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下篇@ 諸緣來去何增減?笑擁斜陽照海天。。。|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0-01 12:52:11| 人氣1,5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下篇

推薦 1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下篇 

西元前247年(秦莊襄王三年),登基僅3年的莊襄王(異人)死,年僅35歲。異人是呂不韋手中的「奇貨」,呂不韋正是利用他,政治交易,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從政的目標。

莊襄王死後,13歲的嬴政即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就是說,嬴政剛當秦王,年齡小,國家大事委託大臣處理。具體講就是由呂不韋主持。

呂不韋除了擔任相外,還有個稱號叫「仲父」。仲父這個稱號究竟是誰起的目前還不楚。「仲父」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叔父之稱,是頗具親情色彩的稱呼。最早稱仲父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幫助齊桓公改革,使齊國最早稱霸,成為強國。齊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把齊國朝政交給管仲,尊稱管仲「仲父」。呂不韋稱仲父,一是表示他與嬴政的關係不同尋常;二是表示自己也要像管仲一樣處理朝政,嬴政不要干涉。

嬴政由於年齡小,呂不韋輔政。從西元前246年嬴政即秦王位到親政,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裡,呂不韋以仲父、相國的身輔佐嬴政,治理秦國,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秦國的發展和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呂不韋的治國理念很有特色。

呂不韋輔政期間,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繼續東進。呂不韋輔政期間,繼續對東方各國用兵,不斷削弱各國的力量。秦對東方各國的打擊,自秦昭王時就開始了。西元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一攻下了楚國的國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迫使楚國將國都遷至陳(今河南淮陽)。秦在占領的地區設南郡。西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之戰,又使趙國受到重創。趙國40多萬士兵被殺。西元前249年,秦又從韓國奪得戰略位置重要的成皋、滎陽,設立了三川郡。

呂不韋輔佐嬴政後,繼續維持對東方諸國的高壓態勢。在嬴政即位的當年,秦軍全部占領了上黨郡,接著又平定晉陽,設立了太原郡。後來,又攻下韓國20多座城市,攻下魏國的20城,設立了東郡。東郡在今河南濮陽西南一帶,已經接近山東了。經過連年的征戰,秦的國土面積大大增加。

秦國東進的步伐加快,引起了各國的恐慌。西元前241(秦王政六年),楚趙燕魏韓五國聯合起來共同進攻秦國,呂不韋用正面迎擊和分化瓦解的兩手策略,粉碎了他們的進攻。

此時,戰爭的格局日益明朗,秦的勢使東方各國紛紛設法自保,其中韓國了自身利益,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派著名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表示願意幫助秦國修建一條水渠,灌關中東部的土地。其實韓國的目是以修水利工程名,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達到其阻止或延緩秦國東征六國的目的。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然鄭國有意幫助秦國修建水利工程,呂不韋自然高興,於是開工。然而秦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工程卻進展緩慢。韓國的目的是「疲秦」,——拖住秦國,消耗秦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呂不韋終於察覺到韓國的目的。派人把鄭國起來,要殺鄭國。鄭國見陰謀敗露,不但不慌張,反而很靜,他說:「臣開始是韓國做姦細而來的。但是這條水渠修成後將會對秦國有利,可建萬世之功,而對韓國只不過能拖延幾年壽命而已。」辦事講究「利」的呂不韋一聽這話有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指揮把水渠修完。這條水渠被命名鄭國渠。

鄭國渠長達150公里,起自池陽瓠(今陝西涇陽境內),橫跨渭北高原,灌關中低洼鹽土地4萬餘頃。鄭國渠以含沙量極高的涇河水源,以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渾水灌,使灌區的鹽地成良田,從此關中沃野千里,農業生有了保障。《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後,「於是關中沃野,無凶年。」

秦國有兩條著名的水利工程,一秦昭王時修的都江堰,一條是鄭國渠,充足的水力資源保證了農業生和百姓生活,秦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引進人才。秦國麼強盛?原因很多。如商鞅變法徹底、實行勵耕戰政策、勵軍功等等,但引進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沒有人才,秦國不可能盛。秦國從東方引進人才從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就開始了,如秦穆公引進百里奚、由余;秦孝公任用來自魏國的商鞅,主持變法,使秦國改變了面貌。

那位當了56年國君的秦昭王也是重視人才,禮賢下士的典範,他了得到范睢,范是楚國人,有謀略,昭王了得到他的秦計策,在范睢面前五次下跪,成一段佳話。

呂不韋當政期間,也大力引進人才。他擔任相國後,就建造了數以千計的房屋,供到秦國的人才居住,還聘請了許多名廚他們做飯。他在咸陽周邊的城牆上掛起告示,歡迎各國和國內人士來相國府做客。在呂不韋以前,秦國引進人才多側重法家和兵家,這與秦國變法和戰爭的需要有關係。呂不韋引進人才的特點是不拘一格,兼容並包。

戰國時期,盛行養士之風,養士就是招引各種人才,我所用。其中最有名的是戰國四公子,四公子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他們各養士三千人。在這些士中有各種人才,有的勇猛武,有的計謀多端,甚至還有雞鳴狗盜者,他們替主人辦各種事情,甚至幫助主人過危難。

呂不韋很仰慕四公子養士的做法,認秦雖然大,卻不養士是件恥辱的事。《史記呂不韋傳》記載:「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是說他招納來自各國的士人,給予優厚的待遇,人數多達三千。

在呂不韋之前,秦國引進的人才中,偏重法家和軍事家,呂不韋執政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變,他引進的人才除了法家人物,還有其他各家學派的人物。後世稱戰國諸子百家,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諸子中最主要的有10家,即儒、墨、道、法、陰陽、名、農、縱橫、雜、小說家等,其實還應加上兵家。主張這些學派的人物在呂不韋時期陸陸續續到了秦國,造成了秦國各家學派萃,各路人才濟濟一堂,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象。這些士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大多數都沒有留下姓名,其中有一個人後來在秦朝歷史上生了重大影響,他就是李斯。

