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_百度百科

南昌航空大学

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境内公办高校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收藏
0有用+1
0
南昌航空大学(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校肇始于1952年创办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1953年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1954年迁址南昌,1956年改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前湖、上海路、共青城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7.4亿元,馆藏资料238.3万册,电子图书542.03万册;设有17个专业学院,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在景德镇设立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开设7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万余人,研究生4200余人,留学生240多人。 [1]
创办时间
1952年
主管部门
江西省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南昌航空大学
外文名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简    称
昌航(NCHU)
创办时间
1952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特色
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2010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
主管部门
江西省
现任领导
李德平(党委书记)卢超 [19](校长)
本科专业
71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
博士后
科研工作站1个
院系设置
17个专业学院,4个管理型学院,1个独立学院
校    训
日新自强、知行合一
校    歌
《南昌航空大学校歌》
校庆日
10月9日
地    址
江西省南昌市丰和南大道696号
院校代码
10406

办学历史

播报
编辑

创办初期

1951年9月17日—22日,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召开第一次航空工厂厂长会议,确定立即兴办航空教育,研究了《中级技术人员教育计划》和《初级技术人员教育计划》,决定创建南京、北京、哈尔滨和汉口4所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由各航空工厂开办技工训练班;12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决定将武汉311厂改建为汉口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派干部到厂负责学校筹建工作。
1952年3月15日,学校正式启用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印章,标志着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正式成立;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指示,学校正式改名为汉口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1月30日,航空工业管理局通知学校,正式将学校从汉口迁至南昌,并指示学校立即进行筹备,派人前往南昌选择校址;2月21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各校更改校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改为武汉第六工业学校;9月1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各航校和技工学校启用新的统一编号和校名,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简称“中南一校”。 [10]
1954年8月,学校从武汉迁到南昌。
1955年6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中专学校更改校名,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拟改为南昌工业学校;9月12日,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厅通知,部属各校从9月10日起改称新校名,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正式改称南昌工业学校。
1956年2月,学校先后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和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通知和命令,将南昌工业学校改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3月16日,正式启用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新校名。
1960年2月2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升格为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从6月1日起正式更改校名;9月13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拟将已经升为专科学校的中专重新恢复为中专或以中专部为主,试办专科并保留专科学校校名的办法。学校决定采取以中专部为主,试办专科,并保留专科学校名称的办法。
1965年8月,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的名称撤销,学校仍称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文革冲击

1966年5月3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和中共南昌市委联合社教工作队46人进驻学校;10日,学校的社教运动正式开始;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教工作队”改为“文化大革命工作队”;6月9日,学校工作队主持召开开展“文化大革命”动员大会;6月12日,学生开始“停课闹革命”,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从此中断;7月,学校内开始揪斗干部和教师。
1969年6月10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下达通知,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为国营赣江机械厂,代号为南昌502厂。
1971年10月,370厂南昌片改称370厂摩托车分厂(也称二分厂)。
1972年4月2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发出《关于恢复南昌航空工业学校的通知》,经与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研究,同意在370厂南昌二分厂(原502厂)的基础上恢复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改革开放

1977年10月1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发文指出:根据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拟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为航空高等院校,已报国务院审批,因此撤销学校1977年秋季普通班招生计划。
197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恢复和增设55所高等院校,其中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建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5月2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正式决定增设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为基础改建。
1980年9月,学院开办了电视大学无线电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班;12月28日,经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夜大学”。
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年1月23日,学院成立青年业余党校。
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底,通过航空航天工业部的全面评监。
1998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9年2月,教育部等部委下发《关于调整五个军工总公司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五个军工总公司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学校隶属关系转变为中央和江西省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
2002年,开始建设前湖新校区。

