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汉语汉字)_百度百科

[gé]
汉语汉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隔(拼音:gé)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2]本义为阻隔、遮断,“隔”是不能相见,不能相伴,故而引申指隔绝,隔也做名词,也指格子。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3-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笔
BGKH
仓    颉
NLMRB
郑    码
YAJL
字    级
一级 [1]
平水韵
入声·十一陌 [5]
注    音
ㄍㄜˊ
四角码
71227
统一码
基本区 U+9694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源演变
隔,形声字,从阜,鬲声。“”为土山,有阻碍作用;“”的甲骨文为古代炊具形,其作用是将食物与火分开以便烹熟,其三足中空,故而含有隔离之意。上面象鬲的口,且有一个盖子,中间的X,象鬲腹上雕饰的花纹鼻楷书中, X变写作\/,于是鬲便成为鬲形了。“阜”“鬲”为“隔,意为将物体分开、遮挡住。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稍变。《说文・阜部》:“隔,障也”,“隔”的本义为阻隔、遮断。被隔开的物体之间会拉开距离,所以隔”引中指距离,可指室间的距离,也可指时间的距离,以及思想感情之间的距离。“隔”是不能柑见,不能相伴,故而引中指隔绝。隔”做名词,指界限。格子是用小木棍或木板之类的物体隔开而形成的,所以“隔”做名词,也指格子。 [2] [6-8]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语
例句
例词
动词
阻隔、遮断
separate;impede;cut off;partition
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张衡《西京赋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隔越;隔碍
间隔;距离
at a distance from;after or at an interval of
隔了七八年,虽模样儿出脱的齐整,然大段未改,所以认得。——《红楼梦
隔涉;隔三差五;隔岸
隔绝;断绝
block up;isolate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不相合
not conform to
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抑制
restrain
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秽。——《齐民要术》引《广志》
别离
leave
隔违
通“击”(jī)。打,敲打
beat
拮隔鸣球,掉八列之舞。——《汉书·扬雄传下》
改变、变异
称号迁隔,封割纠纷。——《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
名词
界限
limit;demarcation line
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唐·魏玄同《请吏部各择寮属疏》
格子
window lattice
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儒林外史
通“膈”。膈膜
diaphragm
脾生隔,肺生骨。——《管子·水地》
参考资料 [4] [9]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障也。从𨸏,鬲声。古覈切。 [10]

说文解字注

(隔)塞也。
塞,先代切。各本作“障”,今依《西京赋》注所引作“塞也。与土部“塞,隔也”为转注。《广韵》亦曰:“塞也。”《西京赋》曰:“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从𨸏。鬲声。古覈切。
十六部。 [4] [10]

康熙字典

《唐韵》古核切。《集韵》《韵会》各核切。《正韵》各额切。并音膈。《说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记·秦始皇纪》:防隔内外。《前汉·常惠传》:欲隔绝汉。
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注:谓鬲绝於上。《史记·大宛传》:鬲汉道焉。《前汉·薛宣传》:西州鬲绝。
又陆厥《与沈约书》:一家之文,工拙壤两。
又《韵会·小补》叶讫得切。音械。柳宗元《惩咎赋》:谗炻结而不戒兮,犹断断於所执。势危疑而多诈兮,逢天地之否隔。O按《正字通》引柳赋云质韵,音屹,固非。而《韵会小补》叶讫得切,亦谬。得在职韵,执在缉韵,职、缉不相通。以隔叶执,不当作讫得切。
又与融通。《史记。秦始皇纪》;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於後嗣。注:隔,一作“融”。 [3-4]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方言音韵

播报
编辑
◎ 赣语:græk5
◎ 客家话:[海陆腔] gak7 [台湾四县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客英字典] gak7 [东莞腔] gak7 [宝安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梅县腔] gak7 [陆丰腔] gak7
◎ 粤语:gaak3
◎ 潮州话:gêh4
◎ 韩语:KYEK 격
◎ 越南语:cách [11]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小韵
韵母
韵目
声母
韵部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麦开
全清
古核切
kæk
集韵
入声
全清
各核切
kɪɐk
入声
全清
吉历切
kiɛk
礼部韵略
入声
各核切
增韵
入声
古核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上声
皆来
皆来齐
皆来
全清
kiai
中州音韵
入声作上声
皆来
叶皆上声
洪武正韵
入声
七陌
全清
各頟切
kək
蒙古字韵
入声
kjaj
分韵撮要
阴入
第三十二彭棒硬额
参考资料 [12]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备注
先秦
高本汉系统
kl
ĕk
王力系统
k
ek
董同龢系统
k
ek
周法高系统
k
rek
李方桂系统
k
rik
两汉
西汉
东汉
riek
rie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陌麦昔锡
rek
北魏後期北齐
陌麦昔锡
rek
齐梁陈北周隋
陌麦昔锡
rek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k
æk
拟音/王力系统
k
æk
拟音/董同龢系统
k
æk
拟音/周法高系统
k
æk
拟音/李方桂系统
k
ɛk
拟音/陈新雄系统
k
æk
参考资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