李斯原來是楚國人,出身於上蔡(今河南上蔡),李斯年輕時,曾擔任過小吏,身在社會下層,烈要求往上爬。有一次,他在廁所中看見那裡的老鼠,吃的是東西,見到人和狗來時,慌忙逃竄;而見到倉庫的老鼠時,一個個都肥肥大大,吃的是好糧食,住在寬敞的庫房裡,沒有人和狗來打擾,對比這兩種情況,李斯感慨頗深,他說:「人的命運不同,不就和這些老鼠一樣?所謂『賢』和『不肖』就看個人處在什位置了!」後來李斯拜著名學者荀子師,學成後,得知秦國招納賢才,便來到秦國,投到呂不韋門下,當了一名普通的賓客——舍人。

李斯在秦國嶄露頭角,是他有一次在晉見秦王時,他對秦王分析了天下形勢。《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他說:「要成就大業,必須看準時機,該忍耐時就要忍耐,該進取時就要進取。以前在秦穆公時代,雖兵馬壯,獨霸西戎,但最終未能滅掉關東六國,這是什原因呢?因當時諸侯國很多,作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還在,所以各諸侯爭霸只能抬出周天子,尊王攘夷,秦穆公也不例外。而自秦孝公以後,周天子這個招牌越來越沒用了,諸侯國公開爭霸,秦國乘勢發展起來。現在,秦國不斷取勝已經六代了,東方各國被秦國打的狼狽不堪,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若不趁勢消滅各國,早日統一天下,將來這些國家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秦國恐怕就難辦了!」

李斯的話雖然是說給秦王的,但在朝廷執政的是呂不韋,所以實際是說給呂不韋聽的。李斯的話有歷史依據,符合當時的形勢,顯示了他超人的才華。引起了呂不韋的重視,李斯被任命長史,長史是一個有實權的官。可能專李斯而設置的。他從此進入了政壇。

第三,養士編書。呂不韋使各類人才發揮作用,把他的門客組織起來,編寫了一部《呂氏春秋》。在學術史上,這部書被列雜家,就是說這部書包含了各種思想,或者說是戰國流行的各種思想學派的總結。能寫成這樣一部內容龐雜的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有人組織、策劃,確定主導思想,提出寫書的思想和宗旨。這部書是呂不韋動議和組織編寫的,在編寫之前,他向參與者闡明了自己的指導思想,書寫成後,最後經過他修定。

第二,作者的知識結構多樣化,編著這樣一部涵蓋各種學派、各種思想的書,一兩個人是不行的,這是一部集體完成的著作,而大部分的作者是從東方到達秦國的士人。他們投靠在呂不韋門下,在呂不韋組織下從事寫作。《史記呂不韋列傳》說:「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就是說呂不韋命令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部分,二十餘萬言。

呂不韋要組織人寫這部書呢?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統一天下服務。《史記呂不韋列傳》:「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並天下」。統一天下必須統一思想,《呂氏春秋》認,各種思想不統一,不利於社會發展和社會安定。所謂「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一,是統一、齊一的意思。只有天下統一、思想統一,社會才能安定,否則,就不安定。

第二,有對秦始皇進行育的目的。自秦莊襄王上台之後,呂不韋就以丞相身執掌朝政,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13歲的秦王嬴政即位,呂不韋更以「仲父」的地位輔佐嬴政,進一步控制朝政。雖然呂不韋很能幹,但隨著嬴政年齡一天天增長,嬴政必然親政,呂不韋將返政秦王,嬴政是個有作的國君還是個昏君呢,呂不韋還看不准,於是他想用這部書來影響他。

有的學者認,《呂氏春秋》對秦王政來講,是一部很好的科書。問題是,嬴政會不會接受這部書的思想主張呢?呂不韋了讓人們知道他主編了這部書,更了讓嬴政知道這部書的權威性和重要性,呂不韋在書寫成後,命令人將這部書抄在竹簡上,掛在咸陽城門之上。

當時紙還沒有發明,竹簡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簡就是將竹子劈開、刮平、截成長23厘米、寬1厘米的竹片,在上面寫字,每隻簡大約可寫340,寫好後把這些簡用麻繩或皮條連接起來,就成書。也有的寫在木質材料上,叫作木牘,用法大體和竹簡一樣。

呂不韋不僅將《呂氏春秋》掛在城門之上,還有一個告示,上面寫著:「現在公布的是《呂氏春秋》的全文,如有人能增刪一字者,給予千金的勵。」果然在旁邊掛著一大堆金子。這就是「一字千金」這句成語的來歷。

改一個字就可得千金重,這簡直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消息傳出,頓時引起了一陣轟動,人們擁擠在一起,爭者看《呂氏春秋》。本書沒有幾個可以改動的字呢?改個字就可得千金,就可發大財,這也太容易了。可是,怪事出現了,告示頒布了好多天,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出改動這部書的一個字,這可叫人納悶。難道這部書的盡善盡美,根本挑不出錯來?難道咸陽城的人水平低,看不出問題來?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問題還是有答案的。任何書也不會十全十美,多少也會有點瑕疵,咸陽人沒有人提出呢?不是這部書沒有錯的地方,是因人們懼怕呂不韋的權勢!

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提出了這一看法。他在《論衡自紀》中說,「夫貴,故得懸於市,富,故有千金副。觀讀之者,惶恐畏忌,雖見乖不合,焉敢譴一字?」呂不韋當時的權力顯赫,他敢把書掛在城門之上,在場的觀眾讀者就是看出這部書有毛病,誰敢提出呢?(圖片:王充像)

《呂氏春秋》究竟有沒有錯的地方?東漢末年的學者高誘對這部書進行了系統、詳盡的究,結果挑出了10餘處錯誤。

由於呂不韋的地位顯赫,權力很大,人們懼怕他,就是看出書中的錯誤,也不敢指出,而呂不韋這樣做的實目的,是告訴嬴政,這部書無可挑剔,要好好學習,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將來要按照這部書說的去做。

,《呂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書呢?

