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07 07:33:47| 人氣1,361| 回應3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沒搞錯,博士生才像流浪教師1一樣、多到將其指導教授鬥成雙薪肥貓2投奔共匪,怎又傳出「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呢?
  莫非,忽而高學歷高失業被放無薪假、忽而過勞死光3了,還是到澳洲打工度假打成流浪漢4了?
  皆非!據聯經銘手入木三分地分析,假如教育部官員不換個腦袋,多少個「幾年幾百億」5計畫也將隨風而逝!
  換個腦袋有啥用,直接革掉教育部6之命才有用,此非戲論,而是有哲屍為証。
  相關資料
1.詳參【圖博館】:流浪
2.詳參【圖博館】:瘦馬與肥貓
4.詳參【圖博館】:
5.詳參【圖博館】:大學評鑑 
6.詳參【圖博館】:
  相關新聞
朱敬一: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
多少個「幾年幾百億」計畫隨風而逝!
搶救台灣人才 要換個腦袋

    教改邏輯:邏輯邪57/66

台灣教改病根是民粹
不管李陳政權時操弄
由上而下的台獨民粹
或者馬專業內閣不敵
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
民粹都想奪取教育部:
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教改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本是要鬆綁國家對教育的干涉,但「教改會」結束後,由教育部的種種舉措可知,台灣的教改好比其他本應歸還民間的公共事物,在傳統威權遺習、台灣意識及施展權力等因素下,又一一移到李陳政權的國家機器中。就教改而言,教育部由上而下的管制及操控教改,導致教改由多元趨向一元,如此一來便喪失了民間的自主性及實驗性。馬政府時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更強騎馬的教育部要一元地滿足台灣人的多元要求。不管那種民粹都違背教改的目標:「民主、自由、多元」,難怪教改會失敗。)

旣然如此,那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
便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論「教改邏輯」如下:

廢除或虛化教育部
教育預算還錢於民
(依窮多富少原則)
學生家長自由擇校
各級學校自由辦學
教育部只負責監督
各校的財務和品質

濕人的教「革」邏輯有夠革命性
但不合呆歹灣人理盲濫情之現實
首生 學生和家長呆歹到不知
教育部絕不可能滿足多元要求
家長多認己子能就讀明星學校
學生多想校園如遊樂園電玩店
其次 政客、叫改分子和教職員
不管為了教育目的、工具或利益
多想占有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台才中用:戰爭瘋炸51/99

奇怪耶
自古以來
人才高處爬
古代封建中國
南蠻楚材被晉用
現代民主美國
全球人才被美用
為何自由中國的台才
反被共產中國所用呢

李陳二位總統鎖國了廿年
由上而下的台獨民粹
驅使台才被中用
兩岸開放後
由下而上的紅眼民粹
見不得人好的紅眼症
殺紅了紅眼島的肥貓
逼使台灣人才往中逃

所言極是
流浪博士眼紅其指導教授
占著茅坑不拉屎領雙份薪
名教授只好到中領五倍薪
健保病患眼紅其主治醫生
動不動控告醫生醫療糾紛
名醫也只好到中領五倍薪
彈丸之島有上百爛頻道
劣質節目驅逐優質節目
明星名導名歌手也多逃
…………………………

朱敬一: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2013-12-6工商時報
 
國科會昨(5)日舉行諮詢會議,討論主題為「國際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策略」。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我國博士級科學人才分析」為題進行報告。他表示,由於少子化、加上有意願進修博士者逐步變少、而且未來會有上萬名教授退休,雖博士生目前供過於求,但10年之後即將面臨供不應求。
  朱敬一也點出目前博士生就業的狀況,太少博士生進入產業界任職,多數選擇教職及在政府部門從事研究。因應10年之後博士生可能短少,朱敬一建議,不妨引進國際學生,招生重點可放在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等新興市場。
  身為國科會諮詢顧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回應表示,博士生進入產業界的比例真的非常低,原因在於台灣企業界做研發工作及相關投資是不夠的,研發投資成長比例低、或者根本沒有做研發,企業的成長率因此降低、如此一來更不能僱用更多的博士生、形成非良性的循環。
  張忠謀表示「我們公司雖然有很多博士生,並不見得能夠創新」。他表示,有創意的人太少了,然而培養具有創意的人,並不一定透過唸博士來培養,另外一組條件為家庭、社會、小學、中學及整個社會環境,這個題目是大的,也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多少個「幾年幾百億」計畫隨風而逝!【聯合報社論2013.12.09 
 
教育部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出「三年四一○億」計畫,要在國民教育、技職教育、高等教育及國際化人才這三個領域,進行修法、鬆綁、推動各種機制和新計畫。試想:近年來擔心「人才流失會動搖國本」的人,看見這樣的龐大計畫,是會興奮於政府終於行動起來搶救人才,還是嘆口氣對這種動輒以「幾年幾百億」為名的計畫毫無信心?
  「幾年幾百億」的政策,這幾年不時可聞,且並不見得都是用於公共工程、或增加對內投資的「實體」型計畫。用「幾年幾百億」為號召,彷彿一來強調中長期前瞻性,二來凸顯規模浩大。這些計畫一旦編列出來通過立院審查,相關單位形同拿到巨大面額的支票,各種名目的開銷都頂在「幾年幾百億」的大帽子之下任意花用。然而,後續惹人注目的新聞,卻往往不是其成效,而是其浪費,舉其中犖犖大者為例:
  ──最出名、花最多錢、又最無效的,首推治水的巨額經費。從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開始,即傳出「六年三千億都丟到水裡」的說法,民間團體、行政部門、乃至立法院都在檢討,從二○○四年開始的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農委會等機關年度公務預算加上治水特別預算,三千億治水經費花下去,卻何以如此不堪一擊。二○○六年水利署的「八年八百億」計畫即將在明年到期,現在行政院和民進黨各自在「六年六百億」、「八年八百億」的新計畫上面較勁喊價,閣揆江宜樺為此強調不排除加稅以籌措特別預算。這個錢坑大黑洞將伊於胡底?重點是,遇雨成災的慘況何曾減輕?
  ──事關國家人才的「幾百億」,也並非始於今日教育部的白皮書。從二○○五年開始的「五年五百億」專案,以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為號召;台灣的大學及教授們是否因此變成「國際一流、頂尖」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因此名噪一時的新聞是,監察院糾正台大等大學,在此計畫的頭三年就花了一億七千餘萬元於影印機的碳粉匣及墨水匣上面,其他的浪費更可想而知。稍有良心的學界人士後來陸續呼籲,正視此一計畫造成的「畸形現象」,甚至有人直指國內學術風氣敗壞乃「五年五百億貢獻最大」。
  教育部這次新提出的「三年四一○億」培育人才計畫,不但媒體已指出多是現行政策重新包裝;更重要的是,其中多項修法、鬆綁政策,本來就是行政機關的既有職責,而「鬆綁」云云更多是行政命令一聲令下就可做成,與預算何干?與「計畫」何干?其實,部會首長若有決心,只要表明政策言出必行,嚴格督促轄下公務員把手上的本分工作貫徹做好即可。公務員捨此不為,卻把力氣花在撰寫計畫書、編列預算、巧立各項花費名目上面,食人民俸祿,所忙的就是這些事嗎?
  一場又一場的「幾年幾百億」計畫,已經變成各部門公務員的「作文比賽」,目標之堂皇和內容之空洞恰成對比。更可怕的是,公務員的心態也因此自我定位於「上報告」優先於「做實事」。最近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引發民眾廣大回響,江宜樺院長下令啟動整理國土計畫,但第一個指令卻是「一個月內聽取成果報告」,可想而知,接下來將是各層級多少公務員動員於「寫報告」任務,加總起來會不會又誕生一個「幾年幾百億」計畫?實在令人不敢樂觀想像。
  教育部若有心要改進人才培育問題,與其用書面文章、用龐大預算堆砌出白皮書,不如仿效天下雜誌日前針對十二年國教所做的「國中現場大調查」,請蔣偉寧部長親身多訪查幾所教室現場,定可看出人才培育的關鍵缺失所在。事實上,不僅是人才培育,如治水工程、如國土規畫亦同,只要在現行法令之下杜絕弊端,令出必行,嚴懲政商勾結,一樣能把人民期待於政府發揮職能處落實做好。用納稅人血汗錢打造的多少個「幾年幾百億」已隨風而逝,但望政府勿再自欺欺人,做出一點實事來贖罪於人民。
  回應
  要是以民間企業的角度來看教育部的績效,老早這個部門就該被解散轉型。
  你的建議在台灣行不通,目前台灣盛行的齊頭式的「平庸化」(無論在教育或是在各種政治、社會議題上),你的建議會走向「菁英化」,雖然可能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但是沒選票,很遺憾的通知你,你的建議落選了!
  幾年幾百億就是淪落到大家來分餅,每個人都分到一點,吃不飽餓不死.其實台灣比中國還要共產黨吃大鍋飯.

