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日花萬金的白俄羅斯之旅! - 第3頁
遊記

奢侈!日花萬金的白俄羅斯之旅!

10 75 24467
肥力
舊 2014-12-07, 22:44

舊日劇場的復原模型。而我們也看戲去。那是旅伴想看的輕歌劇,聽說是五月的特備節目,或是迎冰球賽的旅客也未可知。


輕歌劇在某大廳演出。這張稍欠光度的照片,明顯拍的是年輕女訪客。


樂師。


歌劇演員。估計飾演某代拉齊維烏公爵伉儷。相機又缺電,沒跟旅伴同拍佯睡的公爵。




這些砲不曾在Rundale Palace看見。卻說拉齊維烏家族准有一支私人軍隊,也可鑄砲。砲上凸下的花飾,後世人或覺得浪費金屬吧?


小堂,當然供彌撒用。至此又要給照相機的電池充電,就是電池耗盡,之後直至回到旅舍,也沒有拍照。

離開Nesvizh Castle,旅伴在之前的市集看中小陶笛,討價還價買了個鏈墜狀的,然而舊的一個兩天後洗澡時打破。接著我們在市政廳前見到到長途汽車站的公車,省下若干回站的時間。下車那刻公車內播的是電子版〈斯拉夫送行曲〉,如同真真正正的把我們拉回現實。

到站,進站樓打算買車票,卻給售票員大聲斥喝。同時在大堂遇到兩三個華人留學生,他們建議不如走出車場,見車先佔座後付鈔,果然奏效。我們上了輛從平斯克回明斯克的大巴。

回到明斯克日未落盡,但已錯過冰球世錦賽季軍戰。返到旅舍淋個浴,然後到獨立廣場下的商場,找到快關門的自助快餐店狼吞虎嚥去也。我吃的是煮四季豆和熟雞件,只求充飢。
肥力
舊 2014-12-07, 22:47
從明斯克的中央大巴站(就是在鐵路總站旁,伽俐略商場一樓的那個)有大巴往Mir或Nesvizh,不過看來都是途經,兩處都不是尾站。車從不遠的東方(Vostochnyi)大巴站開出,中央大巴站是第二個站。往Mir的兩小時內到,票價多在55000至60000白布,班次整個白天都有;往Nesvizh車程兩小時多,票價約在70000白布上下。

我去都是半年前的事了,價錢廉宜些:往Mir,乘終點是Novogrudok的大巴,53250白布;Mir南下Nesvizh,17300白布;平斯克經Nesvizh回明斯克,64500白布。

找大巴的時間表可用這個,但前提是你懂拼西里爾字母。
http://ticketbus.by/

也把Mir的大巴時間表拿來重溫。來回明斯克的班次確不少,但要留意某班車星期幾才有。


Mir Castle成人入場費60000白布,城堡每天10至18時開放,17時起停止售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二10至13時清潔,恐怕不開放吧。內有餐室和酒店,餐室9至23時都營業。網址:http://www.mirzamak.by/

Nesvizh Castle成人入場費80000白布,大中小學生半價,40000白布。只找到元旦不開放的資料,具體的開放時間,請試在http://niasvizh.by/en/找找。
肥力
舊 2014-12-20, 15:26
一宿無話。星期天晚上的冰球世錦賽決賽,俄羅斯隊擊敗對手奪冠,球迷喊Ros-si-ya也更響。次晨住客又少了些,來觀賽的回老家是也;而前一晚在群宿房看電視的俄語大媽,星期一已離開了。而我們還有一整天在明斯克。

旅舍有個廚房,大窗朝向公寓圍住的院子,看到棵大樹,初夏天時風景倒不錯。兩名西非男日間無事可做時,就閒坐在廚房。說起來,我和旅伴跟他們聊天都在此廚房。可返回老家,非洲男不會少見,但總不會跟他們聊幾句。遊人的好奇回家就藏起。


