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饰演悍匪,《除暴》和《新警察故事》中吴彦祖的角色有哪些异同?

关注者
27
被浏览
100,516

9 个回答

《新警察故事》里边,阿祖抢银行,不单单是为了钱,更是为了获取某种快感。

《除暴》里边,张隼抢银行,不单单是为了获取某种快感,更是为了钱。

换句话说,阿祖有点像DC的小丑,由于原生家庭很变态,导致自己也成了变态。

与张隼相比,阿祖的动机更本能——他杀JC,不停犯罪,其实是为了满足潜意识中“弑父”的需求。

阿祖的父亲是JC,在外面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一回到家,经常把阿祖当成罪犯或手下对待。

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所以父亲对阿祖实施了最简单粗暴的教育——“打骂教育”。

因为每次经过打骂,阿祖都会变乖,所以直到阿祖成了杀人犯,父亲还出于惯性,企图用打骂解决问题。

父亲不知道,小时候阿祖会变乖,只是没有反抗能力,就像员工对老板,就算有一万个不服气,为了生存也得忍受委屈。

但最后阿祖的人生破产了,怎么着都没办法挽回,所以他不再忍受了,他要用最残忍的方式彻底报复自己的父亲——死在父亲面前。

《新警察故事》的结局,阿祖心中充满了怨恨,他拿枪指着父亲,却又出于伦理,不能在枪中放子弹。

吴彦祖那段帅绝又无奈的表演,堪称影史的经典。


《除暴》中的张隼,是另一种经典。

跟阿祖孩子气的状态相比,张隼的体块更大只,更具江湖气。

《新警察故事》里,阿祖第二次抢银行时,显然整体的策划不够缜密,尤其紧要关头时阿祖还杀了一个同伙,这直接泯灭了其他同伙的战意,导致自己的团队一败涂地。

而《除暴》中张隼的每一次抢劫,事先都策划的巨细无遗,就算最终抢不到钱,也很方便逃命。与阿祖不同,张隼的作风更社会——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杀同伙,而就算同伙死了,张隼也要把属于同伙的那份钱“烧过去”。

因此,讲义气的张隼,团队始终都很有战意,甚至他的同伙还愿意牺牲自己,救他的命。

张隼做这一切,并不是出于小孩子的本能,而是出于成年人的理性。

片中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打几十年工也不一定能买起房子,但只要干好这一票,我们就能告老还乡了。”

张隼抢劫,是为了回老家盖房子,为了让自己和母亲过上好日子。

所以《除暴》的结局,虽然看似跟《新警察故事》一样,都是杀人犯被枪击毙了。但临死前,阿祖的神情是变态般的求死,而张隼的神情则透露着像正常人一样的求生欲。


总的来说,阿祖是一个男孩,张隼则是一个男人。

这两位“枭雄”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都狂妄,都不羁,都浪荡于世。

但同时,他们也有着细微的不同,一个渴望向死而行,一个企图剑走偏锋。

而无论他们之间的相似还是不同,吴彦祖都诠释的极其到位。

可能有人想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不过是什么年龄段演什么样的角色罢了。”

但其实,演《新警察故事》的时候,吴彦祖已经30岁(角色年龄10几岁);演《除暴》的时候,吴彦祖已经46岁(角色年龄30几岁)了。

是的,如果我不说,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你们的老公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位中年老戏骨了。

16年过去,“张隼”没有愧对“阿祖”的惊艳,这一次他依然帅绝,依然霸气外露。沉淀过后,我们在吴彦祖身上看到的,是更游刃有余的演技,和更成熟的男人底色。

《除暴》上映,吴彦祖饰演杀人越货、心狠手辣的悍匪,杀人如麻、手上沾染无尽鲜血。

这个角色,让人很容易想到16年前《新警察故事》里他饰演的变态罪犯。

一样带着团伙抢银行杀人,一样的嗜血狠毒,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坦白说《除暴》作为类型片完成度并不低,对比这几年的港产警匪片、品相也很有优势,但单就吴彦祖饰演的反派来说,角色质感未免有些“退化”。





两相对比,十六年前《新警察故事》里的吴彦祖,是标准的英俊小生面孔,精致面孔并不阻碍他成为有潜力的好演员;

十六年后,《除暴》里的吴彦祖似乎大费周章让颜值下线,怎么丑怎么拍,但“放弃外表”似乎对角色没有绝对的加持效果。

倒不是吴彦祖的表演有问题,而是角色并没有当年那般清晰的性格脉络。





严格来说,两部电影里吴彦祖的角色,一个是悍匪,一个更接近变态。

出发点不同,心理逻辑链条不同,情感附着点也不同。

这些不同点,体现在相近的原生家庭关系、恋爱婚姻关系、警匪对峙关系等模块中。





一,原生家庭缺憾。

《除暴》中吴彦祖的角色老鹰带着兄弟小团伙,抢劫银行、金店、运钞车,犯下无数大案,主要是为钱为谋生。

(不排除暗含的变态快感刺激成分)

《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饰演的高官之子,和一群富二代们搞出种种惊天血案,是为求刺激,为心底填不满的缺失和收不住的愤怒