搶救台灣人才 要換個腦袋【經濟日報╱社論2013.12.09 
 
為搶救人才,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要求各部會加快行動,一個月內要有具體成果。教育部隨即於次日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經建會也將依據「人力加值培訓產業發展規劃構想」,提出具體方案催生民間培訓產業。
  國內人才荒、人才斷層、人才流失問題已經喊了許多年,馬英九總統第一任時甚至將其列為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歷任閣揆也都高度重視並提出許許多多留才、育才、引才的措施、方案和計畫。但是,台灣人才危機近年反而加速惡化,根據最近兩份國外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台灣將出現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短缺危機;台灣人才指標在2015年將遠遠落後新加坡和香港。所以,搶救台灣人才恐怕不是政府高層的政策宣示或提出新政策方案所能奏效,必須換個腦袋重新思考問題出在那裡,才可能對症下藥。
  要舒緩日益惡化的人才危機,必須先釐清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何以人才危機問題不斷惡化。國科會指出,近十年台灣每年淨移出人力約1萬至2萬人,許多都是菁英人口。另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底的調查報告,台灣外移人口高教育者比率達61.1%,冠全球,遠高於第二名印度的50.9%,亦證實高階人力外流情形的嚴重。每年上萬名高階人力大量外移是現在進行式,但政府對策多是成效不確定的中長期計畫或枝枝節節的措施,連基本的止血效果都達不到,難怪問題一年比一年惡化。
  第二,人才危機問題的本質。台灣不是沒有人才,甚至高級人力目前還供過於求,但卻留不住人才,其根本原因是經濟本身出了很大問題,不但成長減緩,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且經濟成長模式過於偏重「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形態,以致國內就業機會不足,實質薪資甚至倒退回16年前水準,大學畢業生起薪普遍只有22K,因而愈來愈多高級人才紛紛赴海外及大陸尋找工作。這種因經濟危機衍生出來的人才危機,非正本清源,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產業面對的是人才不足抑或學用落差問題。台灣產業亟待轉型升級,但普遍面臨創新人才不足問題。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國內博士生人數逐年減少,人才供需差距持續擴大,十年後將出現科技人才荒。然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直言,台灣企業需要更多創新人才,但創新人才需求,並非絕對要博士生。他強調,台灣不需要148所大學,也不需要30多所研究型大學;台灣需要的是技職型學校,以及更好的教育文化,而非靠背誦來學習及通過考試的人。張忠謀道出很多企業界人士心聲,台灣學用落差問題較人才不足更為嚴重,但此一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在掌握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否則,類似近年資通訊產業陷入困境,高科技人才亦淪為低薪一族的慘況將不斷重演。
  第四,明辨是短期抑或長期問題,是整體抑或個別問題。處理短期問題需要立即有效的行動,如各界對強化技職教育早已有高度共識,但政府為頂尖大學投入五年500億元經費,卻吝於挹注經費推動技職教育再造,過去幾年投入經費僅區區數億元;日前教育部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宣稱三年內將投入410億元改善國教、技職、高等教育,培育2.4萬名技術人員,但實質上多是現有預算及已在執行的方案,新瓶舊酒能產生什麼效果呢?再如面對國內人才被大陸或其他國家挖角的普遍現象,相關部會往往建議為特定人才加薪,但民間人才薪資不增反減,相關機關一味建議加薪,行得通嗎?
  我們建議,政府高層及各相關部會應將存在多年的問題好好想清楚,只要徹底釐清問題癥結,自然會有因應處理的不同方向和對策,人才危機才有希望逐步獲致解決。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361) | 回應(3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跨年春晚與煙火
此分類上一篇:體罰與霸凌

阿楨
教改邏輯:邏輯邪57/66

台灣教改病根是民粹
不管李陳政權時操弄
由上而下的台獨民粹
或者馬專業內閣不敵
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
民粹都想奪取教育部:
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教改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本是要鬆綁國家對教育的干涉,但「教改會」結束後,由教育部的種種舉措可知,台灣的教改好比其他本應歸還民間的公共事物,在傳統威權遺習、台灣意識及施展權力等因素下,又一一移到李陳政權的國家機器中。就教改而言,教育部由上而下的管制及操控教改,導致教改由多元趨向一元,如此一來便喪失了民間的自主性及實驗性。馬政府時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更強騎馬的教育部要一元地滿足台灣人的多元要求。不管那種民粹都違背教改的目標:「民主、自由、多元」,難怪教改會失敗。)

旣然如此,那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
便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論「教改邏輯」如下:

廢除或虛化教育部
教育預算還錢於民
(依窮多富少原則)
學生家長自由擇校
各級學校自由辦學
教育部只負責監督
各校的財務和品質

濕人的教「革」邏輯有夠革命性
但不合呆歹灣人理盲濫情之現實
首先 學生和家長呆歹到不知
教育部絕不可能滿足多元要求
家長多認己子能就讀明星學校
學生多想校園如遊樂園電玩店
其次 政客、叫改分子和教職員
不管為了教育目的、工具或利益
多想占有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190457
2014-08-03 08:13:05
圖博館
看問題/竹北台大夢碎 地方喊詐騙 2015-6-7 聯合報

台大校長楊泮池昨天宣布全面停止開發竹北校區、停止參與生醫園區醫學中心設置案,新竹縣爭取台大設校及合作,前後20多年,當年遙想有一天孩子可就近讀台大,如今孩子早過應屆上大學的年齡,就近讀台大的夢,仍難實現。
台大設分校募款不順利,校方將容納萬人的分校縮減成2700人規摩,設校經費由102億元削減為45億元,甚至迄今僅建一棟碧禎館,面對著是少子化,大學走向國際競爭,不少學子往國外甚至大陸、香港就讀的挑戰,台大也有苦處。
但地方感受到的是,設校一再拖延,大片土地被雜草雜樹霸佔,台大雖拋出設學士學分班、碩士在職專班,但與當初設管理學院、工學院、公衛學院、電機學院和5百張病床醫學中心的藍圖大相逕庭,地方人直覺「答應了卻沒做到,就是詐騙!」
民代贈上「全國最大詐騙集團」帽子,台大視為難以承受之重,卻是地方直覺觀感,但只是形容,並非實罵,期許的仍是早日設校,不要讓大好土地養雜草;「鼓不打不響」,雙方發了怨聲,也正是坐下檢討商談的時機。面對少子化、國際競爭、新竹產學需求,到底需要多少校地能符實際需求?應計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未來發展來解決紛爭才是。
  相關新聞
被罵「詐騙集團」 台大停建竹北校區
校地「鍍金」 市值估逾300億
  回應
依我猜測,竹北土地每秤近百萬元,議員想借題發揮,收回土地,操作地產,中飽私囊,回收選舉費用。

另詳參【圖博館】:流浪教師 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 大專自生自滅 市長排名的迷思 希望變失望
2015-06-07 11:07:11
圖博館
讓台灣博士生語塞的一句話…2016-01-08 聯合報