廚房外望就是院子,旅舍另一面可以看到大街和火車站。但我們的八床群宿房都是窗朝院子。

星期一的早餐沒有記下來,憶起該是穀物脆片加奶之類。吃過後再走一次市區,固是晨走。路線:Kirova街、馬克思街、Komsomolskaya街、KGB總部、獨立大道、郵政總局寄明信片、Volodarskogo街。


白俄傳說:過馬路,不衝燈。


又想到北美downtown的三層房。


沒錯,林蔭背後KGB。

至於郵政總局的大廳嘛,都貼過了,請回溯。


晨走將完,香格里拉賭場旁邊的是體育與旅遊部。光看部門官徽也小詫吧。
肥力
舊 2014-12-22, 21:55
晨走之際,旅伴在旅舍洗澡收拾甚麼的。我回旅舍後,二人齊出,趁在明斯克最後一天多看一點。


向前走就是獨立廣場下面的地下商場入口,順便可以過路去獨立廣場。




大晴天下的紅教堂和獨立廣場。


然後走獨立大道。走到國營百貨(GUM,古姆)前,猜它在搞懷舊八五折酬賓。


轉進列寧街向聖三一區進發。一幢樸實但恢弘的公寓。




夏裝女子迎面來。


隔列寧街拍老市政廳。不過身處的一面也有好去處。
肥力
舊 2015-01-04, 14:11

老市政廳背面是聖母瑪利亞座堂,屬羅馬天主教。座堂不如紅教堂般矚目,但如想到其位置近市政廳,它是主教所在的教堂也是合情理的吧。


補一張十字架的特寫。


這銅像於2014年立,都是說明斯克舊事。


在市政廳外一角拍些照。這是東北邊的兒童交響樂團團址,以前曾是聖神堂。


遠處可見白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座堂聖神座堂。那亭狀物嘛……


是紀念明斯克在1499年取得Magdeburg Town的資格,可以自治云云。亦在2014年立。遊人都把紙鈔往天枰塞,目下這小孩有父母支持,在做此事。


市政廳靠北一方有揚子飯店,想念中國菜的朋友請記住位置。


聖神座堂位處小丘上,從下往上拍更添氣勢。內有「明斯克聖母」聖像畫,甚有名,但內進參觀時漏了看。

聖三一區就在不遠處。另一邊有個十字路口,一處街角的建築物外牆有不俗的軍民浮雕,但因一件事,沒能把它拍下。
Il padrino
舊 2015-01-06, 17:22
無敵呀 很喜歡 很喜歡!
魚芝寶
舊 2015-01-07, 09:59
售票員為什麼要大聲斥喝你呢?
不太了解,願聞其詳
肥力
舊 2015-01-07, 22:21
引用:
作者: 魚芝寶 (原文章)
售票員為什麼要大聲斥喝你呢?
不太了解,願聞其詳
我以為是因為不懂他們的規矩。Mir對外的車票在開車前15分鐘開賣,客人太早問,「就是客人不對」;Nesvizh回明斯克的車票在車上賣,你找售票處要,「就是你不對」。好些服務業者似還有這般邏輯:客人不懂規矩就活該受罵,嗯。

當然今時這邏輯已漸給「親切服務」之類的字眼壓過去了。
肥力
舊 2015-01-13, 23:00


聖三一區似乎熬過蘇聯衛國戰爭後期的猛烈戰事,但長年失修,要到1980年才獲修葺,重現昔日風光。不過,今日的聖三一區,已成餐飲店、旅舍和特色商店集中的地方,沒了居民。


