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 觀世音

目錄

— 觀音發源地 -古印度

二 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三 觀音名稱解讀

四 佛道兩教及民間的觀音信仰

五 觀音的經書

六 修行法門

七 觀音不同形相的故事
1. 送子觀音
2. 水月觀音
3. 白衣觀音
4. 魚籃觀音
5. 南海觀音
6. 千手千眼觀音
7. 妙善公主

八 為何戶戶觀世音?

九 信仰核心

附錄一 香港的觀音廟宇

附錄二 觀音開庫

附錄三 華人廟宇委員會簡介

相信大部分中國人對觀音菩薩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自古以來便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可見觀音信仰是如何深入中國民間。

觀音信仰其實並不局限於中國,在其他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等,觀音亦是一位深受民間敬奉的慈悲女神。在東南亞,如柬埔寨、緬甸、泰國等國家亦如是。也許觀音的尊號在每個地方不同,象徵意義也不一樣,但無改當地民間對觀音的尊崇。可以說,觀音的影響遍布了大半個亞洲,成為東方家喻戶曉的慈悲之神,而這個信仰的趨勢更因東西方近代的頻繁交流,開始在歐美為人所認識。

2014年10月,華人廟宇委員會(下稱「委員會」)舉辦了香港近年首個以觀音為主題的廟會。為與之配合,委員會出版了本書,以介紹有關觀音的資料,初版共印二萬多冊,以下為委員會編撰本書時的幾點基本方針:-

一、 本書以普羅大眾為對象,以觀音信仰的發展歷程及現今實況為主軸。 內容盡量精簡淺白、通俗易懂及避免太多宗教詞彙。
二、 本書字數約一萬五千,配以數十幀相片,版面簡約,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觀音信仰的來龍去脈。
三、 本書雖然不是以推廣信仰為目的,但仍希望讀者閱後,以觀音信仰所倡導的「慈、悲、喜、捨」作為人生座右銘,讓香港社會變得更和諧。
四、 佛教有漢傳、南傳和藏傳三大主流。由於本書是從觀音在中國流傳和演變的角度出發,故本書內容將不涉及南傳和藏傳的觀音信仰。

本書印刷精美,初版深受讀者喜愛,是次再版主要對部份圖文作出修訂,務求精益求精。再版書冊將於委員會首辦的廟宇文化節免費送贈讀者,亦同時上載到委員會網站供市民瀏覽,網址為www.ctc.org.hk。

書內部分的觀音像相片,分別由更好明天、勝景堂、志蓮淨苑、慈山寺、蓬瀛仙館、香港藝術館、鄺勝仕博士、藝術家楊惠姍女士及旅遊作家項明生先生免費提供,另香港佛教聯合會演慈法師亦就內容提供建議,謹此再三表示謝意。

華人廟宇委員會
二零一六年十月

一、觀音發源地 古印度

觀音信仰源於佛教。佛陀(釋迦牟尼)在公元前五世紀於古印度境內涅槃後,其弟子隨即組織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經典結集,結果成功將佛陀生前說過的教理和戒律有系統地組織起來流傳後世。然而,百餘年後,僧團又因對經義和律義持不同意見而分裂成兩大部派,之後兩百年間兩大部派內部又各自不斷分裂,此時期的佛教稱為部派佛教或小乘佛教。

在公元前一世紀,一個新的佛教分支興起,那就是大乘佛教。其教義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發心修行成佛,而在修行的過程中,除了自己覺悟(自覺)外,更應該幫助他人覺悟(覺他)。以教義而言,大乘不再局限於以個人解脫作為最終目標,而是對社會和眾生抱着更為積極和關懷的態度,其包容性更為廣大。

大乘佛教興起後與小乘佛教共存。小乘佛教往南方包括今日的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流播,稱為南傳佛教。而大乘佛教則經中亞向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發展,稱為漢傳佛教。

大乘興起之時,凡信奉大乘而修一切善行的教徒,均可稱為菩薩。凡夫因此也可以是菩薩,只不過他是站於菩薩修行的起點,與經歷劫修行、千錘百煉而達至十地(十地:「十地」是指菩薩道修行者在修行到高境界時的十個不同階段。根據《華嚴經》記載:「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為是地故,我如是說。何等為十? 一曰歡喜,二曰離垢,三曰明,四曰焰, 五曰難勝, 六曰現前, 七曰遠行, 八曰不動, 九曰善慧, 十曰法雲。」)境界的大菩薩,在層次上有很大差別。現今佛教眾多大菩薩之中,觀音菩薩便是其中的一位。

有關觀音菩薩在印度何時出現,至今仍然未有定論。若從考古證據推論,其時約為公元二世紀左右,應晚於大乘佛教興起的時間。在公元五世紀時,觀音是以阿彌陀佛兩旁的其中一位菩薩出現,另一位則是大勢至菩薩,在身份與形象上觀音都不突出。但到公元六世紀時,觀音開始以獨立神祇身份受到供奉。在印度,特別是西部的阿占塔(Ajanta)及埃洛拉(Ellora)石窟,現今仍存有大量觀音的雕塑及壁畫,當時印度觀音是以高貴王子的形態出現。

唐代玄奘法師在公元七世紀曾到古印度取經,他所口述並由弟子筆錄的《大唐西域記》,曾詳細記載當時古印度諸國人民對觀音禮拜的情況。

即使佛教在印度本土有過輝煌時期,可惜幾百年後,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逐漸被印度教替代,再加上伊斯蘭教勢力的不斷擴張,佛教在印度已開始衰落。公元一一九三年,突厥的伊斯蘭教大軍入侵,並將當時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及學術中心那爤陀寺,亦即是數世紀前玄奘法師在印度留學的地方徹底摧毀。對佛教來說,這更是致命的一擊,從此佛教在印度一闕不振而幾近絕迹。反而在印度以外的西藏、南洋及東亞諸國,佛教則繼續壯大,觀音信仰亦然。