跨越发展

2007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的通知》;4月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学校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求发分别代表双方共同签署《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南昌航空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协议书》。
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获批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
2010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二五”共建南昌航空大学协议书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南昌航空大学融合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海军机关,海军装备研究院、海军院校和基层部队等10余个单位的负责人与学校共同签约。
2011年,成为具备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质院校之一。 [17]
2017年12月,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3]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18]10月21日,南昌航空大学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航空宇航学部成立大会。 [21]
2023年12月4日,南昌航空大学孝彭书院揭牌。 [28]
2024年4月13日,南昌航空大学持久性污染物防治与资源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该校召开。 [30]
校门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在景德镇设立航空制造产业学院,开设71个本科专业。 [1] [20]
南昌航空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专业名称
学位授予‎门类
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
复合材料与工程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学
应用化学
理学
材料化学
理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学
焊接技术与工程
工学
飞行器制造工程
工学
电子封装技术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工学
智能制造工程
工学
增材制造工程
工学
教育技术学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学
自动化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网络工程
工学
人工智能
工学
英语
文学
德语
文学
法语
文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工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
工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金融数学
经济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经济学
经济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市场营销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工业工程
工学
电子商务
管理学
体育教育
教育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育学
土木工程
工学
交通工程
工学
工程管理
管理学
智慧建筑与建造
工学
工业设计
工学
动画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环境设计
艺术学
产品设计
艺术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艺术学