在區裡一角某餐室外邊的帳棚坐下,就餐前先拿康有為遊記拍張照。


嗯,看到她的無名指有婚戒。


午餐。冷牛舌青瓜拼盤,小鍋捲心菜卷,內餡是鴨肉和米。


之後晴轉陰,陰天落雹。不是沒聽過老家下雹,但親歷還是第一遭,還要在國外。


之後下雨,雹粒未盡溶化。之前看到的女侍應走回餐廳主室,腳步如蜻蜓點水。


小東西躲進包包避寒,我靠拼盤的黃芥醬,一口一口的盼驅寒氣。




雨停,結帳離開,上隔鄰的淚島去。未登島前,見到一對掛上不少同心鎖的閘。
肥力
舊 2015-01-13, 23:02
淚島在聖三一區西北,以一條橋跟聖三一區連接,四面自然環水。在1990年代初,島上築了些悼念阿富汗戰爭陣亡蘇軍的紀念物。




一過橋就可見到小教堂。教堂的設計主題應是思念亡子的母親。

與阿富汗戰爭有關的紀念物,似乎在不少前蘇聯城市也有;我粗略的類比,此戰有如美國人看越戰吧。








堂內的四個小龕,其中一個的主題就是把耶穌從十字架卸下,聖母在旁,呼應思念亡子這一主題。


垂淚的少年天使,背景可見左邊的聖神座堂,和右邊的聖母瑪利亞座堂。鑄像也是懷念陣亡者,手上的旅遊指南就把其下體描述一番,指到島上拍結婚照的新婚夫婦,太太必然會摸摸那處,求早生孩兒云云。

就在此時,旅伴的照相機出了問題,鏡頭不能隨開關伸縮,照片也拍不得。我們研究一下同一本旅遊指南後,決定多逛市區一會,然後去某商場買照相機。蓋旅伴的行程還有兩星期多,沒相機,大憾事也。
肥力
舊 2015-01-13, 23:05
到那商場去,要乘地鐵。我們捨附近的Negima站,向東朝獨立大道走,那裡有勝利廣場和同名的地鐵站。不趕路,繼續看景。


路上有國家大劇院。那是劇院外的其中一個鑄像,名「舞」。


劇院正門的噴水池。少年似未忘前一晚的冰球賽,還在喊Ros~si~ya, Ros~si~ya。




大劇院。現代但不失典雅的水泥建築。


然後我們走到共產(Kommunisticheskaya)街。我在門牌3號樓的郵局寄出最後一批明斯克的明信片。門牌14號的公寓樓頂有水泥指針,正下方一樓是家巧克力品牌店。


14號樓對面,某陣亡者的紀念碑背後。


電視塔。可惜沒有晚間的照片。




共產街4號的公寓,你道有何特別?

特別於住客。行剌甘迺迪(JFK)的Lee Harvey Oswald,行剌前曾投奔蘇聯,當局把他安置在明斯克,當時他就住在這前有大樹跟河道,旁有大街的地方。不過他仍喊悶,最終還是帶新娶的太太找到機會回美國。
肥力
舊 2015-01-31, 21:39

共產街4號附近還有其他歷史去處。對面的綠平房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8年舉行一大的會址,蘇聯衛國戰爭時被夷平,現存的是重建房,闢為博物館。


不過,直接跟那第一次代表大會有關的展品沒見多少。上圖中間的估計跟博物館本身關係多一點。


博物館一半的展品跟體育有關,有關於明斯克的,也有跟東德/民主德國有關。




另一半嗎,像是城市生活博物館多一點。相片沒見到的,還有舊藥房用品,以及西里爾字和英語對照的一些十九世紀明斯克資料。


博物館畔河近橋,不遠處是蘇聯衛國戰爭勝利20週年(1965年)落成的勝利廣場。背後左右大樓的口號意譯「人民勇行永垂不朽」。


廣場下面有個紀念堂,玻璃環後的匾刻了一班收復白俄羅斯有功的蘇聯英雄的名字。
肥力
舊 2015-01-31, 21:40

旅伴要買照相機,我們在inyourpocket指南找到皇冠商場有電子產品店,於是在勝利廣場乘地鐵到Frunzenskaya站,再向西走。一出站便看到這大壁畫,後來一查,此建築物是設計所。