繼茶葉、鳳梨酥之後,台灣現在最有名的特產是什麼?或許就是便宜又耐操的台灣人。薪資長年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如今已經讓台灣的廉價人力資源遠近皆知。
一名一直未能在台灣找到正式教職的博士畢業生,日前到廣州一所大學面試,坐下來後,院長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提供的待遇比你們那裡強多了吧!」一時間讓他語塞。
他表示,從美國畢業回台後,因為找不到正式教職,他必須北南各地兼課,扣掉交通費,每個月收入也就台幣三萬多,這對於結婚有一個小孩的他來說,生活真的非常辛苦。
他說,當年要去美國念書時,他完全沒有想到,拿到博士學位竟然也會有找不到工作的問題。
台灣今天之所以能吸引大陸積極前來攬才,絕不只是因為薪資成本低。中新社指出,福建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及現代高校過程中,台灣高校的開放式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能力,台灣師資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亦符合福建現代高校的教學預期。可見「質優」也是原因之一。
無力提供年輕人合理的發展機會,是台灣教育體制與產業結構一個嚴重的問題。若想避免人才過度外流,開放並吸引更多陸生來台或許是短期可行方法之一;但台灣多數學校師資待遇低廉,卻對來台的陸生收取高額學費,且限制重重,頗有「兩頭賺」之嫌。若師資待遇無力解決,台灣社會就該給這些勇敢西進的教師多一些祝福。
  相關新聞
陸大學登徵才廣告 大舉挖我高階人才
陸大學刊徵才廣告 陸委會:已通報教部查
  回應
怎麼會有拿博士就能在大學任教的心態? 其實答案就是憎多粥少的問題而已。現在不談一般的博士,名校畢業者眾,連哈佛畢業的都未必能補上講師.
...台灣高校的開放式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能力,台灣師資具有豐富的...?師生戀?........經驗?嘿嘿黑....HAHAha....
怪東怪西,好像都是別人的對不起你,怪自己吧 !
怪東怪西是台巴子的主要能力之一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流浪教師 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
2016-01-08 12:09:38
圖博館
《紐約時報》吉娜·科拉塔:過剩的科研人員與稀缺的教授職位 2016-08-02

  在學術界,終身教職的吸引力相當大——它意味著穩定的工作和崇高的學術聲望,另外不可忽視的還有指導開展前沿實驗的機會,而事實上這些實驗通常僅由下屬負責日常打理。現實情況是,儘管有許多人渴望獲得終身教職,但在所有獲得科學或工程博士學位的人裡,最終僅有不到一半的人夢想成真,做到學有所用、人盡其才。
  其他人則最終分散到產業界、商業界以及其他行業,從事有趣的工作,獲取可觀的收入,同樣為社會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然而,當他們最後選擇放棄學術生涯的時候——攻讀博士學位需要4到6年甚至更久,在博士後崗位甚至要耗費十年以上,那時他們已然步入中年。在那些臨時的低薪崗位中,他們消耗了青壯年的大好時光,接受了大量不必要的高度專業化訓練。他們受訓是為了成為學者,在他們看來,不能成為學者便是失敗。
  這一市場逐年緊縮,而支持科研的聯邦經費始終是不充足的,工作機會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我們要停下來思考一下,難道我們不需要更多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科研人員嗎?他們的研究能夠引領新知識、新產品、新療法的出現。難道很多公司不是正在引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方面的專業人才嗎?
  這取決於具體的領域:生物(博士數量遠超教職位)、化學(同上)、計算機科學(少量教職位,但該行業人才缺口大,公司急需大量計算機專業人才)。
  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僅僅為了一個空缺的助理教授職位,通常就有400位申請者參與競爭,這其中許多人是“超級大牛”。
  近年來,生物醫療科學一直是重災區。從1993年到2013年,攻讀該博士學位的人增長了83%,從105000人暴漲至192000人。雖然許多人在其他領域找到了工作,但只有約一半的人在學術界謀到了職位,而且僅有四分之一獲得了終身教職。
..............
  回應
 這個文章看著古怪,美國的博士問題不是太多了,是旁門博士太多而正經博士太少了,大家都扎堆去讀金融,藝術,歷史,語言,神學等感性專業,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化學,物理,數學等枯燥專業,可是一直供不應求的。
 物理,數學供不應求,你是在搞笑吧,每年放出的教職,哪個不是幾百人去搶
2016-08-05 11:00:21
圖博館
清華北大畢業生當中學老師真的屈才了嗎?2016-05-31

今天早上看到這個告示。起初我是很震驚的。 就像財經專欄作者陳宗鶴先生在微博上表述的“震驚”一樣:清華、北大、人大、密歇根畢業的博士,不去搞科研、也不去企業研發,居然去當中學老師!
  然,作為一個教育“邊緣人士”,作為一個家長,我的震驚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為什麼高級知識分子、“高智商人才”就不能從事教育呢?
  我們先拋開人大附中這個光環不談,就當前的中國城市重點中學來說,現在對老師招聘的標準也多是重點大學碩士以上學歷。原因很簡單,學生素質的提高,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提高,家長對教育水平的要求提高,中國未來對教育的要求提高——而且,因為擴招之後,大學生、碩士生並非再是天之驕子奇貨可居,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高校畢業生是765萬人,那麼教師,這個承擔著培養未來“重任”的崗位,招點兒高精尖人才,到底招誰惹誰了?
  陳先生在微博中提到:“我並非看不起中學老師,只是那麼高智商,好不容易讀到清華博士的人去中學教課其實就為要一個北京戶口。真不曉得是教育體制的悲哀,還是大小城市差距下那本戶口薄裡透出的諷刺?”
  這句話刺傷了不少人。 很多網友評論說:戶口可能是一部分考慮,但是這麼一棒子打死,算不算一種職業歧視? 正如2015年有一個新聞說“廣州狀元爆冷學醫”——醫學,多麼高尚的學科——醫生多麼神聖的職業,現在也淪落至此。我也不得不說,當金錢至上的年代,也難怪有人會有這樣的揣測:高端人才當教師,就是為了戶口和體制。
  針對1952—2013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近3000名高考狀元的求學與職業等狀況展開最新追踪調查及研究分析。報告顯示,在高考狀元志願選擇中,就讀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等“賺錢”熱門專業的人數最多。 這個報告很直接的反映了現實的輿論和世俗的選擇:寒窗苦讀是為了鯉躍龍門,狀元及第是為了光耀門楣,高官厚祿才能衣錦還鄉。如果你讀書多年最後成了教書先生,估計隔壁家阿姨也會噗呲一笑說:哦,當老師啊……也很好啊,穩當,還能有寒暑假呢。
  我越來越看不懂中國的教育:家長崇拜名師,但是他們拒絕孩子當老師;家長無比看中教育,但是他們自身輕視教育者…… 有個成語叫“尊師重道”,不知道還有幾個人真的知道中間的意思。
2016-09-10 07:26:29
圖博館
更多人,會習慣性的把老師稱為教書的。那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密歇根大學的碩士、博士來當個教書的,確實感覺大材小用了,但是孔子作為中國最偉大思想家的同時還是最偉大的教育家,難道現在要求教育家都不從事教育直接成家?還是教育再也不需要“大家”? 我惡毒的揣測,也許這些背後吐槽這個教師名單的人,當他們的孩子去上學的時候他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的老師都是他們曾經“嗤之以鼻”的“高材生”。 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 那什麼樣的人可以為人師?
  再回到這個“擬選定教師公示”,除了一位專業為經濟學,其他的也多是英語、中國語言文學、化學、政治、數學……回到中國數一數二的中學當老師,難道真的就大材小用了嗎?按照我的理解,這應該是專業對口,而且我會擔心的是他們也許還需要加強教師上崗前培訓——畢竟他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技能可能還有所欠缺。
  很欣慰看到這樣的結果。即便他們為了戶口。甚至我個人認為,老師是有足夠的資格來享受更好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的。 很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名校大學生、真正的人才能夠回歸到那些利民生利未來的崗位。
  對於每一個家長來說,我們希望孩子交給真正的有知識、淵博的老師手裡,而並非我們吐槽說天啦我們當年的那個同學居然當了老師。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一個見多識廣,一個知識豐富,一個年輕幽默,一個知天知地,一個有詩和遠方的老師,或許能真正的獲益終生。
  以上,沒有對陳先生任何的不滿,只是個人愚見而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4f61df0102wt21.html?tj=edu
2016-09-10 07:28:34
圖博館
我見我思:周韻采》高教屍速列車 2016/10/14

