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_百度百科

杨振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5] [76] [89] [95]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6];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3];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杨振宁星 [77];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200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96];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74]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7-8]
2024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首映 [102]
中文名
杨振宁
外文名
Chen-Ning Yang [70]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
出生日期
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
毕业院校
芝加哥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
职    业
物理学家
代表作品
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
主要成就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1994年获鲍尔奖展开
性    别
学    位
博士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1922年10月1日(1945年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10]。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 [98]

教育经历

  • 国内求学
1938年,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0年,罗家伦等人集资设立的“穆藕初先生奖学金”首次颁发,杨振宁为其中一名获奖者。 [97]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为《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 [111-113]
1943年,参加第六届清华留美考试,次年中榜。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6] [98]
  • 留学经历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6] [98]

海外经历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从1949年到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了17年。这17年是杨振宁的学术黄金时期:1954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一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的又一位写出奇妙的能量基本结构方程的理论物理学家,并于1994年为此获得了北美地区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鲍尔奖。这一时期他总共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在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两个领域里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31]
  • 与李政道合作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合作,从1949年以《介子与核子和轻粒子的相互作用》一文开始,到1962年以《与电磁场有相互作用的荷电矢量介子》一文结束,他们共同发表了37篇文章。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次年,凭借该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杨振宁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31]
杨振宁的诺贝尔奖章(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
  • 加入外籍
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轰动一时,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 [3]
  •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965年4月底前后,杨振宁作出决定:接受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的席位,并告知石溪分校的校长托尔。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任新成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振宁到石溪以后,吸引来了不少杰出的物理学家和优秀的学生。最早跟随杨振宁到石溪分校的,是韩裔物理学家李昭辉,随后到石溪的有杰拉德·布朗等。还有许多年轻的学者,仰慕杨振宁的大名到石溪向他求教,与他讨论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其中有郑洪、朱经武、黄克孙、李炳安、聂华桐、吴大峻、葛墨林、马中骐和张首晟等人,他们都先后从杨振宁那儿获得了宝贵的帮助,从而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1999年1月,杨振宁在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上完最后一节课后,正式退休。5月,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特地为杨振宁举办了一个退休研讨会。同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6] [131]
杨振宁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退休仪式
  • 心系中国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叩开了中美之间紧闭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大门。在杨振宁的建议下,《科学美国人》(即《环球科学》前身)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在杨振宁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首期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在杨振宁倡议下,建立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 [11-16]
毛主席与杨振宁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做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12]
2000年3月16日,杨振宁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 [21]
  • 执教港中大
杨振宁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交往开始于1964年,渊源深厚,结下了几十年的良缘。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杨振宁多次赴港中大讲学。先后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长期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讲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2年1月21日,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名为《对称与20世纪物理学》的演讲。次年3月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建校20周年纪念活动上,杨振宁作了《读书教学四十年》的著名演讲。
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设立“杨振宁阅览室”。在阅览室紫红色的木板墙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牌子,上面有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撰写的文字:“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阅览室”。
1993年,杨振宁与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同任所长 [3]
2006年、2007年,杨振宁在港中大开设的课程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读,启发了不少年青人 [36] [105]
  • 赴台祝寿
1986年,杨振宁首次赴台湾,为吴大猷师祝寿,并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会议。 [12]

回国执教

  • 执教清华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创始人杨振宁任名誉主任,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他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杨振宁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培养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聘请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华裔学者姚期智教授,已经成为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系的教授,并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工作。 [41]
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归清华,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名誉主任。帮助清华引进人才、创办基金会及奖学金支持中国培养科研人才、推动中国大学与海外交流合作。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24] [106]
杨振宁在清华指导本科生
2004年7月17日,杨振宁在北京大学,向1200多名赴京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演讲。 [27]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101]
杨振宁合照杨振宁合照杨振宁合照杨振宁合照
杨振宁和翁帆
2011年4月20日,胡锦涛到清华大学考察。在清华大学校史馆胡锦涛亲切会见了杨振宁等知名教授。 [29]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33]
  • 兰大讲课
1976年、1981年,杨振宁教授先后在兰州大学讲课。1977年,杨振宁访问兰州大学,专程看望段一士,在听完段一士关于规范场的报告后,杨振宁激动地说:“妙,妙,妙极了!”并赞叹道:“没想到在山沟沟里也可以研究规范场。” [39] [103-104]
  • 帮助南开
1986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量子可积系统,杨—Mills场,杨—Baxter系统,量子群,关联体系的代数结构,Yangian,纽结理论等。 [17] [37-38]
在杨振宁“宁拙毋华、宁拙毋巧”、“做好活的物理”等思想指导下,师生不断深入固有研究方向,关注新的发展,在学术竞争中锻炼成长。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2011年6月18日,南开大学以理论物理前沿讨论的方式庆祝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杨振宁先生89华诞。 [40]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社会任职情况
时间
担任职务
1966年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2年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
延边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顾问、执行委员
1995年
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
-
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 [135]
2002年
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19]
2004年
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
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76]
2011年
宁夏大学名誉教授
2018年
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49] [95]
2020年
2023年