皇冠商場,歐美市郊大商場的模樣。買了照相機,我們還逛超級市場,買點即食冰淇淋和其他食物。


商場旁有個地鐵站,可惜人生路不熟,沒進去,還是走回頭路。路上見到某公寓有片草地,未知何故如此好,後來又查到草地下有座爛尾地下商場,沒完成就地面養草。


回旅舍吃晚飯。乾麵包不夠脆,魚子不夠鮮,褐色的蜜糖飲料不夠滋味。鏡頭以外的手機用來播音樂,管旅舍的大姐找了美甲師上門繼續美甲。
肥力
舊 2015-01-31, 21:42
給報紙賣了三篇遊記,頭兩篇可跟之前的帖子對照。

http://ol.mingpao.com/cfm/Archive1.cfm?File=20140817/sta13/uad1.txt

本沒想去白俄羅斯(Belarus),因為入境簽證要到北京或歐洲辦,而且開支大,儘管持特區護照可免簽證遊遍其四週諸國,但始終不打算進去。直到今年復活節後,我聽到後來的旅伴說,五月持同一張冰上曲棍球世界錦標賽的門票,就算不用在首都明斯克(Minsk)看球賽,也能免簽證在五月進出白俄羅斯。機會難得,我搶先跟旅伴約好,五月底同去看看,第一站是明斯克。

一早重生:火車站旁,獨立大道上

從基輔北上的火車早上開進明斯克火車總站。總站甚新,候車間有如新建機場,正門外牆玻璃幕牆加鋼管,對面的兩座高樓與它相比,就「古雅」多了。那兩座給叫「明斯克城門」的十一層高樓其實不古,都是二次大戰後的產物。1941年6月22日納粹入侵蘇聯,不久就攻下明斯克,整三年後紅軍在白俄羅斯發動反攻,在明斯克的德軍頑強抵抗,市內八成民房化為瓦礫。紅軍收復明斯克後,蘇聯以當時流行的史達林式建築風格重新建設市中心,兩座高樓連同旁邊較矮的公寓樓因此建成。兩座高樓九樓的四角,分陳工農兵像,靠西的樓樓頂設時鐘,至今仍用來報時。

粗淺說來,史達林式建築以橫向的大型建築物佔主,間有外飾繁多的高樓襯托,外牆飾紋也頗講究,古典風格的巨柱亦不乏。從火車站向北稍走,可達明斯克的獨立廣場。廣場外緣是獨立大道,向東北伸展十多公里。首兩公里半,即由獨立廣場至勝利廣場的一段,大都是戰後新建的建築物:郵政總局、白俄KGB總部、國營百貨公司、十月廣場旁的共和宮,衛國戰爭博物館與工會宮,還有國家馬戲團等,它們多具史達林式建築的特色。今時它們的外牆不只灰或白,當中兩座門牌分別為14號和16號的六層公寓樓,一座是鮭魚紅,一座是淡黃色,如天色配合,會有幾分北美西岸大城同類建築的味道。

勝利廣場顧名思義,就是紀念勝利,即蘇聯戰勝納粹德國。廣場也扮演迴旋處的角色,中間的花崗岩紀念碑既紀紅軍,復紀抗納粹游擊隊的功績——在戰爭期間,明斯克是游擊隊的其中一個活動中心。戰後明斯克冠為蘇聯其中一個英雄城市,亦是因此。廣場地底有個建於1985年的紀念堂,與鄰近的行人通道和地鐵站相連,中放一玻璃圓環,背後是五百多名收復白俄羅斯有功,獲頒「蘇聯英雄」名譽紅軍將士的名字。勝利廣場的紀念碑和週邊的大樓,也都是戰後建成。