高教自20餘年前廣設大學以來,走向產業化道路,再加上少子化壓力,使得大學間彼此高度競爭。師資是大學的無形資產,故開始以績效考核教師的教學、研究表現,強化大學排名。然而師資又是大學經營的成本,故在教育部凍漲學費上限及少子化雙重壓力下,學校不斷縮減教師員額,並央求現存教師超教鐘點或兼行政職,以降低財務負擔。
  在這樣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剛出爐的博士不是鎮日惶惶,不知何時才能覓到專任教職,只得四處流浪於各校之間,靠巨量授課時數賺取生活費;幸運獲得專任教職的,卻又煩惱於不合專長、地點偏僻、過多行政消耗研究能量。
  原是學術新血的他們,卻像韓片《屍速列車》裡的僵屍,前仆後繼,奮力躍起追趕已經疾駛的火車,卻無法抵擋學術產業的壓迫,消失在夕陽餘暉中。這是高教史上對年輕學者們最黑暗的時刻了,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改變的契機。
  此時,大學教授們開始疾呼博士班等無人的情形,會造成數年後師資的供給失調。教育部因此啟動獎助專案,提供博士生1個月4萬元,至多兩年的補助,藉以吸引學生就讀。對我而言,這像是用感冒藥治癌症的政策。若嚴峻的學術就業環境未改善,博士生獎助反而給學生錯誤的訊息,以短期利益反換來長期時間投資的成本無法回收。
  甚而因為就業前景差,反讓學生有誘因延遲兩年畢業,亦造成博士班經營成本增加及人力資源閒置的問題。這也是德國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就讀年限動輒10年以上的原因。
  大學教授們為什麼那麼在乎有沒有人念博士班呢?實肇於共犯結構。教授有績效壓力,需要「新鮮的肝(腦)」協助研究和生產論文。我輩其實是高教開放的既得利益者,當年畢業時有許多工作機會,也有大批優秀博士生可供差遣,是為學術勞力密集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眼下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年輕人自然不願意再成為底層學術勞工。教授們唯有自宮一途,不再將博士生視為俗擱大碗的生產人力;亦即,博士訓練必須轉向,不以進入學術圈任教為目的,研究分析與管理領導能力的培養並重,才能彰顯博士學位於產業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否則年輕人不念博士,也只是生涯規畫中剛剛好的選擇。(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2016-10-15 08:55:45
圖博館
台灣博士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海外網2017.11.13電 台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台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台灣媒體形容這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
  為避免“流浪博士”現象惡化,台當局教育部門近3年大砍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2018學年僅核定招4493人,比2017學年的4242人少251人、下降5.59%。台灣地區59所一般大學2017學年共有約900班博士班,但其中有34班招生人數是0人、73班是招1人,這107個博士班面臨生存危機。
  2017學年招生人數0人的博士班,包括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清大、交大、陽明、中央等校組成)光電博士學位學程、北醫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及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博士班等。招生人數僅1人的博士班,則有清大歷史所等5個博士班、中央財務金融係等10個博士班、中山大學通訊工程所等3個博士班、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博士學位學程等8個博士班。
  招不到學生正在苦撐的博士班,是不是該考慮退場?台教育部門和大學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台教育部門“高教司長”李彥儀對撤掉這些博士班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她表示,一些重點產業領域(如半導體),碩士生比博士生吃香,大學相關學系的重點就放在多招碩士、少招博士。
  但台大農藝系主任林彥蓉說,他們系上有20多個老師,教育部核定的107學年博士班招生名額僅4人,一些研究將面臨“有將無兵”困境。現在系上老師執行研究計劃時,沒有博士生可用,非常依賴碩士生,但碩士生2年就畢業,深入、長期或難度高一點的研究不容易進行。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表示,將一些博士班招生名額砍到剩下0人或1人,已讓他們快“無法呼吸”,清大向教育部門提出以學院方式統招博士生,之後再依考生志願分發到各博士班,提高報考意願。戴念華說,教育部門依就業市場需要調整博士班招生人數,出發點沒錯,但如果最後演變成學生不被鼓勵讀博士班、老師的研究做不下去,那現有政策就有必要再斟酌。
2017-11-14 10:53:51
圖博館
隨著台灣社會少子化日益嚴重,高校招生困難已成為公認的事實。1997年,台灣新生兒32萬人,可到了1998年驟減少到27萬人,2000年更是降到16萬人。但從1994年起,台灣進入高校“瘋長期”。1994年,全台只有23所大專院校,但為呼應所謂的“教改”,台當局此後鼓勵私人興學,使得大量高職、專科學校升級為大學。1997年,李登輝實行“增加高中和大學擴招”政策,陳水扁時代更加碼為“一縣一大學”,台灣就這樣進入高等教育的“黃金時期”,全台高校最高峰時達到160多所的空前密度。
  除了“少子化衝擊”與台灣高校“瘋長”導致比例失衡,博士就業管道愈來愈不通暢,也是降低學生就讀意願的原因。台灣交通大學環工所招生承辦人就提到,學校整體研究所招生的狀況都不是很好,連碩士班學生都不願意繼續升學,“我們學校臨近新竹科學園區,大家都想早早畢業去工作”。台灣清華大學統計所也提到,碩士學生就已有很好的出路,所以相較於碩士班的熱門,博士班反而無人聞問,一度造成2014學年度完全“無人報名”。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則表示,教育部門對博士生的規劃沒有長遠看法,“拿到博士學位的人找不到工作,絕非大學沒有教職需求,而是台教育部門放任師生比惡化”。
  也有台灣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在接受《海峽導報》採訪時指出,在台灣少子化的趨勢下,未來台灣高校生源呈滑梯式下降。因此,想繼續生存的高校,必須拓展招生渠道,尤其是要增加對大陸和其它海外地區的招生。
  相關新聞
台灣博士滿街跑“沒人要”在大陸謀職卻可年薪百萬
  回應
台灣大學辦詐騙學博士班, 保證人滿為患.
2017-11-14 10:54:45
圖博館
教部半夜公布大專註冊率 台灣大學4系所博士班掛0

教育部2017.12.27半夜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上公布各校註冊率及各系所,其中包括台大人類學系、社會系、分子所及免疫所博士班,1名學生都招不到。政大地政系、國易系及統計系;清大社會所;成大企管系、管理所(IMBA)、材料科學、能源工程等系所博士班;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奈米科技博士班;陽明大學的亞際文化、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生物醫學及衛生博士班註冊率掛0。
  而學士班中,則包括遠東科大、大華科大、南榮科大、康寧大學、崇右影藝科大、和春技術學院2017年學士班註冊率掛0。
  回應
人文社會系沒人就罷了! 連高科技學系都沒人讀, 顯然都跑到國外囉!!

頂大多所博士班註冊抱蛋 大學校長:台灣高教警訊2017-12-28聯合報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頂大博士班招生掛零,對台灣高教是一大警訊。台灣每年有700、800人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且要讀博士的投資報酬率太低,與社會上的需求無法呼應,恐造成台灣高階人才的斷層。
  少子化效應發威,高鳳及永達兩校已退場,大一新生,107學年24.8萬人,之後不斷下滑,110年20.3萬,117年15.8萬,未來11年,大學規模必須縮減1/3才能因應。
  行政院日前通過「私校轉型退場條例草案」,私大若學生未超過3000人,以及連續兩年註冊率沒達到6成,會被列為將退場或轉型的專案輔導學校。
  2017年全校註冊率低於6成以下的學校多達17間,其中,私大有5校註冊率低於6成,包括華梵、玄奘、開南、明道、台灣首府;至於私技,註冊率低於6成的則有12校,包括高苑、遠東、育達、中州、修平、崇右、和春、南榮、南亞、蘭陽、台灣觀光及高美醫專等。
2017-12-28 11:49:23
圖博館
中國大陸擬大舉聘僱我人才 馬英九:高興都來不及2018-01-03聯合報

蔡政府上台以來,力推新南向政策取代西進政策,但近日傳出中國大陸福建地區打算分3年聘3000位台灣博士,引發國內人才外流擔心。
馬英九今天上午出席「東吳大學嚴家淦法學講座」講授九二共識來龍去脈,談到中國大陸搶挖我國人才時,表示大陸願意提供給台灣年輕人很多機會,「這樣很好啊」,也可以帶動台灣薪資水準,不是壞事。台灣人才有一點過度供應,他們在台灣找不到工作,若能在大陸或海外有工作,不是很好嗎?大陸幫我們解決失業問題,「我高興都來不及」,我們人才可以再培訓也沒有問題,這樣雙方也能更交流。
  回應
沒錯,走出台灣,開創新舞台,以後也能回饋台灣,我就打算讓我小孩去大陸讀書,早點走出舒適圈,不要關在台灣小確幸.
腦殘狗屎溟快吃屎去!
套句王定宇的話,台灣人才被大陸挖走=人才輸出強國
3000博士可能太誇張了, 300還差不多!
大陸會要台灣的爛博士嗎? 當然會挑優秀的! 爛的留給台灣自己收拾!
2018-01-04 11:26:01
jsoujsou
港媒:中國的女博士為何那麼少?