《呂氏春秋》全書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個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吸取儒、道、名、法、墨、兵、農、陰陽等諸家之說,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農業、外交、倫理、道德、修身等各個方面,同時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樂律、術數等等,是一本體系龐大而複雜的學術著作。《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編著上還是有理論指導的,內容上也自成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了集各家之精華,成獨具特色的思想學說。

具體講,這部書是呂不韋任秦國丞相的治國綱領,體現了呂不韋的治國思想。這部書的內容十分富,價很高。雖然在學術著作中被列雜家,但這個「雜」不是雜亂的意思,而是兼收並蓄,博採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把貫穿起來。呂不韋認,對於治國,各家都有有用的東西,又都有片面偏激的不足,必須把這些有用的東西融會貫通,綜合在一起。,司馬遷稱這部書「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著名學者雖然指出了書中的一些錯誤,但還是肯定了這部書,說此書「大出諸子之右」。

這部書的突出特點是把諸子思想中的精華部分提煉出來,並加以綜合,升華。在書中,戰國出現的學派,幾乎都可以找到。關於這部書的中心思想,學者有不同意見,我認,這部書以黃老思想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所謂黃老,是指戰國流行的一種思想,是假託黃帝、老子,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而治,順其自然,無而無不。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在具體治國方略上,呂不韋提出了「虛君實臣,民本德治」的政治主張。所謂虛君,是指君主要「無」,無不是不幹事,而是放手讓臣下去干,發揮臣下的能力和積極性,這叫做「君道無知無,而賢於有知有」。(《任數》)意思是,當君主的原則是無知無,卻勝過有知有。君主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掌控大權。同時,君主要加自身修養,做天下人的楷模,即「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治身是治天下的根本。

特別應提出的是,呂不韋針對秦在戰爭中殺人過多的殘酷現實,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懷寵》篇說,所謂「義兵」就是,軍隊所到之處,老百姓用不著害怕。文中說:故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保護)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國邑之郊,不虐(禍害)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奉而題(衍字)歸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正義之師進入敵國的邊境,老百姓知道這是保護者到了,老百姓就知道不會死了。正義之師到了國都及一般城邑的四郊,不禍害五穀,不墳掘墓,不伐樹木,不燒掉財物糧草,不焚房屋,不掠奪六畜。俘獲敵國的百姓都送他們回去。這些話實際反映了戰爭給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的災難太深重了。人們希望遇到這樣的軍隊,在戰國殘酷的征服戰爭中,這實際是一種理想,卻代表了人們的呼聲。

很顯然,《呂氏春秋》所講的許多道理即是呂不韋執政的經驗的總結,又是對嬴政的告誡,希望他能接受這些治國的道理。呂不韋在政治上是個聰明人,他決策政務,處理事情,一板一眼,很有章法,在《呂氏春秋》中講起理論也是條條是道。可惜的是他在處理個人問題上就不那明白了,他在處理和趙姬的關係上就犯了致命的錯誤。

西元前257年,呂不韋和異人倉皇逃離趙國,回到秦國。6年後,趙姬也帶著嬴政回到咸陽,這幾年們在趙國是樣渡過的?《史記呂不韋列傳》說:「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這是說,趙國想殺掉趙姬和他的孩子嬴政,因趙姬家有些勢力,得以藏匿,所以母子平安無事。

回到秦國以後,異人即位,趙姬成王后,三年後,莊襄王(異人)死,嬴政即位,又成太后。趙姬生性放蕩,的身邊離不開男人。據說在邯鄲時,就有一個叫嫪毐的人和勾勾搭搭。異人死後,守寡了,但耐不住寂寞,由誰來補空缺呢,從關係上看,當然是呂不韋。

他能補空缺呢?第一,他和趙姬是老相好。很可能當年在邯鄲,呂不韋把趙姬獻給異人時二人就有約定,日後關係不能斷。第二,他身居丞相之職,在朝廷說一不二,出入內廷比較方便,可以和趙姬定期或不定期地約會。

但是,呂不韋是堂堂的丞相,是個公眾人物,他的一一動都受到關注,尤其出入內廷和趙姬相會,目標很大,雖然無人敢管,但免不了議論。這使呂不韋不得不有所顧及。再有,他的政務很忙,對下屬說話總是一幅正人君子相,在他組織編寫的《呂氏春秋》還說君主應加自身修養,成天下人的楷模,作「仲父」,一國之相,怎麼能不以身作則、明知故犯呢?

呂不韋所顧及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嬴政身世。嬴政的年齡一天天增長,已經不是小孩了,早就事了,嬴政對自己的身世可能有所了解,他對母親和呂不韋的曖昧關係看得清清楚楚。畸形的家庭生活,會對他的心理和性格生深刻的影響,而呂不韋再不檢點,再不收斂自己的行,會加重對嬴政的傷害,引起心理變態和性格曲,一旦嬴政親政後,很可能會對自己長期的屈辱、壓抑生逆反,進行報復,甚至釀成一場慘禍。呂不韋越想越可怕,《史記呂不韋列傳》說:「呂不韋恐覺禍及己」,就是說他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到自己頭上。《史記》還說:「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 似乎是趙姬主動,呂不韋忙於政務,心思可能全放在在趙姬那裡,但趙姬沒完沒了,呂不韋有些招架不住。怎麼辦才好呢?

