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藝術】了解孩子的藝術語言 家長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我

【兒童藝術】了解孩子的藝術語言 家長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我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小朋友馳聘於想像世界的作品多被成年人認為是「鬼畫符」,難以理解,要進一步走進孩子的世界,不妨多了解他們的藝術語言。
有團體於6月28至7月1日,舉辦一連四日合共38項包括展覽、工作坊及分享會的各式活動,由小朋友的導航,帶領大家遨遊玩具和繪本創作的藝術創作空間。
攝影:高仲明

雀仔樹基金創辦人雀仔姨姨廖潔連(中)、導師溫慧瑜(左)、導師吳嘉妍(右)

回歸人性基本 以五感體驗藝術

《躍動心弦的故事》創意展及工作坊包括了《「玩具好朋友」童創玩具展》及《「你我心弦」親子故事與創作活動》兩部分。雀仔樹基金創辦人雀仔姨姨廖潔連表示,他們最希望參加者可以學習了解孩子的藝術語言。她指我們人類天生不會寫字,文字是從文化衍生出來的,但與生俱來就會看圖案、符號;而小朋友的學習很人性、很基本,從小由五官、心和身體去感受外界的事物,各種圖案、符號等就是他們表達自己的美術語言。「你不會看到『媽』字有感受,這是培養過來的,但你看到媽媽真人是另一回事,你看到她的實體真的會想抱著她。」

雀仔樹基金提倡五感教學法,小朋友透過不同感官體驗,再用藝術表達自己。

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以「玩具好朋友」為主題的展覽,展出超過100位小小藝術家的故事,展現在物質豐富玩具選擇眾多的時代下,玩耍對於2至13歲的小朋友來說會是什麼一回事。部分小小藝術家更會化身導賞員,親自為參觀人士介紹作品背後的含意,讓成年人更了解他們的思想世界。另外,全部展品的擺設均跟小朋友的高度看齊,成年人俯身參觀小朋友的作品時,可以從他們的高度看世界。

導師吳嘉妍希望繁忙的家長可以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成長,重新審視親子關係。

放下孩子 家長也需要重新認識及發現自己

繪本除了插圖精美,還能通過言簡意賅故事立體描述一些貪心、妒忌或憎恨等抽象的概念,幫助家長和小朋友解構問題,又帶出做人道理。其中一位導師吳嘉妍指,在繪本活動的部分裏,最希望讓家長有成長的機會。「有很多繁忙的媽媽已經沒有空間去接受新的課堂或活動,只是希望有機會可以讓孩子體驗更多,但其實家長需要有跟孩子暫時分別的時間,吸收新的知識、故事,用新的角度去看自己的親子關係,有成長的機會。因為家長不成長的話,小朋友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對象。」

例如「古怪眼潛望鏡」童創玩具工作坊和「爸爸媽媽做繪本」家長工作坊會同時進行。小朋友在一邊創作古怪潛望鏡,認識鏡子的反射原理的同時發揮創意;家長在另一邊就可以學習運用簡單技巧,以孩子的角度創造一本獨一無二的兒童繪本。另一位導師溫慧瑜指:「家長和小朋友各自學習完再互相分享,也是一種良好的溝通。」

大會邀得大中華地區多位殿堂級繪本創作者、插畫家及出版人聚首一堂,包括榮獲豐子愷兒童圖書獎及台灣「中國時報」開卷最佳童書獎的內地繪本作家黃麗、本地故事推廣人「燒賣姐姐」黃芓程、繪作人張韻珊、曾獲豐子愷兒童圖書獎佳作獎的高佩聰、親子專欄作家Catherine Chan 等,一同分享繪本的生命力,以及主持不同主題的工作坊。

更多工作坊推介:

「親親愉閱」親子繪本集體創作

對象:親子(5至12歲兒童)
內容:30對親子合作創作出一本故事繪本。形式包括大聲誦讀故事、隨內容親密擺動身體等。學習閱讀不只眼睛,還有嘴巴、耳朵與身體,以感觀全身感受啟動腦袋,即興創作下捕捉當刻最真摯的情感。

光影故事合作小劇場

主題:「勇敢的我」
對象:3至6歲兒童
內容:結合燈光、色彩、沙畫與投影,讓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參與創造故事,一邊學習獨立、勇氣。

 

主題:「我是我」
對象:5至9歲兒童
內容:結合燈光、色彩、沙畫與投影,讓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參與創造故事,一邊學習自信成長。

「在心中安下一顆種子」——《安的種子》故事坊x「心之種子」創作

對象:親子(6至12歲兒童)

內容:從西安遠道而來的華文知名圖畫書《安的種子》繪者黃麗老師將會說故事;塗鴉創意間導師將同場帶領大小朋友透過創作體會專注心寧,在炎夏學習內心安靜,讓孩子領悟「等待」大智慧

《躍動心弦的故事》活動詳情
 
日期:2019年6月28至7月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PMQ 元創方

雀仔樹基金

由曾獲頒發逾40個設計獎項的前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廖潔連(雀仔姨姨)成立的非牟利組織,以「Artful thinking, organic teaching and learning」為教育哲學,透過創意藝術學習,帶出藝術的力量,鼓勵兒童以至成年人通過藝術欣賞及藝術創作認識自我,提升心靈素質,進而提高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