二 、 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由公元二世紀起觀音開始為國人認識,至今經歷一千九百多年,就其信仰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作者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

起步期: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就整個魏晉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來說,這是觀音信仰的起步期。但到南北朝末期,觀音信仰在中國已經十分蓬勃,造像數目與佛陀基本上並駕齊驅。

觀音起初能為國人所認識,主要是透過翻譯為漢文的大乘佛經,包括《維摩詰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不過,這些經典對觀音着墨不多,要直至《妙法蓮華經》及《華嚴經》出現後,觀音才廣為國人所認識。

無可置疑,多部漢譯佛經的面世是這時期觀音信仰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同時還有其他因素存在,包括:

鼎盛期:唐朝(公元618-907年)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佛教得到國家的支持,加上玄奘三藏法師的個人才華,佛經的翻譯無論質與量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

觀音信仰在唐朝能更進一步深入民間,實有賴淨土宗的興起和密教(密教 :在公元六世紀時, 印度教日趨興盛, 佛教在潮流的影響下, 亦吸收了不少印度教的咒術、壇飾和儀軌。由於奉行新元素的佛教具有神秘色彩, 與傳統著重教義的佛教有別, 故後世稱此種佛教為密教 (Esoteric Buddhism),傳統的則稱之為顯教。密教在唐朝曾興盛一時,之後在中國一直低沉,反而傳入西藏後,因適應藏民信仰而最終導致有組織性的密宗建立。)經典的傳入。

淨土宗是佛教在中國東晉時繁衍的一個宗派,信徒只要誠心繫念阿彌陀佛的佛號,臨終時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其他菩薩便會帶領信徒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宗的主要翻譯經典:《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均有提及觀音。基於淨土宗修行方法十分方便和簡單,因而在唐代發展得十分迅速,觀音因淨土經書的廣泛流傳而更廣為人知。

大約在唐初,佛教其中的一派密教亦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與密教有關的梵文典籍亦陸續被翻譯為漢文,這些典籍之中,很多亦與觀音有關。密教不止豐富了觀音信仰的內容,部分修持者更透過密教的咒語及修行方法消災解難,令密教在當時社會各階層都受到歡迎,觀音信仰因而更加蓬勃。受到密教的影響,傳統觀音的形相出現變化,千手千眼和十一首的觀音形相相繼在中國出現。

演變期:唐以後迄今(公元907- )

在唐朝之前,觀音在印度是屬於男性神祇,如在《華嚴經》中,觀音便被稱為「勇猛丈夫觀自在」。但從宋朝開始,觀音信仰在中國開始了本土化、女性化及形相多元化的漫長歷程。這千年以上的演變期僅是一個簡單概括,實際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變化重點,且變化一般經歷漫長歲月,時間上難以精確界定。

在北宋時,由於香山寺妙善公主的故事廣為流傳,農曆二月十九日在民間遂成為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日為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為觀音捨身出家日。雖然這幾個日子都沒有佛典作為根據,但佛道兩教和民間信仰的信徒都能接受,在約定俗成的情況下,遂成為全國性的觀音誕期。在今天的華南一帶,包括香港和澳門,更加入農曆十一月十九日為「入海成水神」日及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為「觀音開庫」日。

根據《華嚴經》所述,觀音聖地為補怛洛迦(梵文:Potalaka),本位於印度最南端的莫科林岬角(Cape Mocorin)。在五代期間,有日本僧人慧鍔(慧鍔:慧鍔於五代來中國的說法, 應出自元代盛熙明所述的《補陀洛迦山傳》, 此書是普陀山的第一本山志。但近代學者卻有不同說法, 認為慧鍔到中國的時期應在晚唐。)從山西五台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準備帶返本國。當船駛到浙江杭州灣舟山群島附近的梅岑山時,船隻被狂風巨浪所擋,三日三夜不能前行。慧鍔因而覺知是觀音不肯前往日本的啓示,乃改變初衷帶着觀音像登岸。之後在當地漁民的協助下,興建了「不肯去觀音院」,梅岑山的觀音道場就此開基。此山後改名為普陀山,從此中國有了本土的觀音道場。在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普陀山被宋寧宗頒詔欽定為天下供奉觀音的道場。

到明朝時,萬曆帝因其亡母關係而指定普陀山為觀音聖地。自此,普陀山與其他佛教聖地,即文殊菩薩的五台山、普賢菩薩的峨嵋山,及地藏菩薩的九華山,成為佛教四大名山。至今每當普陀山舉辦盛大法會時,各地朝聖信眾多達百萬,香火鼎盛。

在中國,除了浙江普陀山外,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也是觀音的殊勝道場。「布達拉」的得名也是從梵文「補怛洛迦」而來。藏民相信,世界是一朵蓮花,西藏拉薩就是蓮花的中心,是觀音的淨土,由於達賴是觀音化身,所以其居所便名為布達拉宮。

至於觀音為何被視為女神,這與有關觀音的靈驗故事及歷代的文學創作,如寶卷(中國式的說唱文學)、小說、戲劇有很大關連,箇中內容都是將觀音塑造為面相莊嚴、慈祥而美麗的女性。由於年代久遠,觀音女性形相早已深入中國民間,現今鮮有人知道觀音形相開始時本是男相。受到中國的影響,日本和韓國的觀音亦是以女性形相為主。

除性別之外,觀音形相在此期間亦產生極大變化,在背景、法器、服飾方面與當初傳入中國時已有很大差別。現時中國的觀音形相很多,較為人熟悉的有送子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魚籃觀音、南海觀音及千手千眼觀音等。這些觀音形相都源於中國本土,且明顯女性化,觀音發源地印度並無這些觀音的形相。

