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有哪些知识点?

关注者
147
被浏览
329,315

14 个回答

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思想角度来答一下~

陈独秀:《新青年》缔造者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动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经典语录: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敬告青年》
通常说到野心二字,人们便有点厌恶,其实无论个人或民族,野心用在占有欲固然不免令人厌恶,倘用在创造欲上,便是伟大、向上、有志气等同意义的名词。——《民族野心》

李大钊:发《青春》之声

1916年春天,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青春》一文。洋洋洒洒数万言,荡气回肠,如一条汹涌澎湃的青春之河,抒发他满腔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在文中,他指出“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他呼吁所有青年人“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他鼓舞所有革命志士"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正如王蒙所言:“这里,有中华自古以来的青春精神、少年意气、志士热血、仁人衷心;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自诩;也有梁启超引用的西谚'世有三岁之翁,亦有百岁之童’之哲理。”

经典语录: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青春》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胡适:打响新文化运动第一枪

1916年底,陈独秀收到一篇来自异国他乡的投稿,阅毕,他大为震撼,称赞它是“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这篇文章,就是时年25岁的胡适所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

在文章中,胡适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日,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日,务去滥调套语;六日,不用典;七日,不讲对仗;八日,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赞美声、喝彩声有之,批判声、反对声亦有之。

1922年,小字国语全部使用白话文,中字教学也开始加入白话文章。从此,浅显易懂的白话文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不仅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经典语录: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答某君书》
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容忍与自由》
我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赠三个人生药方给青年们。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热心。..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毕业生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是他所学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方法是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一个人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更重要。第三个方子是:“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获。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给青年的三个人生药方》

蔡元培:时代浪潮下的定海针

1919年5月2日,蔡元培在北大召集学生代表开会,指出国家内忧外患的危急局面,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1919年5月3日,蔡元培批准“五四”游行动员相关会议的召开,并让总务课给学生提供起草宣言的纸张。

1919年5月4日,教育部责令蔡元培“严尽管理之责”,开除不遵守约束、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

蔡元培回校后却向学生们承诺:“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为了救出被捕学生,他日夜奔走,拜访、求情、静坐,甚至不惜以身家作保释。

1919年5月7日,被捕学生全部获得释放。被捕学生之一许德珩在《吊吾师蔡子民先生》中写道:“先生是那样沉毅而慈祥的,含着眼泪,强作笑容来勉励学生,安慰学生。那种慈祥伟大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日多多的回忆,是值得我们办教育的人多多效法的。”

经典语录: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在上海爱国女校的演说》

鲁迅:透过“狂人”看觉醒

1918年5月,拿到最新一期《新青年》的读者第一次读到用现代白话文写的小说,也第一次认识了“鲁迅”这个名字。这篇小说便是《狂人日记》,它借患有“迫害狂”的疯癫"狂人”之口,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中诸多隐藏的罪恶。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狂人”在怀疑中发现,在反思中对抗,但最后却悲哀地意识到,自己也是这罪恶的参与者。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在诸多文学所塑造的觉醒者之中,“狂人”这个形象无疑是极为特别的。他不仅对他人、对社会、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还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但在鲁迅的故事里,这个特别的觉醒者却没能在“吃人”的环境中坚持抗争,而是“病愈了”。鲁迅深知,孤独弱小的反抗精神很容易被社会洪流淹没。

神选角~

这种对觉醒者、对革命运动的深刻凝思,让鲁迅的文章充满刻骨的悲凉,也让鲁迅在参与、引导革命运动时显得极为冷静、理智。

他会提醒革命青年:....是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他也总是担忧没有理性约束的爱国情绪会走向歧途:“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惜此又非今之学者所乐闻也。”

经典语录: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个与那个》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不满》
人生有时难免会陷入困境,但人的高贵在于,困境中依然保持操守,决不能放纵自我,任错误的欲望泛滥。——《朝花夕拾》
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一一《热风》
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热风》

周恩来:思想颤动于狱中

1919年初,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问题的交涉彻底失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举行集会和游行活动。而在北京,以段祺瑞为首的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无视民众的游行抗议。于是,周恩来决定放弃在日本的入学考试,于1919年4月回到中国。

回国后,21岁的周恩来迅速投入革命之中。他与19名青年男女共同成立觉悟社,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创社第5天,李大钊应邀到社内举办座谈,称赞道:“你们10男10女个社,真是个创造。”

