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高桥是清 (高橋是清 Takahashi Korekiyo)?

国际金融报-人民网 https://ja.wikipedia.org/wiki/高橋是清
关注者
20
被浏览
26,890

3 个回答

上图为日文译本,下图为英文原版

不请自来。我是《日本的凯恩斯——高桥是清(从足轻到藏相)》一书的中文译者。本书翻译工作已经完成,即将付梓。趁着这个机会,谈谈我对这位“嘉永老妖”(1854年出生)的传奇人物的理解。

先说结论:高桥是清是日本近代史少有的干才、练才、通才,代表着“幕府系”人物从明治到昭和在日本政坛奏出的最强音,堪称日本政坛亲华派在侵华战争之前的绝响,也是战后吉田茂+石桥湛山日本国策的远源。

隶属仙台藩、成长於江戶的高桥是清不仅身份特殊,而且学经历特殊——就身份而言,他既不是佐幕派的高级武士,也不是萨长土肥系的寒微维新派人士;就学经历而言,他并非学习成长于幕府藩校、读着朱子学长大的传统高级藩士,也不是明治以降接受新式教育的低级藩士,而在幕末以幼童之姿赴美求学、但一生均未接受完整学校教育;就人生历程而言,他比坂本龙马、高杉晋作这些维新志士小了一轮,恰好没赶上明治维新之初的风云际会,他又比大正昭和的男儿长了一轮,没有他们气吞日月、献身皇国的作死精神;

因缘际会,多重背景,某种程度而言,高桥是清是异类中的异类,身为佐幕派躲过了萨长土肥系在明治初年的倾轧,晚年又以民主派之姿坚持到了几乎是二战爆发前的最后一刻。死于二二六,更像是幕府系人物迟至昭和年间的绝响。

高桥是清是“小日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身上屡屡可见幕末巨擘胜海舟的影子(他也确实与胜氏交往颇深)。他对英美秩序的认可,对中国的同情,对日本自身世界地位的清醒认识,独到的经济哲学,实用主义的处世哲学,传奇般的幼年留美经历,散漫放荡不羁的早年生活,无不绽放出异于中国人刻板印象的一幅近世日本肖像。

高桥毕生信奉亚细亚主义,支持中国建成统一强大的国家,反对军部出兵东北。读本书,你还将隐藏在历史中的不少细节——高桥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到过上海,与当时商界闻人有过交往。他见过盛宣怀,拜访过张之洞,在辛亥年的10月接受过清政府授勋,完全继承了胜海舟一系的兴亚主义。他在1920年代初出任首相时就坚决主张从中国全面撤军,反对强占青岛,希望以和平方式建立中日两个汉字国家的经济同盟,与欧美列强进行经济而非军事竞争。读本书,你有充分理由相信,东亚史本来可以进入另一条光明大道,却不幸导入了招核男儿自毁按钮指向的毁灭之路。

高桥死,招核至。

最后上一段《坂上之云》里的视频——高桥是清做英语教师时的一段。

还有高桥是清在二二六兵变中遇刺:

斯人已去,经济哲学依旧影响着今天的安倍政府(麻生太郎说过要效法高桥经济哲学,安倍访英也动情地重温了当年高桥赴伦敦筹集日俄战争军费的历史),也值得中国人理解多面的近代日本。今天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当然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够,不然的话我就不会在翻译本书的时候屡屡自觉知性上的震撼(cognitive shock)了。

其实读有关高桥是清的书籍时,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一次在英语学校里的课堂上高桥是清回忆自己13岁在美国被卖为奴隶的往事时,对自己的学生说:"教材上所写的“英国绅士有博爱精神,锄强扶弱”不过是西方社会内部流行的一个道理。对于日本人来讲,他们遇到困难时永远不能指望西方国家表现出多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后,在伦敦借债时,高桥是清在印第安保留地对随行人员讲述他的感悟:"落后就要灭绝"。高桥是清的这些话,是很能代表一个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人的普遍心理的。

高桥是清的发迹起自他在14岁时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明治时期日本缺乏英语人才的情况下,高桥是清自然得以凭借英语能力得以青云直上,在日俄战争借款这样的场合得以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日本举足轻重的人物。

美国人斯梅瑟斯特说高桥是“日本的凯恩斯”,是因为高桥引领日本走出大萧条的政策与凯恩斯主张暗合。其实与其说高桥是经济学家,倒不如说他是“学经济家”——在实务中学经济:他曾经营牛奶生意失败;在文部省和农商务省供过职,担任了首任商标注册所所长;参与过开发秘鲁矿山,也遭失败。人们往往对高桥是清后来那些“大手笔”感到惊叹,却往往忘记高桥是清早年也是失败多多,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失败,也不会有后来那个精明的高桥。

至于高桥是清最后的结局,一个出身下层,并无学术、家世和藩系背景的“翻译官僚”,在日本高层并无根基。当主张对华亲善的他与由长州藩主导的陆军系统矛盾重重直至无法调和时,在日本天皇统治集团默许下被军部成员杀害,也是这种矛盾的必然结果。

1936 年新年接受《朝日新闻》专访时,高桥是清指桑骂槐地批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如果一个国家意欲称霸并耗费大量金钱,那么又能带来多大利益呢?在收获利益之前,本国还得扛着殖民地这个负担。」

记者杉山平补充说:「这是高桥藏相试图以间接方式告知日本国民,扩张帝国版图会有多么危险。」


不论如何,到了1937年,日本的军费是1934年——1936年高桥是清经手期间平均水平的三倍,到1939年翻了一番,到1944年的战时急剧通货膨胀期,军费已经升到了高桥是清所经手的最后预算的70倍。高桥是清的死彻底开启了日本军国主义暴走直至毁灭的过程,实在不是一句虚言。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