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威爾逝世:越戰老兵出身、深陷入侵伊拉克爭議和南海撞機事件中的美國國務卿

柯林·鮑威爾
柯林·鮑威爾

美國前任國務卿科林·盧瑟·鮑威爾上將(Gen Colin Luther Powell;台灣譯柯林·鮑爾)因新冠併發症病逝,享年84歲。

鮑威爾家族訃告說,鮑威爾10月18日早晨在首都華盛頓市郊馬里蘭州境內一家軍醫院病逝。他生前已完成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鮑威爾於2000年12月獲共和黨總統喬治·沃克·布什(George W Bush)任命,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國務卿。他上任後即遇上中美軍機於南中國海相撞事件,後來因承認自己因誤判而支持布什出兵入侵伊拉克而備受爭議。

民主黨籍的現任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以「親愛的朋友」稱呼鮑威爾,讚揚他是「最理想的戰士與外交家」;小布什致哀時稱其為「偉大的公僕」。

美國媒體指出,鮑威爾此前被確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這種病的患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更有可能出現併發症。此外,他也患有帕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

2003年,鮑威爾曾患上前列腺癌,在馬里蘭州沃爾特·里德國家軍事醫療中心(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病逝前, 他也是在該醫療中心接受救治。

出身寒微的鮑威爾

鮑威爾1937年4月5日出生於紐約市哈林區,是牙買加(Jamaica)移民後裔,但同時具備非洲與蘇格蘭血統。他出生之際正值哈林區崛起成為非裔移民聚居地之際,而當時的牙買加仍是英國殖民地。

鮑威爾父母原本按傳統英式英語,把他名字柯林(Colin)裏面的「o」發輕聲,但其本人後來改從美式口音,以向二戰太平洋反日戰事中陣亡的空軍飛行員柯林·克里(Colin Kelly)致敬。

鮑威爾本人曾憶述他年少時學業平平,高中畢業時對前路茫然。 他進入紐約城市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修讀地質學本科學位時,報名加入美軍為發掘未來軍事領袖而設的預備役軍官訓練營(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ROTC)。

鮑威爾日後回憶這段經歷,形容這是他畢生最快樂的日子。鮑威爾說:「我不但喜歡它,還幹得不錯。」

1958年畢業後,鮑威爾獲美國陸軍聘為少尉,到佐治亞州(Georgia)受訓。當時,膚色讓他在酒吧、餐館被拒光顧。

1962年,時任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派遣數千名軍事顧問到南越,指導南越軍隊對抗北越的越共武裝。鮑威爾是其中一員。他在南越期間誤踏尖竹釘陷阱(punji stick)而受傷,又遇上直升機空難,大難不死的鮑威爾從焚燒中的機體殘骸救出了三名同胞。


兩岸外交部門哀悼鮑威爾

北京與台北分別對鮑威爾病逝發表評論。

10月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我們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他的家人表示誠摯慰問。」汪文斌形容鮑威爾是「美國資深外交家」。

台灣外交部18日晚在鮑威爾死訊公布後不久即透過Twitter表示:「台灣政府與人民向鮑威爾親朋與摯愛致以最深切慰問。這位軍人外交家的傑出公共服務與非凡人生將啟蒙後世。願他安息。」

https://twitter.com/MOFA_Taiwan/status/1450089407201955842

在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在Facebook發文致哀。朱立倫說:「鮑爾將軍是真正的台灣老朋友,他的辭世也是美台關係的損失!」

一些台灣媒體在報道鮑威爾死訊時,突出了他在2004年10月訪問北京時稱「台灣非主權國」的言論。中國大陸媒體則多有強調他曾為支持布什總統出兵伊拉克而作偽證,官方中共《人民日報》子公司人民網旗下平台「人民微看點」的文章更質問:「他那瓶做假證的『洗衣粉』去哪兒了?」。

在官方新華社報道中國外交部向鮑威爾致哀的微博帖文下,不少跟帖網友對其死訊加以譏諷。


軍中嶄露頭角

鮑威爾身穿四星將領軍服
鮑威爾從軍35年,官拜四星上將。

1968年,鮑威爾從越南迴到美國,因墜機後拯救行動而獲頒英勇勳章。他隨後被委派調查這樣一起案件:一位現役士兵來信,佐證美萊村屠殺(Mỹ Lai Massacre)真有其事。1968年3月,美國陸軍一群士兵被指控在南越山靜縣(今越南廣義省山靜縣)美萊村殺害數百名平民,包括兒童。

