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原神》3.0须弥「森林书」系列世界任务?

关注者
801
被浏览
2,762,033

369 个回答

这个任务算是3.0版本印度味最浓的地方了,铺天盖地的全是梵语词,而且都集中在ra-、na-、va-这几个音,看的人是真头疼,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梳理一下目前出现的梵语词汇,特别是那些兰那罗的梵汉对音名。

这篇回答下面将会在不剧透的前提下以森林书相关世界任务为主轴,搜集并考察一下3.0版本兰那罗语言中的梵语源词,不定期更新。


关于须弥的印度-波斯二元原型考察见《原神》中的须弥到底代表了哪个 / 哪些国家?

须弥3.0版本相关地名来源考察:原神3.0版本的须弥地名有什么典故吗?印度占58%,波斯占45%


首先来看看这个大型世界任务的任务名——


森林书(Aranyaka)

森林书(आरण्यक,āraṇyaka)本意指的是一类吠陀文献,而《吠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根本的经典,森林书即解释用于解释吠陀本集(Samhita,संहिता)的梵书(ब्राह्मणम्,Brahmana)的文献,就像儒家对五经作「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对注作「疏」一样,森林书就是类似「疏」的存在。

现存的几种森林书及其对应的吠陀本集、梵书、奥义书和吠陀学派(自制图)

由于森林书的内容与解释森林书的奥义书(उपनिषद्,Upanishad)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趋向神秘主义,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为了让吠陀典籍的四种形式(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与婆罗门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相一致才人为拆分出森林书这个名目的。

小道具「森林书」

其中与森林书对应的就是林栖期(वानप्रस्थ,Vānaprastha),指人在48岁到72岁之间的阶段,在3.0主线剧情中有类似的用词,即林居狂语期(Satyavada Life),其英文文本Satyavada即梵语词सत्यवाद(Satyavāda),意为“真话”“承诺”“誓言”。

另一个寂静圆满期(Paripurna Life)其英文文本即源自梵语词圆满(परिपूर्ण,paripūrṇa),中文文本的「寂静圆满」则是佛教用语,原词主要见于《菩萨本生鬘论》,可以理解为涅槃(निर्वाण,nirvāṇa),其新译般涅槃(परिनिर्वाण,pari-nirvāṇa)也可直译为圆满寂静,后来人们常称僧尼去世为圆寂(圆满寂静),以恭维其已经达到悟道解脱的最终目标,由此圆寂(圆满寂静)在中文语境中逐渐被当成死亡的同义语。


下面来看看森林书任务的主要舞台——

桓那兰那(Vanarana)

其名可以视为由梵语词vana和arana构成的复合词。

桓huán那(वन,Vana)在梵语中是「森林」的意思,在游戏中也指代须弥的雨林地区。

兰那(अरण,áraṇa)在梵语中意为“遥远的”“奇怪的”“外国的”,是森林书篇章中最重要的梵语词根。

从兰那(अरण,áraṇa)衍生出梵语词阿兰若rě(अरण्य,Araṇya),常被简称为兰若,意译为丛林,在《可洪音义》中则被译为阿兰那,指森林中的空地、荒野,因可以供出家僧侣修行,被引申作为佛教僧侣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称,后来为佛寺的同义词。

从阿兰若(अरण्य,Araṇya)中又衍生出森林书(आरण्यक,āraṇyaka)之名。


所以桓那兰那(Vanarana)翻译过来就是「森林」或者「奇林」「异域森林」



猴国(Vānara)与兰那罗(Aranara)

桓那兰那(Vanarana)的前半部分Vānara(वानर)指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种森林居民,帮助罗摩打败魔王罗波那(रावण,Rāvaṇa),他们通常被描绘成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猿猴形象,代表就是打败了魔王之子帝梵陀伽(Devāntaka,天神的毁灭者,降诸魔山的独眼大宝)的神猴哈奴曼(हनुमान्,Hanuman),所以Vānara常被翻译为「猴国」

神猴哈奴曼

Vānara(वानर)是由桓那वन,Vana,森林)和那菈नर,nara,人)组成的复合词,将前半部分的桓那वन,Vana,森林)替换为森林书(Aranyaka)的词根兰那(अरण,áraṇa)后,就变成了「森林书」任务中的兰那罗(Aranara)

