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清平乐》?

关注者
1,312
被浏览
2,664,364

656 个回答

11-20集/评

✧剧情/细节/伏笔

很久没更了,这十集内容还蛮多的。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黜出京,临行前安慰同僚,回忆三次被贬经历,没有心生埋怨亦不讳君,从极为荣光到愈发荣光,再到尤为荣光,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刘钧老师演得不错。

范仲淹—“三次被贬,三次荣光”https://www.zhihu.com/video/1235338649094340608

晏殊回朝,但今时不同往日,官家已成为一位成熟的君主,不再是少时那个偷吃梅花酥饼的学生。

晏殊的智慧和学识不减,一方面和官家探讨「过犹不及」四字蕴含的深刻道理,从不同角度分析朝中学士大臣们的优点与不足,指出以长补短的必要性,进而点拨官家在选人用人上的策略;


另一方面,官家欲御驾亲征,众卿争执无果,在官家快走出门的时候,晏殊拦住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家与太宗太祖的不同——没有儿子或继承皇/位的宗室子弟

其实晏殊心里也是很难受的,最后行礼他比官家弯腰更低,且等官家起身说完话他才起身,可见内心的恭敬和愧疚。

帝后CP进展不顺,茂则是天使,又似天使,一直在陪伴、安慰和鼓励着娘娘。

娘娘被官家猜疑冷对,茂则从福宁殿来看望,归还女娃鼓励娘娘,称娘娘与官家是天作之合;娘娘心情烦闷,夜晚独自到林中练剑,茂则便来陪娘娘一同练剑;茂则偶尔还陪娘娘下棋,任由她胡闹,最后故意输掉几个棋子哄娘娘开心,开解并祝祷娘娘求仁得仁,永不后悔。


这次,叶祖新对我来说真是惊喜,我对他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很多年前的快本?或是《步步惊心》里的阿哥?

从台词、举止,到情绪表达,他将茂则细腻、隐忍、智慧的性格很好地演绎。

茂则在陪娘娘练剑后,走到娘娘身边,蹲下来,打算用手拍她的肩膀来给予一丝安慰,却又在中途收回了越矩的手,这段表演没有一句台词,但把茂则内心的煎熬传达了出来,无声胜有声。

茂则劝谏镣子,这段对话他何尝不是说给自己听,时刻提醒自己为了心中最在意的她,不要僭越呢

徽柔长大了一点,切号成小小徽柔了。

萌吐血啊!~

元亨被娘娘赐名怀吉

小怀吉懂事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趣味性

富弼吐槽是比较有趣的场面——

“我终于入朝为官,可惜啊,一见其人,竟是个谄媚权相、敛财好色的胖子”

一旁的韩琦调侃道,“哪里人人都如我们小苏人如其文地风流倜傥~”