三、觀音名稱解讀

觀音,梵文為Avalokiteśvara,音譯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 ,意譯成漢文時有兩個主流譯法,一是南北朝姚秦鳩摩羅什的譯法,即觀世音,採用此譯名的佛經有《妙法蓮華經》等;一是唐代玄奘的譯法,即觀自在,採用此譯名的佛經有《心經》等。兩個譯法皆有譯者原因所在。

觀音在不同佛經中亦有其他稱號,包括正法明如來、圓通大士、施無畏者、蓮花手等,但在眾多稱號之中,以觀世音和觀自在最為普遍。

到了唐朝,由於唐太宗的姓名為李世民,為了避諱直接稱呼皇帝的名字,觀世音的「世」字往往被略去而簡稱觀音,長期以來成為民間習慣,觀世音因而也被稱為觀音。

根據《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渡苦難眾生,只要眾生專心稱其名號,觀世音菩薩便會在聽聞聲音後為其解除苦難,這正是觀世音此稱號背後的意義。

此外,經文中的「觀其音聲」,亦帶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觀」本來是眼而非耳的功能,為甚麼是「觀」而不是「聽」其音聲呢? 據說有兩個原因:

一、相比之下,「聽」的功能比「視」更為廣闊。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東西,當被蒙閉了,或在背後的,或在頭上的,眼就看不到了。耳就沒有這空間上的限制,四方八面的聲音均可聽到,代表觀音能同時接收世間不同的求助聲音而不受阻隔。

二、觀音擁有六根圓通的能力。人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每根各有其功能,例如眼是掌管視力,故不能聽到聲音。六根圓通,就是每根同時擁有其他根的功能。由於觀音已達六根圓通的境界,故觀音可以用耳去觀察世間的音聲。

四、佛道兩教及民間的觀音信仰

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相信觀音應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菩薩,位列大菩薩之首,地位僅次於佛陀,故差不多所有佛教的寺院與庵堂都會供奉觀音,在香港也不例外。

除了佛教之外,很多道教信仰的場所和大部分屬於民間信仰的廟宇也有供奉觀音。有很多人都覺得奇怪,觀音既然是佛教的菩薩,為何又會出現在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場所呢?

道教教義雖與佛教有別,但觀音是慈悲化身,故道教對觀音並不排斥,加上兩教經過千多年來的互相影響,道教逐漸也接受了觀音,因而部分道教宮觀壇堂亦有供奉,一般稱之為慈航道人、慈航大士或觀音大士。名稱雖然有別,但聖像外形與佛教的觀音相近。

社會上屬於民間信仰的廟宇也常見供奉觀音,這些廟宇與傳統佛道宗教場所有頗多不同之處,包括:

從宗教的角度看,這類民間廟宇在組織上可能比較鬆散,但最大好處是普羅大眾均可經常接觸。除了能夠長期滿足善信在信仰上的需要外,更有教化地方的作用,填補了佛道場所於數量和地理位置上的不足。

由於觀音信仰在中國早已根深蒂固,千百年來深入社會各階層,故現今一般廟宇都會供奉觀音。若廟宇是以觀音為主神,多稱為觀音廟、蓮花宮或水月宮,不過廟內亦會供奉其他神祇,目的是使善信有更多選擇。同樣道理,以其他神祇為主神的廟宇亦會同時安奉觀音。這長期以來的民間習慣,遂使觀音聖像在大部分廟宇中出現,成為民間信仰一個不可或缺的神祇。

五、觀音的經書

中國最早出現有關觀音的經書,是東漢末年由西域僧人支曜所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此經乃史上首次提到「觀音」的名號。隨着介紹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的《無量壽經》 與 《觀無量壽經》被譯為漢文,觀音開始被國人所認識,這趨勢因漢文翻譯的佛典愈來愈多而益發明顯。

經過一千九百多年後,現存有關觀音的佛經很多,來源和體系十分龐雜,有梵文典籍作依據的已經超過八十本,當中還未包括觀音偽經在內。這些觀音偽經,特點是屬於中國本土創作,經中人物和地點都在中國,即使冠上觀音之名,其實與梵文典籍沒有任何關連。現今較為有名的觀音偽經應是七世紀時的《高王觀音經》。雖然這些觀音偽經不是正宗佛典,但由於內容也頗吸引,成為了觀音信仰本土化的一個重要媒介。

由於有關觀音的佛典經書很多,在此簡介三本較為人所熟悉的: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

佛陀誕生於公元前六世紀,從三十一歲得道後至八十歲涅槃的四十九年時間,都是在古印度境內弘揚教義,期間不同時段有不同重點。到了後期,佛陀則以講授日後傳世的《法華經》內容為主。從佛教整體教理來說,亦以此經最為深奧,說得上是包含各種真理,後來中國「天台宗」幾部經論巨著均以其為根據,可見此經的地位何其重要。

《法華經》史上六次被翻譯為漢文,首次為竺法護於西晉太康七年(公元286年)翻譯,經中觀世音被稱為「光世音」,但此經得以盛行,還是由佛經大翻譯家鳩摩羅什重新翻譯後開始。

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人,自幼聰敏過人,本來是應前秦苻堅之請前往長安翻譯梵文佛經,但淝水一戰後,前秦滅亡。十多年後,代之而興起的姚秦國王姚興派兵護送鳩摩羅什到長安,並讓他主持龐大的佛典翻譯工作,其中包括《法華經》在內。當時參與翻譯的人數動輒上千,若非姚秦全國傾力支持,這個艱巨的計劃根本難以進行。

由於鳩摩羅什的譯文顯淺易明,故面世後即廣為流傳。現今社會所流行的《法華經》,屬經過隋唐後世修正過的版本。此經現今流行版本共有二十八品,其中第二十五品名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主要介紹觀世音得名的由來,如何以其神力應化世間及善信誦念此品的好處。由於〈普門品〉在南北朝時日益盛行,故信眾往往從《法華經》中將其抽出而獨立成經,亦即今天人們所稱的《觀音經》。