由此可以推测《罗摩衍那》中的猴国(वानर,Vānara)就是兰那罗(Aranara)的原型,两者在词义上都可以表示为「森林人(森林之民)」,而兰那罗还多了一层意思,即奇怪的/异域的人

(兰那罗)这个名字据说,就是「森之民」的意思。
「桓那兰那」的「兰那罗」们



那菈(Nara)与拉娜(Rana)

那菈नर,nara) 是兰那罗对人的称呼,即梵语中「人」的意思。

「那菈」似乎是「人」的意思。


而将那菈(नर,nara)反过来读就是森林书任务的主要NPC之一的拉娜(Rana)


拉娜(राणा,rana)在印度次大陆上是巴基斯坦常见的女性名字,由波斯语引进乌尔都语,意为“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词源是阿拉伯语的yarnū(渴望的凝视),算是这堆充满了ra-、na-、va-的名字里极少数不是梵语的。

顺带一提兰那罗们共有的表情其实也源自阿拉伯和波斯,即阿拉伯字母Taw

taw是阿拉伯字母中的第3个字母,和拉丁字母T一样都源自腓尼基字母✕。在阿拉伯字母中taw读作tāʼ,被改编为波斯语字母后读作te,后来波斯化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又将波斯语字母稍作修改成乌尔都字母,用于书写印度斯坦语,taw在其中读作ta,如今这套字母系统在巴基斯坦依旧被使用。


兰那罗的名字

我目前见到了23名兰那罗,他们的名字都以兰(Ara)开头,类似于出家人都以「释」为姓,这个兰(Ara)应该就是表示兰那(अरण,arana,异域)的前缀,而兰那在上面也提到了是森林书篇章里最重要的梵语词根,不仅和桓那(वन,Vana,森林)组成桓那兰那(Vanarana),还和那菈(नर,nara,人)组成兰那罗(Aranara),同时还是森林书(Aranyaka)的基础词根。

而有这样一名特殊的兰那罗就叫Arana(兰那),在中文文本里被称为「兰拉娜」。

兰拉娜

兰拉娜(Arana)按照兰那罗的命名法,也可以拆分成兰(Ara)拉娜(Rana)两部分,而兰拉娜和拉娜在剧情里也正好是引领旅行者进入兰那罗世界(异域,Arana)的两名角色


下面来看看其他兰那罗的名字在梵语里是什么意思——


首先是我们最熟悉的「兰罗摩(Arama)」

兰罗摩

其原型自然就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रामायणम्,Rāmāyaṇam)》的主角罗摩(राम,rāma),他是主神毗湿奴(विष्णु,Viṣṇu)的第七大化身,在史诗中他为了解救被掳走的妻子悉多而与魔王罗波那展开了长久的斗争,最终将其击败。

罗摩被印度人认为是完人和正法的典范,其在印度的地位犹同中国的尧舜等圣王,但其统治方式带有更多宗教的色彩,泰国现王朝君主的“拉玛(Rama)”称号即为罗摩(Rama),代表其统治的神性成分。

考虑到兰那罗(Aranara)的名字来源于《罗摩衍那》中帮助罗摩打败魔王的猴国(Vānara),加上《罗摩衍那》也有一章名字与森林书(Aranyaka)很接近的森林篇(Araṇya-Kāṇḍa),整个森林书任务系列未尝不是一部童话版的《罗摩衍那》


而在另一部印度长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着更多兰那罗的原型——

游戏中涉及到的摩诃婆罗多人物(标黄)及其谱系关系(自制图)


「兰耶娑(Arayasa)」

通往黯淡的曲调任务中的兰耶娑

耶娑(yasa)应为传说中《摩诃婆罗多》的作者广博仙人毗耶娑(व्यास,vyāsa),同时传统上他也被认为是所有往世书(पुराण,purāṇa)的作者。这与兰耶娑「采歌者」的身份有些类似。

