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生产是怎样的?

关注者
4
被浏览
2,240

2 个回答

呵呵呵。

这个问题很好。

宋常被人黑。多数是因为军事。

至于两宋经济、社会。

我在知乎连载的新书,

可能会给您更好的答案。

(54)

这就得说说宋朝的商业发展。

有宋一朝,或许是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宋人重商、爱商、敬商。

商人地位前所未有之高。就连郑屠卖个猪肉,也能称为大官人。西门庆开个药铺、当铺等,也能称为西门大官人。至于穿绸、乘轿、参加科举,更是不在话下。

政府甚至鼓励高官、军队、士大夫经商,公务员里面的投资高手也是比比皆是。不考虑可能涉及的贪腐和滥用职权,就是这份宽容,也让人难以想象。

对于民间商业,政府更是宽容、支持、默许,乐得其成。

商业在国家生活中举足轻重。北宋中后期,无论经济繁荣程度、城市化率、商业税收占国家收入比例、海外贸易、商业行会等等,都是前所未有。

甚至,说宋人以商立国,似乎也没问题。

就拿海外贸易来说,可谓空前繁荣。

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是自由贸易港,完全对外开放,没有任何政策性限制。

政府按照港口大小分别设立市舶司、市舶务,类似海关,管理外贸秩序和收取关税。每年多少钱呢?北宋末年,海上贸易每年税收二百万贯,折合白银近一百万两。要知道,几百年后的明代隆庆年间,海关税收仅几万两而已。

这就是印钞机啊。

这就是,王安石当年面对的国内经济环境。

看着民间经济繁花似锦、海外贸易兴旺发达,再看看那些巨商大贾如鱼得水、富得流油,政府财政却捉襟见肘。王安石能没有想法?

当然有想法。敢想敢做。

(55)

王安石的做法就是,出动国家队。让政府直接进场。

比如青苗法。简单地说,以前青黄不接时,农民是向商家大户借贷,利息高不说,钱都让大户赚了。变法,让农民直接向政府借贷,不仅利息低,而且钱进了国库。

农民反正要借贷,利息低点不好吗?政府还增加收入。两全其美。王安石在地方做官时,就试行过此法,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为了变法,王安石说破了嘴皮了。

可惜,保守派就是不领情。

这是世界观的问题。

这就得说到北宋的儒学复兴和士大夫精神。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也只是位尊而已。后来又受道家、佛教的冲击,再经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历南北朝,儒家并没有迎来真正长足的发展,前后徘徊而已。

唐朝建立,李家天子自称老子后人,尊道教为国教,儒家的发展再次受到牵绊。

北宋以来,随着程颢、程颐兄弟、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九渊、张载、司马光、苏轼等一批大儒的出现,他们重回千年前的孔孟之道,重新阐释经典、发扬革新经典。

儒学迎来了真正的高光时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震古烁今。每每读来,都让人心潮澎湃。这几句话,把那个灿烂时代,那群大儒们的精神世界挖到了根上。

这些士大夫,精神上高贵的一尘不染。

建议这样的问题别上知乎,去看书。梁太济(梁先生最近出了文集,上册是关于社会经济的)、汪圣铎(宋代财政、货币)、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包伟民(宋代财政、城市)等等很多先生的研究先了解一下,李伯重(早期工业化)、刘志伟(关于明清)等先生的研究也了解一下。漆侠先生的研究虽然大方向有点偏,但材料收集的功夫还是很扎实的。

这些人的研究都比较容易检索,一般的图书馆应该都有,电子版也不少。题主问个这么大的问题,在了解这些研究的时候会发现不少问题在史学界、经济学界内部争议都不小,研究范式也不一样。那时候就靠自己判断选择了。

今天的人了解到宋代的情况,都是从各式各样的文献、考古材料中来;这些材料是一个一个的点和线,如果描绘成面,通貫为立体,不同经济史学家的方法不同。首先要看材料的出处、文献环境和文本语境,然后再看对材料的解读。高兴的话,去看看梁太济、包伟民二先生作的《宋史食货志补正》,看看都有哪些基本的文献材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