重建復修的老建築和未破的老建築

勝利廣場西南旁斯維斯拉奇河(Svislach River)。岸邊的戰後建公寓,是1963年刺殺甘迺迪的Lee Harvey Oswald之前投奔蘇聯的住處。公寓和水道間有一座綠色平房,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8年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就在此平房召開。此黨後來的多數派布爾什維克,發展成蘇聯共產黨。平房戰時被毀,或因其在蘇聯歷史的地位,戰後重建。平房現時是博物館,可直接與那代表大會有關的展品,見似無幾。從此綠平房沿河向西走約十五分鐘,便可到聖三一區(Trinity Suburb)。

聖三一區是明斯克的老區,十六和十七世紀是瓷磚作坊集中地。1809年一場大火後,區內燒毀的木屋由石屋取代。及到二十世紀中期,區內樓房漸漸失修破落,至1980年才得以復修。跟附近新近落成的公寓樓,或不遠處巨型的水泥建國家大劇院相較,聖三一區復修的房子的古雅小巧更見明顯。現時聖三一區有不少食店、紀念品店和藝廊等,也不再是市郊小區,而是市中心的一部份,亦為遊客勝地。

從聖三一區過斯維斯拉奇河,不難找到白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座堂聖神座堂。座堂矗立在小丘上,一雙塔比火車站前的城門早三百多年落成。不遠處是舊市政廳,跟聖神座堂一樣白,但缺座堂的綠頂。另一雙塔與舊市政廳相隔列寧街,那是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座堂,還是一樣的白。這對塔在1951年被毀,之後才獲復原舊觀。說句入門者的心得:分辨正教教堂和羅馬天主教堂,可以看堂頂的十字架,也可走進室內:天主教堂會放置排椅,而正教教堂則沒有,信眾要站立參與彌撒。

另兩幢舊建築則要回到獨立廣場方能看到。聖西蒙聖海倫堂亦是羅馬天主教堂,在上世紀初由本地富商捐建,以念早夭的一對兒女。它以紅磚建成,因此本地人稱它為「紅教堂」。紅教堂以西是政府總部,是一座早期蘇聯的「摩天大廈」,與烏克蘭哈爾科夫(Kharkiv)的國家工業大樓(Derzhprom)風格相若,都是方正且巨型的多層水泥大樓,而且都是在大部份重型建築機械面世前,用人力築成。或者因為穩實復龐大,兩者都能熬過二次大戰的洗禮而屹立至今。

寧靜的悼念逝者

建築被毀,可以修復,重建或以新建築代替,但活生生的人,若死就不能復生。二次大戰的亡者,以勝利廣場念之,至於阿富汗戰爭戰死異地的軍人,在明斯克則有淚島為念。

冷戰時美蘇均有對外用兵。美軍在越南,紅軍在阿富汗,皆給當成侵略者,均受當地人猛烈反抗,最終均是撤退收場。兩場戰爭對陣亡者家屬的傷痛,則是一樣。淚島位處聖三一區西北,與聖三一區以橋相連,島上的悼念「設施」在1990年代中開放,主要有一個小教堂,還有垂淚天使鑄像。小教堂前後兩個入口左右均有神情哀傷的婦女立像,喻為征人家屬,內有四小室,分列在阿富汗被殺的逾七百名白俄羅斯蘇軍的名字。垂淚天使在島的南端,其意是因為未能保護軍人平安回家,所以垂淚。用兵於外是功是過,很多時還要看當地人如何反應,但若戰死,親朋的傷痛不會因功過而變。而若要看白俄羅斯人有否反思,和如何反思這場戰爭,淚島未必能滿足此望。

「乾淨的街道,不亂過馬路」

我和旅伴行前都曉得白俄羅斯與她南、西和北的鄰國相比,政治自由仍見不及,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當了二十年總統,連任四屆。獨立大道雖是車水馬龍,但我拍下KGB總部時,也怕惹來麻煩。高壓政治以外,我們亦看到社會秩序。我們在明斯克下火車後,旅伴就說火車軌兩旁幾無垃圾,及後兩三天也讚賞明斯克的街道如何乾淨。我就相信網上的旅遊心得,認為明斯克人不會亂過馬路,甚至過路不衝燈。旅伴則給我指過路衝燈的明斯克人,而我也留意到某處街上的一兩個煙蒂——互相想打破對方的一些看法,是我和旅伴這次看明斯克的其中一個小趣味。
肥力
舊 2015-01-31, 21:44
http://ol.mingpao.com/cfm/Archive1.cfm?File=20140831/sta13/uad1.txt

