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觀後感. 帶觀眾進入怵目驚心的一戰前線 | by 八腕目 | 生活在洞穴內的八腕目 | Medium

【電影】《1917》觀後感

帶觀眾進入怵目驚心的一戰前線

八腕目
生活在洞穴內的八腕目
3 min readFeb 5, 2020

--

[這是觀後感,爆雷,練筆而寫,請多多指教]

一鏡倒底的拍攝手法與綿延不斷的場景

相信很多觀眾是為了「一鏡到底」的噱頭而進場,我也是。一鏡到底,或說不中斷的鏡頭,是拍攝手法的一種,能夠使電影更具真實感,但其幕後的準備必須非常充足,一旦開拍,難有除錯的機會。如果抱持著想看「炫技」的想法而買票,我相信走出電影院的你,絕對心滿意足。觀影的過程,我不斷的驚呼,這需要多大的拍攝場所,才能使畫面流暢,電影完美的建構出八小時內,前進前線的緊張刺激。《1917》的故事簡單、清楚,正因為劇情相當單純,沒有留下太多伏筆,不必思考前因後果,只需要想,下個鏡頭出現的,是敵?是友?於是,觀眾便沉浸在畫面之中,同主角們一起,鑽過壕溝、踏進水塘,甚至掉下瀑布。不過,最讓我打從心底噁心的,就「鼠」德軍壕溝裡的大胖「鼠」,不「鼠」服,鼠年的開始,就看到滿滿的鼠鼠鼠……呃。

歷史中的1917

這也許是本部片最不重要的一環,縱使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毫無概念,仍舊可以看懂,並且享受劇情。但是,秉持著伸出觸角看世界的精神,還是追根究柢看看歷史中的1917,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首先,1917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四年,也是結束的前一年。一戰於1914年7月28日開打,1918年11月11日大戰結束,主要戰場在歐洲,開戰的理由是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被刺殺,但是這不是唯一且絕對的理由。當時的世界貿易,被龐大的大英帝國殖民體系控制,而領土廣大、人口眾多的美國,決定實施保守主義,仰賴內需市場,不自由的世界貿易,導致德、日無法擴張,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線(維基百科)。

接著,1917年4月6日是史考非和布雷克出發送信的當日,也是阿拉斯戰役開打的前三日。電影描寫的場景是一戰時的西方戰線(下圖紅線),位於比利時及法國北部,以壕溝戰為主。壕溝從北海開始,沿著法國邊境,綿延至瑞士。1917年的2月開始,在法國東北方的德軍,逐漸撤退至興登堡防線(下圖虛線及紅線),並實施焦土政策,毀壞撤退過程中所有的地上資源,如:農作、家畜、工廠廠房……等,整個撤退行動在4月5日結束(維基百科)。因此,《1917》的故事,從這裡開始,收到航照圖的將領,認為德軍的撤退是陷阱,但是他們無法聯繫在前線作戰的將領,因而派遣兩位主角,穿越德軍撤退後的斷垣殘壁,將消息送往前線。

圖片說明:西方戰線。圖片資料從維基百科獲得,經重製,位置並不精準,大約點出方位而已。黑線為國界現況,紅線為西方戰線。

圖片來源:作者繪

最後,1917年4月9日是阿拉斯戰役開打的日子。阿拉斯戰役是西方戰線中,由英國發起攻勢的一場戰役,離主角要前往的小村落埃庫斯特聖曼相當近(如上圖),因此,我猜測主角是要阻止這場戰爭前的某個進攻。然而,即使信送到了,4月7日也下令撤退了,過了兩天,仍舊開戰。雖然這是導演依據祖父口述的情境加以撰寫而成的故事,但是劇末麥肯錫上校說的一番話(類似每天的指令都不同,隔個兩、三天又會開戰),讓這個故事更加真實。這場戰役使西方戰線往東推進,是一戰協約國的一大進展,但仍舊無法突破該線,雙方形成拉鋸戰,直到一戰結束(維基百科)。

--

--

八腕目
生活在洞穴內的八腕目
0 Followers

墨汁對人類無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