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马超?

关注者
138
被浏览
368,598

46 个回答

@仲景 邀。

我手上正好有一篇关于马超的文章,本来准备以后发在专栏里,但草稿箱已经堆着五十来篇了,干脆直接发成答案好了。

马超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因演义中的惊艳表现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近年来,许多接触历史的人开始了解到真实的马超并非演义中那样光彩夺目,但这些认识大多着眼于马超的武艺及人品方面,本文则结合马超的出身及他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来分析这个人物。

若干年前互联网上曾流传着一篇名叫《古罗马化的将军:马超》的文章,该文错漏百出,几乎全篇都是作者以自身想象力脑补出了一个使用罗马战术的东汉将军来。历史上的马超确实和普通的汉族将领有所区别,但对他的观念思维形成最大影响的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罗马帝国,而是近在咫尺的羌氐少数民族。

演义里说马超世代王侯,现实里却是相反。虽然马超确实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人,但传到他爷爷这一代时已经只是一个县尉,后来还丢了官,因为家里穷娶不起媳妇而和羌族女性结婚。马超的父亲马腾年轻时不得不以砍樵为生,从家庭情况来看,马腾和刘备还有点像,都是祖上阔过的穷人。马腾壮年时参加朝廷的平叛军,但后来却成了叛军的一员,和他一起造反的是韩遂。

韩遂在遇到马腾前已经和好几个人一起造过反,包括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王国、阎忠,但这些人里绝大部分要么是因为水平太次而被朝廷干掉,要么是因为水平太次而被韩遂自己干掉。直到马腾出现后,韩遂才总算是遇到了一个水平相当的小伙伴,愉快地在西北唱起了二人转。

马腾和韩遂虽然同是西北的造反头子,但出身差别比较大。马腾是关中人,韩遂是凉州人,马腾没多少文化,韩遂是读书人出身,马腾的家族和少数民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韩遂是根正苗红的汉人,马腾是造反界的新秀,韩遂是造反多年的老手。这俩人一见如故,甚至结拜为兄弟,韩遂当老大,马腾当老二,成为西北的两个土霸王。

前面提到马腾家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很深,早在马援时期,马家就和羌族还有氐族结下了很深的关系。羌族居于河西、陇右一带,氐族居于阴平、武都一带,氐族的汉化程度很深,擅长农耕和经商,而羌族则以骑兵闻名。马援在镇守西北时,恩威并施,在数次大败羌族叛乱后和顺从的羌族人和平共处,与羌族酋长们结为盟友,共同开拓陇右。而对于主动归降的氐族人,马援又上奏朝廷,保留他们原本的侯王君长称号,赐他们汉朝的官职印绶。因而马援很受羌氐两族的爱戴和信任,在其中拥有很高的威望。

马援家族延续了和羌氐两族的友好关系,例如之前说到马腾的母亲,也就是马超的奶奶是羌族人。马超的妻子姓杨,羌族和氐族当中都有姓杨的酋长,有位氐族首领叫杨千万,后来入蜀投奔马超,因而马超很可能是娶了杨千万的族人为妻,与之结为盟友。

韩遂之所以选择和马腾合作,大概也是看中了他在羌氐人当中的影响。然而好景不长,马腾并不甘心居于韩遂之下,他率军攻击韩遂,把韩遂打跑。结果韩遂又纠集人马卷土重来,这一次韩遂甚至把马腾的正妻和儿子都一起给杀了,两家就此成为仇敌。

众所周知,马超字孟起,孟在当时是庶长子起字时用的,也就是说马超并非马腾的正妻所生,马腾正妻所生的儿子应该是和马腾妻子一起被韩遂杀掉了。按正常情况,马超原本是没有机会成为马腾的接班人的。结合他后来的表现,他对于韩遂杀死马腾正妻和儿子的做法未必会感到仇恨,反而可能会暗地里感谢韩遂。

而马超和马腾的关系也不见得有多亲密,马超从年少时就作为马腾军的主要将领开始出征,多次在战场上遇险,相比于爱惜,马腾更看重的是这个儿子身上的能力。马超身体里有一股异族人的野蛮习性,他在马腾军中有“健”的名号,健即勇猛。韩遂军的将领阎行曾在战场上用矛袭击马超,居然被其直接折断;马超随钟繇讨伐郭援时曾同匈奴人作战,脚上中了一箭,他只做了简单的包扎后继续出战;后来起兵反叛曹操时,马超在估计好曹操的重量后制作了一个能装六斛米(约160斤)袋子,每天骑着马提着米袋练习来回奔走,想要趁曹操和韩遂谈话时将其生擒。以上种种情形,显示出马超打仗时的剽悍作风。而马超也不止是生猛,他还曾被曹操评价为狡虏,可见其有一定的智谋。