7-10集/评

✧剧情/细节/伏笔

郭后被废有两点原因,一是个性憨直,难当中宫之责;二是吕夷简等人的一手策划。而其薨世是源于阎文应替吕夷简的报复。

在官家被抓伤之日,郭氏正巧遇上尚、杨两位美人勾结外臣阎文应,在抓伤官家后,阎文应故意大声叫人传太医,意图把事情闹大。从这里足见阎文应对郭氏并不友好。


阎文应知道了净妃郭氏的事情,找皇后未果

自己便带上了引发喘疾的药物给郭氏送了去

而后,净妃郭氏薨了。

剧中官家在废郭氏之时,以尚、杨两位美人勾结外臣为由一并将二人遣出宫,这里编剧做了一些改动,我觉得剧中的官家更懂得制衡之术了。

郭后被废,尚、杨二美人更得宠幸。她们轮流侍寝,累得仁宗大病一场。
仁宗每晚都要临幸尚、杨两位美人,日子一长就形神疲乏,渐渐虚弱起来,甚至接连几天吃不进东西,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龙床上。
杨太后听说了事情的缘由,就命仁宗赶走两位美人。仁宗含糊答应下来,心中却眷恋不舍。杨太后嘱咐阎文应,让他时常提醒仁宗,迅速将两个美人赶出宫。因此,阎文应早晚侍奉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唠叨。仁宗十分烦躁,便恨恨地说:“你让她们走吧!”阎文应当即叫来毡车,逼两位美人出宫。两位美人哭哭啼啼不肯离开,还央求阎文应替她们说情。阎文应怒目圆睁地吼了一句:“废话少说!”两位美人顿时不敢再说什么,登上毡车,出了禁宫。
第二天,仁宗下诏,命尚氏做女道士,住在洞真宫。过了一个多月,仁宗的身体渐渐好起来,就另娶曹彬的孙女入宫。——《宋史》

官家口渴近三个时辰到苗娘子这里饮水,无论是从官家对苗娘子所述,还是镣子对缳儿所讲,都可以发现,官家是真的将之前的教训牢记于心了——身处帝王家,一举一动都有示率天下的作用,凡事要三思,万不可因一时之欲即恣意而为。有时一点貌似不伤大雅的小事,常人做了便做了,但若官家去做,结果往往会弄得难以收拾。


在处理净妃和升迁三位娘子品阶事情上,官家遭遇了群臣们的反对,皇后被吕夷简等人弹劾。

一次坎坷,便会有一次领悟,也会有一次成长和改变。

身处宫墙之内,怎会还有任性胡为和不守规则呢

家事,便是国事。

皇后在一番感叹之后,提到官家过几日要到南郊致斋,她还有很多事要忙

那么,这个镜头便是官家去南郊致斋了

茂则在跟官家说查验净妃尸身结果时,这个镜头应该是在官家从南郊回宫的路上

韩琦在清风楼遇到了梁元生,从他话语中可知晓,梁元生有一个弟弟,而这个弟弟就是梁怀吉,原名叫梁元亨。这段话交代了怀吉入宫的缘由,以及他的文化水平,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趣味性

范仲淹在被贬前夜,与晏殊边吃边谈论志向,最后,“瞧 都让我吃了”严肃气氛中突然冒出来的可爱,把我给逗乐了



3—6集/评

✧剧情/细节/伏笔

时也命也,梁氏兄弟失去了双亲,家破人亡;


痛定思痛,赵祯心怀仁人之心,坐在案前以饿惩罚自己。


大娘娘的一席话点出赵祯想通的为君之道,这也将贯穿全剧始终,成为一“难”。

王相为赵祯解惑,研读《尚书》,是第二吸引我之处。

王相告诉官家,不可将自己比作李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何为“仁”?

仁——谨慎与仁厚,谨慎不等同于忍,而是在于知晓自己强大,一言一行都能影响万民,官家的旨意决定了百姓的祸福。这里与上述大娘娘给心禾所讲的道理是一致的。

明为解旱灾,暗处与大娘娘争实权,官家尽显天子威仪,这段台词王凯表达得不错。

在第三集,苗心禾长大了一点,这个小演员演的可以,声音甜甜的,哭戏有梨花带雨之感。

李顺容去世,葬礼简陋,这里要感谢两个名臣:晏殊和吕夷简。

这边晏殊跟官家言,“娘娘有功于社稷,社稷之臣必会为娘娘争得应得之礼。”点出李顺容被诏去守皇陵是为了江山社稷、前朝安稳,而不是源自后宫女子的争斗;

另一边吕夷简更是不遗余力地递箚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谏大娘娘,点出不要让官家一直以来对李家的愧成为对刘家的恨。

正是有了他们的用心,才让大娘娘和官家的关系没有破裂,也有了后面的深谈,这次深谈让大娘娘几十年来心中积怨消除,母子关系达成和解。

这段吴越老师演的太好了,几个“是不是”层层递进,情绪由平稳到激动,再回到平稳,最后心中积怨不再,所有的委屈、痛苦与憋闷都在顷刻间宣泄了出来,泪流满面。

「你真的为我祈福?」

「我希望你康复。」

大娘娘薨世,那晚官家独自一人来到大殿,感觉不那么真实,坐在那里,如往常问,

“大娘娘的意思呢?”