社会活动

播报
编辑

反独保钓

1971年,杨振宁结束中国访问,回到美国后,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参加保钓运动,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被称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独政客李柱铭前不久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 [25]11月12日,杨振宁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强调,中国只有一个,“合则盛,分则衰” [123]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保钓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

创办协会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亲任会长,后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表达了全美华人对于中美建交的愿望,在中美两国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2] [114]

设立基金会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
1997年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1998年获美国国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国联邦所得税待遇。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 [20]
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26]

设立奖学金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该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2000年10月29日,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杨振宁,捐资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奖学金基金总额为50万元。 [22]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截至2012年,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23]

捐资捐赠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99年,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其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19]
2004年11月,杨振宁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2005年4月2日,杨振宁在海南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每人1000元人民币,用于资助海南大学每年20名品学兼优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8]
2007年2月,经杨振宁博士同意,东莞理工学院的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金额为1000万元的杨振宁奖学金 [61]。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将其所属的一切资产无偿赠送给中山大学。该基金会的发起人杨振宁教授出席资产赠送移交仪式,其主要内容为:现金人民币1100多万元,港币约36万元,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其中的所有设备等。9月22日,杨振宁度过85岁生日,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举行杨振宁铜像致赠仪式。
2016年8月26日,杨振宁偕翁帆中国美术馆捐赠其收藏的3件熊秉明顶级雕塑作品《笔架》《骆驼》和《马》。其中的《笔架》是熊秉明专为杨振宁创作,作品背面有二人名字缩写,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32]
2021年5月14日,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举行。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杨振宁先生决定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由清华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杨振宁资料室”)进行保管和展示。 [60]

做客人民网

2013年9月24日,杨振宁教授做客人民网香江直通车系列访谈。谈到长寿秘诀,他说:第一,要感谢父母给的很好的基因。第二,就是不抽烟、不喝酒,没有很多对身体不好的习惯。 [115]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学术成果

  • 相变理论
杨振宁(1983年初于香港沙田)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1年,杨振宁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195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42]
  • 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42]
  • 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该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2]
  • 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2]
  •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杨振宁摄于2006年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42]
  • 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42]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1950年,杨振宁关于p0衰变的论文以及他和Tiomno关于β衰变中相位因子的论文奠定了他在该领域中的领先地位。1956年,θ-τ之谜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难题,当时普遍讨论宇称是否可以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指出了好几类弱相互作用关键性实验,以测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1957年1月,吴健雄领导的实验组通过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引起全物理学界的大震荡。因为这项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42]
杨振宁参加1957年诺贝尔奖典礼
  •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因为质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预印本,所以Oehme于1956年8月致信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P)、电荷共轭(C)、时间反演(T)三个分立对称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导致杨振宁、李政道和Oehme发表论文57e,讨论P、C、T各自不守恒之间的关系。该文对1964年CP不守恒的理论分析有决定性的作用。 [42]
  •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1960年,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实验信息,利用实验物理学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理论上探讨了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性。这是关于中微子实验的第一个理论分析,引导出后来许多重要研究工作。 [42]
  •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42]
  • 杨—Mills规范场论
1954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观念,发展成标准模型。在主宰世界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弱电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都由杨—Mills理论描述,而描述引力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与杨—Mills理论有类似之处。杨振宁称此为“对称支配力量”。杨—Mills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杨—Mills方程与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42]
杨振宁杨振宁杨振宁杨振宁杨振宁2001年在利雅得发表演讲
杨振宁
  •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杨—Mills理论还把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1970年左右,杨振宁致力于研究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发现了不可积相位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规范场有深刻的几何意义。 [42]
  •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1975年,杨振宁和吴大峻发表了论文75c,用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给出了电磁学以及杨—Mills场论的整体描述,讨论了Aharonov—Bohm效应和磁单极问题,揭示了规范场在几何上对应于纤维丛上的联络。这篇文章里面附有一个“字典”,把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的基本概念准确地“翻译”成数学中纤维丛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个字典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大大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以后几十年的成功合作。 [42]