呂不韋想了個對得起趙太后,自己又能金蟬脫殼的兩全其美的辦法。什辦法呢?他知道,趙太后沒有別的本事,就是生性放蕩,只要有男人在身邊就行,於是呂不韋為她找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嫪毐,《史記》稱之「大陰人」,就是性功能很的人。呂不韋先讓他在外面與一些人表演下流節目,後來出了名,傳入宮內,趙太后也知道了,很想得到這個男人。於是,呂不韋告訴趙太后,這個人叫嫪毐,趙太后一聽是嫪毐,非常高興,這不是在邯鄲認識的那個人?威猛雄壯,十分稱心。太后特想讓他進宮,以滿足自己的要求。

可是,太后住在內宮,按照制度,完整的男子是不能進入的,能在內宮裡面活動的,都是被閹割了的男人——宦官。太后需要完整的嫪毐,是了滿足的需要,要是把嫪毐閹了,再送進宮裡,對趙太后就沒有意義了。樣讓嫪毐讓他進宮,完整又能掩人耳目呢?趙太后想不出好辦法。

計謀多端的呂不韋又想了一個辦法。呂不韋見到趙太后,悄悄地說:「可以讓嫪毐假裝受了宮刑,然後讓他在內宮擔任官職,不就可以經常見到他了?」趙太后明白了呂不韋的意思,說:「我準備禮物,打點有關人員,具體運作就交給去辦!」

辦這種事呂不韋,呂不韋很在行。他先找人告發嫪毐,說他犯了罪,犯了什罪呢?這個罪不大不小,正是判腐刑的罪,「詐令人以腐罪告之」。所謂腐刑,也叫宮刑,破壞男子的生殖器。是一種極其殘忍,無人道的刑罰,受刑者痛不欲生。

到了嫪毐該動刑的時候,呂不韋把趙太后的禮物從給主持宮刑的官吏,讓他們手下留情,假裝給嫪毐動刑。所謂假裝,就是不破壞生殖器,來個苦肉計,讓他保持性功能。了掩人耳目,證明嫪毐動了宮刑,主刑官還把嫪毐的鬍鬚拔掉,使之成一名宦官,進入內宮。嫪毐也很配合,裝作痛不欲生,關在一個地方養了一陣子「傷口」後,就開始裝腔作勢,像個扭扭捏捏的閹人。於是順利進宮當了個內侍官——專門伺候太后生活。他在後宮走來走去,暢通無阻,一有時間就和太后通姦。這個嫪毐,論年齡比呂不韋小,論床上的功夫,又比呂不韋,趙太后非常滿意。《史記呂不韋列傳》說:「太后私與通,愛之。」「」,是最、極的意思,指特別喜歡他。

嫪毐裝作宦官進宮,是秦國歷史上最醜陋的一幕。大家想,假宦官能騙人男人的聲音、止、生活行能和宦官一樣嫪毐進宮,對秦國政治和呂不韋的形象造成了及其惡劣的影響,趙太后也不想想這樣做的後果會是什樣子,而這一切都被已經事的嬴政看在眼裡,他仇恨的烈火在燃燒,只等機會成熟的那一天的到來。


呂不韋以“仲父”身輔佐嬴政,治理秦國,很有成效,秦國的國勢不斷增。但呂不韋在處理與趙太后的關係上卻犯了個大錯誤,他推薦“大陰人”嫪毐取代自己陪伴趙太后,不料卻引狼入室,釀成大禍。

年輕的嬴政把呂不韋、趙太后、嫪毐的亂倫行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生母趙太后的荒淫放蕩感到恥辱;他更憎恨那個威猛無比,把母親折騰得神魂倒的嫪毐,恨不得把他撕成碎片。是他攪亂了後宮,使宮中中彌漫著邪佞、濁之氣。

嬴政對呂不韋同樣充滿了怨恨,和太后好了,玩膩了,又推薦嫪毐組織人編寫《呂氏春秋》,還暗示我要學習,按書裏說的去做,可是你怎麼不起表率作用呢?也太虛

由於嬴政沒有親政,沒有實權,他只好把憤怒、仇視深深埋藏在心裏,等待時機成熟,他要進行報復,進行反擊。

從呂不韋角度講,推薦嫪毐是他政治生涯的最大敗筆,最大失誤。他最初可能把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了。他原以,讓嫪毐取代自己到趙太后身邊,只是太后找一個性夥伴,平息太后躁動不安的情,自己可以跳出是非之地,盡全力治理秦國,嬴政親政打下好基礎。可是精明的呂不韋這時卻犯糊塗了,嫪毐真如他想像的只知道和趙太后上床的人?不是,他推薦嫪毐實際是養虎患,引進了一隻惡狼,不僅擾亂了朝政,更使他陷入的了滅頂之災。呂不韋從說服異人到遊說華陽,從邯鄲獻姬到擔任秦相,在從政之路上還未曾失手過,但推薦嫪毐卻是他人生之路的最大敗筆。這是一招錯棋,全盤皆輸。

事態的發展的嚴重性遠遠超出呂不韋的想像。

趙高這個假宦官裝的再像也不可能不漏兒,趙太后和嫪毐私通已成公開的秘密,乾柴遇烈火,一定有結果,沒過多久,趙太后就懷孕了。這可怎麼辦?如果趙太后不想把事情鬧大,悄悄把孩子打下也可暫保平安,知,這個女人還想要孩子,這使得嫪毐關係逐漸公開化,宮內外無人不知。

起初,呂不韋推薦嫪毐,不過想讓他充當趙太后的性伴侶,如果嫪毐不哈,也就算了,呂不韋也算對得起趙太后。可是,呂不韋想得太簡單了,嫪毐有政治野心,也想在政治上風光一把。

首先,他利用和趙太后的特殊關係,要求封爵、封地。趙太后當然答應,便指使呂不韋去辦,呂不韋沒反對,於是封嫪毐為長信侯,封山陽(今太行山東南)為嫪毐的領地。中國古代受封者對封地有兩種形式,一種去封地就職,直接管理封地;一種是不去,人在京城,只享受封地的衣食租稅。嫪毐沒去山陽,因趙太后捨不得他,他也不願意離開趙太后。

其次,嫪毐還要在朝廷顯示威風。《史記?呂不韋傳》記載:趙太后對嫪毐“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就是說,嫪毐不僅得到了趙太后的許多賞賜,而且還把持了朝政,本來呂不韋輔政,大權在握,現在嫪毐壓過了呂不韋,各種事情由他說了算。更有甚者,嫪毐也培植私人勢力,擁有家僮數千人,還有千餘人要求在嫪毐手下當個一官半職!《史記》說:“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者千餘人。”

