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字表示颜色的意思是怎么来的?

《說文》:「黃,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 ,古文黃。」郭沫若《金文叢攷》:「黃即佩玉…後假為黃白字,卒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乃造珩若璜…
关注者
36
被浏览
21,839

5 个回答

唔 “黄”字的各种考释多得不得了 这也是个好问题 希望尝试一下抛砖引玉

说明:

古文字部分主要参考古文字诂林第十册。

以下分派是出于说明简便考虑。

先答本体:“黄”字表示颜色的意思是怎么来的?


先放一批字形:

(截自《说文新证》955-956)

此备引申假借二说以备题主参考。

一、由假借而来

既然假借,则无需探讨黄字怎么表现“黄色”义。关于其本义,主要有两种说法:

1.璜珩衡横派

题主在问题中引郭说:

黃即佩玉……後假為黃白字,卒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

郭老认为黄是珩、璜或衡的初文,后来借作黄白字,首先举金文巿黄对言,然后有用衡替换黄的例子——“衡”、“珩”是一物,“珩”(“衡”)、“黄”是一物——后“黄”无玉佩义,故同音的“璜”是后出本字。这看起来不错,但这是站在金文的材料上讲的——甲文用例没有以“黄”为玉佩的,这就很可疑了。又见《卜辞通纂》举“黄尹”例,但郭也只证明这里的“黄”是“衡”,单凭这一点很难直接说是玉佩吧?且此处“黄尹”(“衡尹”)盖为伊尹阿衡——那“黄”(“衡”)的节制义似乎更明显。所以这一派里还有一批学者认为“黄”是“横”本字,比如吴大澂、刘心源即以之为“横”省,郭也曾以亢黄相通借,则“黄”之节义逾显。进一步地,“黄”在甲文中最早的字形与“矢”极近似(或相同),与“寅”同源(持此观点的代表是姚孝遂先生),“矢”有法度意,“寅”有敬义,或可为佐证。

2.暴尫派

题主的补充资料提到:

《說文新證》:“甲骨文黃字从大,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是《禮記.檀弓下》`吾欲暴尪而奚若’的`尪’字的本字。金文上从`口’,似有仰天呼嘆之意,上部或訛从`黑’;其後,`口’形訛為`廿’、`止’,下部或省兩手形,或訛从火。《說文》誤釋為从田、从炗。"

特意去翻了一下《新证》,季先生是好好作了标注的,这个文字版怎么没了,吓我一跳:

(《说文新证》956)

这里加上引用就很清楚了,不用说太多,这个说解一方面符合甲文字形,一方面文献支撑更充分一些,个人认为这一说更塙。为什么说这一说更塙呢?还要联系其他一些东西。

在《新证》提到的《焚巫尪》一文中,裘先生指出黄的构型演变应该是这样的:


依据是在


字(裘先生认为是古文“焚”专用为焚巫尪的异体)的构形中,有


两种字形,他们互为异体,且第一种整体早于第二种,同时可以旁证的还有之前提到的“矢”、“寅”、“黄”共用一形。当然在这里“黄”取这个形体是像尪形——一种有胸部突出、腹部凹陷生理缺陷的人的体型(也有说是驼背、腹胀或黄疸的,不过总体特征的躯干短粗与身体不协调),暴尪(或焚巫尪)都是在干旱时求雨的原始巫术,这种顺势巫术的做法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比如欧洲有使女性裸身拉犁逆流而上的、非洲有鞭打巫师的,都企图使天发生哀怜同情而达到求雨的目的。而暴尪或者焚尪的做法是使尪仰面向天进行的,正与此处字形相合。另《新证》说到金文“黄”上从“口”,但其甲文绝不从“口”,也未见从“口”之意,按一般套路这就是“形讹”了,但这更可能是一处理据重构(见到字形变异不考虑理据重构就说讹与抱定说文不看古文字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甲文里恰有一字与“黄”意近还从“口”:

(古文字诂林十309)

就是“堇”字,也就是《新证》“黄”字下提到的唐兰先生错引的“熯”字(左边为“堇”的异体),可见堇的字形中上从“口”、下从“火”的很多,则其字意与本与干燥、艰苦有关。卜辞中“降堇”是一种常见用法,雪堂以为艰,鼎堂以为馑,立庵以为叹(亦旱),伯戡以为谨,除“叹(旱)”说略近外似均不确,而陈梦家根据“甲辰卜行贞西土其有降堇”直以旱灾之旱解“堇”应该更塙。从此可以看出“堇”与“黄”之联系,甲文中“堇”与中象人形部分与“黄”同意,而甲文黄亦有突出部分在上之形:

虽然数量不多,但亦可知“堇”或从“黄”从“口”从“火”表示干旱(旱灾),二字意、义皆有近似之处。且“堇”从“火”之形与裘先生提到的焚巫尪之“焚”类似,或对金文及以后“黄”字从“口”从“火”有一定影响。而与此同时,在金文及以后的字形中,“堇”也有被认为是从“黄”或“黄省”之字。以此观之,“黄”字形之变异,理据重构的可能大一些。

综上是个人认为更塙的“黄”为“尪”本字假借为黄白字说。

二、由引申而来

上一段关于假借的说明中提到个人比较认同的“黄”本义为“尪”本字,其意象形,由此则“黄”本义盖是一种疾病或患这种疾病的人的体貌特征。同时又知道“堇”与“黄”在字意上有关联,且“黄”字在甲文中就已经有“黄色”义,那“黄”作黄白字有没有从本义引申的可能呢?我们应该注意到“黄”在甲文中是有下从“火”之形的(也就是裘先生文中“焚”的异体字):

即以较通行的字形看,字意表达的是焚巫尪的具体景况,那么由此字意得出焚物是不难的,焚物为动,则所焚之物或所焚之物的状态是可以引申得来的,黄色作为被烧烤后的干枯焦黄之色也并非说不通(且黄字说文小篆定形重构理据后此义便成本义,详下)。“黄”部下字皆颜色字,有它义者盖非褒义,如:

䵌:赤黃也。一曰輕易人䵌姁也。从黃夾聲。

这是说侮辱、戏弄他人时的样子。

䵋:青黃色也。从黃有聲。

音晦,章太炎先生在《新方言》中提到说人脸色不好叫“䵋气色”,通言泛说即是“晦气”字。

同时重病脸色委顿也称“黄”或“玄黄”,又有“玄马病则黄”等,故“黄”虽为中正之色,但也是表现着病态、不好的颜色,这一点上看其下从“火”(或为“堇”下去“火”)之意与“堇”字之意更显。

此来自引申的观点,于抱持古文字者恐大逆不道,仅备一说,请方家郢斫。

以上是个人对于“‘黄’字表示颜色的意思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下面尝试回答题主补充的几个问题。

1.“黄”与“光”的关系

“光”、“晃”、“黄”同源,说文小篆定形了自甲金文开始的“黄”字理据重构,重构后的“黄”字从“光”或从“火”,从“田”之说是比较可疑的,因为“黄”从始至终确实没有带有过“田”意,这里的“田”与果、番中的“田”一样很可能是一个记号化的构件,也就是把古文字中人“肚子”那一块记号化成为“田字”(是为腹肌www)——从这一点上说,“黄”为火色或光色比土色更靠谱一些。

关于理据重构与形讹:理据重构是指字的构形理据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仍然能够完整表达字意;或者字意被字/词义推动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字形发生与字意相适应的构形理据变化。形讹是指字形发生了破坏理据、背离字意的不合理变化。所以字形变化中真正形讹的还不一定有理据重构的多呢。


2.那么在黄字创立之初,是否没有表示颜色的意思呢?

3.黄的表示颜色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根据现有材料看,“黄”字最早的形体不表达“黄色”意。但“黄”表示颜色在甲文中是习见的,虽然我们基本不可能断定“黄”表示颜色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有一点可以作个猜测,即在我们看得到的造字之初,“黄”的字义与词义存在不平衡现象,“黄”的早期字形字意和字义绝非“黄色”,但它的词义中应该是有“黄色”这一义项的——而在现有最早字形之前,“黄色”、“尪”或者“璜(横衡珩)”孰先孰后就未可知了。

以上,更新完毕w

说文解字“从田从光”肯定不对吗?上古汉语拟音,约为:光 kwaŋ-黄 gwaŋ

那么“黄”跟“光”是同源词吗?因为常见的日光、月光、火光都偏黄色?

还有“红”拟音 goŋ 大家怎么看,古代的“红”字指浅红色,也跟“黄”同源吗?

光+红:看身材的话,其实光光·黄更像雌版李溯本,而红角·马更像雄版黄聖雅?

链接:青岛动物园鹿苑【黄楊部落】档案 动物观察日记怎么写?2021年每篇链接目录

一、金 Aurum

二、鸡 Gallus gallus

三、菊 Chrysanthemum spp.

合:金鸡菊 Coreopsis spp.

金鸡菊

李溯本得有多喜欢黄聖雅,才能发自内心地真正觉着黄聖雅比田静还漂亮了?

就像2013年10月,李溯本也觉着“跟吕逸群这么巧的缘分”要是能送给黄聖雅就好了!

长相倒是能连起来:田静-刘臻臻-吕娜-吕逸群,中间两位是青岛二中别的班的女同学~~

链接:亲民学派女团:每个人尽可能简短的标签

链接:「青梅竹马」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链接:日语“木”和“黄”训读都是 ki 的音,只是碰巧吗,还是真有同源关系?

李溯本❤黄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