在《摩诃婆罗多》中,毗耶娑是俱卢国王妃贞信(सत्यवती,Satyavatī)与破灭仙人(पराशर,Parāśara )的私生子,后来贞信与俱卢国王福身王(शान्तनु,Shantanu)之子奇武死后无子,为了避免婆罗多族绝嗣,太后贞信招来私生子广博仙人与奇武王的两位遗孀安必迦以及安波利迦进行尼育伽(नियोग,Niyoga,类似夫兄弟婚),先后生下持国与般度过继给奇武王,但是持国天生为盲人,贞信于是让次子般度继位。

后来俱卢之战(कुरुक्षेत्र युद्ध,Kurukshetra War)的双方般度五子持国百子都是广博仙人的孙辈。



「兰般度(Arapandu)」

水天丛林支线中的兰般度

般度(पाण्डु,Pāṇḍu)为《摩诃婆罗多》中月亮王朝婆罗多族的一员,持国王的弟弟,广博仙人毗耶娑的儿子。他在年少时拉弓射中了一只正在野合的羚羊,而羚羊是仙人化身,般度自此被仙人诅咒不得与女性行房,否则会惨死。



「兰贡迪(Arakunti)」

梦境林莽支线中的兰贡迪

贡迪(kunti)即般度的第一位妻子贡蒂(कुंती,Kuntī),她是雅度族首领之女,年少时居于蔽衣仙人(दुर्वास,Durvāsa)的家中服事他,仙人预知到贡蒂将会和没有生育能力的般度结合,因此传授她天神产子的咒法。贡蒂学得咒法后尝试向太阳发咒,结果与太阳神苏利耶生下迦尔纳(कर्ण,Karṇa)

fate系列中的迦尔纳

后来贡蒂真的与般度结婚,为了延续婆罗多族先后向正法神阎摩、风神伐由及天帝因陀罗发咒,分别为般度生下坚战怖军阿周那,后来又协助般度另一妻子玛德丽向双子神双马童发咒生下双胞胎无种偕天,这五个天神之子被并称为般度五子

但般度最后还是忍不住诱惑与玛德丽行房,结果惨死,其兄持国代为摄政,埋下日后俱卢大战的伏笔。



「兰那库拉(Aranakula)」

谒颂幽境支线中的兰那库拉

那库拉(Nakula)即般度五子中的第四子无种(नकुल,Nakulá),是双子神双马童与般度的第二位妻子玛德利生下的双子之一,其名在梵语中的意思是「猫鼬(獴)」。



「兰百梨迦(Arabalika)」

荼诃之座支线中的兰百梨迦

百梨迦(बालिका,Bālikā)是梵语中「女孩」的意思。

在水天供书任务系列中,他与兰般度、兰贡迪和兰纳库拉一起参与了修复法留纳神机的事件,后三者都出自《摩诃婆罗多》,按理来说他的原型也应该是其中的角色。

而名字与bālikā相近的《摩诃婆罗多》角色有两位,即般度之母安波利迦(अम्बालिका,Ambalika)和般度名义上的祖父福身王之弟波力迦(बाह्लिक,Bahlika),后者则是俱卢之战中最年长的战士。

另一个与百梨迦(बालिका,Bālikā)发音相近的梵语词汇बलिक(Balik)在《大方等大集经》中有表示“强壮”的用法,这可能是兰百梨迦名字的来源。



除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之外,在桓那兰那还有一名以《薄伽梵往世书》中的神话角色为原型的兰那罗——「兰穆护昆达(Aramuhukunda)」。

兰穆护昆达

身为最古老的兰那罗,他的原型同样古老,牟朱恭陀/穆俱昆陀(मुचुकुन्द,Muchukunda)是印度神话中一位古早君王,他所属的太阳王朝和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月亮王朝并列为印度传说中的两大刹帝利王朝,而另一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罗摩就是太阳王朝的末裔,可以说牟朱恭陀正是罗摩的先祖之一,这可能就是剧情中他对兰罗摩特别关照的原因。

在《薄伽梵往世书》中当天神被阿修罗击败时牟朱恭陀王帮助了他们,但因为天界的时间流逝速度远慢于人间,战争结束后,牟朱恭陀王的家人早已不在人世,他寻求从轮回中解脱而不得,因此向神王因陀罗请求赐予他不被打扰的长眠,因陀罗满足了他的要求,任何打扰他长眠的人都将被神火烧成灰烬。