工艺美术
艺术学
-
-
法学
法学
社会工作
法学
新闻学
文学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南昌航空大学航音学院
音乐学
艺术学
舞蹈学
艺术学
表演
艺术学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艺术学
飞行技术
工学
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方向)
工学
飞行器适航技术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英语
文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环境工程
工学
网络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26]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共计400余人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24个。 [1]
类别
名单
国家级教学团队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两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罗胜联、李金恒、罗旭彪
国家百千万人才
罗旭彪、邹建平、谢宇、陈玉华
中科院百人计划
彭晓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罗旭彪、邹建平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万光逵、王薇薇、叶文丰、任吉林、何兴道、余金龙、吴天麟、吴纯素、吴献清、张仁甫、张维、李康平、苏达义、陈益平、杜楠、尚保忠、林再学、周世健、柯黎明、聂秋根、高益庆、郭杰忠、龚涛、舒坚、鲁世强、黎明、冀殿英、熊建新、刘晓波、罗旭彪、李金恒、陈震、谢宇、邹建平、彭晓
全国优秀教师
许德丰、李康平、鲁世强、黎明、冀殿英
全国模范教师
李康平、谢宇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罗旭彪、涂新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熊建新
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罗胜联、黎明、陈震、罗旭彪、邹建平、谢宇、万生鹏、秦国华、李金恒
井冈学者
柯黎明、温珍海、曾桂生、冯良清、郭莉、江五贵
青年井冈学者
代威力、杨丽霞、涂新满、黄军同、敖波、陈玉华、赵刚要、盖杉、薛名山、李可心、徐雪峰、刘大海、胡晓安、张聪炫、史久林、陈昊、邵鹏辉、舒长江、吴美凤、杨伟、徐吉林
江西省教学名师
丁丽军、万光逵、艾云龙、任吉林、许瑛、陈焕明、况新华、李康平、杨加明、易青、周力、柯黎明、饶国宾、饶厚增、舒坚、曾接贤、魏立安
江西省百千万人才
王云、王细洋、卢超、平飞、艾云龙、刘卫东、刘晓波、刘琳岚、尧军平、许瑛、何兴道、余欢、李明俊、李康平、肖华锋、陈乐平、陈益平、陈震、严青松、周世健、林翠、柯黎明、罗旭彪、罗军明、贺红林、秦国华、储珺 舒坚、董永全、谢奉军、鲁世强、熊邦书、黎明、颜流水、魏立安、张桂梅、高立伟、郭杰忠、陈玉华、涂新满、宋凯、李金恒、邹建平、伏燕军、曾桂生、万生鹏、史久林、冯良清、宋仁杰、代威力、薛名山、聂平平、罗嗣海、吕辉、冷璐、符祥、杨丽霞、叶志国、徐雪峰
江西省学科带头人
丁丽军、王云、王琦、王细洋、王俊奇、王高潮、代冀阳、平飞、刘卫东、刘琳岚、尧军平、邬冠华、邢丽、许瑛 许丽芹、陈敏、陈震、陈益平、陈焕明、杜楠、何兴道、李勤、李明俊、李康平、肖华锋、余欢、张吉雄、张桂梅、周贤良、罗明、罗旭彪、贺红林、柯黎明、饶国宾、赵晴、秦国华、秦菊波、唐星华、郭杰忠、储珺、鲁世强 舒坚、舒远仲、谢奉军、曾接贤、廖声丰、熊建新、黎明、颜流水
江西省骨干教师
万生鹏、万涛 马银平、方平、毛崎波、王有远、王克鲁、王应民、付跃文、冯长杰、冯立、卢百平、卢超、艾云龙、龙文元、伏燕军、刘光明、刘冰泉、刘芝平、刘晓波、刘崇波、江五贵、江淑园、严青松、严盈富、吴少林、吴天麟、吴伟、吴锦武、宋军、宋凯、张少钦、张国光、张建国、张胜、李军华、李多生、李志农、李其申、李建萍 杨小芹、杨国为、杨海军、肖灵机、肖慧荣、邱天、邹文栋、邹建平、陈玉华、陈庆军、陈素华、周建萍、林翠、罗军明、郑华盛、钟菊芳、涂新满 贾伟强、郭小和、郭正华、郭莉、高昱、梁红波、董永全、董洪波、谢友宝、谢宇 谢洪阳、鲁宇明、雍青、雷金波、熊申英、熊邦书、熊震宇、蔡克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
李勤、熊建新
江西省高校哲学社科领军人才
李康平、郭杰忠 [6]

