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汉欣位移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关注者
11
被浏览
14,234

4 个回答


Jackson习题7.7就是引导Goos Hänchen效应的具体推导。当发生全反射时,反射波和入射波的振幅相比,模不变,但增加了一个相位因子。Goos Hänchen效应是说,如果入射波并非完美平面波,比如是有限宽度的一束光,那么在发生全反射的时候,反射光线会产生一个小小的位移。

根据习题7.7的提示,把入射波进行空间傅立叶分解,这样就可以使用完美平面波全反射的计算结果了。入射光线是一堆平面波的组合,每个平面波在全反射过程中互相干涉,干涉的结果就是Goos Hänchen位移。推导过程比较容易,但是在分析最后的位移方向的时候着实烧脑啊,按公式字面理解,我看到的位移是向入射光靠近的方向,但书里的插图是远离的方向,想了好半天最后发现我的公式得到的位移实际算出来是负值,就都对上了。

推导如下

算完了我还没爽,又写了点代码来模拟一下这个效应。用的是之前介绍过的我写的标量场的可视化框架

模拟的主要思路是

  1. 入射光在横向上振幅为高斯分布(中间最亮,两翼变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手算傅立叶变换系数。截断在1e-15处,波数ϰ 空间采样1000个。
  2. 每个ϰ对应的平面波,按照Jackson 公式7.39,7.41计算反射波场和折射波场,再把1000个波叠加起来得到最后的反射波场和折射波场;
  3. 程序接受指定光束的宽度(以波长λ为单位)和入射光偏振方向(垂直或平行),并且对入射角0°-90°以0.5°采样计算得到180帧图像,最后串成视频;
  4. 因为反射光没有解析解,只能找到它横向振幅的峰值点作为反射光的中心轴,以此作为Goos Hänchen位移的测量值,跟理论值进行对比。

代码在这里

以下是一个例子:垂直偏振,相对折射率n'=0.913(临界角65.92°),光束宽度35λ:

https://www.zhihu.com/video/1744658049338359810

蓝线是入射光中轴和没有位移的反射光中轴,入射角大于66°之后红线是反射光的测量中轴。因为波束宽度就已经35λ了,这个缩放实在看不清位移的具体情况,我们放大10倍,再做一次。

https://www.zhihu.com/video/1744660377953239040

在这个放大倍数下,不光能显著看到Goos Hänchen位移,也能看到在全反射发生后,交界面上面那抹淡淡的倏逝波,指数衰减的可视化!下方介质的条纹是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干涉。

仔细看字幕,位移测量值和理论值相差不大(因为光束宽度比波长大好多,推导中的近似假设比较成立)。

我比较习惯于用比较简单传统的图像解释古斯汉欣位移。这里用反射情况来讨论。简单来说,光束是一系列不同动量(方向)的平面波合成的。在斜入射到某个界面上时,不同的平面波分量感受到的反射系数是不一样的,会获得不同的相位。这样一来,反射后的平面波分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会相干相消,导致光束不能在该空间范围内出射。但在一定距离以外,光束的相干相消不再成立,转为相干相长,光束得以出射。这样一来光束就发生了位移。

定量地来看,可以认为古斯汉欣位移与光束在动量空间的相位梯度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