《毗湿奴往世书》记载了后续的故事,毗湿奴的化身黑天(कृष्ण,kṛṣṇa为了对抗强大的耶槃那(यवन,Yavana,希腊人)国王迦罗耶万(कालयवन,Kalayavana)将他引到了牟朱恭陀王长眠的洞穴里,迦罗耶万惊醒了牟朱恭陀王而被烧死,醒来的牟朱恭陀王在黑天的建议下通过冥想来净化累积的罪孽,从而脱离轮回而解脱。书中记载牟朱恭陀王最后去了北边的香醉山(गन्धमादन,Gandhamādana),也就是须弥香醉坡的名字来源。



另一位历史上的兰那罗——「兰帝裟(Aradasha)」可能用的也是印度神话里的典故。

帝裟(dasha)即梵语दशdáśa),是数字10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毗湿奴的十大化身(दशावतार,daśāvatāra/Dashavatara),包括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罗摩、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黑天,以及释迦牟尼,可以说毗湿奴十大化身相关的故事占了印度史诗和往世书近半的篇幅。



在寻找觉树之堂的任务中,还出现了以古代印度著名文学家为原型的兰那罗,在游戏中他们的身份则是「采歌者」,这用的是周代王官采诗的典故,“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其代表就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百六十篇各国民歌。


「兰陀娑(Aradasa)」

揭示兽径的曲调任务中的兰陀娑

原型应为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कालिदास,Kālidāsa),其名里的迦梨指印度女神时母(काली,kālī,大黑神女),陀娑(दासdā́sa)在《吠陀》等早期文献中则是雅利安人之敌的意思,后来衍生出“恶魔”“野蛮人”“奴隶”“首陀罗”等意思,所以「迦梨陀娑」即意为“迦梨女神的奴隶”。

按照印度传统说法,迦梨陀娑是笈多王朝超日王宫廷的“九宝”之一,是史诗《罗怙世系》《鸠摩罗出世》、诗歌《时令之环》和剧本《沙恭达罗》等著名作品的作者。



「兰修提袈(Arasudraka)」

新芽迸发的曲调任务中的兰修提袈

修提袈(Sudraka)即古代印度著名剧作家首陀罗迦(शूद्रक,Śūdraka),有剧本《小泥车》传世,另有独幕讽刺剧《莲花礼物》和多幕剧《琶琶和仙赐》(现存前8幕)也被认为是他的作品。



另一位任务中出场的「采歌者」兰耶娑(Arayasa)在上面也提到过,其原型广博仙人毗耶娑(व्यास,vyāsa)在印度传统中被认为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所有《往世书》的作者。


而在无忧节中,引领这些「采歌者」的就是兰加惟(Arakavi)


「兰加惟(Arakavi)」

兰加惟

加惟(कविkaví)在梵语中意思颇多,根据其词源本意应是“贤者,先知,圣人,诗人”,而在巴利语和印地语中कवि(kavi)就仅指诗人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वाल्मीकि,Vālmīki)就有“Ādi Kavi”的称号,意思是“第一位诗人”。


下面来看看「愿为一炊之梦」任务系列中的5名兰那罗,他们的名字都与烹饪有关。


「兰帕卡提(Arapacati)」

兰帕卡提

帕卡提(पचति,pácati)在梵语中表示烤,煮等动作。



「兰非拉(Araphala)」

兰非拉

非拉(फलphála)在梵语中意为“水果”,而日落果也正是其任务「料理是分享的美好」中的主要道具。



「兰萨卡(Arasaka)」

兰萨卡

萨卡(saka)可能指波斯语里的šakar(糖),其词源是梵语शर्कराśárkarā,糖),通过犍陀罗语被吸收进中古波斯语中,而现代印地语中的शक्कर(śakkar,糖)和英语里的sugar(糖)都源自波斯语šakar(糖)。

而糖也正是兰萨卡的任务「料理是快乐的回忆」中的主要道具。



「兰阿帕斯(Arapas)」

兰阿帕斯

अप्(áp)在吠陀梵语中是“水”的意思,和古波斯阿维斯塔语里的ap(水)同源,与其密切相关的水子神阿帕姆·纳帕特(Apam Napat)在印度《吠陀》和波斯《阿维斯塔》中都有出现,兰阿帕斯所在的水天丛林(Apam Forest)的名字正来源于此。

