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南國青鳥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

2019台灣燈會結束後,坊間開始流傳這樣一句話「我屏東我驕傲」,究竟令屏東人感到驕傲的點在哪裡呢?屏東的美是說不完道不盡,值得一看再看,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動,透過屏東學,讓我們走向世界,也讓世界看見我們!

這週六(3月30日)在屏東的「南國青鳥書店」將會有一場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系主任李錦旭教授主持的屏東學系列講座 —— 〈推動屏東學,大家一起來!〉,有空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去看看喔!

(責任編輯:黃懷容)

文 /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古源光

「屏東學」—— 學屏東

為地方誌的研究學者定義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十多年前為攀登東亞第一高峰的台灣聖山——玉山,行前,主辦單位凱達格蘭學校為讓每一位學員對攀登玉山的寓意能有更深刻的體認,特別貼心安排「玉山學」這堂課,記得當時的講師是國家文化總會《新活水》總編輯的路寒袖先生,課堂中講述從玉山地質地貌的形成、自然生態、到原住民與聖山相互依持的關係等等,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講者更殷殷叮嚀登山者應對大自然抱持恭敬的態度,登上任何山岳之巔不可傲稱「攻頂成功」,而應該懷著「登頂膜拜」的謙卑。就是這堂課,開啟了我「玉山學;學玉山」的終生信仰!

2014年8月轉到國立屏東大學任職,即知道本校社會發展系在2005年首次舉辦「南臺灣社會發展研討會」,並在系上設立社群研究室,從2005至 2016年間總共連續舉辦12屆的研討會,共累計兩百來篇學術論文在此系列研討會發表。而在2015年2月本校社會發展系結合地方文史工作及社區營造者成立「屏東縣志讀書會」社群,與屏東縣「大武山文教基金會」、「東港溪保育協會」及「屏北社區大學」等社團,接續主辦並推動「南方學」、「屏東學學程」、「地方學」等系列學術性活動,邀請知名縣籍文史學者,如陳其南、陳秋坤等前輩教授,指導年輕學者及文史工作者共同參與屏東地方縣志的研究,經常聚集分享研究心得,每年並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屏東學」全面性的研究架構與面貌遂逐漸成形,其幕後最大的推手與主持人即是本書主編李錦旭教授

屏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身為屏東人,從成長過程迄今,曾粗淺的了解屏東自過去「1871年牡丹社事件」,到晚近的「1947年228政治受難者事件」,這些發生在屏東縣境的歷史事件,過去少有詳實的正史記載或學術研究。

屏東平原早期的閩粵移民開發與原住民間之互動關係;日治時期台灣糖業株式會社強徵屏東農民農地與「簡吉農民運動」的關係;以及晚近1962年「唐榮鐵工廠」被國府強收;1969年「香蕉大王吳振瑞剝蕉案」等沉冤未雪,均為與屏東息息相關的社會政治事件。在兒時記憶中,時聞在地父執前輩的口語相傳,但在戒嚴時期真相被掩蓋,經久失真散佚,迄今後人亦無法得以一窺究竟,地方學學者及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需求更形迫切。1997年蘇嘉全上任屏東縣縣長後,每年四、五月縣府均舉辦「東港黑鮪魚季」,對東港、小琉球地區漁業及地方經濟轉型有極大的影響;2017年3月底即將舉行的第廿屆「大武山成年禮」,對屏東熱血青年,給予其從地理、歷史、社會、文化、自然生態景觀等各方面對屏東平原及山林深度認識的機會,以至於激發其愛鄉愛土及敬畏大地的人文素養。

這種透過攀登大武山的成年禮活動儀式,讓參與活動的屏東青年,經過登山過程嚴格的體能考驗、團隊合作、及田野生態學習,誘發其能孕育關懷土地、熱愛山林的素養,其影響自是非常深遠;參加過成年禮的這群熱血青年,之後多數投入「山林學院」成為終身志工,更成為社會一股清新的力量,關懷著這片土地。

從地方政府首長用心關懷政經人文的施政遠見,到民間社團無私無悔的傳承紀錄等,在在都需要有心的學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及社區營造經營者,從可參考的地方文史縣誌、耆老訪談、口述歷史及田野調查等,去呈現「屏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個完整的面貌,這應該也是李錦旭教授與一群熱愛屏東地方文史的學者們十二年來從未間斷的「屏東學」研究動機。

不只是門學術研究,更是以古鑑今的寶典

本書定名《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即是編輯小組從舉辦12屆的「南臺灣社會發展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中,精挑細選出15篇有關屏東研究的代表論文,並經原作者增修後編輯而成,內容涵蓋從學理分析的認識論(2篇)、社會結構(7篇),到社會實踐的社區營造(6篇),體例堪稱完備,亦為後續研究者開啟研究「屏東學」之大門。

然而如何精確的定義「屏東學」這門學問的研究範疇及學術價值,未來仍需有更多的學者投入,以有系統及架構性的學術研究方法,針對屏東百年來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教育各個面向所發生的文史事蹟,從田野調查、耆老訪談、史料蒐集研析,進而指導年輕學者或研究生以專題論文研究,闡釋每一主題或事件背後所隱含的緣由,並論述其可能對後來相關發展所造成之影響,則「屏東學」不僅只是一門學術研究,更將功能性的成為執政者以古鑑今的寶典

屏東地理位置在台灣國境之南,境內高山、平原及海洋俱全,更匯聚閩客漢人、原住民、新舊住民等,地理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風俗及語言呈現多樣性面貌;數百年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政治、歷史、人文等史蹟及事件甚多,牽涉眾多屏東在地的人與事,而因地處南疆政治經濟之邊陲,歷來其實少有系統性的學術研究

難能可貴的是,由在地國立屏東大學的教授們,與一群關心在地文史的工作者,多年來默默地耕耘,組織自發性的研究社群,已逐步展開全面性及有計畫性的研究,未來在教育部所支持的特色大學計畫中,營造一個地方學的特色研究亮點。感謝主編李錦旭教授的邀請為本書作序,個人深度期許本校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系的研究社群,能持續開展「屏東學」的多面向研究,並期能因此引領國內大學及各縣市地方學研究之風潮,遂不揣鄙陋而為之序。

(本文摘自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

【 VO活動精選 】屏東學・系列活動 —— 從地方學到臺灣學

全球化時代,我們依然留戀「地方」。
因重新認識土地,更意味著對「自我」與「認同」的根本性追求。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對家鄉擁有強烈的求知慾望,2019年請和我們一起「解放知識」,一同從族群、歷史、藝文、社會發展等面向,解鎖更多的「國境之南」。

活動日期|2019/3/30(六)
活動時間|19:00-20:30
活動地點|南國青鳥(屏東縣屏東市中山路61號 孫立人將軍行館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3XgKR
詳情請洽|南國青鳥粉絲專頁或撥打電話08 732 1882

延伸閱讀:

「看不見的城市,看不見的書店」文心藝所 | 青鳥,一間不喧嘩卻擁有豐富底蘊的書店

(本文摘錄經青鳥書店授權於 VidaOrange 刊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