〈普門品〉對中國觀音信仰的傳播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由於《法華經》這一品對觀音信仰進行了完整的表述,解釋為何觀音會聞聲救苦,因而成為後世中國觀音信仰最基本的信念依據。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此經在歷史上曾三次被翻譯為漢文,經中述及善財童子曾經到過觀音的道場求法。根據經中〈入法界品〉所述,觀音住處泉流縈映,香草柔軟,滿眼盡是翠綠峰巒及幽深岩洞,此處所敘述的觀音道場正是印度的補怛洛迦山。即使後來佛教在印度衰落,但之後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被國人認定為觀音的殊勝道場。因此,除了在印度之外,觀音的道場在中國亦存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現今最流行的版本為玄奘法師所譯,經中觀世音菩薩被譯為觀自在菩薩。與〈普門品〉一樣,《心經》是觀音信仰流傳最普及,同時亦是感應最強的經典。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但已概括大乘般若經六百卷中的精華,全經主要闡述如何觀察我們的心念而取得「空」的智慧。

六、修行法門

信仰觀音的好處,是其修行法門簡單,每個人均可依其需要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以下是較為普遍的幾種:

念佛•也就是經常持念觀音名號,即「觀世音菩薩」或「喃嘸觀世音菩薩」,最好每日定時持念,亦可因應需要而隨時誦念,是一個十分簡單及方便的法門。念時的竅妙在於專心一意,雜念和煩惱便會慢慢消除。

誦經•主要誦讀〈普門品〉、《心經》等不同經典。

持咒•咒語又名「陀羅尼」,意謂真言(真言: 根據《佛光大辭典》〈真言〉條的解釋:「梵語mantra。音譯曼怛羅、曼荼羅。又作陀羅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語、密號。即真實而無虛假之語言之意。」)或總持,即一句咒語便可包括一切真義。由於咒語是由梵文音譯,故不一定要求持咒者明白其意義,只要念時誠心便可。

現今流行與觀音有關的咒有三種:一是〈大悲咒〉,此咒是觀音為渡眾生而設定的咒語,彰顯了觀音的大悲願力;二是僅有六個字的〈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口爾」吽」 ,是阿彌陀佛讚美觀音之語,意謂皈於蓮花上的寶珠;三是〈白衣大士神咒〉,由於其出處未明,故只在民間流行。

大悲懺法會•大悲懺是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禮大師以大悲咒為藍本制定而成。香港現今許多寺院都定期舉行大悲懺法會,目的是在莊嚴的氣氛中,透過大眾共修之力,使參與者懺悔過往所犯之身、口、意三業而不再重犯,達到消災和洗滌煩惱的目的。

上述觀音信仰的修行法門,在現今漢傳佛教廣為流行。至於藏傳密宗,則另有不同的觀音信仰和修持方法,不在此書介紹範圍之內。

七、觀音不同形相的故事

在〈普門品〉中,觀音被描述成可以因應娑婆世界眾生的需要而能以三十三相出現,甚至包括兇猛的形相。早期由古印度傳至中國的觀音像,一般都是手持蓮花的男性,稱為蓮花手觀音。然而,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下,千百年來,觀音形相在中國最終以慈悲女神為主流,反映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如何融合外來文化,及在造像上的開放態度。

在現今芸芸眾多的觀音形相造像中,以下列幾種最為普遍:

1 送子觀音

此觀音形相是抱着嬰兒或有小孩在旁,其來源與〈普門品〉內二求願有直接關連。

根據〈普門品〉所述,觀音菩薩除可為眾生解決七難(火、水、羅剎(羅剎:《法華經》原文對第三難的記載為:「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故敘事上雖然先受風災所害,但要藉着觀音之力解脫的卻是羅剎之難。)、刀、鬼、囚、賊)和三毒(貪、瞋、癡)外,更可滿足人們冀求子女的慾望,即所謂二求願。經中就如此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就中國古代社會的結構來說,婦女無疑是受壓迫的一群。自幼受教育不多,年輕嫁入夫家後還要寄望生兒育女,且最好是男丁,否則在夫家的地位不保,可見當時婦女的心理壓力有多大。觀音二求願的承諾,正可為女性提供最實際的心靈撫慰和解決辦法。

由於生兒育女從來是女性普遍的願望,是以今天到廟宇祈求觀音送子的婦女還是多得很。觀音雖然在佛教中不是最高的神,但祂的送子承諾,相信使觀音在中國的影響比佛祖還要大,女性的支持實在是一個重要因素!

2 水月觀音

一如其名,水月觀音的形相與水和月都有關係。唐朝時的水月觀音一般都是如意坐姿,姿態嫻雅,背景是月亮、水和雲,腳踏蓮花,右手結印,寶冠內有一小佛像。相信整個背景是根據《華嚴經》描繪觀音住處而創作。

在唐朝公元八世紀左右,水月觀音已經開始流行。但之後由於缺乏民間文學,如妙善公主的《香山寶卷》等作為傳播媒介,是以在眾多觀音形相當中,其普及程度顯然有所不及。

3 白衣觀音

白衣觀音的典型特徵,在於其穿了一襲白衣長袍。根據學者考據,白衣觀音的概念最初是經由密宗經典傳到中國,從公元八世紀開始盛行。後來加上當時民間的創意,遂打造成為地道的中國觀音。從觀音不同形相的脈絡來看,白衣觀音應出現在水月觀音之後,其後觀音形相經常出現兩者的混合體。現存歷史較為久遠的白衣觀音石刻像,目前有位於重慶大足石刻及杭州西湖煙霞洞,建造時間約在公元十世紀。

白衣觀音也許是國人心目中最慈悲、最聖潔的女神。在明代,文人和婦女會將白衣觀音當作是送子娘娘,至清代白衣觀音更是民間最受人歡迎的觀音形象。

4 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背後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原版本是公元九世紀初唐憲宗時鎖骨菩薩馬郎婦的故事。經過幾百年的傳頌,到明朝演變為魚籃觀音的故事,最終由文人撰寫成為《魚籃寶卷》。