阿帕斯(āpas)即为अप्(áp)在古典梵语中的复数形式,在古印度哲学中则特指五大元素中的水元素。

而水也正是兰阿帕斯的任务「料理是思归的香气」中的主要道具。



「兰茶荼(Arachatora)」

兰茶荼

茶荼tú(चटोरा,caṭorā)在印地语中意思是“馋嘴的”,与梵语词छत्त्र(chattra,蘑菇)发音有点相近,而茸蕈窟(Chatrakam Cave)的名字正来源于此,考虑到蘑菇正是兰茶荼的任务「料理是自然的风味」中的主要道具,这可能是一个梵语谐音梗。



其他有名字的兰那罗还有——


「兰拉迦(Araja)」

兰拉迦

兰那罗的长老,其名字里的拉迦(raja)即梵文罗阇拉者राज,Rāja),南亚东南亚等印度文化圈对国王或土邦君主的称呼。在印度,伊斯兰教传入后,「拉者」专用作印度教君主、领袖的称呼,用以区别于伊斯兰教的「苏丹」。



「兰伊舍(Araesha)」

兰伊舍

伊舍(एष,eṣa)在梵语中意为“滑翔”“奔跑”“加速”。



「兰伽卢(Arakara)」

兰伽卢

迦卢(करkara)在梵语中意为“制造者”“手”



「兰羯磨(Arakarman)」

兰羯磨

中文文本的「羯磨」是汉传佛教对术语业(कर्मन्,kárman)的音译,其在印度教中则被称为业力业报





(待更新)


其他兰那罗语词汇

玛哈桓那兰那薜那(Mahavanaranapna)

「玛哈桓那兰那薜那」是「梦中的兰那罗森林」这样的意思,是「伟大之梦的桓那兰那」这样的意思。

这个由桓那兰那衍生出来的长地名,是在桓那兰那(Vanarana)的基础上加上了前缀玛哈(maha和后缀薜bì那(pna)

玛哈(maha)即摩诃(मह,mahá),在梵语中意为「大的」「伟大的」,比如史诗《摩诃婆罗多(महाभारतम्,Mahābhāratam)》的书名即意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

薜那(pna)应是取自梵文स्वप्नsvápna),意为「梦」。

所以玛哈桓那兰那薜那就像游戏里说的一样,是「伟大的梦中桓那兰那」的意思。

兰那罗语(原型为梵语)就是通行于玛哈桓那兰那薜那的语言。



修梨薜那(Silapna)

修梨薜那

用于切换梦境的修梨薜那,其叶片上显示有兰那罗语言的文字。

修梨薜那是由修梨(sila)和薜那(pna)组成的复合词。

修梨(sila)即梵文词शिलाśilā),意为「石头」。

薜那(pna)如上述所说应是取自梵文स्वप्नsvápna),意为「梦」。

所以「修梨薜那」即意为“梦之石(开启梦境的石头)”。



巴螺迦(Valuka)

英文文本的Valuka即梵文वालुका(vālukā),意为「沙子」,和指代须弥雨林地区的桓那(वन,Vana,森林)相对,巴螺迦即指须弥沙漠地区

那菈巴螺迦(Nara Valuka)就是「沙漠之人」的意思,指镀金旅团。


莎兰树(Vasara Trees)

英文文本的vasara指梵文词वासरvāsara),意为「白天」,所以莎兰树可以直译为「白昼之树」。



觉王树(Ashvattha)

英文文本的Ashvattha指的是梵语中对菩提树的称呼अश्वत्थ(Aśvattha),广泛见于印度教文献中,佛教传统则认为释迦牟尼于此树下觉悟成佛,故将其称为「菩提」,菩提(बोधि,bodhi)为「觉悟」之意,是佛/佛陀(बुद्ध,buddhá,觉醒)的同源词,所以菩提树在汉语中又被称为「觉树」,佛也被称为「觉者」,在某些文献中则被尊称为「觉王」

中文文本的「觉王树」即觉王(佛)觉树(菩提树)和组合。



千树之王(Aranyani)

