災害防救,達成保衛國家與人民安全及維護世界和平之目的」。簡言之,建軍備戰與災害防救,是國軍任務兩大支柱。平時國軍依據敵情威脅,訂定作戰需求,規劃武器裝備籌補、組織編裝轉型、創新作戰概念研發、強化部隊訓練成效與務實戰備等工作,促使戰力同步先進國家,讓敵不敢輕易來犯,凸顯國軍戮力戰訓任務。另一方面,雖然戰訓工作辛勞,仍同時執行救災任務,官兵甘之如飴,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愛民助民信念,投入災害防救工作。如此付出與努力,值得全國民眾鼓舞與支持,也是國軍勇往向前的最大動力來源。

 眾所皆知,由於軍隊具備良好之紀律與龐大資源,一直是各國政府應對緊急危難的最佳手段。例如新加坡國防部,於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後,派遣各類官兵從事病例追蹤、病毒篩檢、建立大型隔離宿舍與包裝防護器材,更研發出呼吸型篩檢器與藥物投送機器人,有效減低人員接觸風險。再看美國,國民兵不僅支援森林大火與洪水等天災,更需處理社會動盪事件,如支援去年國會大廈遭暴徒闖入,美、墨邊界非法移民越界,以及特殊社會事件造成的種族抗爭行動,皆因及時投入軍隊,方使躁動的民情趨向穩定。專家認為,能有效協助國家救災平亂的部隊,必定具備軍隊國家化中心思想,軍紀嚴明、訓練充分、士氣高昂,與我國軍素質完全吻合。

 從軍事專業分析,國軍執行救災任務,除踐履軍人神聖職責外,更可利用救災過程,磨練戰備任務相關專業專長,累積實務經驗。如工兵部隊支援清除水庫淤沙,從整備階段之現地會勘與計畫作為,及至執行期間,人員與各型機具、車輛之協調運作,住宿區、指揮所及後勤設施開設,以及物資定期運補等,皆與作戰任務相符。析言之,我國訓練場地有限,當官兵投入災害防救任務時,就是最佳之專業專長訓練時機,因此,各級部隊長必須把握機會,讓救災與訓練結合,成為一支平戰結合,隨時可作戰之現代化部隊。

 此次疫情衝擊,讓各國政府認真看待軍隊在應對非傳統威脅之具體成效,並檢討尚待精進部分,裨益國家安全。此前,有些國家研議減編「化生放核」部隊能量,或縮減醫療單元,但從美國派遣醫療船支援隔離,新加坡國防科技研究院開發流動試紙檢測站與檢測試劑盒等經驗,各國開始重新思考,檢視國防資源分配;新加坡國防部長今年初宣布,將生物安全實驗室升級至第四級,以協助應對更致命性疾病,即是最佳例證。面對難以預判的國家安全威脅,國人應支持國軍強化本身既有能量,建立國內保護機制,做好萬全整備,不須倚賴他國。

 綜言之,國防與民生密不可分,軍隊與民眾的互助關係亦復如是。人民的生活需要國軍保護,軍隊戰力也需要民眾支持;國軍矢志維護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國人則是國軍達成使命之最堅實後盾。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