  香港《南華早報》2018-8-14文章,原題:中國博士的性別不平衡:為何女性只占三分之一 儘管中國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群中女性占比過半,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數字是,中國在讀博士研究生中女性只占三分之一——一些學界人士歸因於社會壓力、性別歧視甚至是出於對找不到對象的擔心。
  在中國,從初中到高中、大學直至研究生院的每一個教育階段,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基本保持均衡。但到了博士階段,女性占比就直線下滑至38%左右。而同期美國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的女博士占比則為52.1%。有觀察者指出,中國婚姻和育兒觀是這一反差背後的原因,也有人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性問題才是罪魁禍首。
  “(中國社會)似乎對女博士有一種天然的異樣觀感,她們通常被貼上‘第三類人’標籤——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這種附加在女博士身上的社會烙印導致她們產生一種懼怕‘被剩下’的負面情緒。”堪薩斯大學中國現代文學教授肖輝(音)說道。“對於女博士來說,結婚生育的壓力往往更大。家庭和婚姻會對女博士的學業產生干擾,尤其是我所在的自然科學領域——需要花很長時間泡在實驗室。”北京大學25歲細胞生物學女博士江同學說道。“也許對那些志在投身科學的女性來說,家庭和婚姻並非牽絆。我認識的很多傑出女科學家至今單身,她們並未受此困擾。”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許多多表示,除了家庭和婚育外,學科類別和心理因素同樣不容忽視。博士學位授予大多集中在自然、科技、工程和醫學等主幹學科領域。在中國,少有女性願意攻讀這些學科的博士學位。理學和工學博士中女性占比僅分別為40%和29%。“男女心理的差異才是阻礙女性攻讀主幹學科博士的主因。女性通常低估自身的水準。即便和同齡男性能力相仿,但女性更容易出現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焦慮。”香港大學心理學教授黃嘉寶說道。
  回應
 不光是中國 整個亞洲都如此。
這是因為女性還有一個重大的任務,那就是結婚生子,作為女性最佳的生育階段應該是在20--30歲之間,超過了定年齡段,並不是最佳生育階段(指頭胎),這就是形勢所逼沒有辦法回避的客觀事實。而讀博士的年齡階段正是在三十歲左右。
 正解,這是自然規律,女性需要在那個年齡階段擔當繁育後代的重任,實在是沒有時間精力去讀博士,讀博士的女性因為時間都投入研究當中,自然被剩下,這個沒辦法調和
2018-08-21 10:07:18
圖博館
頂大也難逃!108學年有113個博士班招生數0或1 2018-10-18 聯合報

教育部近日核定108學年一般大學碩博士班招生名額,碩士班3萬8983人,相較107學年4萬0003人,減少1千多人;博士班核定4250人,相較107學年4242人略增8人,但有113個博士班的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面臨生存危機,連頂大也逃不過。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郭佳音表示,108學年度碩博士班招生名額總共是4萬3233人,但此數字是扣除康寧大學和華梵大學兩校,因為這兩校正在進行整體校內盤點。至於博士班名額會略增,是因為108學年有學校增設博士班。依照總量規定,大學新成立博士班第一年的招生名額以3人為上限。
教育部統計,108學年碩士班招生名額0人和1人,總共有56個系組,其中0人有49組,1人有7組;博士班招生名額有113個系組的招生名額是0人或1人,0人是37系組,1人是76系組。
碩士班名額略減,可能是因為學校認為招生情況不好,主動向教育部申請「寄存」名額,先主動刪減名額,寄放教育部,等未來招生回穩,再要回申請回復名額。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招生狀況不佳,被教育部扣減。
108學年招生人數0人的博士班,包括清華大學先進光源科技博士學位元學程物理組等6個系組、交大加速器光源科技與應用博士學位學程生物科技組等8個系組。
108學年招生人數僅1人的博士班包括,台大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組等2個系組、清大歷史研究所等4個系組、成大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等4個系組、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奈米科技博士班等3個系組等。
之前教育部考量博士班人才培育量太多,已達飽和,從104學年起控管博士班員額,每年收回10%至15%個名額。108學年度起,教育部則是不再統一扣減。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指出,系組招生名額為0的狀況包括:系組只招收外籍生,而外籍生是外加名額,所以不會列在這次核定名額中;另外是中研院的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招生名額也是外加名額的,約有250人。如果超過三年,系組招生仍不見起色,就會要求學校把系組關起來。至於碩士班名額減少,多數是因為連續兩年註冊率低於7成,因此被教育部扣減招生名額。
2018-10-18 09:36:47
阿楨
韓國大學成大陸「博士學歷工廠」?12天可讀完一學期課程 2019-05-21 香港01

韓國媒體《東亞日報》20日(週一)報道,近幾年赴韓以短期研修形式讀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激增。其社評指出,「韓國大學為了爭奪生源,確保財政收入,不惜淪為中國人的學歷工廠」。
報道更指,部分韓國大學為遷就中國留學生的水準,還會開設用中文授課的課程,或起用有中文溝通能力的教授,更有「12天讀完一個學期課程」的現象。
韓國教育部19日(周日)公佈的資料顯示,去年赴韓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共計3636人,相比2013年的1906人幾乎翻了一倍,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是擁有碩士文憑的中國大學教師。分析稱,中國政府目前正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國很多大學都致力於提高教師的學歷水準,而這種需求正好讓一些苦於找不到生源、收入捉襟見肘的韓國大學看到希望,雙方「一拍即合」,便出現了眾多中國大學教師赴韓留學攻讀博士的現象。
內媒《環球時報》訪門一名目前正在韓國延世大學攻讀博士的中國留學生,她指「速成拿學位」現象主要出現於地方大學,在韓國首都圈內的大學較少出現,但即使以此方式拿到博士學位元,回中國國內辦理博士認證也很難通過。
去年9月,韓國多家媒體相繼報道稱,以全州大學為代表的韓國地方大學積極招收中國大學教師來韓攻讀博士課程。與全州大學同屬全羅北道地區的圓光大學也是「中國博士留學生大戶」。截至2018年10月,共有150多名中國大學教師在該校攻讀博士課程。據悉,該校校長曾多次前往中國各高校做宣傳,並成功拿到「大單」。
  回應
韓國人真卑鄙,偷學我們的新南向,還搞到博士班;厲害的是,韓國政府不需花半毛錢補助,大學只負責開開心心收錢,兩國政府的能力高下立判;不過韓國人基本上應該比較笨,因為韓國總統只會自殺,台灣總統過得爽的咧。
龜笑鱉無尾,台灣有多少大學為政治人物或公營事業主管人員提供免試易讀的碩士學程。
美國也有很多野雞大學只要寒暑假上個幾次也不用PAPER發表就拿到博士學位了! 可是畢業時連英文也不會說! 就回台灣升副教授了!
2019-05-23 09:42:55
阿楨
蘇起直言 博士不適合當領導人 2019/10/25 中國時報

「博士不適合當領導人」,前國安會前祕書長蘇起24日指出,領導人的人格特質遠比學問、學位重要多了,做國家領導人其實不需要太專業,只要會用專家就好。蘇起昨接受廣播訪問時指出,台灣人都很Nice、又很有人情味,因此要在台灣當領導人,必須要具備「鐵漢柔情」的特質,要有同理心,才能苦民所苦。
他還說,台灣民眾對高學歷擔任總統的迷思是舊思維,「我也是博士」,所以他很清楚博士花很多的時間在寫論文,導致思考模式也愈來愈「專」、僵硬、固定,因此不適合當領導人。
博士除了思考模式固定外,蘇起說,更糟的是博士多半「ego(自我)很強」,如果又當上總統之後,「尾巴會翹上天」,更聽不進別人的話,自認「不要來勸我,我可是打過選戰的!我是博士!」到最後自以為是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
蘇起還說,做總統不需要太專,但要能用到專家,能具備用人的整合能力。他說,當領導人比起學問與學位,人格特質才重要。他會支持高雄市長韓國瑜選總統,就是因為韓國瑜提出領導人應具備的方向時,最後提到了同理心,「同理心,這三個字打動了我」,因為他從來沒有聽到有那一位領導人談到「同理心」。
2019-10-25 08:00:40
阿楨
大學何必追求虛假排名 2019/12/24 黃丙喜

