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已經圓滿閉幕了,在奧運餘溫還未散去的時候,很多人就已經在擔心奧運後場館的使用問題了。回顧以往的奧運,發現其實這樣的擔憂也不無道理,世界各地的很多絢麗奧運場館在賽後都成了一堆既佔據空間又浪費金錢的「廢物」。
里約奧運的基礎設施建設,直到奧運的最後一刻才基本完工,即使這樣還是還出現了運動員修馬桶、縫浴簾…等滑稽事件。
據考察,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城市並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承辦奧運。一屆奧運參賽的國家有200餘個,奧運為期兩週,來自世界各地的數萬參賽人員集中在同一片區域內,可想而知承辦城市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奧運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活動經費,隨著經濟發展一個國家建立先進的體育場館,以及館內設施所需的資金無疑是水漲船高。而不少學術研究認為,在為期兩週的奧運活動上花費數十億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投資選擇。
承建場館的費用較高,於是不同的聲音層出不窮,舉辦城市想要建成滿足這場體育盛會的場館,的確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奧運期間,大部分場館在比賽日都是人滿為患,但奧運結束後,情況幾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多家媒體對於奧運場館的實況報導,我們能夠窺見很多場館在奧運結束後無人問津的慘狀。
驚豔世界的「鳥巢」在北京奧運結束後,強大的吸引力也減弱了不少。儘管場館內每年都會有足球比賽,演唱會等活動,但這對於一個承建總投資為數十億元的場館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2008年北京奧運以後,皮划艇館,沙灘排球場,自行車越野賽場等奧運比賽場地由於沒有合理的考慮民眾需求,交通路線,地址等因素,造成了「人去場空」的淒涼景象。這樣的情況在歷屆奧運賽後更是比比皆是。
而澳洲雪梨奧林匹克體育場,亞特蘭大奧林匹克體育場這些舉辦過奧運比賽的場館現狀跟鳥巢的困境也有不少相似之處,有使用之處,但是使用率不高。使用不靈活的問題仍舊束縛著這些奧運場館的真正價值。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舉辦第26屆奧運,也是現代奧運百年誕辰。這屆奧運是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全家福,197個會員國全部出席,參加的運動員也增加到10318人。圖為亞特蘭大弗爾頓縣體育場,舉辦完奧運的第二年就被爆破拆卸。
美國BuzzFeed網站刊登了一組奧運村舊照,展示了昔日熱鬧繁華的奧運村如今淪為衰敗荒廢之地,讓人唏噓不已。圖為希臘雅典古潘那斯那康體育場。
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1896年雅典夏季奧運,就在這裡舉辦。儘管該體育場至今還用於舉辦本地體育賽事,但由於使用頻率不高,隨處可見衰敗跡象。
不少人在評價希臘近年來觸發的債務危機時都會提到2004年的雅典奧運,希臘花費將近9億歐元舉辦奧運的舉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它在之後的幾年裡負債累累,最終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為什麼奧運虧損會如此嚴重?也許看看它的奧運場館現狀你就能明白:2004年雅典奧運,花費7.13億英鎊建成的奧運場館,如今大部分人跡罕至,雜草叢生,奧運村更是空蕩如鬼城。
場地中央的頒獎臺鏽跡斑斑,在落日餘暉的映襯下更加顯眼。
雅典的曲棍球場雜草叢生,座椅破敗不堪,很難將此場地與昔日的繁華聯繫起來。
希臘不景氣的經濟使得政府沒有多餘錢財維護這些建築,只好任其衰敗。圖為一張破爛的椅子立在佈滿垃圾的泳池中。
由於缺乏場館賽後利用計劃,這些原本座無虛席的場館現如今幾乎都變成了一片廢墟,建造場館花費的資金隨著奧運結束消失不見。
遙望四方,這塊奧林匹克聖地上死氣沉沉,生機不再。
1984年,南斯拉夫波黑首府薩拉熱窩舉辦第1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冬季奧運第一次來到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在社會主義國家舉辦的冬季奧運。圖為場地上倒塌的頒獎臺。
由於戰爭影響,他們1984年的冬奧會場館被毀得面貌全非,這導致他們無法使用那些當初花費巨資建造的奧運場館,十足令人惋惜。
