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诡异的巧合?

关注者
5,118
被浏览
4,196,008

293 个回答

我在这个问题下唱个反调,说个并非巧合而被强行说成是巧合的“王越试卷”的故事。

网上常见的版本大概是这样:

明朝王越当年参加殿试时,狂风突起,将王越的试卷给吹到天上去了,王越顿时欲哭无泪。还好考官又给了他一张卷子,让他答完交了。
没承想这年秋天,朝鲜国使节来京进贡,竟然带来了王越的那张卷子,说是朝鲜国王一天视朝的时候,一物从天而降,定睛一看,却是天朝学生的试卷,不敢怠慢,便叫使者将之带回北京。

王越后来虽然身为文臣,却南征北战,多次出塞击败蒙古。立下赫赫功勋。后来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是明朝开国以来三位被授予爵位的文臣之一。不过王越因为自视甚高,且与太监颇有交情而被其他文臣所不喜。

王越试卷被风吹飞一事,发生于景泰二(1451)年辛未科考试中,最早见于王越廷试时的监试官叶盛的《水东日记》。

叶盛

原文如下:

景泰辛未廷試,盛預彌封,徐侍講珵受卷,陳御史同年叔紹等監試。正午忽大風驟起,黃塵漲天,侍講曰:「今日譬之人家納婦贅婿,而變異若此,進士中他日其有小人僨事者乎?」良久,一貢士紙卷為風所揚半空去,呼之至,乃浚縣王越也。云文已成,尚有藳底在,盛謂叔紹:「當入奏,庶不誤此生三年。」叔紹遂執筆,至奏尾,思而未得。盛曰:「以全盛典。」侍講曰:「當矣。」偕叔紹至兵科,適書奏監生皆已出,不得已,盛為自書之。既而得旨,禮部再給紙卷。是科諸進士紙卷皆盛手封,惟王越卷獨長,成凱卷以病,錄正不完,不得封。二卷人皆能識之。抑庵王先生謂成卷不胡說,王越策能引漢傳「士修於家,而壞於天子之廷」語,眾以其能言,皆傳觀焉。
——《水东日记》卷二十

侍讲徐珵,在给王越等考生监考时,突然狂风大作,便吐槽说:“进士中将会有败事的小人吗?”

徐珵

结果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这个败事的小人不是考生,而是监试官本人。因为监考后没多久,徐珵就改名唤作“徐有贞”,后来主持“夺门之变”,拥护明英宗复位,进言害死于谦,一度成为明朝首辅,结果因与同伙石亨、曹吉祥的矛盾而被贬出京,反而成了三人中唯一善终者。

而王越的考卷被风吹走后,徐珵、叶盛、陈叔绍三位监试官把他叫来,王越则表示自己已经写完,还有底稿。最后叶盛为了不耽误王越三年时间,便和陈叔绍一起上奏给明代宗,获得许可后又给了王越卷纸。

结果王越写的特别长,加上其他考生都已经交卷,没有封起来,因此所有考官都能看到考卷。王越引用了西汉贾山的《至言》:“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等句,被众人认为能言而传阅。

看到网上常引用的论文说叶盛对王越“颇具怨言”,但是个人至少没从《水东日记》中看出什么怨气。

反而在后来,王越于成化六(1470 )年被提升为总督,全面负责河套的军务。第二年,叶盛作为吏部侍郎被派来边关巡视。两人都不主张立即和河套的蒙古人对线,而是选拔名将、积攒实力后再作打算,总体来说两人合作还算比较顺利。

或许,叶盛在《水东日记》专门提及此事可能更主要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识人之能”和善心。

水东日记

不管事实如何,这件事在当时讨论度未必很高,王越的试卷的确渺无踪迹,成了不解之谜。在编年体的《明实录》和《朝鲜王朝实录》中,都没有提到当时在位的朝鲜文宗在景福宫捡到过试卷,并且让使者在秋天将试卷送还之类的内容。

实际上,终王越一生,他只在《朝鲜王朝实录》里登场了一次:

坡對曰:“萬安爲翰林院大學士兼太子太傅,王越爲都御史兼兵部尙書,時方用事。又太監傅恭、劉恒、汪直、金輔、鄭同亦得權幸,而汪直年少聰慧,帝尤眷愛。”上曰:“ 王越之年幾何?”對曰:“年可六十。不厲而威,眞君子人也。”
——《朝鲜成宗实录》卷一百二/成宗十七(1486)年

而那时他已经位列兵部尚书,在朝鲜使者李坡返回汉阳后,朝鲜成宗询问过王越多大岁数,而李坡除了回答大概六十岁外,额外把他赞为真君子。不过此后朝鲜的史料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提及王越。可见当时的朝鲜人既对王越缺乏了解,也缺乏了解的兴趣。

而在明朝方面,则断断续续的对“王越试卷”的故事进行了记述。比如说现已不存的杨循吉《智异》一书中,对此事如此记录:

皇朝文臣得拜极品爵者不數人,威宁伯王公其一也。公当廷試日,稿甫就,忽旋风起腋下,其卷於云霄中。廷臣与同试者咸仰视,弥久弥高,至不见乃已。中官以闻,诏许別楮腾进。後公由中執法大司馬以進於伯爵。

再之后的郑晓,在嘉靖四十五(1566)年出版的《吾学篇》中,关于“王越试卷”的说法尚且正常:

廷試時,風塵蔽天,揚公卷曲。監試陳御史為請,再得給卷。
——《吾学篇》卷四十五/名臣记二十四/王越传

但我觉得,叶盛若是地下有知,看了上述说法肯定会被气活过来。

而说到画风不正常之处,应该是起源自王世贞那里。

王世贞

王世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王越的粉丝,他在位王越作传的时候,试卷飞到朝鲜,再被朝鲜使者送还的故事才第一次出现于史料之中:

二十六,舉進士,方對策大廷,忽有旋風起,攝其策雲表,已而不見,皆怪異之。及秋,而朝鮮貢使附越策來,而曰:“其王方視朝,有旋風捲一物下者,則進士卷也。敢以聞。”景帝閱而得姓名,謂吏部曰:“識之,此當任風憲。”於是繇進士選人,得監察御史。
——《威宁伯王越传》

而由于王世贞是当时著名的才子,在此后的李贽《续藏书》等作品中也几乎原文照抄,描述了王越的“试卷飞到朝鲜”的故事,这个故事顿时便有名了起来。恰逢在万历年间,南直隶出了一个自称“我,威宁伯王越,打钱”的妖人,并且有许多人还真的盲信了。可能在这种背景下,王越的“试卷神话”也在这一带广为流传开来。

受此影响,1590年、1597年、1611年三次出使中国的朝鲜大臣李睟光,便在后来整理的《芝峯类说》中,将当时流传的野史,特别是王世贞所写的传记的内容记录了下来:

稗史言景泰辛未年廷試。擧人王越試卷。颷飛上天。墮於朝鮮。次歲進還。王世貞作王越傳。亦載此事曰。其秋朝鮮貢使賫進云。此甚異事。而我國無傳之者,何也?稗史又言王越以此得上眷。驟至大官云。
——《芝峯类说》卷五

然而,李睟光对于此事的真实性却表示怀疑,他认为这么奇怪的事情,在朝鲜却无人知晓。更何况野史说王越是凭借这个被送还的考卷,而受到明代宗的宠爱而骤然成为大官,这种说法看似有明粉实黑的潜质。

不过,由于李睟光的介绍,这个故事陆陆续续被朝鲜人所知晓。可能很多朝鲜人只是去关注考卷被吹飞,而不是吹到朝鲜的事情。比如在《承政院日记》中便记载,在朝鲜英祖三(1727)年五月,英祖在听侍读官赵明泽等讲《皇明通记》故事时,提问王越试卷飞走是何时发生的事情。

明澤曰, 向日進講時, 以王越試券飛去之事, 有年代考見之命矣。臣等, 退而考出, 則乃景泰二年,文宗大王元年也。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朝鲜人以为这个故事真的发生过,比如说在1780年出使清朝的使者、实学派作家朴趾源,便自作聪明的在《热河日记》中,除了之前引用的杨循吉的《智异》的内容外,还如此写道:

成宗朝,景福宮簡儀臺邊,落一紙中朝試卷,其封彌乃王越名。附貢使奏其卷,天子嘉越有風力,乃拜執憲之職。循吉所言,只言其旋風飛卷,而不詳其下落;泛言其有執憲以進,而未諳其實由我國奏聞天子也。
——《热河日记·铜兰涉笔》
朴趾源

然而,这个说法却暴露了朴趾源对于王越所生活的时代的不了解:

因为王越是在1451年考中进士,当时在位的是朝鲜文宗。而 @首阳大君 的孙子、成宗则要在8年后的天顺二(1458)年出生,即位更是要到成化五(1469)年。可见,在朴趾源的笔下,王越这张试卷足足花了十八年才飞到朝鲜,十八年后的王越,果然成了一条好汉……

而且,说实话,朴趾源还是抱着猎奇的态度而不是两国友好的态度写的这段描述,实际上他非常讨厌王越和太监们关系良好这一事实。因为他在《热河日记》又写道:

虽然这个故事明明是中国传到朝鲜去的,而且我也没有见过中国有王越试吹到琉球的版本,但朴趾源作为实学家非常讨厌迷信,对于王越是因为“万里风”而得侯的故事异常厌恶,于是他指出文林的《琅瑘漫抄》中有含沙射影王越跪舔司礼太监王高,称其为圣人的“记载”(实际上可能只是与王越不合的文官们造谣)。

虽然这种说法在当时的朝鲜流行一时,但是19世纪初的学者李圭景,则在《五洲衍文长箋散稿》中,收录了一篇名为《书画化龙书画飞去辩证说》的文章,对于这类故事专门加以痛批。

其中李圭景特别提到了《丹青记》中王维的故事,这个故事或许就是“王越试卷飞朝鲜”的原型:

王維爲岐王畫一大石,一旦風雨雷電俱作,忽拔石去,後見空 ,乃知畫石飛去。憲宗朝,高麗遣使,言神嵩山上飛一奇石,下有王維字印。王不敢留,奉獻云。

在这个故事里居然唐宪宗时期(820年去世)就有高丽(918年建立)了……更加离谱。

当时朝鲜半岛的新罗表示有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

况且,石头飞到朝鲜半岛离谱没人信,难道试卷飞到朝鲜就靠谱了吗?

对于这种编造的“巧合”,我将李圭景的话贴在这里,作为总结吧:

如此虛無說,誰敢下孟浪之筆,記而流傳耶?何必多辨。

根据河南漯河繁城镇保存至今的《受禅表碑》碑文:“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

可知曹丕代汉那天是公元220年12月11日。

而又据《晋书•帝纪四》:“(建兴四年)十一月乙未,使侍中宋敞送笺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

可知西晋愍帝投降交出长安城的那天是公元316年12月11日。

被曹魏灭的和灭曹魏的,大家伙在公历纪年里殊途同归了呢。

今天也是12月11日呢,大汉正好1800周年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