论文著作

论文
刊发数量
论文名称
刊物名称
约300篇
《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出版社
1963
《基本粒子发现简史》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
佛里门公司
1985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89
《杨振宁演讲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杨振宁文集》(中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杨振宁文集:传记 演讲 随笔》(中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曙光集》(中文)
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0
《联大教授》(中文,汪曾祺、冯友兰、杨振宁)
新星出版社
2018
晨曦集》(杨振宁、翁帆)
商务印书馆
2020
《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2020年再版)
商务印书馆
2021
《拓扑与物理》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资料: [59] [107-109] [116] [124-126] [133]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生日考辨

杨振宁的生日有两种说法,分别为1922年9月22日和1922年10月1日。
据香港中文大学官网资料,杨振宁教授生于壬戌年(1922)农历八月十一日。二战后出国深造时,出生日期转成公历,当时只取其大概,证件一律记为9月22日。按正确换算,先生之生辰应为公历10月1日,与国庆同日。 [68]
据新华网报道,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67]
另据李炳安、邓越凡两位教授考证,杨振宁先生生日为10月1日,恰巧与国庆、杨振宁发表获诺贝尔奖之论文的日子相同,而杨振宁先生护照上的生日为9月22日。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人情物理杨振宁》中“杨振宁大事年表”(2010年经杨振宁本人修订)也记载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6]
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2021年9月22日)

亲属成员

父母
父亲:杨武之,1896-1973,数学家、教育家,原西南联大教授。
母亲:罗孟华,1896-1987。 [99]
岳父母
岳父: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岳母:曹秀清,1902年~1984年。
妻子
原配:杜致礼杜聿明长女,2003年10月病逝。生有二子一女。 [98]
现任:翁帆,1976年7月出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结婚。
子女
长子:杨光诺,1951年出生,美国电脑工程师。
次子:杨光宇,1958年出生,美国化学家。
女儿:杨又礼,1961年出生,美国医生。

情感经历

  • 17岁为学业放弃初恋
杨振宁的初恋女友张景昭 [84]
杨振宁17岁时,遇见一个叫张景朝(张景昭 [82-84])的女同学,她引人注目,漂亮活泼,因为是数学系的学生,而杨振宁父亲是数学系主任,所以这些同学常常到家里找其父亲。因此,杨振宁认识了张景朝。有一天,张景朝没来之前,杨振宁称其心境像一个很平的湖水,得知她来了以后,以后几个月波涛汹涌,使得他心里头很烦燥,后想了想,认为这对其前途不好,所以杨振宁决定,现在不是交女朋友的时候,应该集中注意学习和工作。这个决定维持了十年,27岁的时候,才开始去找女朋友。 [43]
  • 27岁师生一恋五十年
杨振宁与杜致礼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1945年赴美留学时,杨振宁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1949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结婚。 [110]
  • 82岁演绎忘年恋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教授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面对这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式的婚恋,有人祝福,也有人质疑。杨振宁形容未婚妻翁帆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44]杨振宁表示,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他虽然岁数上已经年老,但精神上还是保持年轻。这也是翁帆觉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翁帆的同学介绍,翁帆的毕业论文曾打算写“杨振宁的翻译思想”。 [45]
2008年1月,北京三联书店发行了杨振宁的一本新书《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写道,鲁迅王国维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而他自己就成长于这个看似无止境的长夜中。他继续写道:“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2011年6月底,由学者江才健撰写、更为全面讲述杨振宁人生的书《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面世,在和小自己54岁的翁帆结婚引发的喧嚣之后,杨振宁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杨振宁自曝向翁帆的求婚。
2014年10月,结婚十年后,杨振宁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宜要孩子,因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人物关系