从小在羌氐风俗中受到熏陶的马超在各方面都与普通汉人有许多不同,包括他后来在背父起兵时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而是干干脆脆地认了父亲的仇人韩遂当爹。十六国时期,所有异族政权都有一个特征便是大量重用宗室。异族因为政体和文化落后,难以形成高效庞大的机构,也无法获得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并驾驭士族官僚,因而中枢高官都由君主的族人出任。其中出色能干者逐渐掌控军政大权的也不在少数,例如前赵的刘聪,后赵的石虎,前秦的苻雄等等。马超的家族沾染着异族的习性,他在马腾的势力中扮演的便是类似的角色。

与韩遂不同,马腾在建安初年便渐渐淡出了群雄逐鹿的舞台,率领马家军协助钟繇的是马超,被封偏将军和徐州刺史的是马超,而马腾倒是在张既的劝说下放弃了部众,带着家人前往邺城做官。由此可以看出,马超大约是在多年的征战当中逐步掌控了整个马家军,而马腾此时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

自从马腾和韩遂两家交恶后,二者的势力范围便被划分开,韩遂占领着雍州(汉末时期西北区划变更很复杂,此处在曹丕称帝后被划为凉州),而马腾父子占领着关中。但关中并不只是马腾父子的地盘,这里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其他军阀,马腾父子是其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潼关之战开打后,关中联军直接占有了整个黄河以西,可见长安在之前也是常年处于马超的势力范围内。

三国演义里关中联军的其他八部为亲韩遂的军阀,但历史上这八部是亲马超的。韩遂作为凉州老大哥,他最初加入这个关中军阀联军时是很懵逼的。本来韩遂正在平定武威太守张猛的叛乱,结果刚回到家就听说关中那群人打着自己的旗号造反了。接着带孝子马超的一番话又把韩遂给说动了,他权衡利弊后又重操旧业,从平叛方变成了叛乱方。三国演义里关中联军的主帅是马超,军师是韩遂,现实里这俩的位置对换一下比较合适,韩遂是主帅,马超倒更像是军师。关中军阀之所以让韩遂当主帅,还是看重他纵横西北三十年的实力和威望。

关中联军被曹操击败后,其他八个军阀里,李堪、成宜战死,张横、马玩下落不明,程银、侯选逃到了汉中,只有杨秋和梁兴逃往西北,之后梁兴被夏侯渊击杀,而杨秋则投降了曹操,并成为魏国高官。受演义影响,很多人以为马超韩遂在此战之后便决裂,实际上韩遂并没有像演义里写的那样投降曹操,更没有被砍断左手,而是回到地盘继续抵抗曹操。在这种情况下马超和韩遂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只能同舟共济。

关中军阀虽然被曹操打败,但羌氐两族还没有顺从曹操,这是马超和韩遂可以利用来翻盘的本钱。潼关之战刚结束时,凉州别驾杨阜就曾提醒曹操,说马超有信布之勇,又深得羌氐人心,若不对其做好防备,恐怕陇上诸郡将非国家所有。所谓信布之勇,布指的是英布,而信则一般认为是韩信,但韩信并非以勇武著称,近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信指的不是淮阴侯韩信,而是韩王信。该说要更为可信,马超和淮阴侯韩信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而韩王信则和英布一样都是反复无常的小人,用来比喻马超自然更加贴切。

虽然曹操赞同了杨阜的意见,但没有人料到马超的反击会来得这么快。潼关战败仅三个月后,马超便派兵进攻凉州,并在七个月后攻下凉州治所冀城,随后又击败夏侯渊的救兵,拿下了陇上诸郡,韩遂和氐族人也随之起兵。马超在该地的统治维持了一年,最后在当地各大族的联合谋划下,马超被全家杀光,并逐出凉州。

无家可归的马超被汉中张鲁所收留,张鲁对马超十分欢迎,他俩早先就是盟友,马超出兵陇上时张鲁曾派兵援助。同时,马超的到来对于张鲁还有另一层意义。汉中与阴平武都相邻,该地是氐族人的大本营,若马超能加盟,则张鲁可以十分容易地将手伸入二郡,对其加以控制。事实上后来曹操出兵汉中时,并未与张鲁发生多大的冲突,反而在武都一带和氐人发生了激烈交战,夏侯渊、张郃、朱灵、徐晃都有在武都和氐人作战的记录,曹操还亲自率军与氐王窦茂交战,并进行了屠杀,战事直到张鲁投降都没有结束。