学科建设

  • 学科体系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具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三个江西省一流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 [1]
类别
名称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外国语言文学(0502)、数学(0701)、化学(0703)、机械工程(0802)、光学工程(0803)、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土木工程(0814)、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软件工程(0835)、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设计学(1305)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电子信息(0854)、机械(0855)、材料与化工(0856)、资源与环境(0857)、能源动力(0858)、土木水利(0859)、交通运输(0861)、工程管理(1256)、翻译(0551)、艺术(1351)、公共管理(1252)、法律(0351) [22]
江西省一流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 [3]
国防特色学科
精确成形与连接技术、构件质量检测与控制、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子与激光技术、军用关键材料 [22]
  • 学科评估
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6‰。 [1]
前湖校区田径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8个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个专业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省(部)级优秀教材40部。拥有3个校企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获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拥有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50个,其中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优势特色专业
类别
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环境工程、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焊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环境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济学、英语、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电子商务、表演、动画、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物联网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环境设计
省级一流优势、特色专业
环境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英语、应用化学
十三五:优势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十四五:优势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软件工程
特色专业:工业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应用化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动画、工程管理
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江西省第二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专业
业类排名第一:电子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软件工程
专业排名第一: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业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飞行技术
资料来源: [24]
精品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类别
获批时间
水污染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
机械设计基础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
软件工程导论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
焊接工装设计
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年
理论力学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10年
焊接工装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
机械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
高级英语
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
大学物理实验
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
软件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
材料力学性能
省级精品课程
2011年
机械制造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2011年
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省级精品课程
2011年
数据库原理
省级精品课程
2011年
通信系统原理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09年
环境分析化学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09年
理论力学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09年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09年
机械制造技术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年
单片机技术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年
大学物理实验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年
软件工程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年
机械设计基础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3年
通信系统原理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3年
理论力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3年
合唱与指挥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3年
材料科学基础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4年
有机化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4年
机械原理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4年
电工电子技术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4年
材料力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4年
生产与运作管理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4年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5年
水污染控制工程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5年
大学物理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5年
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5年
效果图表现技法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5年
高级英语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7年
材料力学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7年
有机化学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7年
电工电子技术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7年
理论力学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
机械设计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
线性代数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
口译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
资料来源: [7] [25]
各类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一览表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批准时间
南昌航空大学——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013年5月
南昌航空大学——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6月
南昌航空大学——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6月
南昌航空大学——中航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6月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6月
工程训练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6月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9年7月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7月
力学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7月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8月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8月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8月
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6年10月
工程训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6年10月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6年10月
资料来源: [8]注:以上名单不全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省级教学成果奖95项。 [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成果名称
授奖级别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整体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
二等奖
2009年
回归工程的焊接工装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
二等奖
2009年
军事训练和军事课程的改革实践
国家级
二等奖
1993年
坚持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建设金工教学实习基地
国家级
优秀奖
1989年
资料来源: [9]
2001年以来省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本科教育层次)
成果名称
授奖级别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01年2月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重构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01年2月
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江西省
二等奖
2001年2月
《大学物理学》近现代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江西省
二等奖
2001年2月
教学方法因素优化的实践与认识
江西省
三等奖
2001年2月
材料力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江西省
三等奖
2001年2月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03年3月
《电磁检测》课程建设的探讨
江西省
一等奖
2003年3月
一般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3年3月
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江西省
二等奖
2003年3月
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三等奖
2003年3月
毕设与就业相结合的教改实践
江西省
三等奖
2003年3月
工程数学基础课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
江西省
三等奖
2003年3月
一般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04年11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04年11月
绿色微型有机化学实验研究与开发
江西省
二等奖
2004年11月
数控类课程改革及其CAI研究
江西省
二等奖
2004年11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改革与建设研究
江西省
一等奖
2007年3月
计算机类本科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多方位整合与多途径实现
江西省
一等奖
2007年3月
电子类基础实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7年3月
校企(所)合作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7年3月
以创新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江西省
二等奖
2007年3月
航空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7年3月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材建设
江西省
二等奖
2007年3月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7年3月
《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设计》教学改革及CAI系统研制
江西省
二等奖
2007年3月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08年12月
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焊接工装设计教学改革
江西省
一等奖
2008年12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8年12月
工程训练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8年12月
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江西省
二等奖
2008年12月
“3+1”校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8年12月
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江西省
二等奖
2008年12月
《理论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08年12月
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型软件人才“2+X”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10年12月
依托国家示范中心平台建设,促进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
江西省
一等奖
2010年12月
构筑高水平基础实践教学系列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江西省
一等奖
2010年12月
以太阳能航模项目为导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10年12月
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10年12月
红色资源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10年12月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13年1月
以培养卓越焊接工程师为导向的《金属材料焊接》课程改革
江西省
一等奖
2013年1月
面向航空电子特色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江西省
二等奖
2013年1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互动教学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13年1月
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与运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13年1月
口译人才培养与口译课程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
江西省
一等奖
2015年1月
基于多知识点融合的《射线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15年1月
基于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电子技术课程群及实践平台的建设
江西省
二等奖
2015年1月
萃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17年5月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化人才”为导向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17年5月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江西省
一等奖
2017年5月
第二课堂“一体化进阶式”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
二等奖
2017年5月
资料来源: [9]
  • 学生成绩
截至2024年1月,近五年,我校学生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6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53项;在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前300)中排名全国第77位,位居省内高校第三。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本科,前300)中排名全国第99位,位列省内高校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确定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1]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学校荣誉

