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數位教育的發展看見:台灣的熱情與創意,就是最大的競爭力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從兩岸數位教育的發展看見:台灣的熱情與創意,就是最大的競爭力

從兩岸數位教育的發展看見:台灣的熱情與創意,就是最大的競爭力
Photo Credit: Brad Flickinger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需要善用中國大陸市場,盡力保持創新的引領,中國大陸則需要加速改革,重視開放及多元,這樣華人有機會透過新一代教育的共建共榮。

這兩週我分別參加了台灣的「中小學行動學習計畫成果發表會」,以及中國大陸的「教育訊息化技術標準工作會議暨海峽智慧教育高峰論壇」,參與也見證了兩岸在數位教育上(特別是基礎教育中)的重大進程,其中有不少心得,想跟關心華人現代化教育發展的讀者們分享。

台灣的發表會是由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指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劉遠楨教授及成功大學楊雅婷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輔導,邁向第三年的實驗計畫。今年總共有120多所國中小學,400多個班級,超過一萬名學生參與,利用行動學習裝置(特別是平板電腦),搭配各種教學軟體及服務,發展出許多創新的教學方案,希望為將來的普及實施,建立更強大的應用基礎。

中國大陸的活動則是由教育部及工信部指導,華東師範大學及福建網龍公司所承辦。第一天著重在兩岸專家針對目前行動學習/電子書包在政策、產業、以及學術上的發展趨勢分享,超過600人參加。第二天則是中央電子書包標準組第十次例會,針對目前在中國國家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制定上的進度,與標準組的成員進行匯報及討論。同時也成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標準制定工作組,約有30多個企業及學術組織參加。

這裏我想針對兩岸在發展數位教育的做法及進程上,比較相同及相異之處,也同時分享一些新的觀念及趨勢。

兩岸發展相同或相類似的地方有:

一、政府資源與產業資源更為搭配

基礎教育是任何國家重要的基石,其中教育資訊化(中國大陸叫訊息化)更是近年來全球發展十分迅速的趨勢。由於基礎教育有其平等普及和思想教化的特性,政府的政策與資源配置,經常扮演關鍵的角色。

但是由於資訊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產業在創新教學工具和教學應用的發展上,走的通常比政府或學校快很多,過去教育機關標準化的採購及實施機制,著重在硬體的建置和制式的應用,越來越不能符合現代教育以服務為導向的需求。

因此,這兩年我們看到不少政府推動的數位教育政策或計劃,都會及早與產業接軌,希望有效擷取產業創新的動能,也可建立更有持續性的產官營運模式。

例如台灣的行動學習計劃,今年就有超過10個廠商(包括華碩雲端,HTC,澔奇科技等)捐贈硬體或軟體服務,協助更多學校(及各級政府)跨越資源不足的鴻溝,及早參與創新的實驗。而學校與老師也透過產品使用及教案回饋的方式,幫助有意長期耕耘在教育領域的廠商,建立更好的服務體系。

中國大陸的中央電教館館長也在演講中宣示,他們打造的教學資源平台會分級管理,中央做的針對使用者會免費(也會採購有價教材),並且設計類似BT(Build and Transfer)的機制,讓區域政府及各地的平台服務公司,能建立延伸且可盈利的資源服務。希望藉由這樣的混合設計,同時保持國家教育方針的一致性,以及多元發展的豐富性。

二、專家在教學模式的創新上理念很接近

類似「翻轉課堂」的新形態教學趨勢不是只有在台灣盛行,中國大陸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在提倡。許多人都認同,工業化、標準化、單向化的教育形式,越來越不適合用在資訊網路時代成長下的學生,當學生已經身處多媒體影像充斥、網路資訊垂手可得的環境裡,老師還使用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除了達不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外,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學習的疏離。

並且,在引用科技工具進入教學現場的時候,有那些重要的考量,兩岸的學術界有相當一致的認識。例如,「電子書包」的實驗過去在兩岸實施的不少,雖然成效多半不彰,觀念上也有很多誤解(以為就是把傳統的書包丟掉,將教材轉成數位化而已),但經過了幾年的試驗,大家對於「電子書包」的定位及應用上越來越接近。

北京師範大學余勝泉教授強調的三個「電子書包」核心價值,就與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提倡的「以生活教育為主的明日學校」理念相近:

  1. 提升教學深度,包括學生學習的廣度,課堂參與的成度,以及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2. 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包括適性化的輔導,自主學習,知識地圖的應用等。
  3. 學習與生活的橋接,包括生活進入課程,加強情境感知,以及認清學習目的等。

另外,華東師範大學祝智庭教授針對「無縫學習」趨勢的專題報告,與台灣近年推廣「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的觀念也相當類似,這個「行動學習」的進階版,鼓勵打破課內課外、實體虛擬、正式非正式、以及教材工具形式的學習典範(Paradigm),雖然還不是很普及,但是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例如這次台灣行動學習計劃中的100多所學校,超過半數都已經應用行動教學在不同的場域,其中也有許多學校,有系統地運用例如「均一教育平台」(可稱為台灣的可汗學院)所提供的補充教學材料,來豐富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自學。

我對於這個趨勢的發展十分看好,也預期越來越多的創新服務會因應產生。

三、產業逐漸發展整體的解決方案,但離成功還有待時日

如上所說,在兩岸的活動中,我們看到許多廠商積極參與,不論是參與捐贈、參與標準制定、或是提出各種形式的商業模式,都揭示了這是一個有龐大機會,且即將實現的市場。目前產業在產品及服務的完整度上,也日趨成熟,特別是在在整合解決方案上,會決定未來能操大盤,市場勝出的關鍵,其中又以「教育雲」以及「智慧教室」為發展的重點。

「教育雲」搭配「大數據」的應用,是近年熱門的概念,但施行上需要眾多資源及條件的配合,也不容易在三、五年就看到成效,因此政策長期引導,加上有比較成熟,且能持續發展的平台方案就十分重要。

在台灣,教育部選定華碩雲端公司,合作「教育大市集」平台,希望由龍頭企業提供,以通用儲存及數據管理為基礎的整合服務平台,搭配開放性的服務介接模式,讓眾多教學服務及產品(有償及無償),能以較為簡易,且有一致性的參與,豐富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