马超投靠张鲁后曾向张鲁借兵反攻凉州,但被夏侯渊和张郃击退。之后马超因为被张鲁的部下所排斥,感到生存空间狭小而投靠了刘备。关于马超离开张鲁一事当中应该另有隐情,马超几乎是只身投靠刘备,连老婆和孩子都没带上,而张鲁在投降曹操前也说自己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可见张鲁对刘备有着很深的仇恨。这里可以提出一个猜想,那便是刘备曾计划利用马超在汉中发起叛乱干掉张鲁,失败后马超仓促逃往成都,连家人都顾不上带。马超留在汉中的家人结局很悲惨,庶妻董氏被曹操嫁给了张鲁的部下阎圃,董氏的儿子马秋则被张鲁亲手所杀。

马超来到刘备军中时,成都城内居然发生了恐慌。马超早年曾纵兵劫掠苏氏坞,后来被杨阜等人暗算时还干过火烧历城以泄愤的事,俨然是个大魔头,他的加入令刘璋放弃了最后一丝抵抗的打算,于是成都无血开城投降。

说起刘璋和马超父子也有一点奇妙的缘分,马腾早年曾和韩遂一起被朝廷招安,然后马腾和左中郎将刘范以及治书御史刘诞等人一起策划谋杀李傕,结果事情败露导致刘范和刘诞被杀。这俩人都是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闻讯后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于是让小儿子刘璋继了位,可以说刘璋得到益州和失去益州都和马腾父子有那么一点关系,马超本人也和刘璋有过联系。

来到刘备手下的马超依然拥有不错的号召力,他曾呼唤韩遂入蜀,但因为韩遂的部下不同意而没有实现,后来败于夏侯渊的氐王杨千万等人也入蜀投奔马超。曹操在拿下汉中后多次内迁氐族人,估计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防止刘备利用马超的号召力引氐族人投蜀。

马超在刘备手下身居高位,甚至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奏表上签名排在首位。但他只在汉中这一次作战里有过表现,是同张飞出兵下辩,并利用自身号召力策动了当地氐帅雷定率领一万余落响应。除此之外,马超再无战场记录。

马超于47岁的壮年去世,死在刘备之前。如果他能活到诸葛亮北伐时期,想必能利用自己在羌氐人当中的号召力为蜀军做出不少贡献。而马超因为其离经叛道的行为遭到了包括杨戏和陈寿在内的许多蜀汉本国人的批评。而纵观他这一生的表现,无论从性格还是行为,都充满了一股异族人的气质。

前两天看到贴吧有人骂马超,今天就顺便讲讲他吧。

骂马超的人是这么理解潼关之战的:

1.马超老爹在邺城,是曹操手里的人质。马超有不和曹操为敌的立场,但他为了自己的野心,铁了心要和曹操打。

2.韩遂和曹操是故交,儿子在曹操手里做人质。他根本不想和曹操为敌,是马超硬怂恿他上的。

结论: 马超不顾家人和同事,非要起兵抗曹,只为了自己割据关中西凉的野心,可谓道德非常败坏。

这个逻辑在网络很火,但对史料的理解并不全面。首先,韩遂本来确实不想和曹操为敌,但怂恿他上的远不止一个马超,而是西凉大大小小所有的势力。大家集体投票,反对曹操进入凉州。而韩遂作为他们的盟主,只能硬着头皮上。

《典略》: 行谏约(韩遂),不欲令与超合。约谓行曰:“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乃东诣华阴。

这个事实严重挫动了马超野心论——合着全雍凉的军阀都要独霸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只有韩遂一个好人?至于这些群雄的家人有没有被曹操扣为人质,我想很至少一部分是有的。只不过他们都是些没机会青史留名的大众脸,不值得被记录罢了。

其次,关西联盟的盟主不是马超本人,而是韩遂。潼关之战中马超意见几次和韩遂相左,最后仍不得不听其号令。你说马超舍弃家人是为了割据一方我信,说他舍弃家人只为给韩遂打工,帮助他割据西北,我只能说逆天。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让曹操进入凉州呢?请注意这样一件事: 在曹操进驻潼关之后,关西百姓疯狂逃奔汉中。

《三国志》: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史书这里似乎想把锅甩给了韩遂马超,然而这两位本来就是被动防守的半土著,进攻者是屠城魔王曹操。你猜老百姓们到底在怕谁。

后来马超兵败,但凉州吏民仍然对他非常尊敬,主动帮助他重整队伍。连曹操也承认他得凉州羌胡的民心。

《三国志》: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

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於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

《三国演义》表示马超是因为能打才得羌胡之心,“以之为神威天将军”。但东汉持续百年的汉羌战争早就证明了羌胡人也是人,不是什么野生动物,只有对他们好的人才能得其民心。

至于马超对于家人,也绝不是没有感情。甚至他的早亡都可能和曹操杀光他全家有关。

《典略》: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及超败,种先入汉中。正旦,种上寿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

连遗言也依旧在伤痛家族之事。

《三国志》: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既然这样,为什么马超会毅然决然地放下对家人的爱,拿起长枪起身抗曹呢?他图的是什么呢?