“大娘娘觉得如此可行?”

旁座已是空空,未免惆怅。

以后,官家要靠自己来守护这座江山了。

有处细节很好,一刷我都没有注意到

这个空镜里,有辽人进京的镜头

随后,太后就在与任守忠的言语中提到了“元旦大朝会,万国来拜”,那么前后联系,上面出现的人就是来参加元旦大朝会的了

有三处伏笔:

一是大娘娘跟心禾娘的谈话

「但是她已经住了自己,一道懿旨送不走她了。」

何止是苗心禾一人受困呢?

这个“困”字,是一个隐秘的咒语,在我多年的宫廷生涯里,常听人提起。——怀吉

这座孤城困住了心禾,困住了皇后,困住了徽柔,困住了宫中女子万千,同样也困住了官家。

二是心禾在太清楼看状元,她可曾知道多年之后她的女儿也会在太清楼看状元,见到了状元冯京,初生仰慕之情。

三是茂则与曹丹殊的相遇

「这位先生」

茂则是宦官,这个职位从不受人尊重,甚至他自己都有自卑,而曹丹殊这句礼貌地询问,让茂则感受到了正常人的平等,有些出神。大概从这里开始,让两个人的命运开始有了交集。

皇后端然立于大殿正中,一袭祎衣,翟文赤质,白玉双佩。她俯视足下苒苒青禾,神态渐渐平复如常,依然那般庄静宁和。有风吹过,鼓起她深青大袖,她微微仰面,九龙四凤冠上的十二株首饰花轻轻颤动。闭上眼睛,她露出了一缕恬淡笑容。而张先生一直隐于她身后廊柱之侧,安静地凝视她,很长的时间内不语亦不动。

他穿着皂色衣袍,看上去仿佛只是一道颀长的影子。——小说《孤城闭》选段

✧趣味性

王拱辰穿欧阳修的状元衣沾喜气,这一沾就是一状元啊!

✧市井文化

插花、投壶




首播日/评

开场两集,优缺点兼有——

优点:构图美观,空镜不错;服装基本还原宋朝服饰;文化氛围浓郁;喻恩泰、吴越、车晓、赵达、冯晖、刘钧等演员演技不错。

缺点:小宋仁宗、小韩琦、郭皇后等人的台词皆有不足。

1.故事展开缓慢,小青年演员演技需要磨炼

开场以「」字徐徐展开,从知晓自己身世到意图见到生母李顺容,宋仁宗的一生也拉开了序幕。

第一集整体节奏缓慢,以致让我有了要1.5倍速的冲动,但细节处理得很好,没有注水,为后续内容做了铺垫。

如官家想要夜里出宫,这里交代了监门规定,为后面书中名场面怀吉带公主回宫做了铺垫。

西华门前,我向守门的禁卫说明她的身份:“兖国公主。”

他们惊讶不已,不敢相信这个狂扣宫门的“疯妇”会是那位著名的皇帝的爱女,犹疑的眼光睃巡于我们脸上,最终发话让我们在此等候,再回到城门下,扬声向城楼上的监门使臣讲述了此间情况。

监门使臣是内侍省中官,远远地仔细端详我们片刻,终于确定我所言不虚,在楼上施礼向公主告罪,随即迅速进入宫城内,向今上报讯。

数刻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此生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象——宫门夜开。

金钉朱漆的皇城宫门沉重而徐缓地自内开启,在大门内外拉出几朵交错变幻的扇形光影,门前禁卫高举火炬分列两行,门后内臣手提宫灯,所有人都屏息静气令门轴发出的嘎嘎声格外清晰。

宫门大开后,公主缓步入内。这是第一次,公主踏着火光灯影出入宫城。

门后捧着一排镀金铜钥匙的监门使臣立即率众向公主躬身行礼,那些匆忙赶来的内臣仿佛尚在梦中,行礼的节奏并不整齐——以如此简易仓促的形式迎公主中夜入宫,对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次。