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是呂不韋始料不及的。呂精明一世,糊塗一時,在嫪毐問題上犯了個致命的錯誤。當呂不韋感到嫪毐的勢力膨脹,大有超過自己的時候,已經了。從呂不韋推薦嫪毐,又同意對嫪毐封侯、封地看,是不是可以認定他們是一夥,可稱他們是呂、集團呢?我認還不能這樣說。呂、還是有區別的,他們不僅不是一夥,後來還成了對立面。在當時,人們也是這樣看的。

《戰國策?魏策》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西元前239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國王非常恐慌,魏國是秦國的對手?這時有一位遊士請求見魏王,說有計謀貢獻。魏王連忙接見了他,遊士說:“與其戰敗失地,不如拿出一部分土地賄賂敵軍,與其戰而敗亡,不如丟點土地,先保住自己再說。大王卻寧可丟掉土地,也不肯用來賄賂敵人;寧可戰敗亡國,也不肯放棄一些土地,這是的過錯。”魏王對遊士的話沒聽明白。於是請他把話說明白。

遊士說:“大王若能聽臣之計,丟一點地而不至於傷國家的元氣,丟一點面子而不至於損失國格,並且國難可解,國仇可報。”

魏王說:請快說,這究竟什計謀呢?“

遊士不緊不慢地說道:“大王知道不知道,如今秦國從執政大臣到普通百姓,都說:‘是親近氏呢?還是親近呂氏呢?’可見,秦國上層當權者分為嫪、呂兩派,連一般老百姓都知道,大王何不利用這個矛盾呢?”究竟樣利用、呂的矛盾呢?

遊士又說:“現在嫪毐在朝廷說了算,如果大王割一部分土地奉送給秦國,這就成了嫪毐的功勞;拉攏嫪毐向秦討好,會鞏固嫪毐的地位,使他占上風,而他和秦太后關係非常好,秦太后也會對大王深感激的。這樣大王和秦的關係將會改善,成諸侯中最好的,諸侯們見到這種情況,都會棄呂氏而追隨氏,大王的仇不是可以報了?”遊士的一番話,使魏王如夢方醒,高興地說:“好計好計!“於是派人到秦國活動,給嫪毐禮品並送給秦國一部分土地,嫪毐讓秦軍開始放慢了攻魏的步伐,秦國不出兵打仗了,不流血犧牲了,軍民都很高興,嫪毐的勢力進一步上升。

嫪毐有太后的支持,雖然暫時壓過呂不韋,占了上風,但是,這個傢是個市井無賴,身上有許多劣根性,沒有政治胸懷,品位極低。他不時流露出小人得志的本相。在宮中,他依仗和趙太后的關係,牛氣沖天,趾高氣揚,無論是大臣、近侍,他都看不起。

有一次,他與宮中宦官和大臣一起喝酒、賭博,大家都喝醉了,一言我一語,爭起來,嫪毐也醉了,他突然圓雙目,大聲喊道:“我是秦王的假父,們這些小子誰敢和我爭高低!”何謂假父?假父就是義父,乾爹。嫪毐出此狂言,雖是酒後,不必當,但他暴露了兩個問題,

第一,與趙太后的關係公開化,肆無忌憚,不再隱瞞,其實他們的關係,宮裏的人都看得很楚,只是不說罷了。

第二,嫪毐的狂言,也是對呂不韋的挑戰,呂不韋不是說是嬴政的“仲父”(叔父),我是他的假父(乾爹),關係比近!

嫪毐的狂妄無忌,胡言亂語,傳到了趙太后耳裏,也感到了嫪毐太過分了,心裏有幾分不安,作國母,明目張膽地養漢子,敗壞風氣,也實在不成體統。可是這個女人毫無羞恥之心,遮人耳目,決定離開咸陽,到雍城大鄭宮居住。

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城南)本來是秦國國都,也是秦人發跡之地。這裏地處關中平原西端,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是通往西北的咽喉要地。早在春秋時期秦人的祖先就來到這裏。這裏作秦國國都近300年。雍城有許多著名的宮殿,建造的氣勢宏偉,後來雖然遷都(先遷櫟陽,後遷咸陽),雍城並未被廢棄,一直被視祖宗的故居,凡是行祭祀祖先的各種盛典,都在雍城行。歷代國王及後妃、貴族死後,也多埋在此地。

由於雍城有這樣好的條件,趙太后感覺到這裏可以開人們的視線,是自己來的?不可能,是帶著嫪毐來的,來雍城的目的就是了繼續與嫪毐尋歡作樂,懷孕生子。果然,趙太后來到雍城,又懷孕了,又生了一個兒子!嫪毐得意忘形,還和太后商量說:“若是秦王死去,就立的兒子繼位”。是狂妄至極。

至此,嫪毐和趙太后關係已完全暴露,不僅宮中,連咸陽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事情正在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

嫪毐利令智昏,自以有太后的支援,可以在朝廷上所欲了。眼看著嬴政親政的年齡就要到了。嫪毐想在嬴政親政之前,先下手為強,以武力奪取政權,對嬴政或取而代之,或使之成傀儡。他利用在宮中出入自由的便利,培植私人勢力,拉攏死黨,糾集了一支力量,準備伺機發動政變。

嫪毐是個假宦官,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他的活動早已被人發現,並報告了嬴政和呂不韋。嬴政和呂不韋對這件事是什態度呢?