全世界學術界日前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是,一篇由AI人工智慧寫的學術論文居然通過了SCl的審查。這意外引起了另一個高等教育的嚴肅議題一由論文、資料和真真假假的數字堆疊起來的大學排名真的那麼重要嗎?兩岸的大學教育真的要有新的思維和作為。
  兩岸大學追逐世界排名由來已久,近年並且愈來愈走火入魔。台灣有些大學,例如,台灣科大、雲林科大和屏東科大的合併,本來是好事,卻因合併後一時之間的排名勢必退後而深受框框的阻礙。而在大陸,不少大學居然鼓勵有些新進博士做論文製造機,只要寫論文不用教書,薪資和升遷也以論文的多寡為唯一考核指標,不但誤解了大學教育的真意,對於學生的受教權和教師的職業倫理更是不公平的對待。
  以商業利益搞排名
世界風行的大學排名種類繁多,很多是大外行的新聞媒體所為,奈何大部分大學卻隨之起舞,進而深深左右著治校的政策和治學、教學的精神。大學排名評比的可議之處在於,影響它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量,師生的數量和師生比;二是質,論文的數量和被引用的次數;三是聲望,學校的社會聲望和校友的企業聲望。評比項目看似公平而且周道,其實,裡面卻充滿著各種商業利益的算計。
  商業算計之一是,雖然世界大學排名的機構都公佈所採用的各項指標與比重,卻從不公開如何計算出數字,這於是成為這些排名機構的重要獲利來源。其二是,排名機構經常舉辦各種不同的研討會,參加的費用都不便宜,動輒萬元美金,他們三不五時就會送出一些推銷訊息,教你怎樣瞭解排名和提升排名。每年除了研討會,販售書面參考資料、專人諮詢與軟體等都是他們提供的商業服務。一年軟體的費用近乎上百萬台幣。
  還有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全球MBA機構參訪,QS Stars評級系統,都是廣為人知的商業手法。至於聲望調查,有付費的學校可能就會出現在下拉式選單,沒付費的就沒有,或排得較後面。(作者為芬蘭Aalto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新聞
中國2020研究生招生開考341萬人報名創新高
中國近30所高校清退1300多研究生:讓嚴進嚴出成高校常態
中國教育部嚴管品質武漢大學近3年來退學474名留學生
2019-12-25 09:26:46
阿楨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2020-07-13 08:58:43
阿楨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2020-07-13 08:59:13
阿楨
大學畢業生最新起薪曝光 網友一看噓爆回這句 2020/07/12 中時

台灣近年來大學畢業的起薪有微幅調漲,近期勞動部發布的調查顯示,2019年大學畢業平均起薪有29K,對此,有網友在PTT上分享這項數據,卻意外引起熱烈討論,不少網友都狂噓,「現在拿29000大概跟以前拿24000差不多」、「29k 在台北差不多是吃土」。
但似乎南部數字更慘,「那我怎麼看到中南部一堆比這個低的..?」。
  回應
歡喜選甘願受,呵~南部薪水低那是台灣價值~
加入民進黨,前途無限,也可吃人夠夠。
趕羚羊!綠共的數據能信?

年輕人沒有最苦 只有更苦 2020/07/12 中時社論

全球新冠疫情更惡化,今年全球經濟將衰退3到5%,各界已有共識,今年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情況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還差。不少國家的股市卻展現強勢上漲格局,台股上周站上30年來新高。
金融海嘯後,全球主要央行將利率降至零到負利率之外,也大推特推所謂的QE(量化寬鬆),其思維是支持股市就能保有財富效果,讓企業繼續運作,最後對經濟及一般民眾(就業者)都會有好處。
全球經濟表現最好、被稱為「黃金年代」,是在上世紀戰後到70年代,當時各國所得差距較小、經濟成長較高。但80年代後,美國雷根與英國柴契爾夫人上台,自由化與鬆綁成為流行名詞。雷根把個人最高稅率從70%降到28%,英國幾乎所有公營事業都走上私有化、民營化。
這一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認為富人受惠後會增加投資與消費,讓窮人也受惠終而全體民眾都能獲利,也有人稱此為「滴漏式經濟」(或下滲經濟),經過30多年試驗,這套經濟政策已出現所得差距嚴重擴大的後遺症,川普上台後又推動大減稅,疫情也讓政府負債大增,未來所得差距必更惡化。
台灣的所得差距如根據官方公布的五等分法比較,最高級跟與最低級距的差距大致在6倍多,已較早年的4、5倍惡化。若就財政部財稅中心資料,最高所得的5%對比於最低所得5%的倍數,1998年時只有32倍,2013年已飆到99倍。
疫情時代經濟,政府負債加重、所得差距拉大、年輕人陷低薪困境,蔡政府若應揚棄新自由主義的思維與政策,讓高所得者繳更多稅,同時壓制可能再上揚的房價。
2020-07-13 09:06:16
阿楨
區街道辦招8人,全是清北碩博!屈才了?先看看待遇... 2020-08-26

  這幾天,杭州市余杭區的一份招聘公示火了,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裡,清一色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碩士和博士,其中有8位的入職崗位是最基層的街道辦事處。
  有人質疑,基層的街道工作需要招清華北大的碩士和博士嗎?
  其實,余杭早在2017年就開始向清華北大畢業生拋出橄欖枝,定向招聘高層次人才,而且待遇優厚,真的優厚。政府中級雇員年薪博研約38萬元,碩研約35萬元。海外招聘,政府高級雇員年薪約50萬元,政府中級雇員博研約38萬元,碩研約35萬元。此外,提供生活安家補貼、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購房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目前,在崗清北人才76名、海外‘雙十’雇員20名,他們在各個崗位上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科研的興趣,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科研的條件,尤其是支撐自己的經濟實力。而且,我們國家每年有那麼多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如果都留在高校做學術,高校系統也無法消化這麼多人。
  大學教給本科生、研究生的除了專業能力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們帶著這些內化于心的素養、知識和技能走向社會,走向適合自己的每一個崗位。所以,這些清華北大的學生選擇去余杭的基層崗位工作完全沒有問題。
  相關新聞
哈佛博士到深圳當街道辦副主任引關注:系選調人才、處級領導
  回應
 街道需要高科技人才嗎?這是一個嚴重浪費!國家培養一個碩士要多少錢?在現在國際形勢下國家現在多麼急需科技人才,許多難題需要科技人才破題呀!
 急需?沒看到。不然為什麼科研機構會競爭不過一個街道辦呢?
 人家是博士,去哪裡工作、做什麼崗位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就沒必要為她操心了吧。
 這些人才都是重點培養對象,是浙江的儲備幹部,他們現在在基層是為了歷練自己,有了好成績隨時晉升,現在在街道過幾年可能去市里甚至省裡工作了。
2020-08-28 08:23:21
阿楨
中科大學術委員會回應“情侶送禮研究”博士論文:不評價好壞 2020-08-29 中國青年網