获得荣誉
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全国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和全省“五四红旗团委”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全国军训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江西省文明单位
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
连续七年获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连续四年被评为“江西省平安校园”
“天宫开悟”航空航天科普精准教育扶贫项目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1]
校园一角(一)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 [1]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省级以上学科平台
机构名称
管理部门
“无损检测与光电传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国防科工委
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测试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高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
江西省经贸委、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
江西省经贸委、江西省教育厅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科技厅
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循环利用实验室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光电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西省发改委
南昌航空大学军民融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
江西省委宣传部
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与管理创新软科学基地
江西省工信厅
环鄱阳湖流域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公共艺术创新研究中心”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江西省文化厅
江西省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实验室
江西省发改委
江西省航空构件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西省发改委
江西省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无人飞行器设计与试验工程研究中心
江西省发改委
江西省微小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民用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航空材料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西省发改委
江西省航空构件成形与连接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智慧建筑工程研究中心
江西省发改委
创意产业校企协同设计中心
江西省工信委
江西省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科技厅
江西省飞行器设计与气动仿真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科技厅
资料来源: [22]注:以上名单不全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近年来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政府奖励40余项,其中一等奖17项;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1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航空学会等科技奖励130余项以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30余项、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608篇,出版论著170部,受理专利1796余件、授权1095余件,教材662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其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等3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在内的国家级社科项目20余项。承担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行业科技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00多项。 [1]
南昌航空大学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一览表
奖励名称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于开展百家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口译中的信息差及其调控策略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批评语篇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一元化户籍改革的社会政策协同机制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北洋时期抵押担保之习惯规则和制度建构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哈佛服务利润链理论及其隐义引申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网上支付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于文学本体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省域竞争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经典解释与文化创新——《公羊传》“以义解经”探微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江西省投资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
一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铜矿山酸性废水防治及铜资源回收技术与应用
三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选煤厂车间环境职业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
三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奖
飞行器轻合金构件低变形连接的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及应用
一等奖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高效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性能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布里渊散射激光雷达的物理基础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一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基于多层安全代理的集成访问控制系统
二等奖
江西省技术发明奖
桩土共同作用若干实现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基于图像图形的三维重建与识别理论和方法研究
二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市场拓展、报酬递增与区域分工--以“义乌商圈”为例的分析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特征与核心范畴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口译中的“变译”方略探析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试论农村纯女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公羊传》“以义解经”的特质发微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理念与公共行政范式的转变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法律要素分析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传承航空国防精神,营造独特与人氛围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江西城填化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舆论监督与社会进步: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研究
一等奖
200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
新化学生物传感介体及传感器、检测理论与分析方法
二等奖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轻武器弹药定型试验评估技术研究
三等奖
2009年度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
电磁参数测算及其多维数据场可视化算法的研究
三等奖
2009年度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
发射光谱层析技术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一等奖
艺术作品《藏情系列》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关注教育—大树篇》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小憩》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海滩七》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城市一角》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立式吸尘器》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防治H1N1》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喜悦的绽放》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运河博物馆设计》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二等奖
艺术作品《小憩》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一等奖
艺术作品《游离》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一等奖
艺术作品《寂静的草原》
第十三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
一等奖
200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中药沸腾造粒、片剂包衣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
三等奖
200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基于清洁生产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等奖
200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高温密栅云纹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二等奖
2008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多光谱发射计算机层析技术的研究
三等奖
200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高性能导电高分子的电化学合成及其表征
三等奖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热双金属温度补偿片稳定性工艺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盛安城市消防设备远程自动监控系统的开发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智能便携式多功能涡流检测仪的研制
三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基于软构件和Internet技术的集团企业设备供应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三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超薄高强热轧钢板开发及应用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搅拌摩擦焊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遗传算法优化设计神经网络的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
相约奥运(曲)
二等奖
国防科技进步奖
高温合金痕量元素PPB级分析及高温激光云纹测量技术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工业园区企业网络的共生模型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跨文化交际中言语信息差及其调控的研究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研究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
二等奖
江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正义追求
三等奖
江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高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
三等奖
资料来源: [2]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由图书馆分总馆、分馆和18个学院的专业分馆组成。截至2023年1月,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料224万册,中外文期刊343种,电子期刊22.95万种,电子图书273.1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60个,阅览位4570座。 [1]
2010年,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可为读者在更广泛的资源范围内提供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 [23]
  • 学术期刊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季刊;先后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同时还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07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全文收录,200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2007年进行的首次全省学报评估中,被评为“优良学报”。 [14]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的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综合刊物,设有政治、哲学、经济、管理、文学、史学、法律、教育等栏目;已被众多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收录,如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期刊电子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台湾华艺(airiti)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2015年3月,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15]
失效分析与预防》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南昌航空大学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办,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失效分析中心、中国航空学会失效分析专业分会承办的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技术刊物,主要刊登与失效分析与预防有关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权威的检索机构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统计源期刊,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台湾华艺数位等网络出版机构长期合作;在2010年江西省科技期刊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期刊”。 [16]
校园一角(二)