寶卷故事的內容是說宋代江蘇沿海有一條名為金沙灘的村莊,村民無惡不作,最後玉皇大帝決定要以海水淹沒整個村莊作為懲罰。觀音是當時的南海教主,為了拯救村民,遂向玉皇大帝求情自願下凡渡化。

一日,觀音化身成為一個賣魚女,提着魚籃到金沙灘賣魚,當時所有村民都被這賣魚女的絕色所吸引而希望娶得這位姑娘。賣魚女告訴他們,她只會嫁給一個能背誦《法華經》的人,而魚籃中正藏有一本《法華經》。村中男子知道賣魚女這個擇偶條件後,都盡力背誦《法華經》,最後賣魚女選擇了背經最熟的馬郎為夫婿。沒想到婚禮當日賣魚女生病死去,死前告訴馬郎其真實身份,並告誡全村人應繼續持誦《法華經》及吃素行善。

幾年後,有一僧人來到金沙灘。他告訴馬郎,賣魚女是觀音的化身,所以身體不會腐爛而且呈現為金身。當馬郎打開墳墓時,死去的賣魚女身體果然是金色的。更不可思議的是,賣魚女在眾人面前復活,並手提魚籃升天而去,而僧人亦冉冉升天,最後兩者融合為一,現出觀音形相端坐雲上。觀音隨即開示眾人,告之其兩次下凡皆是為了拯救村民免於災難。聽了這話後,所有村民都深感悔疚,並發願從此以後遵從觀音的教誨。

在文人的創作下,《魚籃寶卷》的故事感動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使得魚籃觀音從眾多觀音形相之中脫穎而出,廣為人知。

5 南海觀音

當南海普陀山逐漸成為全國觀音聖地時,南海觀音的形相隨之而生,成為普陀山觀音聖像的代表。基本上,此形相匯集了水月觀音和白衣觀音的特點,包括手持柳枝、淨瓶,坐於海邊岩石上,身後則為竹林和滿月。不同之處,在於加上了善財童子、小龍女和白鸚鵡三個新的元素,或乘風破浪站在大海鰲頭之上。

到十六世紀時,由於文學著作《南海觀音全傳》在民間盛行,加上《西遊記》中所描繪救苦救難的觀音就是南海觀音,南海觀音形相因而更加普及。

6 千手千眼觀音

觀音為何會有千手千眼?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下稱《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就曾經有解釋過。當觀音從千光王靜住如來聽完大悲心陀羅尼後,生歡喜心而發誓說:若是我能如願利益安樂一切眾生,那就讓我身體生出千手千眼。發誓剛完,觀音身體果然生出千手千眼,眾佛光芒因而全都照在觀音身上和十方無邊世界。

在諸多觀音的形相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千手千眼觀音,此觀音形相現今普遍流行於西藏,中國、日本和韓國。千手象徵觀音的大悲願力,即使全世界的人同一時間祈求觀音,祂也可以同時以不同方式接觸和救渡眾人;千眼象徵觀音的無限智慧,能夠同時知道眾生的需要。

7 妙善公主

觀音信仰傳到中國後,往往與民間文化結合而締造出不少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千手千眼觀音與妙善公主的結合。

相傳古時有一個國王名妙莊,共有三位公主,其中兩位長大後按父王意旨出嫁,惟三公主妙善決心修行而不嫁,最後被國王貶為庶民並到香山寺修行。後來妙莊國王得重病,久治不癒,於是求教於老和尚。老和尚告訴國王,只有以親屬的手和眼為藥方可治癒。但大公主及二公主都不肯救父。於是老和尚建議國王派使臣到香山寺去求助。當使臣抵達香山寺,妙善公主立即把雙手和雙眼割下來,交給使臣為國王治病。國王痊癒之後,到香山寺拜謝才發現無手無眼的三女兒,於是請求上天賜回手眼。上天被妙善的孝行感動,賜以千手千眼,此乃千手千眼觀音的另一個故事。

約在十二世紀的北宋,在河南汝州香山寺就有一塊石碑刻上關於妙善公主的故事。其後一位被朝廷貶守於當地的翰林學士蔣之奇,偶爾到香山寺一遊而得悉此故事。當他上任杭州知府時,在當地天竺寺為此故事立碑,遂使妙善公主的故事在民間流行起來。

妙善公主的故事為以後幾百年的觀音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故事大綱,遂有《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香山記》等文學著作出現,使觀音信仰在全國更為普及。

八、為何戶戶觀世音?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傳統說法,反映了近兩千年來我國民間供奉觀音菩薩的盛況及其在信眾中的深遠影響。觀音像相信是中國有史以來當之無愧最受歡迎的神像,其原因可歸納如下:

救苦救難急人之所需

觀音信仰以慈悲為主,並強調對世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苦難能及時解救,因而世俗眾生在遭逢災難時,只要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救助。這符合了中國人信仰習俗的一個重要特點:擺脫現實危難是當務之急,至於死後的解脫,是其次的考慮。

觀音傳入中國之時,正值南北朝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大時代。人們面對頻繁的天災人禍無能為力,期盼救助和撫慰。觀音這位大慈大悲、法力無邊,能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大菩薩,正好滿足民眾心靈的需求,凸顯觀音與其他神祇不同之處,為觀音信仰後來的發展定下了基本方向。

滿足世人的合理祈願

觀音菩薩不僅能救苦救難,而且能滿足人們的種種合理祈願,包括健康、財富、官職、智慧、學業、姻緣、兒女等,人們都可通過禮拜供奉觀音菩薩而得到滿足。那些飽受命運作弄、深感無奈的世人,特別是祈求生兒育女的婦女,對觀音菩薩就更加崇敬了。