电影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镜头,是阿祖幼年时期被虐待。

小小的孩子浑身伤痕,带着手铐哭泣不止。





父亲和母亲婚姻不幸,母亲觉得“你能上位都是因为我爸爸(你入赘)”,父亲觉得全凭自己奋斗。

这位父亲将自己的不满悉数发泄在儿子身上:你这样没出息、这样不长进、丢尽了我的脸。





父亲虐待,母亲溺爱,共同养育出一个长歪的变态。

《新警察故事》里阿祖的家庭戏份很少,但电影通过几场争吵、几个镜头,将角色的成长环境、心理动机、原生家庭困境等问题,讲得很清楚

因为溯源清楚,所以电影最后阿祖去掉子弹、开枪求死的画面,才能传达强烈的情感。






父亲大喊着“你让我如此失望”,阿祖嚎啕大哭如同幼童,对着父亲抬起了没有子弹的枪。

周围密密麻麻围满了警察,他如此这般动作根本是求死。

这是诀别的了断,也是无望的仇恨,还是非常可悲的缺爱。





一面是角色的恶,一面是角色的软弱和伤口。

恶霸和幼童两种特色、集合在同一个角色身上。

质感很特别、叫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除暴》里吴彦祖饰演的这个悍匪老鹰,显得比较普通

普通不是因为他涉案数量小,相反,这个杀人恶魔手下冤魂无数。

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电影对角色心理动机、逻辑链条的建构,显得普通,和各路影视剧里的悍匪角色无甚区别。





为谋财而杀人,高智商、嗜血、冷静、残酷,你看,大部分作品里的悍匪都这样。

《除暴》中的家庭关系,体现于最后阶段的老母亲角色(鲍起静饰)。

这位老母亲,起先试图装聋作哑、最后默认“大义灭亲”。





电影里讲明白了“她不是一般人”,知道儿子的罪行。

但那又如何?倘若将情感落点放在杀人犯的母亲身上,普通观众很难共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悍匪最后回到家乡、回到自己母亲经营的澡堂里,情绪力量的维度完全落空

《新警察故事》里最后的父子对峙,是很重要的情感重头戏;但《除暴》里最后的家乡、自家澡堂等设定更像是只落地了一半的闲笔,重点依旧在打斗





二,恋人情感。

《除暴》中春夏饰演老鹰的妻子,老鹰在电视塔顶楼观察城市、预演犯罪,她在那里寻死,三番五次来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从活动地点的角度来说,二人在顶楼相遇反而更合理。

但电影偏偏安排了街市上的偶然相遇,给女方安排了非常戏剧性的场面,听完老先生解签就跑,反而有些失真





这个角色最重要的功能,是变态老鹰和常态生活之间的连接点

因为她怀孕、老鹰希望抢一大笔然后安生过好日子。

此处影片的拧巴,或许在于没处理好她是“雌雄大盗”式的女悍匪,还是正常的烟火气的角色





若说正常,将验孕棒放在礼品盒里,有点吓人。

若说不正常,她似乎又只是一个普通姑娘。

春夏的表现还有几分少女崇拜,几分无辜,节奏到了她那里莫名一半像文艺片一半像言情,让人觉得没着没落。

后期春夏这个角色,更多是帮他脱罪的功能进度条,在不惊奇的强行反转里,像个工具人。





《新警察故事》里阿祖的女友,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套路化的角色,女悍匪一枚。

她和小团伙里的其他角色一样,大部分时候都是提供动作戏份的感官刺激,仅此而已。

虽然角色有扁平的嫌疑,但清晰。





让人印象深刻的点,是吴彦祖的角色在她重伤濒死之际,一边在那张血肉模糊的脸上亲了下去,一边开枪打死她。

枪响之后,阿祖抬头,嘴角还有拉丝一样的口水,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角色多变态,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

《除暴》里缺这种有冲击力的场面,不是说只有变态才能让人记住,而是辨识度问题。





三,正邪对峙关系。

王千源饰演的警察对峙,有“猫和老鼠”棋逢对手既视感。

前半个小时的戏份,节奏紧张高能、很好看。

但二位对峙的智力游戏式的快感在三十分钟后就戛然而止,此后彻底变成了普通的抓逃犯故事。





一白一黑一正一反,两位完全对位式的呈现,最后的落点是什么

前半小时,是对案件的叙述;

穿插交替,分别从贼和兵的两个角度来呈现,嵌套互补构成完整的叙述链条。

嘎嘣利落脆,好看。

但这样的好看是表层的。





深层的贼和兵的对位,比如《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刘德华,在无间地狱之苦里坚信一句“对唔住,我是警察”,造化弄人、世事无常,信念感很耀眼、悲剧感很动人

但《除暴》里没有这个部分,而停留在感官智力刺激层面

最聪明的贼,最聪明的兵,互相懂得彼此,在一模一样的位置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止步于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饰演的贼,对“兵”们的痛恨,来自于对父亲的不满,扩散之后做了投射。

严格来说这不属于正邪对立、黑白博弈的部分,而是父子亲缘问题。

归根结底,《新警察故事》里反派角色塑造最大的亮点,在于让人觉得他恶贯满盈他该死的同时、又能对他心生怜悯和唏嘘。

《除暴》里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角色性格,却未能形成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舒心结语

两部都是类型片,某些时候这类影片中打斗戏份的精彩程度、场面的紧张刺激感,甚至比角色塑造更为重要。

显而易见,《新警察故事》的动作设计明显优于《除暴》,隐隐有武侠画风、重表现;《除暴》更粗粝更生猛、重“战斗力”,但在观赏性上却更逊色。

当然这并不是说《除暴》不好看,《除暴》虽然不那么亮眼、但作为院线电影整体完成度并不差。

或许只是无法对标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