  • 父子关系
他的父亲杨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对于儿子的决定没有抱怨。但杨振宁知道,直到临终前,父亲对于他加入外籍的举动,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他。 [46]
  • 回国探亲
1971年,杨振宁回到祖国,探望了病中的父亲杨武之教授,首次见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在上海,他访问了复旦大学、中科院生化所和生理所;在北京,他访问了北大、清华、中科院原子能所和一些工厂、农村和医院。他见到了他敬重的老师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张文裕赵忠尧,见到了他的同窗挚友邓稼先黄昆 [51]
  • 杨邓情谊
20世纪中期,邓稼先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自此,两人成了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1941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的三年级学生,在该校,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在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后,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回到中国,此后,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到上海之后定了一份要见的亲友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78-80]
1985年,邓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肠癌,住院治疗。1986年5月与6月,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返回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邓稼先去世,杨振宁回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将一只蓝色盒子交给杨振宁,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48]

生日庆祝

  • 九秩荣庆
2012年,杨振宁90岁生日,清华大学赠送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镌刻着杨振宁的四个重要学术贡献:“规范场理论”、“宇称不守恒理论”和他在统计力学高温超导方面的成就;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 [30]
  • 百岁华诞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 [62]同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举办“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祝贺杨振宁教授百岁寿辰。 [63-64]
2021年9月22日至2022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大学展览厅举办“杨振宁教授百龄华诞:物理巨擘 中大挚友”公众展览,介绍杨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迹,并展出杨教授的珍藏。 [66]
2022年9月30日晚,搜狐视频联合高山科学经典、抖音举办“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节目,并在10月1日杨先生生日当天,举办科普书籍《杨振宁传》的导读活动。 [91-92] [128-129]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所获奖项

所获奖项
序号
获奖情况
获奖年份
1
1957
2
1979
3
润福德奖
1980
4
奥本海默纪念奖
1981
5
1986
6
莫斯科大学奖
1992
7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
1993
8
鲍尔奖
1994
9
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波维尔奖
1994
10
1995
11
俄国波哥柳波夫奖
1996
12
1999
13
教皇学术奖
2000
14
2001
15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2006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
2008
17
2015
18
2019年度求是奖“求是终身成就奖
2019
19
2019
20
2022
参考资料: [34] [50] [71-72] [74] [132]

荣誉称号

所获荣誉
序号
荣誉称号
获得年份
1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8
2
1965
3
1993
4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
5
清华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6
6
上海交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6
7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
8
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7
9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1999
10
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2015
11
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5
12
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5
13
2017
14
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2023
15
16
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院士
17
18
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
19
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
20
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
参考资料: [5] [9] [18] [31] [35] [55] [85-87] [89] [94] [130]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及证书(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及证书(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及证书(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及证书(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学位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及证书(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

人物影响

播报
编辑

杨振宁星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55]

海外专家

2008年11月29日,杨振宁当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当选理由是: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带动一大批华人学者回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先后在香港和美国发起成立三个基金会,成功地为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在海外募集数亿元资金;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清华引进“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顶尖学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32]

品牌排名

2020年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第49位。 [56]
2021年12月26日,入选《2021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第28位。 [127]

影视传记

影视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播出平台
2021年5月29日
九零后 [75] [81]
纪录片
2021年9月22日、23日、25日
《大先生杨振宁 不负韶华》、《大先生杨振宁 家国情怀》、《大先生杨振宁 东篱归根》 [120-122]
电视专题片
《国家记忆》
2024年1月24日
纪录片
2016年3月
《杨振宁传》(增订本) [13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图书
2020年
《杨振宁传》 [134]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

人物事件

播报
编辑

杨李之争

杨振宁与李政道
杨振宁从1949年与李政道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科学上不再合作,友谊也一笔勾销。关于他们个人关系分裂的原因,杨李双方偶有公开叙述,然而各有说辞,令外界对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杨振宁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裂是他今生最大遗憾。从可靠的事件顺序梳理,李政道首先宣布“宇称不守恒”发现的主导权归他,杨振宁才对此做出反驳。考察文献,李政道在20世纪70年代和2004年对“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据研究,李政道提出的“署名习惯”并不存在。 [47]