靈迹使信眾更加虔誠

佛教的菩薩很多,唯獨是觀音人所皆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觀音顯靈事迹不斷。

觀音信仰在公元約二世紀在中國萌芽後,有關觀音顯靈的事迹接連出現,連正史都有記載。如北魏時盧值得觀音顯靈而不至被殺,另《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亦撰寫過名為《宣驗記》的著作,內裏亦記錄了有關觀音顯靈的事迹。公元十一世紀宋神宗時侍郎邊之白,他因公務在旅途中暑而夢見白衣觀音拿水從他的頭頂灑下,之後隨即康復。為了感謝觀音,他遂寫了《觀音感應集》四卷流傳後世。

至於因觀音顯靈獲救而較為人所熟悉的歷史人物,則有以下兩個例子。一例是東晉時的法顯法師。他在六十多歲高齡時前往古印度取經,較唐朝的玄奘法師早了二百年。在幾經艱辛後,最終成功取經回國。回程在海上突遇大風大浪,自以為必死無疑,後持念觀音菩薩名號而終能安然無恙。另一例是唐朝的玄奘法師,他二十六歲時前往印度取經,途中所遇困難及兇險不輟,多次在危難時誠心祈求觀音庇護。就是這個信念,使他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最終在十七年後滿載經書回國。玄奘持念觀音名號而最終得以度過難關,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便有詳細記載。

現代例子則有台灣的星雲大師。他在九歲時曾經遇溺,在朦朧中彷彿有一位白衣人飄然而至,托住了他送回岸上。這件事成了他日後出家弘教的因緣。

多姿多采的造像藝術

由於觀音靈驗的事迹很多,為表達對觀音的虔誠信仰,觀音像的需求便應運而生。基於每人對觀音訴求不一,不同形式、形相和材料的觀音造像便應運而生,用途亦十分廣泛,可以為聖物、飾物,也可以為藝術品。個別地方更因長期生產某類型觀音像而成為地方特色,如福建德化更以白瓷觀音像為最著名。以觀音為主題作畫,再於畫上書寫《心經》全文,更是歷來許多文人雅士的風尚,亦是收藏家熱愛的藏品。若就造像的創意及多元用途來說,其他神祇難與觀音相比。

此外,觀音造像最特別之處,就是如何表達其慈悲面相而令善信感受得到,從而達到撫慰眾生心靈之目的,這正是傳統上觀音造像最成功的地方。由於觀音信仰自唐朝以來已經深入民間,觀音像的整體藝術水平因前人經驗的累積而不斷提升。現今一尊從佛具店請來的普通觀音像,其觀賞價值往往也可以很高。當一尊觀音像放在客廳,即使沒有經過開光成為聖物,但它和藹的笑容和慈祥的目光,就如同家中母親一樣,慈視家中每位成員,為家庭帶來祥和的氣氛。當神像能帶來這樣的和諧效果,相信任何家庭都會歡迎。

觀音信仰並無强迫性

對許多觀音的信徒而言,他們只知觀音是慈悲女神,談不上對觀音有甚麼認識。但只要誠心向觀音祈求,即使是這樣的信仰心態,觀音也從不捨棄這些有需要的眾生,更不要求回報,做到「千處祈求千處應」,這都是源於觀音對眾生無私的承諾。

由於信奉觀音從來只需誠心便可,並不帶有强迫性,很多人對觀音都有一份親切感,均樂意供奉其像以作為家中的守護神!

九、信仰核心

觀音的信仰核心,可以概括為「慈悲、智慧」四個字,其信仰背後的理念與大乘佛教教義有密切關係。

大乘之所以興起,主要是其教義不着重於個人的解脫,而是追隨佛陀作為學習榜樣,除發願追求人生最高覺悟之外,更要幫助他人覺悟,自利之外,更要利他。大乘的修行方法,即「六波羅蜜多」,就是圍繞着這個基本理念而成。

波羅蜜多,為梵文Pāramitā的音譯,意譯則為到達彼岸的意思。六波羅蜜多,也即是六種脫離人生苦海而可到達彼岸的修行方法。六者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概括而言為慈悲與智慧。這解釋觀音信仰中慈悲為何這樣重要,而慈悲在演繹時一般可再擴大為慈、悲、喜、捨等基本理念,佛教稱為四無量心,即四種可不斷發展而無止境的良好心態。

慈悲兩個字經常共用,但這兩個字其實有不同意義。慈是予樂,即是給予眾生快樂;悲是拔苦,即為眾生拔除痛苦。

喜,就是歡喜心。任何人當發慈悲心的時候,應有着發自內在的歡喜心而無絲毫勉强的感覺,若人布施時又同時感到不願意,那是還未達到喜的要求。

捨,就是要有不求回報的心。這比發慈悲心而不感覺勉强更為重要。也許很多人布施時確有歡喜心,但同時卻又希望別人知道他的善行,甚至愈多人知愈好,這樣就不算是捨的境界,也不是真正的善行。因為他所付出的,附帶着某種回報的冀望。真正的捨,就像陽光普照大地,對其受施惠的一切眾生不會要求絲毫回報。

觀音的慈、悲、喜、捨,不會因人而異。不論任何種族、宗教、時間、地點、場合,只要一心稱念觀音名號,觀音便會聽到他的所求而聞聲救苦,更不要求回報。事實上,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說,觀音本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在經久遠劫後已經成佛。但在大慈悲心的驅使下倒駕慈航,在娑婆世界再做菩薩,隨緣普渡眾生。基於觀音對眾生的慈悲心,眾生才會得到觀音的濟渡,正是觀音最偉大之處。

然而,觀音並不止於給予眾生現實利益,而是通過肉體救贖和物質滿足,最終使眾生超越物質樊籬而對人生獲得徹底覺悟。因此觀音的另一個核心信仰,就是要追求無上的人生智慧,這亦是《心經》的主題所在。