白俄羅斯為一個堅實的主權國家,近代始於1992年;不計一次大戰末短暫的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之前約六個世紀都未嘗真正獨立稱國。貴族之於白俄羅斯,除了後來的帝俄王族,就是先前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貴族。在1569年兩國正式結為聯邦前,今時白俄羅斯全境幾是立陶宛的領土;聯邦之後享祚二百多年,到了1795年週邊列強第三次三分波蘭,聯邦亡國為止。

於是若在白俄羅斯看到舊日貴族風華的話,看聯邦時代留下的,應會更多。從首都明斯克向西南走不到一百公里,便可看到聯邦貴族之一拉齊維烏(Radziwill)家族留下的兩座城堡。這兩座城堡現時已成白俄羅斯吸引國內外遊客的主要名勝。

鎮名和平裡的戰守之堡

五月最後一個星期天上午,我和旅伴從明斯克出發,先到西南方的小村鎮Mir。Mir意為「和平」,但此鎮於過去三百年至少歷幾場大戰:十八世紀初的大北方戰爭、1812年拿破崙東侵帝俄,還有上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今時此鎮已是和平模樣,下車後見到的七彩小屋甚是可喜,但二次大戰前在此處主理一年兩次馬市的羅姆人(更熟悉的華文叫法是吉卜賽人),和居於此處的猶太人,已先後被紅軍和納粹趕滅淨盡,昔日的小繁華已不復見。

從彩色小屋往南面的Mir Castle走時,先會見到天主教聖襧格堂。現時見到的聖襧格堂,在十六和十七世紀之交,由同名的拉齊維烏家族成員Nicholas Christopher命建。一進大門,就見到教堂似舉行婚禮。我們並沒留下祝福新人,蓋要把握時間,好好看不遠處的城堡。

Mir Castle跟聖襧格堂的相似處,就是外牆都以磚紅色為主。這座城堡在十六世紀二十年代始建,本不屬拉齊維烏家族;到了1568年因為原主人無嗣繼承,他在遺囑裡把城堡交到前文提到的Nicholas手上。城堡雖得擴建,但四角皆有禦樓和另添一座前門樓的格局則不變。拉齊維烏家族擁有城堡三個多世紀,在十九世紀末轉售給俄國貴族Sviatopolk-Mirskii,新主人修葺失修多年的城堡,1939年蘇聯佔領波蘭東境,Sviatopolk-Mirskii家族被逐出城堡。又歷多年,城堡於2000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門樓的大門關上,我們取門樓左側的入口進城堡參觀。進得城堡內院,未抬頭望南牆和西牆的有蓋棧道,就先看見三樓近東北禦樓的一個小小木建陽台。陽台欄上綴以植物,雖不知真假,但稍可沖淡城堡的緊繃氣息。禦樓、壘牆和靠壘牆而建的建築,不少已闢為博物館展廳。博物館的長期展覽當中,其中一個介紹居於鎮上猶太人的歷史,所述年期直至1941年。當年夏天納粹入侵,鎮上未逃的猶太人被遷於堡內,以候處決。旅伴看到展出的一張猶太人待押解照片,直言震憾。可惜的是,在堡內看不到關於羅姆人的介紹。

我們亦上落西南禦樓,親身一試走斜度高迴旋樓梯的滋味。城堡的地窖今時也用來展覽當時儲存糧食酒品,以及煮食用的器具,但說最教遊人雀躍的,是另一處地窖展出的坐地木枷。昔日以困犯人的刑具,今天成了遊人拍照取樂的玩意。長期展覽亦有介紹三代堡主和其在堡裡起居生活的部份。當我走進以拉齊維烏家族掌堡時代為主題的飯廳,看到紅金雙色為主的天花,首先聯想到的並非身處歐洲,而是它是否跟喇嘛教寺廟的設計有關。此天花帶出的東亞味道,比堡裡另一處展出的一組小小八仙像更濃。