先看嬴政。他這時已即將親政,他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冷靜,沒有任何表示。這是呢?主要是他手中還沒有掌握實權。朝政大權在呂不韋和太后(實為嫪毐)手裏。眼下,他只能把這一切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等待親政後老帳新帳一起算。

呂不韋呢?他面對嫪毐的倡狂,心裏十分矛盾,論他的權力和手段,完全可以將嫪毐除掉。但是,他猶豫了,他的私心太重了,他有僥倖心理。他擔心嬴政親政後自己的地位不保,他覺得,如果嫪毐叛亂成功,可以阻止嬴政親政,到那時,他再組織力量平定嫪毐,進而獨掌秦國大權也時不。如果叛亂失敗,他可借嬴政之名,對嫪毐窮追猛打,除其殘餘勢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出於這些想法,呂不韋對嫪毐沒有支持也沒有明確反對,持觀望態度。雖然呂不韋和嫪毐不是一夥,但他以商人乘機撈一筆的投機心態對待這件事,實際在客觀上起了支持嫪毐的作用,這是呂不韋政治生涯的又一敗筆。

嬴政九年(西元前238年),嬴政22歲,這年四月,嬴政離開咸陽,去雍城,他要在先祖的故地行加冠大典,他要正式親政了!

加冠是西周以後確立的一項重要的禮儀制度。周代規定,士人20歲進入成年,可以任職當官,可以生子。表示進入成年,在20歲時要行隆重的儀式,稱加冠禮。在儀式上要由長輩其戴上一頂標誌成年的帽子,因此古人將20歲稱“弱冠”。

同樣,天子也要加冠禮,不同的是加冠的年齡。各國不一樣,如周文王12歲加冠,春秋時期不少國君123歲就已加冠。令人不解的是秦嬴政13歲即位,22歲才加冠?而比一般人2年?我們認,呂不韋把持政權,他不願意讓嬴政過早親政。嬴政親政雖然了些,但畢竟熬出來了,畢竟平穩接班,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了!

加冠禮在雍城的蘄年宮隆重行,嬴政戴上了冕,呂不韋將大權交給嬴政,秦國歷史開始了嬴政親政時代。

然而加冕儀式剛結束,就傳來了嫪毐在咸陽叛亂的消息!

原來,嫪毐見嬴政率領文武百官離開咸陽後,就感覺自己的末日已到,他和太后的醜聞已經傳得滿城風雨,等嬴政回咸陽,等待他的肯定是死路一條,至於太后,那畢竟是嬴政的生母,嬴政不會對母親太情。而嫪毐,不過一個市井無賴,嫪毐想,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死一搏,也許還有成功的機會。

嫪毐利用造的秦王和太后的調兵令,組織了一支軍隊,出咸陽,向雍城進發。出城沒多久,就上了雍城開出的秦軍。一場大戰,叛軍抵不住,忙退回咸陽。嫪毐的叛軍是一群烏合之眾,武器裝備和秦軍無法相比,很快就被秦軍打敗。嫪毐等一批頭目趁亂逃走。

不久,嬴政率領眾朝官回到咸陽。回咸陽後,嬴政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嫪毐反叛事件。他下令:“凡參加平叛有功者,皆按功勞大小拜爵。”另外,設重賞捉拿嫪毐等叛亂頭目:“凡能生擒嫪毐者,賞錢百萬;擊斃者,賞錢五十萬,擒殺其他黨羽者論功行賞。”

經過大力搜捕,這年九月,嫪毐及其黨羽都被住。嬴政對嫪毐及其黨羽的處死用的是“車裂”的刑罰,就是將服刑者的四肢和頭顱分別在五匹馬上,五匹馬各朝一個方向,一聲令下,子手猛力抽打烈馬,使之快,瞬間,活人就被撕成五塊,這是對罪人最重的懲罰。嫪毐和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也被殺掉。嫪毐還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他的食客們都被沒收財,遷往蜀地。

嬴政對母親趙太后不敢用刑,畢竟是親娘,但也不想見到,將囚禁在雍城陽宮,限制行動自由。天下的孩子有不愛自己的母親?按說秦嬴從小跟著母親沛流離,東西藏,母親千方百計護著他,使他保住了性命,嬴政應該對母親最有感情。而他最缺少的是父愛。不過這位趙太后也太給嬴政丟了。致使秦始皇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傷害,甚至使他對女人生了偏見。比如,秦始皇後來就沒有正式立皇后,成千古之謎,他不立後?

學者們認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秦始皇的個人性格及家庭環境之影響。 由怨母而仇視女人的心理陰影,使秦始皇長大後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發展。宮中眾多女人,僅僅是滿足他的生理需要。由母親行而造成他對女人有一種偏見,就是女人不能掌權,不能有地位,這可能秦始皇未立皇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看呂不韋。從以上嫪毐叛亂被壓的過程中,我們找不到呂不韋的身影了,他到兒去了?

根據史書記載推測

第一,嬴政去雍城行加冠禮,呂不韋跟隨去了。這是因他是丞相,朝廷最重要的大臣,必須要出席。另外,他還是長輩,也可能嬴政的帽子還是他給戴的。

第二,秦嬴政剛行完加冠禮就傳來嫪毐叛亂的消息,這是秦嬴政親政後處理的第一件事,他果斷決定,堅決壓,但沒有派呂不韋率兵前往,而派昌平君、昌文君兩位大臣,說明他不放心呂不韋,並開始冷落呂不韋。

精明的呂不韋看到沒有派自己去平叛嫪毐,就知道自己已失去了秦嬴政的信任,那部改一字賞千金的《呂氏春秋》也不會對秦嬴政有什作用了,他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該謝幕了,能保全自身就不錯了!