附錄一、香港的觀音廟宇

觀音慈悲為懷的精神歷來備受尊崇,本港立廟奉祀觀音的更是多不勝數。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的二十四間廟宇中,主祀觀音有「大坑蓮花宮」、「紅磡觀音廟」及「鴨脷洲水月宮」,三所廟宇均聖迹遠播,深受善信支持,委員會其餘二十多所廟宇大部分亦有配祀觀音。

一、大坑蓮花宮

地址: 香港銅鑼灣大坑蓮花街
開放時間: 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
交通: 港鐵天后站B出口,沿銅鑼灣道直行約五分鐘,再轉入蓮花宮西街。城巴5、5X、19P ,新巴81, 過海巴士914等。

大坑蓮花宮位處銅鑼灣大坑區,於同治二年(1863)前後建成,獲列為法定古蹟。據說觀音大士曾於廟內蓮花石上顯聖,村民為了紀念此事立廟奉祀。另有考證指華南地區當時正值太平天國之亂,廣東一帶深受戰禍影響,居民逃難到香港,當中聚於大坑者眾,父老為安定民心,於是建廟奉祀觀音大士。

蓮花宮建於當年的大坑村附近,前臨銅鑼灣海邊,後枕蓮花宮山。在經歷不斷的填海工程後,致令該廟今日坐落於群廈之中。廟前陽台兩邊牆上的對聯所書「開窗臨海面、閉月到籠州」及「遠看山色秀、近聽水聲清」,讓人不難想像立廟之時,附近的山青水秀與近岸風貌。

該廟當年建於淺灘的巨石上,為避免潮水湧入,所以基座較其他廟宇為高,以多條高高的石柱支撐,並有圓拱相連。傳說當年如有潮水湧至廟下,蓮花宮便仿如水中蓮花,蓮花乃觀音的象徵,今日廟前淺灘雖被填平,市民仍可於廟內見到巨石的輪廓。蓮花宮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廟門設於左右兩側,雖可歸類為兩進式建築,然而它的兩進卻與傳統風格截然不同,可說是全港獨一無二。前部為寶塔狀之半八角形般的建築,上設小陽台及西洋風格的欄杆,天花刻有祥雲與金龍,後者神態活靈活現,似是呼應每年於廟內進行點睛之火龍。於2011年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坑舞火龍,每年均於廟內拜神及點睛。至於後部之長方形建築,則與傳統廟宇類近,廟頂脊飾有寶珠、鰲魚及獅子等。

廟殿依蓮花石而建,分成上下兩層,下層有石製神樓供奉觀音,上層建有太歲殿及木製觀音神樓,觀音像造型古樸,神態慈祥。兩個樓層之間的平台設有韋馱殿,蓮花石亦位於此處。正殿有立於道光與同治年間、雕工細緻的供台、神壇與銅鐘及宣統年間的彩門。

廟宇內外均有多處做工細緻、活靈活現的雕刻。每年農曆正月廿六的觀音開庫,更吸引近萬名善信參與,輪候隊伍延伸至蓮花宮東西街,場面非常熱鬧。附近街道諸如蓮花宮東街、蓮花宮西街、蓮花街及蓮花宮公園等,均依蓮花宮命名。

二、紅磡觀音廟

地址:九龍紅磡差館里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四十五分
交通:多條九巴及過海巴士線均途經附近區域。港鐵何文田站B1出口經行人天橋往觀音街,全程約10分鐘

紅磡觀音廟位處差館里,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由附近三約(紅磡約、鶴園角約和土瓜灣約)居民籌建,建廟時背山面海。傳說指廟宇位處龍脈,乃由山透海之地,風水極佳。本廟曾多次重修,包括光緒十五年(1889)及宣統二年(1910)。

本廟為二進式結構,常見於香港及嶺南一帶,廟頂瓦脊上豐富多姿的石灣陶塑立於宣統元年(1909),極具欣賞價值。廟門外左右各有鼓台,中間的天井改建成香亭。

廟內觀音像造型古樸雅致,廟內陳列多幅由善信所贈以答謝觀音庇佑的對聯及牌匾,銅鐘則為立廟時所造,已有百多年歷史。正殿右側存放着二十世紀初由善信所贈,刻工細緻的觀音鑾輿、銅扇及八寶。

據稱在1909 年,政府擬開闢貫通紅磡的道路,工人在掘地的時候,忽然有紅色水柱射出,工人謠傳是掘傷龍脈,不敢繼續施工。雖然驗出水的顏色是因地下水銀與琉璜造成,但因工人猶有餘悸,於是集資重修觀音廟,希望得觀音庇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炸彈落於紅磡區,廟側屋宇蕩然無存,惟觀音廟屹立如故,匿藏於廟內的人士安然無恙,居民均認為是觀音顯靈庇佑的緣故。該廟香火鼎盛,當中以農曆正月廿六日的觀音開庫為最,每年均吸引大批善信到廟借庫。除觀音外,本廟亦供奉太歲等神祇。

三 鴨脷洲水月宮(觀音廟)

地址:鴨脷洲大街風之塔公園露天劇場旁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
交通:港鐵利東站A1出口,往風之塔公園方向步行約10分鐘;或香港仔搭乘往鴨脷洲街渡,上岸後右轉;或分別於香港仔或銅鑼灣乘搭27或36X往鴨脷洲之專線小巴於利民道下車

鴨脷洲水月宮前臨風之塔公園,面向避風塘,綠樹懷抱,背靠石山,廟內陳設簡潔。本廟建廟年份已不可考,相信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前後,廟內「水月宮」的石匾及重修碑記均刻於光緒十七年(1891)。雕工細緻的彩門為善信於宣統三年(1911)年所贈。除觀音外,該廟亦供奉關帝、天后、濟公及黃大仙等。

四、委員會轄下其他配祀觀音的廟宇

香港島:
灣仔北帝廟 黃泥涌譚公天后廟 香港仔天后廟 鴨脷洲洪聖廟
筲箕灣天后廟 筲箕灣城隍廟 亞公岩玉皇宮殿

九龍:
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 深水埗關帝廟 深水埗天后廟 九龍城侯王古廟
茶果嶺天后廟 土瓜灣天后廟 鶴園角北帝古廟