一篇研究“情侶送禮”的博士畢業論文最近引發爭議,論文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屆工商管理專業博士畢業生叢日飛。
這篇論文的標題是《情侶關係中禮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對禮物收送體驗的影響研究》,總計121頁。作者叢日飛稱,論文彌補了該領域研究中的三個空白點,一是發現送禮人和收禮人的依賴程度能夠反映相應的關係權力,二是探究了“禮物形象一致性”對感激度的影響,三,該文是“唯一一篇研究送禮人形象衝突給親密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的論文。
這篇博士論文最近在社交網站引發了討論。一些網友認為論文無用,不理解一位博士為何要用如此長的篇幅研究這個課題。有網友表示,論文說的是最簡單的道理,卻在製造學術話語障礙。例如,論文結論稱,“如果收禮人具有低依賴程度,且他們之間的親密程度較低,送禮人應該最大程度投其所好,以避免使收禮人失望。但隨著關係越發親密和收禮人依賴程度的提高,送禮人可以不再謹小慎微,並可以嘗試進行適度的自我表達。”這段話簡言之就是,不熟時要送對方喜歡的東西,熟悉後可以隨便送禮物。
同時,也有網友對這篇論文表示支持,稱送禮研究確實是一類學術研究方向,不該用實用與否來衡量學術研究。
對此,中科大學術委員會表示,當師生的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被人舉報,學術委員會才會介入調查。學術委員會並不評價某一個人論文的好與壞,論文的審議與發表也不在學術委員會的職責內。
2020-08-30 08:07:06
阿楨
港媒:創紀錄“海歸”回國就業

香港南華早報2020-09-21,80多萬近來從海外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已回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加入原本就已擁擠的國內就業市場。在新冠疫情和海外收緊移民及就業規定的雙重影響下,今年從海外回國的中國學生人數同比增加70%,還須與國內的874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進行競爭。
海歸中,約28.6%曾留學美國,英澳留學占26.3%和13.2%,碩士學位60%。 40%在金融或科技行業找到工作,僅有3%從事製造業,5.7%就職於學術界或政府機構。約5%獲得了30萬元或以上年薪,近40%年薪不到10萬元。2020年中國國內大學畢業生的月薪7839元,年薪9.36萬元。報告顯示
近年來,選擇畢業後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已大幅增加,從2011年的18.62萬驟增至2015年的40.91萬,又上升到2018年的51.94萬。

德媒:中國學生的“美國夢”正在消退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2020-09-21,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朝聖”已有40年的歷史。如今,許多人更喜歡留在自己的國家。
自1978年以來,已有近600萬中國人到美國學習。去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達到了創紀錄的36萬人。
但自從美國的大學陷入美中兩國的地緣戰略衝突以來,“美國夢”已經破滅。
一家留學諮詢公司的調查顯示,40%的受訪學生有這種打算。
2020-09-23 07:17:20
阿楨
中國大幅增加專業博士招生數量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2020-09-30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稱,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
針對行業產業需求設置了47個專業學位類別,共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996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78個,截至2019年,碩士累計321.8萬人、博士4.8萬人。
《方案》提到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碩士類別設置仍不夠豐富,設置機制不夠靈活,個別類別發展緩慢,培養規模仍需擴大,培養模式仍需創新,培養品質亟待提高。博士專業學位發展滯後,類別設置單一,授權點數量過少,培養規模偏小,不能適應行業產業對博士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
《方案》明確博士生教育主要根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培養某一專門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未來領軍人才。
《方案》提出,強化專業學位論文應用導向,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可以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等為主要內容,以論文形式呈現。博士論文應表明研究生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並在專門技術上做出應用創新性的成果。
《方案》還提出,要破除僅以論文發表評價教師的簡單做法,將教學案例編寫、行業產業服務等教學、實踐、服務成果納入教師考核、評聘體系。
  相關新聞
國務院08-04印發《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智慧財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八個政策,大力培育積體電路和軟體企業. 中國十四.五計劃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晶片自給率從2020年30%提高到2025年70%.
華為08-04啟動「南泥灣」「鴻蒙」推出不含美軟硬件(體)技術的產品(手機、筆電、家電…) 美08-17加強華為禁令, 打擊亞洲半導體,三星Sony聯發電子股大跌. 中國加速去美國化,華為與中興通知供應鏈放慢出貨重新設計. 美對華為開小門,是想阻止中國製造業2025半導體本土化,而中國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與研究生教育。 美國10-04制裁中芯,中芯建100%自主產線,加速去美化!
2020-10-10 06:55:25
阿楨
日媒:咋回事?日本科研人才紛紛"投奔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2020-11-23日文章,原題:日本研究人員持續流向中國 日本研究人員尋求在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動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崗位。
  在中國浙江大學任教的高畑亨從事靈長類腦基因研究。他說:“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沒找到職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自2008年起在美國作為博士後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開始為回日本就業做準備,但沒有找到工作。
  高畑之後開始在其他國家找工作,並於2014年被浙江大學錄用。他在浙江大學的研究環境非常好。在新設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雖然浙江大學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嚴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國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員所獲得的報酬遠高於日本。
  不僅年輕研究人員投奔中國。日本國立天文臺教授梶野敏貴(64歲)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大爆炸宇宙學與元素起源國際交叉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為理論物理學權威接到來自中方的熱情邀請,中方還為其提供豐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他說:“中國學生幹勁十足,讓我覺得指導工作很有價值。”
  在中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斷增加。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國開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約為8000人。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在中國停留時間在一個月以內的日本研究人員2018年度約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約25%,連續四年增加。
  熟悉中國招聘人才情況的日本科學政策與社會研究室代表理事榎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強的人卻總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崗位數量少導致研究者難以找到工作,而此時中國向這些人拋出了橄欖枝。”
  2018年日本的科學技術預算大約是中國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學教員中40歲以下的人所占比例為23.4%,是歷史最低水準,年輕人難以獲得職位。
2020-12-01 09:07:00
阿楨
河南大學將與少林寺合作培養武術國際生:從普通進修生至博士

河南大學與少林寺2020-12-28合作培養武術國際生簽約儀式:百年老校千年古寺強強聯合,在全球範圍內招收漢語授課武術專業國際生,包括普通進修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河南大學與少林寺的合作由來已久:
2009年6月,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成為河南大學體育學院名譽教授。
2012年5月,河南大學/少林寺與美國體育學院在本科、碩士、博士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辦學,聯手打造國際知名教育品牌。
2018年,河南大學武術學院受少林寺委託開始進行《少林功夫段品制》的研究。2019年11月,《少林功夫段品制系列教程》于河南大學舉行首發儀式。
2019年12月27日至30日,來自海內外174名少林弟子完成少林功夫初段位學習,158名學員通過。迄今,舉行了四期初段位培訓班、二期中段位培訓班,共有近1000人次參加了少林功夫段品制的培訓班。

很多清北博士不也就考公務員當老師,如果別人本科就考上,難道多讀幾年書就更優秀?2020-12-28
  回應
清北博士當公務員,入職一般就是正科副處,或者中央機關,升職是快車道,三年一提,十年就正處了,外放就是縣長書記。一般本科考公,進去科員,十年才到副科,二十年才到正科。退休也到不了正處。一輩子就是聽命行事,壓根就談不上抱負。這就是區別。
真酸。互聯網上很多的噴子的特點就是這樣。
2020-12-30 06:21:26
阿楨
在中美科技競爭中,中國理工博士“產量”大的意義何在?2022-03-10觀察者網

美國喬治城大學研究報告,2000年美國大學在STEM領域授予博士學位的數目是中國大學的兩倍,但到了2007年,中國的理工博士人數超過了美國。預計到2025年時中國每年的理工科博士畢業生要比美國多將近一倍;扣除國際學生,實際上,中國與美國的比例更接近三比一。
肯定會有人急著指出:中國理工博士的品質不行,數量不等於品質。這有三個誤區:
1、美國理工博士的品質也是參差不齊的;
2、理工博士的數量與其說代表研發產出,不如說代表研發投資;
3、在大部分應用研發中,人力優勢是有用的。
當然,假定中國的理工博士為美國的2倍,而美國理工博士的品質是中國的4倍。投入到理論研究的時候,服從線性律,中美同行攻克難關的數量相當。投入到應用研究的時候,服從平方律,400名中國理工博士和200名美國同行可以達到相同的難關攻克率。
然而實際上,中國理工博士的數量真是兩倍於美國,但美國理工博士的品質卻不是四倍於中國,兩倍都是“料敵從寬”了。
  回應
美國相信天才,中國相信團隊。天才不常有,但團隊能數量引發質變
不是要團隊就不要天才個人了,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你們理科生沒學過經濟學,我來告訴你:大規模提高供給,可以壓低價格,從而讓下游節約成本。
  相關新聞
2021中國自然科學論文全球第一數量超美國
2020年國際論文被引次數,中國在這四個領域(材料、化學、電腦、工程)排名世界第一,在農業、生物、環境等10個領域第2。
2020年中國國際專利申請全球第一首超美國,華為連續3年成申請最多企業
中國6G專利申請量占比40.3% 全球第一
2022-03-12 07:17:22
阿楨
林智堅抄襲案,扯出綠營政商學臍帶 2022-07-12 聯合報