Nesvizh Castle:華麗府邸與堅實堡壘的結合

在Mir Castle午飯後,我們從Mir乘小巴南馳約三十公里,抵達另一個鎮Nesvizh。最初搜集資料時,以為小巴的終站離我們要訪的名勝不遠,殊不知小巴在另一個長途客車站才停下,我們得在暑天走一公里多回頭路,才能挨近第二個城堡Nesvizh Castle。但若不如此,我就會錯過看到美景的機會。

回頭路將走盡時,我們的右方是個小湖,湖的另一邊靠東是那城堡,靠西則是葬了72名拉齊維烏家族成員的基督聖體堂,分據樹蔭長堤的兩邊。午後的藍天雖未盡與藍湖水同色,可都添寬廣之氣。風光如此,我暗謂眼前所見,可稱勝景了。走過湖邊,繞過來時見到的小城門,以及鎮中孩童嬉水消暑的噴泉後,我們略過基督聖體堂,沿湖堤走到Nesvizh Castle的正門。

源自立陶宛的拉齊維烏家族,其成員多年在波蘭—立陶宛聯邦掌聯邦的軍政要職,亦曾取得神聖羅馬帝國的親王封號,因此此家族據有達四百年,堪稱當時正式府邸的Nesvizh Castle,其規模和富麗可想而知。1582年,前文提到的拉齊維烏家族成員Nicholas Christopher在Nesvizh始建三層高的堡壘,歷二十二年方成,當時已帶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建築風格。由十八世紀初至十九世紀末,城堡曾歷戰火、遺棄和修復,城堡建築再糅合歌德和古典風格,漸成今天的模樣。1939年蘇聯和納粹德國瓜分波蘭,在當時波蘭東境的城堡落入蘇聯之手,拉齊維烏家族被逐出城堡。經歷若干年的療養院生涯後,城堡在白俄羅斯獨立後改為歷史文化保護區,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城堡正門外看,見得堡牆前的護河,守護堡牆的高堤,後方才是堡牆。以為它是又一個防禦為主的建築麼,一走過正門到內院,才知還有別貌:石砌的內院甚廣,正前方五層高的中樓有如大宅,中樓兩旁樓正門外均有一條有上蓋,飾以拱和欄的走廊,像舊日華南帶騎樓的商住小樓模樣,加上水井,若遊人更多,便彷如城中心廣場了。此處除了中樓頂部外牆雕飾較多外,其他建築物未算華麗,昔日貴族的風采,還待遊人進樓細味。

進入中樓,沿樓梯上二三樓,所見會客室、書房、睡房和大廳等,還有天花飾紋,都不教我失望或驚奇,一切都合心中貴族住處的模樣。經過舊日舞台的模型後,我和旅伴到音樂廳,聽一場約十分鐘長的輕歌劇。男女歌劇演員分飾拉齊維烏親王和王妃,唱幾節我不懂其意的戲。跟舞台模型不同的是,舞台的演員演給二人貴族看,而輕歌劇的平民觀眾,看的是演員飾的貴族。

輕歌劇完,我們看軍械展去。之前在Mir Castle我們覽過波蘭飛騎兵的全身鎧甲,在軍械展我們則見到拉齊維烏家族自鑄的火砲——拉齊維烏家族曾一度有自己的步騎軍隊,人數千計,其勢可見一斑。

再看過堡壘內供家族彌撒用的小堂,我們走回市政廳,乘鎮內巴士到長途客車站,準備回明斯克。巴士到長途客車站的一刻,車上播的電子風〈斯拉夫送行曲〉副歌也完,恰如把我帶回現實。


主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