新界及離島:
長洲玉虛宮 長洲洪聖古廟 大澳楊侯古廟 坪洲天后廟

參考書籍
參考書目眾多未能盡錄,僅列出部份,如有遺漏,敬請見諒:
《觀音小百科》 顏素慧編 橡樹林文化出版 二零零一
《走向正觀音》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二零零五
《全像觀音》 馬書田著 江西美術出版社 二零零六
《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 星雲大師著 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
《佛教大辭典》 任繼愈主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 二零零二
《絕說妙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 二零零二
《經王法華經》 一行禪師著 方怡蓉譯 橡實文化 二零零七

附錄二、觀音開庫

今天香港、澳門及華南一帶的觀音廟,多於農曆正月廿六日舉行「觀音開庫」活動。雖說「觀音開庫」的來源眾說紛紜,但大都圍繞着觀音救濟貧困。

傳說天上的五百羅漢為了考驗觀音大士的能耐,於是到凡間變成僧人模樣,在觀音廟向觀音大士討糧。觀音大士見狀後,本着慈悲之心,大開倉庫,不單提供齋菜予這批僧人,更把糧食贈予附近百姓,這天正是正月廿六日!也有傳說指當年因旱災失收,人們於新年後都斷糧了。村民正當徬徨之際,幸好在正月廿六日,有姑娘逐家逐戶派贈錢糧。派贈完畢,姑娘合什微笑,再現出觀音菩薩本相。此時,村民方知道是觀音下凡救民。為了感謝觀音菩薩,村民便把該日定為觀音開庫日,以作紀念。

時至今日,善信仍會按傳統於正月廿六日子時,攜帶香燭及衣寶,先向觀音上香祈福參拜,再向觀音誠心許願,往後便會取得「借庫利是」及福物。近年借庫利是的銀碼,由六百萬元至十億元不等。舉辦「觀音開庫」的廟宇,以九龍紅磡觀音廟及銅鑼灣大坑蓮花宮最為著名,每年均吸引到成千上萬的善信蒞臨。

附錄三、華人廟宇委員會簡介

華人廟宇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是根據香港法例第153 章《華人廟宇條例》於1928 年成立的法定機構。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管理轄下24間廟宇,當中4所獲列為法定古蹟:大坑蓮花宮,鴨脷洲洪聖古廟、大澳侯王廟及九龍城侯王古廟;另有4所為一級歷史建築。為大眾所熟悉的有沙田車公廟、紅磡觀音廟等。

委員會收入首要用於維修轄下廟宇及舉辦傳統儀式,盈餘則可撥入委員會所管理的「華人慈善基金」。該基金除支付委員會日常行政支出外,每年均撥款予民政事務總署轄下的「緊急援助基金」向本港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協助,基金同時亦提供撥款予其他慈善機構。委員會的當然主席為民政事務局局長,現時成員包括7名由政府委任的委員及多名增補委員。委員會轄下常設5個工作小組,決策後的事項交由委員會秘書處負責執行。

助印小啟

《大慈大悲觀世音》為委員會介紹轄下廟宇供奉的神祇所編撰的文化叢書系列之一,旨在弘揚觀音的「慈、悲、喜、捨」精神,讓大家對觀音有更深入的認識。

一如委員會首部撰寫神祇的書冊「超凡入聖關雲長」,本書除備有印刷版本外,更有電子版上載至委員會網站方便大眾瀏覽。

委員會歡迎善信捐款助印,多少不拘。助印之書冊除作為委員會於轄下廟宇免費派贈外,亦歡迎由助印者安排派贈,詳情請與委員會職員聯絡。

茲因十方善長捐助日期不一,為恐掛萬漏一,委員會將不會在書冊內刊登善長芳名,祈為見諒。惟捐款達港幣一百元或以上,委員會將奉上收據,以作申報慈善捐款之用。

華人廟宇委員會


大慈大悲觀世音(第二版)
作者:盧維幹
執行編輯:華人廟宇委員會廟宇文化叢書編輯小組
文字編輯:林芷晴
設計:安奧傳訊國際有限公司
出版:華人廟宇委員會
地址: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
胡忠大廈34樓華人廟宇委員會
電話:3718 6888
傳真:3718 6800
網址:www.ctc.org.hk
電郵:enquiry@ctc.org.hk
出版日期: 2014年9月初版 2016年10月第二版
照片鳴謝:本書刊載之觀音照片部分由「更好明天」免費提供,並獲其藏品擁有人「中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及簡文樂博士同意刊出;其他免費借出照片的單位包括勝景堂、慈山寺、志蓮淨苑、蓬瀛仙館、香港藝術館、鄺勝仕博士、藝術家楊惠姍及旅遊作家項明生先生,特此鳴謝。此外,書中部分照片的使用權購自中國旅遊。全部照片版權所有,不得翻印或轉載,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全部或部分。

非賣品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 

捐款助印

本人___________茲付上( 支票) 港幣__________作助印《大慈大悲觀世音》之用

回郵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電話:_______ 電郵:_______

劃線支票抬頭請寫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或 The Government of the HKSAR
並寄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 號胡忠大廈34 樓
華人廟宇委員會

查詢電話:3718 6888 傳真:3718 6800
網頁: www.ctc.org.hk 電子郵箱:enquiry@ctc.org.hk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規定,表格上的個人資料主要作處理捐款用途,除非委員會已取得捐款者的同意又或在法例要求/許可的情況下,否則委員會不會將捐款者所提供的個人資料轉移給第三方。捐款者有權查閱及更改其個人資料,並有權索取其「捐款助印」表格的複本。

如對所收集的個人資料有任何查詢,包括查閱及更改資料,請與委員會秘書處聯絡,電話:3718 6873( 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