不顧雙論文抄襲案沸沸揚揚,林智堅仍毅然辭去新竹市長,帶著蔡英文的加持,披掛跨區參選桃園市長。從連日來各媒體揭露的訊息,林智堅的論文抄襲事件其實已不僅關係學術倫理,更牽扯著民進黨與中華大學及知名建商間錯綜交疊的政商關係,據報導,該建商還是蔡英文兩年前大選的第三大政治獻金提供者。從這些蛛絲馬跡,或許,可以進一步觀察綠營為何力挺林智堅。
  因林智堅論文門事件而聲明大噪的私立中華大學,董事長是兼有民進黨發言人及新竹市議員身分的李妍慧。這點很不尋常:一名地方民意代表,已經擔任執政黨的發言人了,何以還能分身出任大學董座?據報導,李妍慧之夫楊勝翔是當地知名建商昌禾建設公司的總經理,屬「昌益建設」、「昌禾集團」家族成員;而昌益建設董事長楊玉全是中華大學主要出資者,楊勝翔則是楊玉全之姪。這一連串臍帶關係,李妍慧的角色似乎正介於政商間的樞紐。
  從這次抄襲事件,可以隱約觀照出政、商、學三條交錯的脈絡。從企業的角度,經營者自然是藍綠兩營都必須投資,昌益建設即是如此。尤其,昌益集團擁有中華大學這樣便利的工具,更成為幫地方民代、官員打造「學歷金身」的巧門,不少新竹縣市首長都在中華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包括前台中立委顏寬恒也在這裡拿到行政管理碩士。
  昌益建設透過中華大學的白手套,幫官員民代在學術上快速鍍金,擦亮他們的學歷招牌。正因為不是什麼熱門名校,學位的授受不會受到外界太多檢視,也就愈發順手。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賀力行,遭質疑指導過四七三名碩博士,一年平均指導近卅人;有如學位量產機器,令人驚愕。巧的是,賀力行也在昇益開發擔任獨董。
  相對的,中華大學是否藉著這種「碩博士搖籃」的關係培養,也從政府機關取得各種標案,昌益建設或昇益開發是否也可能取得各種建案變更地目或核准過關的便利?在選舉時刻,建商往往透過個人或企業名義捐款,向政黨或政客輸誠及投桃報李。目前擔任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的昌益董座楊玉全,果如報導在二○二○年的大選成為蔡英文第三大政治捐獻者,外界更須瞭解此中的對價關係。
2022-07-12 07:43:28
阿楨
再看李妍慧出任民進黨發言人的玄機。廿年前,李妍慧以廿五歲之齡當選,成為新竹市最年輕的議員,但她當時所屬的政黨是「台聯」。其後她退出台聯,直到二○一六年五月蔡英文執政,她才易幟加入民進黨,成為「湧言會」成員。今年四月中,李妍慧被安排出任民進黨發言人,事實上幾乎不曾見她代表黨發言。據了解,此一安排,其實是要她承諾今年放棄參選市長及議員,以交換民進黨提名她參選下屆立委,也為蔡英文提名沈慧虹參選新竹市長排除障礙。媒體爆料,李妍慧近十年曾兩度因財產申報不實,遭監察院裁罰。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三月公布,因「所得異常增加」而未說明,被罰三百萬元。此事,對照林智堅兩篇碩士論文高度抄襲,外界自然高度懷疑此中複雜的政商往來。
  如此錯雜的政、商、學關係,令人難以下嚥。倒不是這些事多麼聞所未聞,而是台灣民主躑躅卅年,那些被視為必須革除的陋習,卻是「代代相傳」保留了下來。政權三度輪替,那些民進黨在野時口口聲聲要打倒的東西,包括政商劃清界線,包括黨政軍退出校園,包括政治誠信和學術透明,它不僅惡習全收還變本加厲。論文門至此,只剩惡臭沖天。
  回應
青出於藍,勝於藍....黑金勾结
昌益董座楊玉全,二○二○年的大選成為蔡英文第三大政治捐獻者
2022-07-12 07:48:02
阿楨
“馬菲博士”就是“水博”?走出學歷鄙視怪圈 2022-07-27中國青年報

近日,湖南邵陽學院斥資1900多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一事引發熱議。國內的高校教師去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注水大學”轉一圈,再以“海歸人才”的名義被原校引進,類似操作並非個例。但是,去東南亞讀博就一定是“水博”嗎?
比起去歐美國家留學,不管是從資金、語言要求還是地理位置上來說,去東南亞讀博的成本都相對更低,被視作是提升學歷的“權宜之計”。因此,有學歷要求的高校教師、學歷一般的高校畢業生、想提升簡歷的職場人,是前往東南亞地區讀博的主力。一條產業鏈也應運而生,從留學諮詢仲介、語言考試甚至到論文發表都有了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
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人想提升學歷,但也有人想潛心鑽研學術,受家庭、資金和語言能力等限制而選擇東南亞地區的學校。更何況,“馬菲博士”專案也絕不是“水博”的代名詞。來西亞排名前五位的公立大學,博士並不是那麼容易畢業,需要在全英文的環境下學習,也需要發表一篇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文章或者是兩篇Scopus(全世界最大摘要和引文資料庫)收錄文章。
  回應
SSCI根本不能作為博士水準的評判標準。內行人都知道,多花點錢發篇SSCI一點都不難。
“馬菲博士”不一定是“水博”,不過湖南邵陽學院的一定是水博,這是學校有組織的出錢去訂購的啊。

鉅資“批發”東南亞博士,四線城市高校走不出的怪圈? 2022-07-25 教育觀察員常松

7月24日晚,湖南省教育廳,認為邵陽學院沒有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科學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博士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不當做法。省教育廳已責成邵陽學院糾正不當做法。邵陽學院黨委書記彭希林被免職。
邵陽學院作為一個四線城市二本高校的縮影,肩負著當地高等教育發展大業,但其人才吸引力有限,在國內博士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投資小、見效快”的亞當森大學們,就必然成為“理想之選”。
此事給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高校敲響了三聲警鐘:警惕教師為了“帽子”搞學歷注水;警惕學校搞突擊式沖業績;警惕學歷提升背後的利益輸送。
  回應
指責和批評是最簡單的,不需要思考,不要費力氣。但是你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方法就是,定位清楚,你是什麼水準的學校就做什麼事情,不要,中專變大專,大專升本,本科變大學,大學申碩,申博,所有人都往一條路上沖,所有大學都千篇一律,毫無特色。
2022-07-29 08:52:55
阿楨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2022-08-13 06:38:21
阿楨
蔡適應博士學位遭撤銷 民進黨論文門連環爆 鄉民:一屍X命持續發生中? 2022/12/03

今年九合一大選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就指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恐導致「一屍五命」的神預言令外界驚嘆,沒想到選後論文抄襲風暴仍舊持續重擊民進黨內,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委蔡適應都被學校撤銷學位,且蔡適應被撤銷的是博士學位。
蔡適應正式聲明致歉後,論壇PTT鄉民炸鍋,「一屍幾命了?」、「幾屍?」、「一屍X命持續發生」、「李眉蓁:好多民進黨陪我,真是溫暖呢!」、「民進黨可以改名抄襲黨了吧?」、「難怪一直挺小智,原來啊」、「又一個,也是明通師?」、「只有小智還在嘴硬,始終完全不承認抄襲」、「哈哈哈,又一隻,中自家側翼迴力鏢」。
  相關新聞資料
英國行政法庭LSE列案將處理蔡英文博士學位 2022-10-10
倫敦大學改蔡英文學位頒發日期 旅美學者林環牆11-09批淪論文門共犯
英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11-26判決LSE未持有蔡英文口試資料論

蔡英文學位門- 維琪百科

質疑蔡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之博士學位真實性的人認為,由於蔡英文拿不出原本的學位證書(只有補發的)、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其博士論文(只有後來補送的)亦無博士學位口試資料、也未曾出示穿博士袍的畢業照。
2022-12-08 07:48: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