縱然當時指控美軍殘酷對待平民的證據不斷浮現,鮑威爾結論說:「要是直接否定此描述,則美軍士兵與越南人們的關係極其友好。」

鮑威爾的報告內容直到1970年才公諸於世,引來世人指罵他替屠殺事件「洗白」。

1971年,鮑威爾自華盛頓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畢業,繼而考獲白宮學者(White House Fellowship;又譯白宮研修員)。當時的總統是尼克松(Richard Nixon)。

從左至右:切尼、阿爾瑪·鮑威爾、柯林·鮑威爾
1989年,鮑威爾宣誓就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時任防長切尼(左)監誓,鮑威爾夫人阿爾瑪(Alma Powell;中)為其舉起《聖經》。

至此,鮑威爾已被視為明日之星。他先被派到駐韓美軍擔任中校,後被調回五角大樓(Pentagon)任職。經過短暫的軍校生涯,鮑威爾獲升任准將,加入陸軍第101空降師(101st Airborne Division)。

此後他轉為擔當軍事顧問角色,在卡特總統(Jimmy Carter)政府內任職,後來在列根(Ronald Reagan)政府上台後擔任防長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的高級軍事幕僚。

鮑威爾主義

1987年,鮑威爾出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此時美國深陷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的所謂「骯髒戰爭」,包括給尼加拉瓜(Nicaragua)的右翼凖軍事組織撐腰。

老喬治·布什(George HW Bush)1989年就任美國總統後,任命鮑威爾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使他成為國防系統權臣。當時鮑威爾年僅52歲,不僅是首位非裔美國人擔任此職,也是歷來最年輕的主席。

鮑威爾在五角大樓主持新聞發佈會(24/1/1991)
1991年1月,鮑威爾在五角大樓向媒體說明「沙漠之盾」行動。

美國在1989年12月入侵巴拿馬(Panama)推翻獨裁元首諾列加將軍(Gen Manuel Noriega),招致聯合國強烈譴責。這成為鮑威爾就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之後面對的首場重大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他採用了一套後來被稱為「鮑威爾主義」(The Powell Doctrine;又譯「鮑威爾信條」)策略。

鮑威爾認為,直到一切外交、政治與經濟手段耗盡之前,美國不應訴諸軍事力量。然而,一旦採取武裝行動,就該傾巢而出,先發制人,從而把美軍人員傷亡減至最低。此外,還必須確保軍事行動得到一定程度的民意支持。其宗旨是要讓美國再也不會陷入像越戰一樣漫長而毫無成果的戰事。

鮑威爾最初與時任國防部長切尼(Dick Cheney)意見相左,不欲出兵中東,但「沙漠風暴」與「沙漠之盾」行動大獲全勝,讓鮑威爾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

鮑威爾
鮑威爾在視察沙特阿拉伯美軍期間使用戰地電話。

棄戎從政

1993年,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接任總統,鮑威爾仍然留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但他不久便發現自己與克林頓政府的自由派作風格格不入,不但在允許同性戀者參軍議題上與克林頓正面衝突,也在美國軍事介入波斯尼亞(Bosnia)局勢問題上與時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Albright)不和。鮑威爾堅信,只有美國利益受到威脅才出兵。

鮑威爾曾說:「美國地面武裝部隊(GI)可不是在什麼國際棋盤上給任意擺佈的玩具士兵。」

1993年,鮑威爾卸任軍職,從事慈善工作和寫作自傳。其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位。

卸下了現役軍人的重擔,鮑威爾開始參與政黨政治。共和民主兩黨裏均有人對他肅然起敬,紛紛倡議提名他競逐副總統職位。1995年,鮑威爾正式宣告自己為共和黨人。

1996年大選來臨之際,本來有呼聲請鮑威爾出選挑戰克林頓,但他始終認為自己並不熱衷從政。

鮑威爾、切尼與布什總統
2000年11月,鮑威爾與時任總統布什和副總統切尼聚餐。

分析:典型的美國成功故事

安東尼·澤克爾(Anthony Zurcher)

BBC駐北美記者

鮑威爾一生可謂具有象徵意義的美國成功故事。作為移民之子,他成為第一位攀上美國軍事與外交系統頂峰的黑人。

1990年代,鮑威爾是為數不多能打破政治界限的公眾人物,堪比二戰後的艾森豪威爾將軍(Gen Dwight D Eisenhower)。

但鮑威爾有別於艾森豪威爾,他不曾考慮問鼎總統寶座,即使曾有不少呼聲希望他參選。

但這些呼聲在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後沉寂下來,鮑威爾後來也承認那是其人生的「瑕疵」。他在伊拉克大殺傷力武器問題上賭上了一己聲譽,蒙受損失。