选择西华门,是因为这是离禁中最近的宫门。但要抵达今上所在的福宁殿尚有几道宫门与殿阁要经过:平拱门、皇仪门、垂拱门、垂拱殿……所有宫门前都立着这样一个匆忙赶来开门的监门使臣,看见非时入宫,且没有鱼符、没有墨敕的公主,他们都难以把面上的惊诧神色掩饰得不露痕迹。

公主并不理睬他们,扬首快步穿过一道道宫门。而我们经过后,那些宫门又迅速在我们身后关闭,传来哗啦啦上锁的声音。这略显惊惶的声音令我忽然想起幼年初入宫时所受的教育:监门使臣若不依式律放人出入,轻者徒流,重者处绞……

当公主步入福宁殿时,今夜已云收雨歇,但我却毫不乐观地预感到,这禁门通往的可能是个风雷交加的雨季。——小说《孤城闭·十》

小宋仁宗、小韩琦和郭皇后三人,演技不行,台词功底薄弱,咬字不清,小茂则比他们三人好一些。

而晏殊(喻恩泰 饰)、李顺荣(车晓 饰)、刘娥(吴越 饰)人物都各有特色,人设也立住了。



2.服化道基本还原宋朝服饰,文化气息浓

我对宋朝的服饰一知半解,不通专有名词,但能从服装和礼仪的呈现,我可以感知到宋朝的文化氛围。

男性剧照








女性剧照






空镜很美,还原了宋朝的市井生活。如梁家婆婆做的蜜饯梅子雪花糕、糖渍梅子馅儿的千层酥等。







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朝市井文化:

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妳房、肚肱、鹑、兔、鸠、鸽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食上市,如酥蜜食、枣糕、澄砂团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类。向晚,卖何娄头面、冠、梳、领抹、珍玩、动使之类。


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在宋代是四大雅事。

  • 焚香
  • 点茶

点茶是宋代吃茶方式,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点茶更崇尚于趣味性。在《大观茶论》中记载了宋朝的点茶工序。

点茶不一 · 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先須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二汤 · 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
三汤 · 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徹,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 ・ 尚嗇。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 ・ 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六汤 · 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
七汤 · 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大观茶论》

娟娘在点茶

  • 插花

鲜花在文人诗词创作中是常见的意象,杨万里、陆游、叶绍翁等名家多有与花有关的诗词作品,插花在百姓生活中也变得尤为重要,成为了宋代的雅事。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洛阳牡丹记》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簪花钉挂,举目皆花。”——《墨庄漫录》

“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东京梦华录》


  • 挂画

3.片头片尾独具韵味

电视剧《清平乐》片头片尾沿用了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风格,画卷和歌词都在叙述故事,很用心,体现出宋仁宗时期宫廷礼仪、市井生活、金榜题名等景象。

步撵

曹丹殊出嫁前拿着官家泥娃娃思春的情景

怀吉和徽柔一起放孔明灯

百姓安居乐业

金榜题名


电视剧《清平乐》片头片尾https://www.zhihu.com/video/1231276975920021504

一曲《愿歌行》道尽了赵祯为君、为夫、为父的不易与无奈。

子皆寿短 储落旁
女亦娇拗 终惶惶
然民亦皆 君子女
市井平宁 百姓康

惟愿我能 一日为己
从心从孝 勿思复礼
为夫恣情于内
为父舐犊于膝
识卿于初 无疏离

但愿吾能 尽节其欲
亦君亦父 勿忧旦夕
慎乃君德之首
民为天下根基
为四海平宁 何敢恣意

结语

电视剧《清平乐》是正午阳光出品的又一部古装剧,也是我读过小说《孤城闭》之后很期待的一部剧。

我希望能看到小说中各色人物的精彩呈现,前一二集质量存在些许争论,但随着宋仁宗等角色的长大,应该会在演技上有一个好的观感,期待后续剧情中每条人物线都能很好地展开。





题外话:这段时间我也在和小伙伴们讨论着剧情,夸也好、吐槽也好,都无可厚非。我自己也觉着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起伏不足、重点不突出、有的角色古装感偏弱。留下有留下的理由,离开有离开的自由。于我而言,我很想知道书中怀吉徽柔这条线在剧中是如何呈现的,所以这篇回答会持更的。