不過,儘管是戰爭因素影響,這些來自薩拉熱窩的當地照片還是成為了奧運舉辦失敗的經典證據。圖為1984年薩拉熱窩冬奧會,主會場外已經成了一片墓地。
1936年,德國柏林舉辦第1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於希特勒利用奧運宣傳納粹政策和所謂的人種優越論,使得本是宣傳友誼、平等的國際體育盛會蒙上灰塵。圖為廢棄的奧運游泳池。
圖為柏林奧運村裡的運動員住所。外牆發黑,裝潢褪色,周圍佈滿雜草,讓人唏噓。
不僅開幕式上佈滿納粹的萬字旗,場地內外也隨處可見納粹的標記。
通過這些奧運結束後場館的使用狀況,我們可以發現,世界各地的奧運場館在使用率上都不盡人意。
奧運承辦城市十分有必要在建立場館之前應該對場館的長久利用進行規劃和設計。
奧運場館的使用不能僅僅考慮賽時,賽後如何利用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麼怎麼做才能發揮奧運場館的真正價值?這也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問題。
很多主辦城市對於奧運場館建設經驗較少,在建設時沒有和賽後利用計劃相結合,這讓場館在比賽後徹底荒廢,實為遺憾。
按照規劃,里約奧運之後,將有很大一部分體育場館都會被拆除,改成公寓,而建築材料也會應用在公園或公共設施。
前車之鑑就在眼前,舉辦城市在進行場館建設的時候很有必要吸取教訓,合理的進行建設方案規劃。
舉辦城市在組建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對建館地址,交通路線,經營計劃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統籌,選擇可靠高效率的承建方,建立監督檢測團隊等方面應該不遺餘力,積極做好建前規劃。
第25屆巴塞隆納奧運很好地做到了精簡場館。巴塞隆納政府建了很多臨時性場館,這樣一來賽後真正留有的場館數量相對較少,場館的使用壓力大大減少,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物盡其用,也讓場館在賽後創造了利潤。圖為薩拉熱窩冬奧運滑雪賽道。
反觀場館建設極多的雅典奧運和北京奧運,奧運結束以後都在場館利用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很多場館如今已經雜草叢生,虧損嚴重。這充分說明瞭精簡場館的重要性。
英國「倫敦碗」採用了「樂高式」的模組化建造法,在奧運期間容納8萬名觀眾,奧運結束後則縮減規模,改建租給了西漢姆聯作為主場。
如今是資訊科技時代,越來越多的科技開始運用於場館建設當中,利用科技輔助建設多功能場館是頗具可行性的。
各大職業體育聯盟的場館與科技的結合也許能夠給奧運一個很好的啟示,類似可移動草皮,製冷技術,拆卸式泳池等技術手段與奧運場館相結合的未來可期。我們的奧運場館應該追求的是質好,而非量多。
2016年1月,在里約奧運所需的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工程兩個方面追又加了大概6.5億元人命幣的預算。但是我們在開幕式臨近之際看到的卻是一個尚未完工的奧運。這是為什麼呢?
政治和經濟雙重危機的時候,不考慮入不敷出的實際情況,是很難按計劃行事的。很多屆奧運在舉辦之後都會有不少「勞民傷財」的質疑聲,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過於強調奧運的豪華程度而不顧財力投入。圖為亞特蘭大奧運後場館外景。
其實,充分考慮舉辦國家的綜合實力,綜合奧運項目的總體要求,因地制宜地進行建設和設計,也能夠舉辦出令人滿意的奧運。圖為奧運後被廢棄的網球場。
體育魅力絕不來自於金碧輝煌的場館,而是從競技體育中產生的。這屆里約奧運的主題,是環境永續,從開幕式到場館的可持續利用都體現了這一環保理念。
的確,如今舉辦一屆奧運,涉及的不僅是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圖為亞特蘭大奧運後場館外景。
儘管奧運場館是為了奧運而建立的,但場館本身的作用不應該因為奧運而被忽視。奧運四年才舉辦一次,而建成的場館是每一天都存在於城市中的,只有利用好這些場館,它們才能真正和城市融為一體,這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圖為廢棄的奧運游泳池。
而要發揮奧運場館的最大效用,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變。希望從里約開始,辦奧運不會給地球上增加一片廢墟或是昂貴的紀念碑,而是真正的做到環保以及場館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
推薦閱讀
誓死要去NBA!奧運震撼太強大,周琦:去那就算只訓練也比中國強好幾倍