由此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韩遂马超抗曹的根本原因是凉州人民对曹操暴政的恐惧。这种恐惧既来自于军阀阶层,也来自于平民阶层,雍凉上下阶层的意见在讨厌曹操一事上极其的统一(笑),甚至开始互帮互助。尽管韩遂和其部下等少数人物颇有与曹操媾和之意,但作为西人部落的盟主,其权力的本质来自于凉州人民和各大军阀势力(凉州的管理比较自由主义,没什么集权,评论区说像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确实有些),只能被动选择服从大众意见。

至于马超本人,其不顾亲人决意反曹,并不是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然不会给韩遂打工),也不是不爱他的父母家人(最后吐血泣亲而死),而是因为他对人民的感情比对家人更深(甚得羌胡心)。如果说韩遂是关西联盟力量的代表,那么马超可说是关西联盟在对曹操问题上民意的代表。由于西凉人民恐惧曹操的屠杀和暴政,一向关爱他们的马超等人出于大义,选择割舍一切挺身而出。

最后我还是那句老话: 想读懂三国,一定要彻底弄清楚曹魏政权与众不同的邪恶性质。三国留给我们的不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的虚无,而是一段珍贵的失败教训。



p.s.

我大概是知乎第一个澄清所谓马超屠城之事的人。

关于所谓的马超屠历城,演义是这么写的。

三国演义:超从城南门边杀起,尽洗城中百姓。至姜叙宅,拿出老母。母全无惧色,指马超而大骂。超大怒,自取剑杀之。

看起来大坏蛋一个对吧,然而三国志只说是袭击历城。

三国志: 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

那罗贯中是从哪脑补的屠城呢?我翻找了半天,最后发现最近似的出处在这。

烈女传:超被骂大怒,即杀叙母及其子,烧城而去。

然而烈女传这玩意连世说新语都不如,因为世说新语好歹是当时群众口耳相传的故事,就算不够可信也能表现出当时群众对历史人物的印象。而列女传是魏晋人写的以道德褒贬为主的少女教科书,主题是歌颂作为道德榜样的烈女,几乎每篇都会对事实进行夸大,时不时地还有两个神话故事。这样一本书,在吹捧主角姜叙之母时顺便抹黑下马超非常正常。而且这句话即使夸大也只是说一句“烧城而去”,对杀戮的描述止于姜叙家族。而烧城又需要准备大量燃料,从“而去”来看,马超仅仅是跑路前顺手在姜家丢了个火把,掩盖自己的踪迹或烧掉粮草避免资敌,结果被这本《魏晋少女传统美德故事》丑化为烧了城。再退一步说,即使是真的烧城,和屠杀也未必绝对有联系,三国演义还有诸葛亮火烧新野城的桥段,怎么罗贯中到这里却忘了呢?

我又在《三国志》找了“烧城”的其他情况,看看它是不是可以直接喝伤害百姓挂钩。其一是刘焉之死,这里火势提到“延及民家”,但未说伤人。

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

其二是钟会之乱,最后和战乱一起死亡上百士兵,同样未提到百姓。

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

由此可见,“烧城”确实不等于屠城。

《列女传》夸大其词的另一个证明是,《三国志》仅说马超杀死姜叙之母,而且还是因为姜叙之母辱之在先。《列女传》平白无故地增加马超杀其子嗣的情节。而姜叙之母与战事也并非毫无关系,就是她命令姜叙跟随杨阜反叛马超的。

《三国志》: 叙母慨然,敕(姜叙)从阜计。

因此马超杀她其实并无问题,这个人明显是自己公开的敌人,又誓死不降。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网友的转述。

嗯,大家开心就好。

综上所述,马超屠城一事是罗贯中和阉党为了尊曹贬刘特意加上去的。正史三国志仅仅说他杀了骂他的姜叙之母。其唯一的历史出处只有无法细究的《列女传》。且《列女传》也描述模糊,仅有烧城二字,根本没说他“尽洗城中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