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首飞成功,深圳到珠海所需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如何看待新出行方式的出现?对此有哪些期待?

“飞行汽车”首飞成功!深圳到珠海仅需20分钟2月27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盛世龙”完全模拟一家人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将单…
关注者
1,119
被浏览
1,842,446

551 个回答

小型低空飞行器应用于隔江/隔湖/隔海的两岸交通应该是非常合适的,只要解决好成本问题和安全问题,应该是挺有前途的,我非常看好类似项目的发展前景。

比如珠江两岸、长江两岸、太湖两岸、渤海两岸、台湾海峡、琼州海峡。。。都很需要这样的交通工具。

不过,题主啊,

这就是一个小型复合翼载人飞行器,下面连个轮子都没有,算个毛的飞行汽车?

这玩意跟大疆的无人机没有原理性的区别,无非更大一点,能载人罢了。

不过,也算实现了十几年前的电影《阿凡达》里面导演的设想了:

如上图,电影里地球人的飞行器就是这种多旋翼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当然,严格地说,新闻里的这个产品同时也具有传统的机翼,并非完全靠旋翼托举的,工作原理上似乎更接近军事上的“垂直起降战斗机“。


总而言之,这玩意怎么看都只是个飞机,和我心目中的“飞行汽车”完全不是一回事。

飞行汽车首先要具备汽车功能,其次才是“能飞”。

其实很多车厂都推出了飞行汽车的概念性设计,基本上也是遵循了有轮子有飞翼的原则。

比如奥迪的:

采用分体式设计,可飞可开,挺有创意。

吉利的:

机翼可折叠。展开可飞,折叠可以开。

丰田投资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设计都没有实用性,因为明显不能做为正常汽车来使用,那就不能归结为真正意义上的飞行汽车了。

我个人心目中的飞行汽车应该是这样的:

收起飞行机构时它就是一辆实用的汽车,可以在道路上正常出行。

展开飞机机构时它就是一辆小型飞行器,在空中飞行。

飞行汽车的设计目的应该是拓展汽车的功能,可以越过障碍或者到达没有道路的地方,或者在必要时更快速到达目的地。

———而不是把小型飞机命名为“飞行汽车”。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有的所谓飞行汽车,包括绝大部分概念车,有一个算一个,全是不实用的LJ.


不说了,下班了,我要开我的“滑行飞机“回家了。

#Island Hopper#

其实无人驾驶的最佳场景是垂直起降飞行器,因为这只需要规划航道和班次就可以防止碰撞,在算法上简单很多。

而这类场景之中,又以跨海跨湖飞行最有应用条件。

未来类似“千岛湖”、海洋群岛这样的地貌会非常适合使用这种技术来完成跨岛通勤,不但飞行路线规划非常宽裕,而且飞行的全程下方都可以假设没有行人建筑,同时迫降和救援条件都非常良好。

只需要随机附带降落伞和浮筒就可以很好的保障安全。

这对一些群岛国家——例如印尼、挪威、意大利、希腊之类,以及沙漠国家——例如沙特、突尼斯之类其实有相当现实的应用前景。

这并不是个玩笑项目。

实际上,只要在黑海、地中海、加勒比海甚至各种沿海地带布设足够的补给换乘浮岛,这些飞行器完全可以替代部分客轮,成为全新的越海通勤的有力手段。

而在海中设置这样的浮岛链并不困难,规格稍大的废弃退役油轮就可以轻松的改装出很理想的浮岛设施。

何况还有钻井平台、海上风电设施、海水养殖场这类现成的基础设施可以借来改造。

别的不谈,对于开发南沙群岛的旅游资源和油气资源可以提供强大得多的有效支撑。如果我们在南海区域有一个网格尺寸为50海里的换乘浮岛群,并依托我们的海上救援力量建立覆盖整个南海区域的“一小时快速救援服务”,南海的主权争议恐怕会大幅的减少。

另外借这个技术谈一个问题——我们一向强调的补强能力,其实并不限于对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立场进行补强,也包括对商业计划、技术原型进行补强。

很多人一看到某个新技术,第一反应是攻击这些技术的弱点缺陷、迅速进入嘲笑某个技术不实用、某个场景不现实,这是对新技术、新场景的非常错误的态度。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常年习惯于“为看似荒谬的技术敏锐的察觉到理想的应用场景”、“在若干技术间寻找新的交叉可能”。

如果你常年保持这样的对技术、创意补强的态度,你自然会因为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实践而获得经验和能力。

这是一种“在人皆以为不能处看见可能”、“在未来之前看见未来”的能力。

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能力,在商则点石成金、在工则能所不能、在军则神鬼莫测。

这种能力足以让你成为带来噩梦的对手、带来信心的领袖。

看得出一个技术的缺陷不叫本事,看出这个缺陷后进而看见刚好这位长短脚可以健步如飞的山坡、看见这种缺陷的绝佳补丁才应该是你思考技术问题的一般终点。

只不过,你看到的补丁应该拿来盈利赚钱,不应随便浪费在“引流获赞”这种无聊的行为上罢了。

其实大部分有这个习惯的人是不会随便开口的,耽误自己赚钱、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