1920年1月20日,由周恩来主编的《觉悟》创刊号正式出版。但9天后,周恩来、马骏等社员就在学生运动中被捕,新生的觉悟社受到沉重打击,《觉悟》也因此停刊。

在狱中,周恩来依旧积极宣讲马克思主义,带领大家研究社会问题。3.5万字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记录了周恩来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在天津失去自由的170天里,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逐渐形成。

经典语录

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然学而不勤,则又何贵乎学。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一生之计在于勤论》
说到幸福不仅要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长远,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谈谈青年的学习和生活》
必须从专而精入手。宁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揽许多。宁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浅尝即止。宁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宁务其大,不务其小。——《我的修养要则》

想从新闻史的角度谈谈《觉醒年代》中有哪些考点呢!

以下知识点按照《觉醒年代》剧集时间线出场或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图片皆截图自爱奇艺。

1、癸丑报灾

重要指数:☆☆☆☆☆

1913 年(癸丑年)袁世凯为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此发动了“二次革命”,各地报纸随即兴起了反袁浪潮。

在大量的报刊声讨之下,袁世凯开始向新闻界发起大规模的摧残。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和反袁报刊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到查禁。

袁世凯采取了多种手段压制国民言论,创立了《亚细亚日报》、《金刚报》等报刊为自己的反动舆论喉舌,并用各种方式收买了一些报刊为自己所用,同时制定《出版法》等法令限制新闻自由,并通过残暴的方式大肆打压报业与残害进步报人。(手段)

在袁世凯的参保镇压下,1913年的民国报纸由民初的500多家锐减到130余家,大量报人遭到迫害。(结果)

1913年正逢农历癸丑年,当时新闻出版人将这一年报纸遭受的浩劫称为“癸丑报灾”,称袁世凯为“报刊屠夫”。该年同时也被新闻史上认为是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年。

2、李大钊

重要指数:☆☆☆

李大钊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早期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早年留学日本,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撰工作。

2.1918 年在《新青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是我国最早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他指导了《晨报》副刊的改革。

3.1920年带领观中共北京小组创办了《劳动音》。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指导创办《工人周刊》、《国民新报》等,并为《新青年》季刊、《向导》撰稿。

3、陈独秀

重要指数:☆☆☆☆

陈独秀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1.青年时代受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抛弃官宦旧图,追求西方新学,曾多次赴日本求学考察。

2.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社,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

3.1903年在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创办《国民日报》,担任编辑。

4.1904年在芜湖与友人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担任报纸主编。

5.后参加辛亥革命,并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6.1915年回国,认识到开展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创办了《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4、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重要指数:☆☆☆☆☆☆(加一⭐因为考研政治也是重点)

1906-1907年间,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之间兴起一场大规模的论战,双方投入的报刊多达几十种,其中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之间的交战为主

《民报》创刊之际便向《新民丛报》主动发起进攻,对康梁等人主张保皇、实行君主立宪等观点进行了批驳。

双方论战的焦点同时也是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新民丛报》反对实行种族革命,否认满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认为满人已同化于汉人, 排满必然引起民族相互厮杀,造成天下大乱,因而主张拥戴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民报》则认为,清政府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奉行卖国政策,所以要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用武力推翻清政府。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新民丛报》认为,中国国民长期处于专制政体之下,既没有自治的能力,也不懂团体的公益,只知各营其私,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 制。

《民报》则认为必须进行政治革命,君主专制下国家秩序和人民权利无法保证,自由、 平等、博爱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国民完全有民权立宪能力,应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同与欧美的贫富差距到不得不革命的地步,当务之急是“生产 问题”,而非“分配问题”。土地国有将会导致生产停滞,报酬平等、遏制劳动冬季、带来政府滥用职权。

《民报》则认为,中国已有放任自由竞争、绝对承认私有财产的制度,那将必然会产生 贫富差距,不如趁早进行社会革命,关键就是实行土地国有,是国家成为土地的主人,人人 根据需要租用土地。

第四,革命会不会导致内乱和瓜分?