完结了,作为一个观众,对张开宙、对正午以及其他也正在观望和购买大ip的团队,想说一句真心话:如果不认可作品的核,大可以不买那张皮。

都不是傻子,货不对板才最难为人。


“朕竟允许你矫情了十五年。”

堂堂帝后十五年不圆房,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问就是编剧心中带着宋朝气象的爱情,如此的苏格拉底和土耳其。


和宋仁宗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忍字当头相比,曹皇后张茂则不甜么?徽柔和怀吉不甜么?⌯'ㅅ'⌯

另外,原来这就是清平乐的宋朝气象啊,走马观花地背诵全篇。这就是张开宙弃原著小格局后,一手搭建的大宋宇宙。


(一些更正。)

抱歉,这个回答当时手打,有些地方记忆模糊的地方,写的也多有错漏…

发布后没几天本来想更新下答案,才发现被禁言了,底下有这么多评论,也没法更正和回复。现在可以修改答案了,于是过来多说几句。

写的有争议的大概是李隆基和薛崇简那块。电视剧里,薛崇简假死,化名崔缇,被太平公主收为养子。截图是36集里二人为了太平的命运和未来去留打架。当时全部看下来,觉得李少红相当大胆,又有些恶趣味,在太平、李和崔三人里,安排了许多禁忌的明恋和暧昧。

李隆基-太平,和崔缇/薛崇简-太平这两条线,应该是非常清晰的。李隆基禁忌恋(乱伦),爱上亲姑姑太平公主。小的时候看到最后一集的那个“我爱您”,和二人的皮影戏,真的觉得所有悸动都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了。当时惊的立刻查资料,百度百科李隆基是否爱太平公主。

薛崇简呢,作为薛绍和发妻的儿子,后来化名崔缇成为太平的继子。但他的情感也很清楚了其实。“你不曾给予公主的,由我来给!” 因而也算赤裸裸、不敢言明的禁忌情感。

这两个都是明面上的,尺度可以说已经很大了,现在基本不可能在出现这样依据野史,就一通戏说姑侄和养母养子的电视剧了,网剧或者上星都是,更不要说是央视。

至于薛崇简和李隆基,唐朝的野史真没少讲他们二人的感情。更有甚者还揣测李隆基是双性恋…当然这个,我觉得过不靠谱了。但所依据的不外乎是一个史实,即,李隆基虽然基本处死了太平一脉所有的后人,但独独留了薛崇简一人。

和电视剧相反的恰恰是,历史上,李隆基对太平可以说是心狠手辣,绝没有余地,更不存在跪在地上,含泪看着姑母衣袂翩跹准备上吊的私情。历史上,李隆基因为薛崇简的立场坚定,饶了他一命。但另一个事实也是,依据薛崇简的墓志铭,他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饶恕和信任,后半生不受重用,在猜忌中活得寂寥无比。

所以,基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和镜头语言,基于正史和野史,又基于李少红“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一惯大胆且剑走偏锋的艺术创作习惯,我得出了,那个打斗场景有着超脱一般情敌的韵味。

当然,如果说没有,也是完全没问题的。我写这段的核心是为了带出一个主题,那个时候的央视尺度很大,手也很松,禁忌恋和性少数恋情,并没有过度干预这一类的呈现,反而会基于当朝当代的社会风气,适当艺术加工,直观展现。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视觉的美,是最理所应当去做到的、最浅表的美,现在的评判标准却让及格线成为了八十分。

公主与太监的边缘情感,从来不容于天下。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也是这样。反而,宋仁宗和曹皇后就应该是我们想象中的帝后爱情,小心翼翼,相爱相杀,互相成全。