鮑威爾晚年變成另一種標桿人物。隨著特朗普(Donald Trump)崛起,他跟共和黨漸行漸遠。這反映鮑威爾的溫和、國際主義思想對美國保守運動的影響江河日下。

如今鮑威爾成了迄今因新冠病毒而死最有名的美國人,他的死因也許會擋住了人們對其一生中其它成就的關注。


南海撞機

2000年,小布什當選總統,提名鮑威爾出任國務卿,統領外交事務。他才剛上任就遇上美中關係一大危機。

2001年4月1日北京時間早晨,編號BuNo 156511的美國海軍EP-3型偵察機在南中國海與中國解放軍空軍81192號殲-8II型戰鬥機相撞,飛行員王偉少校墜海失蹤,後中方確認其殉職,終年32歲;美軍偵察機迫降海南島陵水軍用機場,中方扣押24名美方機組人員。

北京與華盛頓就道歉問題周旋良久,鮑威爾在事發後第四天公開表示遺憾,隔天致函時任中國副總理錢其琛,對撞機事件表示「sorry」。這又引起一番翻譯爭端,但最後,中國媒體普遍譯為「深表歉意」,中國外交部也促請外界無須「咬文嚼字」,事件趨向和解,美方機組人員獲釋。偵察機經過多番擾攘,於同年7月以拆解後運走方式送回美國

至同年7月底,鮑威爾訪華後表示,中國戰鬥機已不再近距離攔截美軍軍機。鮑威爾傳記作者傑弗裏·馬修斯(Jeffrey J. Matthews)認為,解決這場危機是其重要成就。

鮑威爾與台灣的互動也引來不少討論。他在就任之初在國會參議院談論對台軍售問題時,稱呼台灣為中華民國,後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Richard Boucher)承認鮑威爾的用詞「不夠嚴謹」。

2003年11月,民進黨籍的台灣總統陳水扁前往拉丁美洲訪問途中過境美國,引起北京不滿。其間鮑威爾與陳水扁在一場午餐會上握手並簡短交談。美國國務院其後證實中國外長李肇星要求鮑威爾致電解釋,美方重申沒有改變對華政策

2004年10月,鮑威爾訪華期間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與香港鳳凰衛視專訪時,分別談到「不支持台獨」、「台灣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希望兩岸最終走向「和平統一」等言論,引發台灣高度關注,但台北總統府稱陳水扁以「平常心」看待有關言論。

911與攻伊偽證

2001年911恐襲後,鮑威爾再次發覺自己與防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等主戰鷹派對立。當時鷹派主張即使沒有其他國家支持,美國仍該出兵。

堅持個人信條的鮑威爾雖然反對對伊拉克動武,但仍同意表面上支持布什,為所謂的「反恐戰爭」拉開帷幕。2003年2月那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上,鮑威爾的個人誠信似乎幫助美國贏得安理會支持,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戰事持續18個月後,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倒台,鮑威爾承認指控侯賽因藏有「大殺傷力武器」的情報「幾乎肯定是錯的」。2004年11月,鮑威爾宣佈辭去國務卿職務。

鮑威爾在老布什喪禮上向靈柩敬禮(4/12/2018)
2018年12月4日,鮑威爾等「沙漠風暴」行動指揮官在老布什總統喪禮上向其靈柩行軍禮。

卸任後的鮑威爾仍不時對時局直言不諱,包括批評布什政府對待古巴關塔那摩灣(Guantanamo Bay)基地囚徒手法。2008年,鮑威爾公開支持民主黨籍的奧巴馬(Barack Obama)參選總統。

在壁壘分明的兩黨政治裏,鮑威爾可謂左右逢源,這充分說明其外交手腕之高超。他在國務院裏風評不俗,員工普遍形容他彬彬有禮,平易近人。

他深信結盟勝過對立,抗拒拉姆斯菲爾德的單邊軍事介入,這讓美國在反恐戰爭中得以建立一定程度的國際盟友支持。

鮑威爾曾說:「戰爭應該是政治的最後手段,而當我們決定參戰,我們得出師有名,以獲取人民的理解與支持。」

然而,因為自己的誤判導致在安理會有不當發言,他承認這可能會讓其英名毀於一旦。鮑威爾2005年對美國廣播公司(ABC)說:「當時就很痛苦,現在仍然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