《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将会带来极大的危险,旧政府既倒而新政府未能成立之时,将会“内乱并起,战祸不休,血流成河,民不聊生,而外侮乘之,遂至亡国灭种。”

《民报》宣称革命事业以建设为目的,破坏只是它的手段。革命知识推翻清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导致内乱和瓜分之祸。如果不革命,中国会越来越弱,那才会导致瓜分之祸。

5、《新青年》

重要指数:☆☆☆☆☆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它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宗旨是“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

《新青年》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5-1917:陈独秀主撰阶段

a.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将反对封建主义与反对封建礼教结合起来,是《新青年》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宣传特点。

《新青年》第一篇批孔文章是易白沙的长篇政论《孔子平论》;1916 年至 1917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袁世凯复活》等文章,这些文章猛烈抨击尊孔逆流,大力批判儒家思想,掀起了一场批孔运动;鲁迅在《新青年》上刊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 “吃人本质”。

b.提倡科学,反对盲目、愚昧、迷信,主张用科学原则和理性解决一切问题

《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唯物论、无神论等文章,宣扬科学文化知识,包括陈独秀的《偶想破坏论》和易白沙的《诸子无鬼论》等。

c.提倡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新青年》杂志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后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大力推进白话文运动。

1918-1920: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

a.1918年12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两篇文章,是我国最早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标志着《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 主义刊物过渡。

b.五四运动前夕,《新青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向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开辟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陈独秀的《劳动者的觉悟》、李大钊的《MAY DAY 运动史》,是其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起点。

d.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与胡适的《每周评论》进行了“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激烈 抨击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论证革命主张,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

1920-1922: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改组)

a.改组后的《新青年》明确表示了拥护马列主义的态度,由陈独秀主编,发表了《谈政治》,拥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杂志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了大量有关俄国革命理论的现实资料。李大钊发表了《俄罗斯革命之过去及现在》,详细介绍了俄国政府及其领袖列宁。这些译介资料满 足了当时先进知识份子的迫切需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重要指数:☆☆☆☆☆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发端。1918 成立于北京,初名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由邵飘萍积极倡议、北大校长蔡元培出面发起组织,蔡元培任学会会长,徐宝璜担任研究会副会长,是实际的会务负责人。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提倡新文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 其培养的许多会员成为五四以后创办的新文化报刊的骨干。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该 学会为我国“报业教育之发端”。

7、邵飘萍与《京报》

重要指数:☆☆☆☆☆

邵飘萍,民初著名记者、报人,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以新闻采访著称,在评论、通讯写作、报业经营、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被后人誉为 “新闻全才”、“铁肩辣手”等。

《京报》由邵飘萍1918年创办于北京,中华民国初年有影响力的民办报纸之一。

1.办报目的:作为“改良我国新闻事业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

2.着重报道和评述政局、战事,时效性强。详尽报道五四运动、五卅惨案、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并从经济上、舆论上支持被害者。

3.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飘萍再次被迫流亡日本。1920年段祺瑞下台,回北京恢复《京报》。

4.5年内《京报》有计划地完成了报社机构业务革新,包括版面及排字印刷的改造,并于多滴设置分馆和派驻记者。

1925年报馆迁入自建的二楼馆舍,是当时北京唯一由自建馆舍的报纸。

1926年,邵飘萍被奉系军阀以“赤化宣传”的罪名逮捕并杀害,《京报》被迫停刊。

8、《每周评论》

重要指数:☆☆☆☆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创办于北京,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时事政治评论报纸,四开四版。

《每周评论》前 20 期由李大钊主编,全力支持“新青年”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 运动,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倾向社会主义;后由胡适主编,转而倾向改良主义立场,挑起 了“问题与主义”的斗争,沦为宣传实用主义的舆论工具。

9、《湘江评论》

重要指数:☆☆☆☆

《湘江评论》是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是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919 年创办于湖南长沙,毛泽东担任主编。

毛泽东在该报发表了著名的《论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同时积极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并将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联系起来,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和对孔子的思想批判 斗争结合起来。

《湘江评论》具有广泛的影响,李大钊评论该刊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报纸。

10、《天津学生会联合报》

《天津学生会联合报》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新思想宣传阵地,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1919年创办于天津,由周恩来主编。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销量曾高达两万多份,远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广大读者称 赞该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学生会报之冠”,与《湘江评论》南北呼应, 并肩战斗,成为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结语

《觉醒年代》巧妙地情节设置和生动细致的人物塑造,让伟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对话场景,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再仅仅“活”在教科书本之中。曾经宏大宣传中先烈们触不可及的“前台”形象,被演员们呈现给我们接地气的“后台”形象冲淡。在这里,他们永远是敢为人先,不畏强权,无畏牺牲的翩翩少年。

6月10日晚,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揭晓,《觉醒年代》斩获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编剧三项大奖,成为此届“最大赢家”,带着“中新史”出圈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今年新传考研重要重视剧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

刷微博的时候恰逢网友们对该剧的一条热门评论:“《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