从孤城闭,到清平乐,疫情期间照顾大众情绪的名字调整,无意间暗合了从原著到电视剧整体基调,甚至是主题的变化。然而,张开宙没有这种气度,野心太大,格局却小。所幻想的文人风顾、宋朝气度全在剧照和布景中,表浅之至。

观览与想象的自由,既无法从影视中搬演,就还要从书中寻求。只是,莫组东风当自嗟,纵春风扑面,终意难平、难释怀。

还有,不要道德绑架。断言认为节奏拖沓的人是不懂中国美学……请问,谁能认定一部依托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就能代表宋朝美学?而这种人工的宋朝美学又可以提炼为中国美学?现代艺术媒介电视剧的剧情节奏缓慢,就是上下几千年的中国美学显现,岂不大荒唐?

我分析如懿传和琅琊榜的时候就说过,慢不一定就是好,有些剧就是又慢又烂。剧本打磨不好,服化道再精美也是贴着金箔的快餐食品。美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角度的,但最糟糕的美是货不对版,视觉营销出来的美。拉着中国美学的说法营销可以,共沉沦实在是没必要。轻易断言捆绑观众,除了激起更多反感也毫无其他助益。

此外,真的非常期待公主怀吉上线。好奇这条线是如何修改的。福康公主的视角讲述和直接以宋仁宗角度展开,到底孰优孰劣?等着电视剧再演演看。


因为疫情,孤城闭改成了清平乐。拿词牌名当电视剧名本没什么,可以说更符合经营的宋朝美学,何况米兰lady本来就拿词牌名写了本眼儿媚…

问题在于什么,问题在于绝对主角的赵徽柔和小黄门的爱情退居幕后,宋仁宗和他那一辈子都不爱的皇后,一下变成了双向暗恋,成了相爱相杀的主线。

一面弱化,一面强势魔改。

我想到很多。想到了少年天子,郝蕾演的静妃和宫女花束子磨镜,佟妃和太监吴良辅对食。这些边缘人物,边缘情爱,或绝望,或乖张狠厉,甚至一度超过顺治和乌云珠之间的那点套路的张力。乌云珠的那句“一口气上不来,去山水之间”,放在静妃为了花束子的惊天一跪下,未必能有相当的力量。“我饶恕你”,也不需要被你饶恕。这不是单纯的流派分类,不是什么历史剧、宫斗剧,而是「写人」之下的轰轰烈烈。

更想到当年,大明宫词还在湖南卫视热播的时候,即便莎士比亚的腔调在那个时代是那么的不伦不类,李隆基和薛崇简就能这么突然抱在一起打斗,一个为了姑姑,一个为了母亲。太子李弘和禁娈合欢的爱情就更让人扼腕叹息了。李弘死后,合欢哭求太后请求合葬,归亚蕾饰演的武则天不免哽咽,动容无比,最终成全了死去儿子的阴魂。那个场景我能记一辈子。这段,是央视过去极少出现、日后也再无法搬演的场景。不可谓不是空前绝后。

历史上本没有这些段,纯属艺术虚构。少年天子原著小说,静妃就压根没后面橘里橘气的桥段,纯粹是导演看着郝蕾戏好,现加的。唐史记载中,李弘也没有龙阳之好,反而是修了后汉书的李贤,为了对抗母亲肆意扩张的权利和专制的爱,豢养禁娈,夜夜笙歌,和赵道生颠倒昼夜黑白。武则天借着谋逆之名,把李贤贬去房岭,紧接着大清洗东宫一干人等。赵道生也被就地处决。

所以,我理解。大明宫词是假的,少年天子是假的,清平乐原著基于宋史,但也脱离不了大部分的艺术虚构。

但假与假,也有真的不同。

大明宫词和少年天子,核心是「人」,移嫁了那种绝望、那种边缘情爱,欲与政治的一体两面都显现了。封建王朝和权利诡谲,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无尽悲辛、情何以堪。

而当孤城闭成了清平乐,原著的核心反而退隐幕后,帝后成了绝对主角的背后,是种种困顿挣扎消逝于盛世清歌之后,所谓宋朝气象则隐匿在走马观花的表面文章中。

人在哪里?痛苦与折磨,或捅一大刀,或钝刀子割肉,在哪儿?