嫪毐失敗後,呂不韋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就日甚一日,於是開始收斂鋒芒,極力做出超脫的樣子,不再到處講話,出頭露面了。

對嬴政而言,嫪毐遠比處置呂不韋和母親容易容易得多。嫪毐不過是一個靠趙太后起家的政治暴發戶,一個市井無賴,他在秦國沒有根基,嫪毐叛亂,這場風波也就過去了。呂不韋則不是,他是秦國的三朝元老,從秦昭王時(西元前257年)就來到秦國,秦莊襄王(異人)時開始任相,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對於秦王嬴政來說,呂不韋又是“仲父”,輔佐朝政近10年,至於呂不韋是不是自己的生父,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這裏要必要介紹一下關於秦始皇長相。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尉繚有一段話,把秦始皇說的醜陋不堪,其原話是:

秦王人,蜂准,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這裏有對他長相的描繪,又有對秦始皇心理性格的推測。尉繚是魏國大樑(今河南開封)人。姓失傳,名繚。秦王政十年(西元前237)入秦遊說,被任國尉,因稱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今存《尉繚子》24篇,近萬言。尉繚最初不願意在秦國,他看不起秦始皇,所以說了一番歪曲、醜化秦始皇的話,不足以證明此話的實。

有的學者依據這幾句話,認秦始皇出陋不堪。如“鷙鳥膺”是現代醫學中的雞胸,“蜂准”是馬鞍鼻,“豺聲”表明有氣管炎,這幾項都是生理上的殘缺。

我認關於秦始皇的長相還要認探討。在《太平御覽》中,有一條記載:“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長八尺六寸,大七圍。” 虎口,日角,大目,隆准,是說雍容軒,是古代相書中典型的帝王之相。秦始皇的個子很高大,長八尺六寸,這有多高呢?秦制一尺約合23.1釐米,折合計算,秦始皇的身高有1.98米。一圍約等於舊尺的5寸到1尺之間,7圍大約在1.20米左右。如果此處記載屬實的話,那秦始皇是一個矯健魁偉的大男子。

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在《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中認秦始皇應該是英俊漂亮的。他說,(秦始皇)並不如後世所想像的他是生長著一幅嚴肅得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父母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漂亮的年。(圖片:秦始皇像)

至於秦始皇究竟長得怎麼樣,還將討論下去,當然正的謎底是要到秦陵開掘後,發現了秦始皇的屍體才會楚。

鑒於嬴政和呂不韋的特殊微妙關係,秦王嬴政可犯了難,樣處置呂不韋呢?《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王欲誅相國,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遊說者眾,王不忍治法”。這意思是說,秦王心裏很矛盾,本來想殺掉呂不韋,但考慮到他是侍奉先王功勞極大,又有許多賓客辯士他求情說好話,秦王不忍心將他繩之以法。這也證明他和呂不韋確有相當多的感情色彩。他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殘酷的政治爭現實終於使秦王嬴政跳出了情感的圈子,他想到,呂不韋養了那的賓客遊士,其中不免會有高人,他在秦國經營了這多年,不少人呂不韋歌功頌德,如果不及時動手,恐怕日後勢大難治。在處死嫪毐一個月後,他下了一道命令:“免去呂不韋相國之職”。秦始皇的措,楚地表明他是一個以政治利益上,敢於割斷親情的政治家。

在罷免呂不韋相權的同時,他對母親卻動了寬容之心。

嫪毐事件後,他將太后囚禁在雍城,限制行動自由。他實在不想看到這個使他丟盡面子的女人了。一些游士賓客得知此事,設法勸嬴政,還是迎太后回咸陽好,嬴政大怒。《說苑?正諫》記載,他說:“誰敢乙太後事規勸我,我就用亂刀死他,講荊棘鋪滿他的脊背和四肢,把他的屍體堆積在城門之下!”果然,他一連殺了27個勸諫的賓客遊士!

這一天,第28個勸諫者出現了。他就是來自齊地人茅焦。嬴政的使者攔住茅焦,問道:“是不是還要勸諫太后的事?”茅焦說:“正是。”使者忙轉回告訴了嬴政。嬴政說:“快回去告訴這個人,沒看見城門下堆積的死人?”使者把嬴政的話告訴了茅焦,茅焦不但不害怕,反而很坦然地說:“我聽說,天上有28個星宿,現在死去的有27個了,我這次要來的原因,就是想補足這個數字罷了。你趕快告訴秦王,茅焦是不怕死的人。”使者入宮將茅焦的話稟告了秦王,嬴政大怒,說:“這個人故意來違反我的禁令,快燒起鼎鍋,用沸水煮死他!先讓他見見我!”秦王按劍而坐,氣得口翻白沫。使者召茅焦入宮,茅焦不慌不忙,走到秦王面前,對秦王說:“陛下有狂亂違禮的行自己還不不知道?”嬴政說:“這是指什事?說給我聽聽!”

茅焦說;“大王正在以統一天下己任,可是,車裂假父,暴露有嫉妒之心;殺掉的兩個弟弟,有不仁慈的惡名,又把太后囚禁在雍城,有不孝的名。將荊棘放在進諫人的身上,有夏桀殷紂一樣的暴政。做得這些事現在天下人都知道了,決不會再有人投奔秦國了。我擔心秦會亡在的手中!”

茅焦說完這番話後,也想到秦嬴政會像以前那樣把他也殺掉,就解開自己的衣服,說:“我要說的話都說完了,請讓我服刑!”沒想到,嬴政被他的話打動了,他走到茅焦跟前,拉著茅焦的手說:“請先生穿上衣服,說得對,我將母親迎回咸陽!從今天起我願意向!”聽完了茅焦的話,嬴政的態度出現大轉變?

原來,茅焦對嬴政的勸說從政治的大局出發,並不是單純以母子之情打動嬴政。當時,統一戰爭即將開始,嬴政急需的是人才,各國遊士活動能量極大,他們的輿論會影響秦的聲譽,如果連母親都不能容,還殺勸諫之臣,傳到各國,誰還敢來投奔?茅焦的話觸動了嬴政最關心的問題,終於使他接受了茅焦的意見。秦嬴政在處置母親的問題上同樣把政治利益看得很重,從感情上他對母親已經望,但了顧全大局,贏得好聲譽,他又似乎在乎母子之情了,這再次說明他是個政治家。

嬴政接母親回到咸陽,是賓客遊士用幾十條生命換來的。這個女人經過這次風波,也感到十分沒面子,默默地在宮中度過了悲涼的年。秦始皇十九年(西元前228年),趙太后去世,諡號帝太后。與莊襄王合葬在芷陽。

趙姬在呂不韋的傳奇故事中充當的是政治犧牲品,長相美,但沒有理想,放蕩不羈,先與呂不韋同居,又被呂不韋送給了異人,到異人那裏還和呂藕斷絲連。後來又和嫪毐廝混。趙姬的一味放縱使王室混亂不堪,嬴政雖然以大局重,原諒了母親,但趙姬的一生也實在不光彩,是政治的犧牲品。

嬴政迎趙太后回咸陽,對呂不韋該怎麼辦?嬴政擔心的是,這對老相好、老情人如果再勾搭在一起,不知又會出什亂子,他再三考慮,終於下定決心,將呂不韋出咸陽!

