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_百度百科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传统体育
收藏
0有用+1
0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传统体育,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是流传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传统体育。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繁盛于清朝年间,已有300年的历史。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与其多水的自然环境有关,是九江人水上娱乐的重要习俗。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主要分布于南海区九江镇的新龙、沙咀、下西、南方、上东、下东、大谷、下北、梅圳等村落。 [5-7]
2007年3月20日,九江传统龙舟(九江)经南海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011年5月25日,九江传统龙舟经佛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2012年2月21日,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6。 [4]
中文名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
非遗级别
省级 [4]
申报地区
佛山市南海区 [4]
非遗类别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4]
批准时间
2012年2月21日 [4]
非遗编号
Ⅵ-6 [4]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九江传统龙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确考。现所见最早吟咏九江龙舟竞渡的文献,是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九江乡人关管的《黄柏郁复泛舟,邀同岑赞复、朱象之、子洁、郑聚之、李熙乾暨其弟仲絪、希祥往洲尾嘴观竞渡》诗:“彩鹢重重渡水隈,喧阗欣对绮筵开。持杯莫问沉湘事,夺锦方知破浪才。海鸟似邀华幌近,江花犹迓酒人来。相从胜地饶知己,薄暮依依两岸回。”该诗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也反映了一些现留存的龙舟礼仪,可见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 [5]
九江扒龙舟自清代起盛行,现存最早的下西村“翘南洛溪社”龙舟,已有300年历史。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了九江传统龙舟的形制:“舟首尾刻作龙形,阔可二尺许,长或十余丈,短亦二三丈。长者可坐数十人,短者可坐十二三人。近龙首处,插旗帜,五色相间。旗后竖一牌,志龙舟出处地名;舟尾一小童,绸衣草帽坐,辫发饰以红纬线,吹画角;舟正中一人立鸣锣,一人立击鼓;锣鼓前后,各用一人挥彩旗,亦绸衣草帽,束以锦带。操舟者用红小爬,两旁排坐,俱戴竹帽。鼓角与锣声合作,则红爬齐起齐落,去如飞。旗者左萦右拂,鼓者或侧击,则锣者将锣向前掷空,去约数丈,以手接之,巧者百不失一。两岸观者如堵墙,鼓掌声齐叫曰:好,好。谓之喝彩。甚至以旗酒相贺,爆竹金鼓,喧声震天,岁习以为常。” [5]
九江传统龙舟盛会常于端午节期间进行,后由于水位、气候和农忙等因素,抗战胜利后改为10月初举行。 [6-7]

运动特色

播报
编辑

活动内容

九江传统龙舟的活动内容依次为:起龙—采青—请阿契—吃龙船饭—龙船会(游龙、竞渡、竞艳)—龙船出海—收龙。 [9] [25]
起龙
每年,村民划完龙舟后将龙船沉放于固定沉埋(龙舟坳)村边河底,以防腐蚀。传统于次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辰之日,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洗刷干净,肩托上岸,打整涂油,本土人称之为“出水龙”。 [9]
起龙
采青
龙舟活动前,为龙船采青,一般时间为凌晨至凌晨5点。用吉祥树(龙眼叶、柚子叶)放在龙船头,再用龙眼叶和柚子叶水洗龙船,以示吉利。 [9]
龙船采青
请阿契
龙船盛会前3到5天,龙船到处游弋,到关系好的邻村(即阿契)拜访,住家村以礼相迎,宴请客人。 [9]
吃龙船饭
龙船大赛前夕,全村人一起吃“龙船饭”。划龙船费用由厂家商户赞助,村人签筹。 [9]
龙船会
龙船会是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最主要的活动环节。其活动形式分为三类,即游龙、赛龙、彩龙。龙舟会之日(通常为10月1日),龙船在九江涌或西江穿梭游弋,按桡舵张旗打鼓者服饰统一。游龙之美重在神韵,龙舟上的龙筋部位十分柔韧,游动起来宛如神迹。赛龙也称为竞渡,重在其速度之美,竞速是不分龙头、龙尾、随时反方向而行。彩龙也被称为艳龙,是一种专门用来比美惊艳的龙船,越具有特色的艳龙能赢的更多观众的喝彩。 [9]
龙船出海
龙舟会的最后一天(通常为10月2日),为“龙船出海”仪式。龙舟出征西江,前往大将庙拜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参加出海的龙舟,由刘社村一艘号为“周将军”的龙舟率领。其他龙舟按照辈分高低排列跟随“周将军”出海,向沙口水闸进发,穿过水闸后继续向下游方向前进,划到下东大将庙附近,穿过海中的龙门后掉头。龙头掉头后,靠岸边,接过彩旗,然后在附近掉头再穿过龙门,如此反复转圈,直至所有龙舟都接过彩旗后,便到大将庙拜祭,结束后按顺序原路返回九江圩。 [7] [9]
收龙
龙舟回村后择良时吉日,再把龙船沉会涌底。 [9]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

杂技特色

时间
各地传统龙舟竞渡的时间,一般都在端午前后,但九江在国庆节举行。顺治十四年(1657年)刊行的《南海九江乡志》记载:“端午饮艾酒、酿角黍、竞龙舟夺标,至六七八九月兴犹未阑。”可见,九江龙舟虽包含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因素在内,但纪念屈原并不是其全部目的,其时间选择,精心地把自然环境、水文和气候条件、地方建设和国家认同编织在一起。现九江龙舟活动,由九江片区传统龙舟与沙头片区标准龙竞速两个部分构成。其中,沙头龙舟竞速有两三百年历史,在古时一般在端午节前后比赛,近代为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故在5月1日比赛。九江传统龙舟在古时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出游,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在10月10日划龙舟。新中国成立后,九江则在每年10月1日游龙、赛龙以庆祝国庆节。 [10]
结契
结契,是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的特色。结契,是指各村龙舟结为兄弟。九江自古一直沿袭着“龙舟结契”的传统。“文化大革命”前,九江有60个龙牌(龙船牌的意思),每个龙牌各有1条传统龙舟。“文化大革命”之后,出现了一个龙牌有1条或以上传统龙舟的情况。结契是地方联络和人际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 [10]