爱国情怀

1971年7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并宴请了杨振宁和他的亲属。在席间三小时的讨论及宴会后两小时的谈话中,周总理详细询问了美国的社会情况,杨振宁谈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看法。
周恩来诚恳地请他就中国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见和建议。杨振宁坦率地直抒己见:中国在教学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很好的,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也是必须的。但是,目前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在科研机关里,也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的倾向。他还谈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事后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给予落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聂华桐用“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来描述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51]

宗教信仰

  • 否认撰文谈佛教与科学
2014年初,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且杜撰出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然而经过细致调查,没有在任何演讲集和传记里面发现类似言论,最后发现是一个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的,属于以讹传讹。
杨振宁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就曾经公开表述:“本人从来没有赞扬过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学并没有兼容性。”“如果哲学尚有可取之处,宗教基本一无是处。”关于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杨振宁做出公开声明,此文非其所作。 [52]
  • 批评玄学
杨振宁反对玄学,提倡现代科学观,对易经做出过批评,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人民大会堂做了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53]

人生三立

杨振宁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德、功、言,功是什么定义?言是什么定义?几千年来也有改变。这个德是什么呢?从来没有解释。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这就是杨振宁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93]

英译歌词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歌是由徐荣凯创作的《重逢》,其中,亚组委正式确定的《重逢》的英文歌词由杨振宁、翁帆夫妇译写。 [54]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媒体评价

学术界公认,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他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 [74](央视网评)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曾轰动整个物理届,他一生投身于科学研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其事迹和精神更值得大众了解与学习。 [128](光明网评)
杨振宁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4] [114](中国科学报等评)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腾讯评
以“朗道尺度”来衡量科学家的成就,最高级的是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其次就是杨振宁。 [88](《今日海峡》评)

学者评价

我们崇敬杨先生,是因为他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世界科学领域享有崇高的荣誉;是因为先生怀有深深的爱国情怀,虽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是因为先生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因为先生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延揽了大批人才。 [65](原国务委员陈至立评)
杨振宁先生始终心系祖国物理学发展,积极组织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杨先生不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以知识分子担当传承了父辈的“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中国物理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65](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评)
杨振宁先生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风范,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师。杨先生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65](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评)
1999年摄于杨振宁档案室开幕礼
杨教授对学问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究物理的精美奥妙,是为“智”;杨教授在科研路上奋斗向前,无畏无惧,突破边界,是为“勇”;杨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创造出辉煌成就,是为“双”;杨教授饮水思源,归根东篱,全心全意全情地投入科学育人、报效祖国,是为“全”。 [65](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评)
杨振宁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 [57](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评)
杨-米尔斯场是物理上革命性的贡献。 [74](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评)
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119](物理学家戴森评)
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119](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评)
饶毅在《仁者寿:杨振宁先生》(载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主编《杨振宁先生百年华诞文集》)中以“君子泰而不骄”评价杨振宁先生。 [69]
杨振宁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有十分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另外一个很突出的品质,就是诚实。 [117](中科院外籍院士聂华桐评)
杨振宁摄于2008年
杨振宁的爱国,是爱到骨子里的,而且是一贯的,永远不变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响,但是,你不应该怀疑他的真诚。 [58](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评)
杨振宁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伟人:在基本理论方面,他所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成为深切了解基本粒子之间四项相互作用的其中三项奠定基础,从而大大增进人类对于大自然在最深层次结构和作用的认识;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与李政道所共同提的出弱作用是否宇称守恒问题导致一个多年来未经实证的基本假设被推翻,由是为他们赢得诺贝尔奖的荣誉;在统计力学方面,他同样有许多精妙的重要发现。更意想不到的是,他有两项重要物理学发现与同时代的数学发展不谋而合,是相通的。除此之外,他在领导科学发展与国际合作,以及推动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发展这两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可以和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牛顿等前辈大师相比,但在人生道路上,他却比前五位都幸运得多,只有牛顿与他大致相当。 [90]陈方正评)
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118](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评)

组织评价

《杨振宁先生百年华诞文集》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73](《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组委会评)

自我评价

2023年5月27日下午,101岁的杨振宁通过视频致辞说:“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呢,是非常中国式的。 [93]
1957年,在诺贝尔奖获奖庆贺宴上,杨振宁说:“从不只一层意义上说,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我想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 [93]
杨振宁说:“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74]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