就在趙太后回咸陽前的那幾天,嬴政下了一道命令:“令文信侯就國河南。”就國就是到所封的領地。呂不韋雖被罷免了相國,但爵位還是文信侯,在洛陽的領地有十萬戶,秦嬴政讓他去就國,起初考慮的是讓他遠離政治中心,遠離趙太后,而呂不韋卻感到自己離開咸陽,開京城這個政治渦,也許還會有些“作”,甚至東山再起!

來到自己的領地後,呂不韋果然又活躍起來了,他雖然沒有了實權,但爵位仍在,經濟收入厚,他任相國多年,政績卓著,且交結廣泛,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不像嫪毐那樣臭名遠揚,雖然失勢,但前來拜訪、探望的各國使者賓客絡繹不,他家門庭若市,非常熱鬧。《史記?呂不韋列傳》載:“歲余,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意思是,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往來不斷,前來問候呂不韋。

可惜,本來十分精明的呂不韋再次走錯了一步棋。他辦事周詳、仔細,回到河南後本應該閉門謝客,忍受寂寞,“韜光養晦”,好好總結自己的經驗與訓。按他與嬴政的微妙關係,如果低調做人,嬴政的王位坐穩了,感覺呂不韋對他沒有威脅了,不僅不會對呂不韋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甚至可能再度起用他。然而,呂不韋太不謹了,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也小看了嬴政,他在家裏整日酒席不斷,高朋滿座,結果樹大招風,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呂不韋在河南的活動,傳到政治嗅覺很敏感的嬴政那裏後,嬴政剛親政,需要安定,需要呂不韋不要對他構成威脅,沒想到他還那活躍,是不能容忍!嬴政終於感到必須對呂不韋採取最後的一招了。秦王政十二年(西元前235年)他派人給呂不韋送了一封信,呂不韋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與其家屬徙蜀!”這話的意思是,對秦國有什功勞,秦國封享受河南十萬戶的租稅;與秦王有什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現在與家屬都遷到蜀地去!

這封信是嬴政對呂不韋政治地位和親情關係的徹底否定:第一,呂不韋與秦國無功,不應該享受租稅食邑;第二,呂不韋與我無親,不該稱仲父。一個無功又與我不沾親的人,跟我有何關係,快遠遠的離開這裏!

我認,按秦嬴政的性格,處死一個失勢下野的大臣,用不著說這多的話,可是他卻非要對呂不韋說楚——給個說法,澄事實,什“無功”、“無親”?純粹詞奪理,翻不認帳,呂不韋在秦國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和秦嬴政的關係,二人也是心知肚明,呂不韋若無功無親,能當上相國?能當“仲父”、輔政朝政?現在嬴政予以全部否定,恰恰說明呂不韋對秦是有貢獻的,他與嬴政的關係是特殊的。

面對這樣一封冷酷的情信,呂不韋無言可辯,他感歎自己的失誤,感歎自己的命運不濟。呂不韋陷入境由他的三個失誤造成:1、推薦嫪毐,養虎患。低估了嫪毐的能量和野心;2、在嫪毐叛亂後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使秦嬴政完全改變了對他的看法;3、回到河南後沒有接受訓,低調做人,過於張揚,引起嬴政的懷疑,使嬴政下決心除掉他。

看了這封信,呂不韋終於感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結束,人生末路的到來,與其被嬴政逼迫、折磨而死,不如自己結束生命。不久他喝下毒酒自殺。《史記?呂不韋列傳》說:“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酖而死。” 意思是,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毒酒自殺而死。曾經風光無限的秦國政壇巨星呂不韋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關於呂不韋之死,還有一種說法,他是在遷蜀路上服毒自殺的。死後,他的門客將他的屍體運到洛陽北邙山下葬。現在,河南洛陽市東面約20公里的偃師市南蔡莊大塚頭村東有一座墓。據說是呂不韋墓。

通過以上對呂不韋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敍述,我們可對他做出以下評價:

第一,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用金錢改變歷史進程的第一人,他是戰國特殊社會環境下出現的棄商從政的政治家。他以高超的手段說服異人,遊說華陽,歷盡艱險,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他在秦國任相期間,推進統一事業,發展經濟,穩定秦國政局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呂不韋與秦始皇是否有血緣關係,謎團重重,由於史料有限,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間。不過這是個非常私人性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尖銳的宮廷政治爭面前,父子親情往往讓位於政治利益的爭奪。而且呂不韋和秦始皇的歷史地位,他們的功與過,與生父問題沒有必太多的關係,所以不宜過分渲染。

第三,呂不韋組織人編寫的《呂氏春秋》,是一部非常有價的著作,雖然由於呂不韋個人的不幸,這部書沒有對秦代政治生應有的影響,這部書的意義倒是現代人感悟了。雖然歷史不能重複,但一味用法而速亡的秦王朝留給人們的卻是深深地思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8EYdhNorLU

秦始皇 (1 -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LbzNPoJV4

秦始皇 (7 - 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r4VNlfhfM

秦始皇 (13 - 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3bsVih-AU

秦始皇 (20 - 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apkOlTlwQ

秦始皇 (27 - 33)

 

台長: 幻羽
人氣(1,582) | 回應(0)| 推薦 (1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紅頂商人*胡雪岩*的成敗:得罪*李鴻章*─政治上幼稚
此分類上一篇:《解讀大秦政壇之呂不韋》—中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