道具器材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多以坤甸木构造,头尖、腰细、尾较窄、船身修长,宽1米,长约20-30米,可坐40-80人,鼓手1人、锣手1人、舵手1人。船身饰物有:彩旗、帅牌、罗伞等物。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的表演器材主要有龙舟、鼓、锣、桡、舵。其装饰物有龙头、龙尾、彩旗、七星旗等。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的服装有虾公帽、白笠衫、绸纱带、长胡须等。 [9]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

文化特征

播报
编辑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作为当地群众庆祝节日的传统休闲、娱乐方式,承载了岭南社会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 [6-7]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传承状况

随着现代龙舟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九江传统龙舟的许多习俗、表演方式已经日趋简化,“中洲锣”“杉桥舦”等传统龙舟技艺已濒临失传;年轻一代更热衷于现代竞技龙舟,新老传承过程中的脱节,严重影响着传统龙舟的生存和发展,九江传统龙舟亟待加大力度进行保护。 [7] [9]

传承人物

关信江,男,1948年9月出生。1989年参加上东第一届传统龙舟邀请赛中获得第6名,2008年参加九江镇举办的龙舟赛获得第8名。2011年3月被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认定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代表性传承人。 [11]
朱石明,男,1948年2月出生。2011年3月被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认定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5月被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0月被广东省文化厅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代表性传承人。 [12-13]
朱贤勤,男,1985年8月出生,2014年12月被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体育局认定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8月被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代表性传承人。 [14]
刘永成,男,汉族,1953年11月出生。南海区九江上东村委会书记、主任。佛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代表性传承人。 [15]

保护措施

九江政府开展将龙舟活动的基本内容、民间习俗、历史典故汇编成书,将活动过程拍摄成视频资料加以保护、传承。 [9]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传承基地为南海区九江镇磺矶村九江龙舟训练基地。2011年3月,九江龙舟训练基地经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批准列入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2014年8月,九江龙舟训练基地经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8]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主要活动

2013年5月1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举行2013年五人龙舟四人凤艇锦标赛。 [16]
2007年,九江龙舟举办“2007全国龙舟之乡”争霸赛活动。 [17]
2017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人间》节目组在佛山南海九江拍摄龙舟,用于制作全民健身纪录片。 [18]
2017年11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南方影视中心•影像中的佛山一2017中国电视纪录片导演特训坊”对九江龙舟进行主题拍摄。 [19]
2022年8月,九江举办2022年九江镇龙舟嘉年华暨第五届“九江双蒸”龙舟联赛·“伟普新能源杯”龙舟嘉年华活动。 [26]

荣誉表彰

1984年,九江镇选拔当地渔民组队代表南海县参加省“丰收杯”龙舟选拔赛获得冠军。 [17]
1985年,九江龙舟队参加澳门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冠军。 [17]
1999~2006年,九江龙舟队参加香港国际龙舟赛获得七连冠。 [17]
2007年9月,南海九江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首个“中国龙舟名镇”称号。 [17]
2009年,九江龙舟队在第九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上获得“国家杯”。 [20]
2013年11月18日,女子组南海九江队参加中华龙舟大赛获得女子200米、500米冠军。 [21]
2015年,女子龙舟队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22]
2016年,九江镇被评为“广东省传统龙舟特色镇”。 [17]
2017年,九江女子龙舟队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先进集体”称号。 [17]
2018年,九江龙舟队代表中国女子龙舟队在雅加达亚运会获得200米直道竞速金牌。 [23]
2021年8月,南海区九江镇龙舟文化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7]
2022年6月3日,九江双蒸女子龙舟队参加2022年首届世界龙舟联赛(福州站)获得200米直道竞速赛事金牌、500米直道竞速赛事银牌。 [22]

文化轶事

播报
编辑
典故民谚
九江龙舟有“中洲罗伞、忠山锣、杉桥舦、四社龙船落缆拉”的说法。
中洲罗伞,是指在清代光绪年间,一艘名叫“中洲”的龙船,掌伞者训练有素,以灵活的双臂,轻松自如地将罗伞转动得好像风车一般,非常好看,且每次能持续半小时之久,令观众喝彩不绝。相比之下,其他龙舟的掌伞者缓慢转动着罗伞,甚至只握着罗伞不动,不免与“中洲”罗伞相形见绌。
忠山锣,是指“忠山”龙船的击锣手陈礼,能将所击的铜锣抛高数丈,掷过“三元桥”顶,待龙船穿过桥底后,用手接住,来回表演多次,从未失手,因而名声大噪。所谓“杉桥舦”,指号称“杉桥”的一条龙舟。龙舟赛在纵横交错的河涌上进行,河面只有五六米宽,河湾又多,而龙舟身长数丈,拐弯时要进进退退,才能取准角度绕过去,遇上急弯,就更难绕过,但“杉桥”的龙舟,由于舵手技术高超,遇急弯时仍能进退自如,飞速而过。
四社龙船落缆拉,是指四社龙船稳重,行速较缓,要用钢缆在岸上来拉才行得快。
墟边圣母瓜菜仔,是指“墟边圣母”龙船专请卖瓜菜的人来扒。
六社南华周身舦,是指下东“六社南华”龙船扒入船坳时要经过九曲十三弯,个个要落扒使舦,因此有“周身舦”之说。
沙滘侯王割草仔,是指扒“沙滘侯王”的人多数是割草。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