英文文本的Aranyani指印度神话中阿兰尼耶尼(अरण्यानी,Araṇyānī),她是森林和栖息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的女神,词源是阿兰若(अरण्य,Araṇya,丛林),和森林书(आरण्यक,āraṇyaka)是同源词,它们的词根都是兰那(अरण,arana,异域)。

赞美阿兰尼耶尼的吠陀颂诗在鹧鸪氏梵书(तैत्तिरीयब्राह्मण,Taittirīya Brāhmaṇa)中被反复提及,被描述为喜欢林中安静空地、对偏远地域无所畏惧的难以捉摸的形象,她戴着带铃铛的脚镯,经常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在一些文献中她被认为是印度神话里的世界树如意劫波树(कल्पवृक्ष,Kalpavriksha)的拥有者,这颗树传说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



无忧节(Festival Utsava)

中文文本的无忧指的另一种佛教圣树无忧树(अशोक,aśoka),汉传佛教传统上认为释迦牟尼就是在天臂城蓝毗尼园的此树下诞生。

无忧(aśoka)还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君主阿育王阿输迦·孔雀(अशोक मौर्य,Aśoka Maurya)的名字,另外在史诗《罗摩衍那》中还有一个无忧园(अशोक वाटिका,Aśoka Vāṭikā),是罗摩之妻悉多(सीता,Sītā)被魔王罗波那软禁的场所,神猴哈奴曼前来解救她却被拒绝,于是大闹无忧园。

英文文本的Utsava (उत्सव)在梵文中指节日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印度教中Utsava通常伴有游行活动,来自不同种姓和部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抬着载有神明的神轿前往当地寺庙,以表明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神灵。

游戏里的无忧节有点像印度传统新年的侯丽节(होली,Holī),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投掷彩色粉末和有颜色的水,以示庆祝春天的到来。

2013 年 3 月美国犹他州犹他郡的Sri Sri Radha Krishna 神庙的侯丽节现场



惟耶之实(Bija)

惟耶之实

英文文本的Bija即梵文词बीजbī́ja),意为「种子」,而种子在佛教密宗里也指种子字(बीजाक्षर,bījākṣara),即能够代表佛、菩萨的单音节咒文,通常用悉昙文(सिद्धं,Siddhāṃ)书写。

中文文本的惟耶为बीजbī́ja)的梵汉对音。



桓那吉(Vanagni)

由桓那(वन,Vana,森林)和火焰(अग्निagní,也是火神阿耆尼的名字)组成的复合词。

直译就是「森林火」,指的是火焰骗骗花。



沙恒(Sarva)

英文文本Sarva指梵语词सर्वsárva),意为「全部」。

对提瓦特世界而言,「全部」应该指的就是通过地脉拥有所有记忆的「世界树」



无留陀(Marana)

英文文本的Marana即梵文词मरणmaraṇa),意为「死亡」。



毗pí波耶(Viparyas)

毗波耶

帕蒂沙兰在梦中的桓那兰那会变成毗波耶。

Viparyas即梵语词विपर्यास(viparyās),意为「颠倒,改变」



耶然草(Yajna Grass)

英文文本的Yajna即梵语里的火祭(यज्ञ,yajña),在印度教中指在圣火前进行的仪式,自吠陀时代以来一直是印度宗教的传统,而yajña与波斯祆教的亚斯纳(Yasna,祭祀)是同源词。



(待更新)


森林书后续任务名

在完成森林书第二章的「兰那罗的世界」后会解锁4个任务系列,其中的3个也都有着各自的典故。


正法炬书(Agnihotra Sutra)

英文文本的Agnihotra指印度教中按照严格的仪式将酥油浇入圣火的的火供(अग्निहोत्र,Agnihotra),它是泛印度-波斯遗产的一部分,与波斯祆教的火崇拜仪式有着共同的源头。

火供(Agnihotra)的名字里包含了印度神话里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Agni),他的名号也出现在火元素等级突破宝石的名字里。

Sutra即契经(सूत्र,sūtra),原意为“线”,简称为「经」,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散文文体,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都有被称为契经(经)的经典,在佛教中专指三藏之一的「经藏」,部派佛教的经藏指阿含经大乘佛教的经藏则包括更多典籍。