一座孤城,城里住着未亡人,一个暖不住的公主,一个捧着公主影子的小黄门。这些可能发生过的真实,这些被原著无尽遐想的历史,在剧中被真正的弱化、消解和阉割,被以另一种方式虚构搬演,与原有的一切主题背道相驰。

中国古装电视剧多有自己附加的掣肘。一方面提倡写实、尊重史实,一方面极力描摹自己心中的气象与质感,又渴望在严肃朝堂正剧外写好爱情,对帝后相敬如宾、真心相爱、很爱很爱,有种近乎病态的偏执。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才是问题。

米兰所创作中的戏眼,是一个困字。所谓孤城闭,最终也落于这个困字。困,经过艺术加工和一定幻想,最终的落脚点是身不由己,是公主与太监的爱情。在书中,正是因为这种边缘情感一千年前不容于天下,一千年前被司马光领着群臣上书所不齿,正是因为明明存在却不合理、不被理解、无容身处,才被以文字笔墨的形式保存,在书中绽放。

然而,不被包容的,向来不容于天下,过去是,现在也是。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也是这样。而这从来都不是、不只是性向和性癖的问题。时代理应给予的宽容,甚至不需要是理解,是不够的。借助边缘情感表达社会问题的呈现是倒退的,是缺位的。可笑的是,太监与公主在性向上甚至不是“不正常”,仅仅是不雅观,上不了台面。

影子在怀吉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

墙内的公主,墙外的怀吉,很可惜,无法作为主角被影视化呈现出来了,但幸好他们还能永生于书中。从这点来看,永远感恩阅读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原著党的小半个胜利。






关于历史,以及资治通鉴里福康公主和内侍的记载。

(这里经评论区指出,更正一下。当时手打答案过程仓促,有了这么严重的错误非常抱歉。我想说的应是「皇宋通鉴」,而非「资治通鉴」,二者风马牛可差太远了。)

大部分历史都是后人书。既然是人写的,受当时当代意识认知,和对前朝意识形态批判的影响占比很大。因此我们才不停说,与其说是descriptive,不如说历史是prescriptive,文字历史更多关于的是应该如何,而非完全的事实如何。

举个例子,你指望司马迁在史记里对秦始皇能有什么好话?所谓焚书坑儒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西汉对秦始皇功过评书立场如何,都需要再次论证。单纯按照司马迁的话为绝对依据解读一切,就误读史书了。

太史公自己都说,尚且“一家之言”,为什么不容许别人大面不动的基础上自己解读、自己演绎?

同样,司马光手记还有皇宋通鉴,如何在保存皇室颜面基础上,探讨一段不容于世俗礼教的暧昧禁忌。个中分寸,难道不值得推敲?我从没说历史上,这就是爱情。我只说小说中,这一定是爱情。

公主和驸马不和,与内侍逾矩,月下喝酒,顶撞婆婆,深夜闯宫门,最后被前朝大臣上书。无数春秋笔法中都是可解读的空间。与小说中绝对的爱情不同,历史中,二人不一定是爱情,但也不一定就没有特殊感情。米兰lady抓住了这一个点,进行适当想象和艺术加工。现在,无论是电视剧审查,还是正午阳光基于自己的考虑选择把这个核心弱化,将讲述视角转移,但这些都不一定是高明之举。

史书只是一个坐标参考,它说明一些而不说明全部。无意于推向极端鼓吹不可知论,我向来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念,唯物辩证地看待历史兴衰。但,倘若把史书作为权威,不容许任何松动解读,不容许尊重历史的演绎,这是可笑且可怕的。说到底,历史也无非是撰写者的另一种文学创作。

最后,评论区有人说我啥也没说、无病呻吟。阅读思考向来见仁见智,文风矫情我也没什么好抱歉的,整篇回答最开始本来就是微博只言片语的发散,看到大明宫词剧照后有感而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文习惯,就这样破罐子破摔了,爱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