合作交流

播报
编辑
  • 校企地合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与航空、航发、商飞、航天、民航、通航等企事业单位和近40个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30%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各大民航、通航、商飞公司。 [1]
校园一角(三)
  •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互派与教师交流,其中,受国家留基委资助人数居全省前列。我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高校共同举办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5个,目前在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学分互认项目学生突破1600人。我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开设了航空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4个本科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机械、计算机、管理科学等多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现有来自摩洛哥、孟加拉、俄罗斯、土耳其、巴基斯坦等34个国家的留学生近300人。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生培养结构,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先后荣获江西省和全国来华留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
林荫大道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形象标识

  • 徽志
1、图案中心为三个飞行器,表示航空院校,有鲜明的航空特征。
2、三个飞行器表明了学校办学校、办学院、办大学的三次创业。
3、三个飞行器表明了学校“和谐共进”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南昌航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精神。
4、三个飞行器也寓意学校经历了湖北汉口、江西南昌上海路、红角洲前湖三个校区。
5、1952年为建校时间。外环上部为南昌航空大学中文名称,下部为英文全称。
6、图案简洁、明快、向上,有动感,并有层次,纪录了学校的发展轨迹,象征着学校的发展与腾飞。 [12]
徽志
  • 徽章
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研究生、本科生佩戴的徽章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
徽章
  •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名,左上角配有学校徽志,背景色为标准红,校徽图案除了其中的飞行器为蓝色外均为白色,文字为白色。 [11]
校旗
  • 吉祥物
南昌航空大学两个吉祥物名称为“南南”和“航航”,吉祥物的名称源于南昌航空大学的校名中的“南昌”和“航空”两个关键词。吉祥物头部的设计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校徽中心的三个飞行器,代表了学校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吉祥物设计,体现南昌航空大学的特质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的航空特色。
吉祥物“南南”是以歼-8Ⅱ飞机为设计原型,“南南”的翅膀分别以歼-8Ⅱ飞机的机翼作为参照;吉祥物服饰设计以机械零件与铆钉为元素;吉祥物身上的红、绿、蓝三色手环,分别代表全校教职工、研究生和本科生。
吉祥物“航航”是以强-5飞机为设计原型,“航航”的翅膀以强-5飞机的机翼作为参照;吉祥物服饰设计以机械零件与铆钉为元素;吉祥物身上的红、绿、蓝三色脚环,分别代表全校教职工、研究生和本科生。 [12]

精神文化

  • 校训
校训:日新自强,知行合一
“日新”之义最早出自《尚书》,《易经》亦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后来《大学》引用《尚书》之意明确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生之大德曰创。意即人道要跟着天道变,不断追求,逐渐接近事物的内在规律。学校亦然,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止于至善。“日新”即是要求受教育者有强烈之进取精神。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一直主张办教育要遵循“日新月异”的精神,并解释道:“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受教育者的时代使命,是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永攀高峰,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奋勇走在世界发展大潮的前沿,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而奋进。
“自强”一词出自《易经》,《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自强”既饱含内在涵养上的修身立德,又包含外在行为上的刚强自立;既是一种自我激励、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又是一种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时代精神。《怀南子•修务训》中说:“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自强”与“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航空精神是一致的,她告诫师生既要像浩瀚天宇那样刚健有力、运行不止,又要像大地那样广袤厚实而能承载包容万物,不断修身、学习、努力、创新,丰富自己。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提。他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致良知”,并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虽然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但其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知行合一”符合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模式。1952年1月,国家航空局在筹建全国航空学校时,对包括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在内的航空学校的办学方针确定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生产服务”。1954年开始,学校聘请了苏联专家,他们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进一步巩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渐建成了一个在全国颇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实习基地。199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专家组对学校“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随着学校工、理、文、管、经、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航空大学的初步形成,学校进一步理顺思路,确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要求遵循表里如一,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
  • 大学精神
校风:勤奋、文明、求实、创新
教风: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学风:勤奋好学、实事求是
昌航哲学:循规、重人、求实
昌航精神:团结自强、拼搏向上
昌航人价值观:奉献不为索取,奉献大于索取 [12]
  • 校歌
学校校歌为集体作词,志远、国立作曲的《南昌航空大学校歌》。 [11]
校歌
校歌
校歌

学校领导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常委、副校长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资料来源: [4] [27] [29]

历任领导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李士弼
党委书记
1978.09-1983.11
院长
1978.10-1980.12
院长
1980.07-1983.11
王景茂
党委书记
1983.11-1985.10
刘荣光
院长
1983.11-1991.10
李长喜
党委书记
1985.10-1990.09
黄懋衡
院长
1991.10-1993.02
陈立丰
院长
1993.02-1998.08
孙一先
党委书记
1990.09-2003.05
刘高航
院长
1998.08-2003.05
党委书记、院长
2003.06-2007.02
余欢
校长
2007.03-2015.07
傅克刚
党委书记
2012.07-2017.02
郭杰忠
党委书记
2017.02-2020.04
罗胜联
校长
2015.12-2022.05
罗嗣海
党委书记
2020.04-2023.03
资料来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