中文文本的正法炬是佛教术语,谓佛所说之教法(正法)犹如火炬,能令痴迷众生脱离烦恼,趋向涅槃正道。



水天供书(Varuna Gatha)与法留那(Varuna)

中文文本的「水天」和须弥地名「水天丛林」里的「水天」一样,都是印度神话里的天海之神伐楼那(वरुण,Varuna)在汉传佛教里的称呼,是佛教里的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他的名号也出现在水元素等级突破宝石的名字里。

而在兰那罗语言的中文文本中,伐楼那还被称为法留纳(Varuna)

法留纳法宝(Varunastra)即印度神话中的伐楼那法宝(वरुणास्त्र,Varunastra),由水构成的可以变成任意武器形状的法宝,在很多往世书中英雄们可以通过苦修从而获得伐楼那的祝福来使用伐楼那法宝。

法留纳神机

兰那罗对反主的称呼那菈法留纳(Nara Varuna)在梵语中即意为「伐楼那之人」,本来指反主是修好法留纳神机的人,但在神话背景上还有其他含义,水神伐楼那在印度神话中是天则梨多(ऋत,rta)的守护神,在最初的吠陀经典中被视为阿修罗族(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应坎瑞亚或者深渊教团),后来才被安排进天神提婆的体系中,这可能是将空称为「伐楼那之人」的深层次原因。

水天供书的「供」字可能指的是佛教的法供(पूजा,pūjā),是指对佛法僧三宝的供奉。

水天供书英文文本的Gatha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即是最古老的篇章《伽萨(Gāθā,Gāthā)》,在古印度则是名为偈陀(गाथा,gāthā́,简称)的韵文文体,两者的意思都是「颂诗」,源自原始印度-伊朗语词根*gaHtʰáH。须弥地名「偈颂幽境」里的偈字也来自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水神伐楼那和火神阿耆尼可能正是后续两国(枫丹和纳塔)主神的原型之一。


吉祥具书(Vimana Agama)

中文文本的「吉祥具」即「具吉祥(bhāgyavā)」,是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中解释薄伽梵(भगवान्,Bhagavān)的六种含义之一,薄伽梵为印度系宗教对崇敬对象的称号。在印度教,这个称号被用于敬称印度天神及其化身,特别是毗湿奴的化身黑天(कृष्ण,Krishna及湿婆的化身大黑天(महाकाल,Mahākāla。佛教用此称号尊称佛陀,在汉传佛教中被译作世尊

某种程度上「吉祥具书」可以翻译成《薄伽梵歌(भगवद् गीता,Bhagavad Gītā)》,是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一段记录黑天神言论的经典,它也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英文文本中的Vimana指印度教中神明的飞行载具维摩那(विमान,Vimāna),以其为名的梵文手稿《机械圣典(Vaimānika Shāstra)》在神秘学中很有名,声称印度人很早就发明了飞行器。

另一位神秘学“巨擘”艾利希·冯·丹尼肯在其《诸神的战车》一书中引述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摩那,向敌方三个城市(即印度河谷文明的哈拉帕、摩亨佐达罗、鲁普纳加尔)发射了天火,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

以证明古印度曾有核战争,然而《摩诃婆罗多》中并无相关文字,后来丹尼肯凭借此书夺得首届搞笑诺贝尔奖文学奖。

Fate系列里吉尔伽美什的维摩那

Agama即梵语中的आगमĀgama,指那些通过传统流传下来的事物,在佛教中特指部派佛教的根本经典《阿含经(Agama)》,在印度教中则指几类怛特罗密教(तन्त्र,Tantra)学派的经文作品。


吉祥具书的罗因贾篇阳卷(Linga)阴卷(Yoni)即印度教中湿婆的神圣阳具林伽(लिङ्गं,liṅgaṃ)和其妻雪山神女的神圣阴具约尼(योनि,yoni)

吉祥具书的降迪弗篇(Dev Delver,恶魔探索者),中文「降迪弗」是波斯古经中的降魔书《万迪达德》在阿维斯塔语的直译,英文迪弗(Dev)即波斯祆教中的恶魔,devler(探索者)则是一个迪弗的谐音梗。


(待更新)

任务全做完后的第一次传送

这句话也是图鉴中桓那兰那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